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

  鐵棒磨成針

  唐代大詩人李白,幼年時便讀那些經書、史書,那些書都十分深奧,他一時讀不懂,便覺枯燥無味,於是他丟下書,逃學出去玩。

  他一邊閒遊閒逛,一邊東瞧西看。他看見一位老媽媽坐在磨刀石上的矮凳上,手裡拿著一很粗大的鐵棒子,在磨刀石上一下一下地磨著,神情專注,以至於李白在她跟前蹲下她都沒有察覺。

  李白不知道老媽媽在幹什麼,便好奇地問:“老媽媽,您這是在做什麼呀?”

  “磨針。”老媽媽頭也沒抬,簡單地回答了李白,依然認真地磨著手裡的鐵棒。

  “磨針?”李白覺得很不明白,老媽媽手裡磨著的明明是一根粗鐵棒,怎麼是針呢?李白忍不住又問:“老媽媽,針是非常非常細小的,而您磨的是一根粗大的鐵棒呀!”

  老媽媽邊磨邊說:“我正是要把這根鐵棒磨成細小的針。”

  “什麼?”李白有些意想不到,他脫口又問道:“這麼粗大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這時候,老媽媽才抬起頭來,慈祥地望望小李白,說:“是的,鐵棒子又粗又大,要把它磨成針是很困難的。可是我每天不停地磨呀磨,總有一天,我會把它磨成針的。孩子,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棒也能磨成針呀!”

  幼年的李白是個悟性很高的孩子,他聽了老媽媽的話,一下子明白了許多,心想:“對呀!做事情只要有恆心,天天堅持去做,什麼事也能做成的。讀書也是這樣,雖然有不懂的地方,但只要堅持多讀,天天讀,總會讀懂的。”想到這裡,李白深感慚愧,臉都發燒了。於是他拔腿便往家跑,重新回到書房,翻開原來讀不懂的書,繼續讀起來。

  萬字難寫

  汝州農村有個老翁,家道殷實,十分富有。可是他祖祖輩輩都是文盲,連“之乎者也”等最簡單的字都不認識。不識字幹很多事都極不方便,老翁嘗夠了苦頭,決心讓兒子唸書識字。

  有一年,老翁聘請了一位楚國的讀書人教他的兒子認字。第一天上學,老師用毛筆在白紙上寫了一筆,告訴他兒子說:“這是個‘一’字。”他兒子學得很認真,牢牢地記住了,回去後就寫給老翁看:“我學了一個字——‘一’。”老翁見兒子學得用功,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第二天上學,老師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了兩筆,說:“這是個‘二’字。”這回,兒子不覺得有什麼新鮮了,記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師用毛筆在紙上寫了三筆,說:“這是個‘三’字。”兒子眼珠一轉,彷彿悟到了什麼,學也不上了,扔下筆就興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親說:“認字實在簡單,孩兒已經學成了。現在不用麻煩先生了,免得花費這麼多的聘金請先生,請父親把先生辭退了吧。”見到兒子這麼聰明,老翁高興地準備了酬金辭退了老師。

  過了幾天,老翁想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喝酒,就吩咐兒子一大早起來寫個請帖。兒子滿口答應了:“行,這還不容易嗎?看我的吧。”

  老翁看兒子滿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時間慢慢地過去,眼看太陽都快偏西了,還不見兒子寫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兒子這是怎麼了?”等了又等,老翁終於不耐煩了,親自到兒子房裡去催促。

  進得門來,老翁見兒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邊,紙在地上拖得老長,上面盡是黑道道。兒子正拿著一把沾滿墨的木梳在紙上畫著,一見父親進來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麼多,他為什麼偏偏姓萬呢?我借來了母親的木梳,一次可以寫20多劃,從一大早寫到現在,手都酸了,也才寫了不到3000劃!萬字真難寫呀!”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如果我們學習只滿足於一知半解,那和這個笨兒子又有什麼兩樣呢?

  紙上談兵

  趙奢是趙國名將,為趙國屢建戰功。可是趙奢的兒子趙括卻不像父親。趙括從小的確讀了不少兵書,談起用兵之道那簡直是滔滔不絕,連他父親都不如他。於是,趙括自以為是,覺得自己是了不起的軍事家,他狂妄地認為自己在軍事上已經是天下無敵了。然而趙奢卻不這麼認為,他不但從未讚揚過兒子的誇誇其談,反而卻常常擔憂地說:“日後趙國不讓趙括帶兵便罷,如果讓他帶兵打仗,那麼斷送趙國前程的將必是趙括無疑。”

  過了幾年,趙奢死去了。

  這一年,秦國對趙國大舉進攻,趙國派了年齡很大的將軍廉頗率軍迎敵。開始,趙軍連連失利。在這樣的情況下,廉頗改變戰略方針,他下令讓軍隊堅守城池,以逸待勞,不要主動出擊,儲存實力把住陣地從而拖垮秦軍。結果真的,秦軍由於遠道而來,經不住廉頗的拖延,糧草漸漸接不上,快要支撐不下去了,秦軍十分恐慌。於是秦軍也施展汁謀,派人悄悄潛入趙國散佈流言說:“秦軍誰都不怕,就怕趙括擔任大將。”

  趙王正在為廉頗在軍事上毫無進展而悶悶不樂,聽到外面流傳的那些說法,便撤掉廉頗,要派趙括為大將來統帥軍隊。趙括的母親記住丈夫生前的囑咐,再三向趙王說明情況,極力勸告趙王收回決定,可是趙王哪裡聽得進去,他真的任命了趙括擔任大將來取代廉頗。

  趙括一到前線,便開始胡亂指揮起來。他完全改變了廉頗的策略,大量撤換將官,一時間弄得人心惶惶軍心渙散。

  秦軍得知趙軍這些情況,自然正中下懷。一天深夜,秦軍派一支隊伍偷襲趙營,剛一交戰,便佯裝敗走。同時,秦軍又派兵乘機切斷了趙軍的糧道。

  趙括不知實情,還以為秦軍真的是敗逃。他得意地想,取勝即在眼前,這正是表現自己的時候。於是他命令部隊緊緊追擊。結果,趙軍追了一段後即被秦軍伏兵將追兵攔腰截斷,使趙軍首尾不能相顧。然後,秦軍一齊殺出,將趙軍各個擊破,團團圍住。

  趙軍被秦軍圍困40多天,糧食早已吃光又沒有接應,一時間軍心大亂。趙括一籌莫展,滿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餓死,便率軍倉皇突圍。可是怎敵秦軍四面掩殺,哪裡突得出去。結果趙括被亂箭射死,40萬趙軍也全軍覆沒。從此以後趙國就一蹶不振。

  趙括紙上談兵並無真才實學,而趙王還對他委以重任,結果招致慘痛失敗。看來,教條主義的危害是不可輕視的。

  邯鄲學步

  戰國時候,燕國有個青年人,他聽說趙國都城邯鄲的.人特別有風度,他們走起路來,不緊不慢,又瀟灑又優雅,那姿勢特別好看。於是這位燕國青年決定要去趙國學邯鄲人走路的姿勢。他不顧家人的反對,帶上盤纏,跋涉千里,專程趕到邯鄲一心要學邯鄲人走路的樣子。

  他來到大街上,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發了呆,不知該怎樣邁開步子。這時,迎面走來一個人,年齡和這位燕國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樣子實在令人羨慕。於是等那人走過,燕國青年便跟在他後面摹仿,那人邁左腳,燕國青年也邁左腳,那人邁右腳,燕國青年也邁右腳,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亂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緊張,哪還顧得了什麼姿勢。眼看那人越走越遠,燕國青年漸漸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著他又盯住了一個年紀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別人身後一步一趨地學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腳步觀看,有的人還捂著嘴笑。幾天下來,他累得腰痠腿疼,但學去學來總是學不像。

  燕國青年心想,學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來走慣了的老姿勢和步法,於是,他下決心丟掉自己原來的習慣走法,從頭開始學習走路,一定要把邯鄲人的步法學到手。

  可是,一連過了好幾個月,燕國青年越學越差勁,不僅連邯鄲人的走法沒學會,而且還把自己原來是怎麼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帶來的盤纏已經花光,自己一無所獲,他十分沮喪,於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來是怎樣走路的,竟然邁不開步子了。無奈,燕國青年只好在地上爬著回去,那樣子好不狼狽。

  看起來,生搬硬套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不但沒學到別人的,反而連自己原有的也給丟了,真是大可不必。

  拔苗助長

  田野裡,大片大片的莊稼沐浴著陽光雨露,茁壯成長,一派勃勃生機。也許你看不出莊稼每天都在長,但它卻是實實在在地長高了起來。

  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天天都必須到地裡去勞動。太陽當空的時候,沒個遮攔,宋國人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渾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溼,但他卻不得不頂著烈日躬著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躲避,宋國人只好冒著雨在田間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頭來,和著汗一起往下淌。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當勞動了一天,宋國人回到家以後,便累得一動也不想動,連話也懶得說一句。宋國人覺得真是辛苦極了。更令他心煩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裡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莊稼,似乎一點也沒有長高,真讓人著急。

  這一天,宋國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著大得好像沒有邊的莊稼地,不禁一陣焦急又湧上心頭。他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辛苦嗎?為什麼你們一點都不體諒我,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快長高……”他一邊唸叨,一邊順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線頭,線頭沒拔斷,卻出來了一大截。宋國人望著線頭出神,突然,他的腦子裡蹦出一個主意:“對呀,我原來怎麼沒想到,就這麼辦!”宋國人頓時來勁了,一躍而起開始忙碌……

  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她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他一進門就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一根莊稼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麼多……”他邊說邊比劃著。“什麼?你……”宋國人的妻子大吃一驚,她連話也顧不上說完,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裡去。可是已經晚了,莊稼已經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萬物的生長,都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人無力強行改變這些規律,只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