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黑板報內容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黑板報內容

  民族精神的民族性並不排斥時代性。相反,任何一個走在時代前列的民族,其民族精神都是民族性和時代性的統一,或者說是優秀傳統與時代精神的結合。一個與時俱進的民族,必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在任何時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都不可能脫離傳統。傳統是在歷史中形成,在人們的生活中世世代代起作用的那些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風俗習慣。它古老可又在一定程度上為當代的人們所認同。傳統不等於文化典籍,繼承優秀傳統絕不僅僅是對文化典籍的註釋。寫在書上的並不就是實有的;文化典籍中的精華並不就等於傳統。繼承優秀傳統,就是把民族傳統中的優秀的並與當代實踐所契合的東西在實際生活中加以弘揚,使其不是停留在書本上,而是成為現實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規範的組成部分。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一命題本身就表明,我們不是“返本”,不是簡單地“恢復”傳統,更不是奉行文化保守主義。

  我們的確有悠久而豐富的傳統文化,但這並不等於我們一定能強國富民。負載著同樣的傳統文化,我們造就過雄漢盛唐,創造過令世界歎為觀止的偉大發明,可是我們也有過國弱民窮,出現過“歷史的倒轉”的現象。我們應當明白,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巨大成就把中國傳統文化推向世界,而不是傳統文化把一個曾經是貧窮落後的中國推向世界。

  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如何利用這些傳統。傳統文化是一把“雙刃劍”,其中保守的方面是社會進步的重負,所以社會進步必然表現為對傳統中保守方面的突破與革新;而傳統中優秀的東西凝聚了一個民族世世代代的創造和智慧,成為一個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續的精神力量,所以一個民族的發展或復興,必然包含著對優秀傳統的繼承。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是全盤繼承傳統文化,不是“尊孔讀經”,而是立足當代實踐,繼承歷史文化的優秀傳統。只有立足於時代和民族的需要,

  並同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結合在一起的繼承,才是對優秀傳統的真正繼承。

  傳統是在繼承和變遷中演進的。早期的傳統的影響力在歷史發展程序中不斷減弱,而新的東西在歷史發展程序中又不斷地變成“舊的”,凝聚為“傳統”。歷史不斷地把每一代人的創造變為傳統,整個歷史發展是一個不斷突破傳統又不斷形成傳統的過程。傳統不是一尊雕像,而是一道洪流,離開源頭越遠,膨脹得越大。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繼承優秀傳統。這個繼承當然包括黨和人民從“五四”運動以來形成的革命文化傳統,包括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形成的優良傳統。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紅巖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雷鋒精神、抗洪精神等等,都已經轉化為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豐富了我們的民族精神。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鬥、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則是我們的民族精神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生動體現和發揚光大,體現著民族精神的`與時俱進。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從而引導民族與時代同行。這是判斷一種民族精神的價值以及它能否生存和發展的關鍵。一個民族不能輕視自己的傳統,但也不能囿於傳統、沉湎於傳統。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本質上是一種建設,一種創新。文化、精神的“繼承”不是從錢罐中取錢,“發展”也不是往錢罐裡塞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面向時代的一種創造,是在創造中繼承,在推陳中出新,使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融為一體。所謂時代精神,是時代的主題、本質特徵和發展趨勢在觀念上的反映。和時代精神相結合,就是要把握時代的本質特徵和發展趨勢,一方面為優秀傳統注入新的內容,古為今用,另一方面著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進行文化創新,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推陳出新。這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

  歷史已經證明,背對時代和時代精神的民族精神無一不走向衰落,最多成為思想博物館的標本陳列於世,而不是興盛於世。

  面對新的時代和新的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同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樣,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包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充分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性和時代精神。正是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我們把握到了一種面向21世紀的民族精神,領悟到了一個古老的民族將復興於21世紀的秘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