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武則天的古詩原文和翻譯

關於武則天的古詩原文和翻譯

  天授二年,即公元691年,也就是武則天登基稱帝的第二年臘月初,宮中有忠於唐朝的人想政變。他們假託御花園百花盛開,想乘武則天看花之機推翻她,被武則天發覺。小編為你整理了關於武則天的古詩原文和翻譯,但願對你有參考作用哈。

  臘日宣詔幸上苑

  【原文】

  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

  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譯文】

  明天早上我要遊覽上苑,火速傳詔給春神知曉。

  百花定要連夜齊放,不要等到曉風吹來方才開放。

  【賞析一】

  《臘日宣詔幸上苑》是一首五言絕句。詩的前兩句是“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為什麼要報春知?要春催花連夜開花,不要等到太陽出來再開。

  據傳,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即武則天公開稱帝的第二年,臘月初,有人慾政變,假託御花園百花盛開,想乘武則天看花之機推翻她。武則天發覺後,即寫此詩,派使者前去宣詔。果然臘八節(陰曆十二月初八)早晨百花齊放,群臣稱異,那些想發動政變的人遂不敢發動。隆冬季節,一夜之間百花齊放的傳說不可信。另傳說,武則天發覺有人要搞政變,即寫此詩,連夜發出,意在告警,調集反政變的力量,欲發動政變的人見到這種形勢未敢輕舉妄動。這種傳說,反映了武則天的機智、果斷、胸有謀略,倒有幾分可信。詩句頗有氣派,蘊藉深沉,耐人琢磨。

  【賞析二】

  《臘日宣詔幸上苑》是武則天登基稱帝的第二年(691年)所作。此詩簡捷明快,語言流暢,主題鮮明,堪稱上乘之作。

  與詩序整體來看,充分反映了女皇洞察一切的睿智,隨機應變的能力,剛毅果斷的作風以及號令一切、吞吐宇宙的氣概。女皇初登大寶之位,需要樹立權威,方能駕馭天下。此詩正好顯示了女皇主宰一切的神氣和至高無上的尊嚴。

  【賞析三】

  這首詩寫臘八節百花盛開的奇景,也是一首具有特殊價值的詩歌。詔書屬於應用文體,詩歌屬於文學文體,武則天用詩的形式寫詔書,而且寫得如此形象生動,可見武則天的寫詩技巧,亦可見唐代詩風之盛。詩歌已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詩的開始兩句“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一寫因,一寫果,同時引起懸念,頗具戲劇性、情節性。武則天貴為皇帝,生活極為豪奢,忽然異想天開,在冬天裡想見到百花盛開的春日景象。立意不可謂不奇,構思不可謂不奇,想象極為豐富。“春”神是虛幻之物,如今卻對她宣詔,勾起了讀者濃厚的興趣。

  武則天想幹什麼,第三句“花須連夜發”回答了讀者的疑問。臘八節,正是寒意極濃之時,百花一般在春天才開放。雖是違背常理的想法,但卻構成了濃郁的詩情畫意。詩的最後一句,是對第三句的`有力補充,符合作者的身份、口吻,也切合作為詔書的寫作要求。這首詩想象奇特,充滿著浪漫主義情調,語言明白如話,不事雕琢,在詠臘八節的詩作中是難得的佳篇。

  【賞析四】

  這首詩後來流傳為一個故事,說武則天於某年冬遊上苑,令花神催開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齊放,唯牡丹傲骨,獨不奉詔。武后大怒,貶之洛陽,“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為冠首。”(高承:《事物紀原》卷十《牡丹》)。案此詩寫於691年,是武則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詩》於此詩題解雲:“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稱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後託術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此說較為可信,所謂今花神催開百花,乃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實先有所佈置。

  一代統治者需要有這樣的魄力,但也無需強人所難。所謂位高乃有德者居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人心真是難以琢磨。人總不會想要一輩子受制於人的,總想要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牡丹一身傲骨,終成百花之王!我的征程快要開始了。或許“花須連夜發”也可以理解成“應當在適當的時候做出適當的決定”吧。我決心已下,也應當要有武則天的魄力,莫待曉風吹!

  【賞析五】

  《全唐詩》載錄此詩時並有詩序,唐代計有功的《唐詩紀事》中也說得更加詳盡:“天授二年臘,卿相欲詐花發,請幸上苑,有所謀也。許之,尋疑有異圖,乃遣使宣詔云云。於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鹹服其異。”

  當時正值嚴冬,百花怎麼可能盛開。於是,有人給武則天出謀劃策,叫她下旨,命令臘八節這天百花齊放。武則天聽從了,寫了五言詩《臘日宣詔幸上苑》作為詔書,寫完後,派使者前往御花園中宣詔。使者把武則天的詔書在花園中焚去,以報知花神。臘八節這天一早,武則天在大臣們的簇擁下來到了御花園。人們驚呆地看到花園中百花盛開,爭奇鬥豔,煞是好看。那些想搞政變的人,想到可能老天也偏向武則天,不敢輕舉妄動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