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儒林列傳》原文及翻譯

《史記·儒林列傳》原文及翻譯

  導語:《史記》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史記·儒林列傳》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太史公曰:餘讀功令①”,至於廣厲學官之路,未嘗不廢書而嘆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於是修起禮樂。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世以混濁莫能用,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薄,後世學者多錄焉。

  自孔子卒後,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如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後陵遲②以至於始皇,天下並爭於戰國,儒術既絀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獨不廢也。於威、宣之際,孟子、荀卿之列,鹹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

  及至秦之季世,焚《詩》、《書》,坑術士,六義從此缺焉。陳涉起匹夫,驅瓦合謫戍,旬月以王楚,不滿半歲竟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縉紳先生之徒負孔子禮器往委質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

  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絃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夫齊魯之間於文學,自古以來,其天性也。故漢興,然後諸儒始得修其經義,講習大射鄉飲之禮。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癢序之事也。孝惠、呂后時,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時頗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③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竇太后又好黃老之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

  及今上即位,趙綰、王臧之屬明儒學,而上亦鄉之,於是招方正賢良文學之士。及竇太后崩,武安侯田蚡為丞相,絀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數百人,而公孫弘以《春秋》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選自《史記·儒林列傳》有刪節)

  [注]①功令:朝廷考選學官的法規。②陵遲:衰頹。③刑名:刑罰。

  譯文

  太史公說:我閱讀朝廷考選學官的法規,讀到廣開勉勵學官興辦教育之路(的內容)時,總是禁不住放下書本而慨嘆,說道:唉,周王室衰微了,諷刺時政的《關雎》詩就出現了;周厲王、周幽王的統治衰敗了,禮崩樂壞,諸侯便恣意橫行,政令全由勢力強大的國家釋出。所以孔子擔憂王道廢弛邪道興起,於是整理禮儀音樂。他到齊國聽到了美妙的《韶》樂,三個月品嚐不出肉的關味。他從衛國返回魯國之後,開始校正音樂,使《雅》《頌》樂歌各歸其位。由於世道混亂汙濁,無人起用他,於是他藉助(魯國已有)的歷史記錄撰寫《春秋》,把它當作王法,其文辭精約深隱而寓意豐富博大,後代學者很多人都學習傳錄它。

  自孔子逝世後,他的.七十餘名學生紛紛四散去交遊諸侯,成就大的當了諸侯國君的老師和卿相,成就小的結交、教導士大夫,有的則隱居不仕。像田子方、段幹木、吳起、禽滑嫠這些人,都曾受業於子夏之輩,然後當了諸侯國君的老師。那時只有魏文侯虛心求教於儒學,後來儒學漸趨衰頹,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滅頂之災。戰國時期天下群雄並爭,儒學已經受到排斥,但是在齊國和魯國一帶,學習它的人獨獨不曾廢棄。在齊威王、齊宣王當政時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繼承了孔子的事業而發揚光大,憑自己的學說顯名於當世。

  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燒《詩》《書》,坑殺儒生,儒家典籍六藝從此殘缺。陳涉起於普通百姓,驅使一群戍邊的烏合之眾,一個月內就在楚地稱了王,而不到半年終於滅亡。他的事業十分微小淺薄,雖然這樣,但是達官貴人和儒學後輩卻揹負著孔子的禮器去追隨歸順向他稱臣,為什麼呢?因為秦王朝焚燬了他們的事業,積下了仇怨,(所以)透過投奔陳王來發洩滿腔的憤懣。

  到高祖皇帝殺死項籍,率兵包圍了魯國,其時魯國中的儒生們仍在講誦經書演習禮樂,絃歌之產不絕於耳,這難道不是古代聖人遺留的風範,難道不是一個深愛禮樂的國家嗎?齊魯一帶重視愛好文化儀典,自古以來就是如此,這已成為自然風尚。漢朝建立後,儒生們開始獲得重新研究經學的機會,又講授演習起了大射和鄉飲的禮儀。但是,當時天下戰亂尚未止息,皇上忙於平定四海,還無暇顧及興辦學校之事。孝惠帝、呂后當政時,公卿大臣都是憑藉武力建功的人。孝文帝時略微起用儒生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只愛刑名學說。等到孝景帝當政,不用儒生,而且竇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那些博士們只是徒居官位以待詢問,儒生無人進身受到重用。

  直到當今皇上即位,趙綰、王臧等人深明儒學,而皇上也心嚮往之,於是朝廷下令舉薦品德賢良方正而且通曉經學的文士學者。到竇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蟲分做了丞相,他廢棄道家、刑名家等百家學說,延請治經學的儒生數百人入朝為官,而公孫弘竟以精通《春秋》,榮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封為平津侯。從此,天下學子潛心鑽研儒學成為一時風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