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程頤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程頤傳》原文及翻譯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錄於《四庫全書》史部正史類。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宋史·程頤傳》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宋史·程頤傳》原文:

  程頤,字正叔。年十八,上書闕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論,以王道為心。治平、元豐間,大臣屢薦,皆不起。哲宗初,司馬光、呂公著共疏其行義曰:“伏見河南府處士程頤,力學好古,安貧守節,言必忠信,動遵禮法。年逾五十,不求仕進,真儒者之高蹈,聖世之逸民。望擢以不次,使士類有所矜式。”詔以為西京國子監教授,力辭。

  尋召為秘書省校書郎,既入見,擢崇政殿說書。即上疏言:“習與智長,化與心成。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與之處,以熏陶成性。況陛下春秋之富,雖睿聖得於天資,而輔養之道不可不至。願選名儒入侍勸講,以備訪問,或有小失,隨事獻規,歲月積久,必能養成聖德。”頤每進講,色甚莊,繼以諷諫。聞帝在宮中盥而避蟻,問:“有是乎?”曰:“然,誠恐傷之爾。”頤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喪未除,冬至,百官表賀,頤言:“節序變遷,時思方切,乞改賀為愁。”既除喪,有司請開樂置宴,頤又言:“除喪而用吉禮,尚當因事張樂,今特設宴,是喜之也。”皆從之。帝嘗以瘡疹不御邇英殿累日,頤詣宰相問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當獨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請問疾。

  頤於書無所不讀,其學本於誠,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標指,而達於《六經》。動止語默,一以聖人為師,其不至乎聖人不止也。張載稱其兄弟從十四五時,便脫然欲學聖人,故卒得孔、孟不傳之學,以為諸儒倡。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平生誨人不倦,故學者出其門最多,淵源所漸,皆為名士。

  (選自《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六》,有刪節)

  《宋史·程頤傳》譯文:

  程頤,字正叔。十八歲的時候,上書朝廷,希望皇上詔令罷黜世俗的說教,以王道作為本心。治平、元豐年間,許多大臣多次推薦他為官,都不肯就任。哲宗初年,司馬光、呂公著一齊上疏闡明他的行為和道義,又說:“我們知道河南府處士程頤,努力學習,喜好歷史,安於貧窮,固守氣節,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則,行動一定遵守禮制法規。年齡過了五十,不乞求仕進,是真儒者的高風亮節,聖世社會的隱逸之民。希望能夠越級提升他,使儒士們有效法的模式、榜樣。”哲宗詔令他擔任西京洛陽國子監的教授,他力辭不就職。

  不久,詔令他擔任秘書省校書郎,待入朝覲見之後,又提升他為崇政殿說書。於是,他上疏說:“溫習與智長,感化與心成。現在,那些善於教化其子弟的人,也必須延請著名德高望重的.儒士們,使他們與之相處,以熏陶成性,潛移默化。況且陛下正年富力強,雖睿智聖哲得力於天資聰穎,而教化、修養之道不可不到。大概一日之中,接見賢哲士大夫的時候很多,親近寺人宮女的時候很少,那麼氣質變化,自然而成。希望皇上挑選著名儒士入侍君側,勸講聖賢之道,講解罷留的標準,隨時與儒士探討,即使有些小的失誤,隨事談出看法,日積月累,堅持久遠,就一定能夠修養成高尚的聖賢德性。”程頤每次進講,態度特別莊嚴,其中夾有諷刺、勸諫。聽說皇上在宮中盥洗而避開螞蟻,就問:“有這樣的事嗎?”皇上回答說“:是的。我的確害怕傷害了螞蟻。”程頤說“:把這樣的心思推廣於四海萬民身上,是作為帝王的要道。”

  神宗喪期還沒有結束,冬至那天,百官上表稱賀,程頤說:“季節時序變遷,皇上思念先帝殷切深厚,希望改朝賀為安慰。”喪期結束以後,有關衙署請求舉行樂舞、置辦酒宴,程頤又說“:喪期滿了應該用吉禮,而且還當根據事情的性質和實際情況舉行樂舞,現今特設宴請,是喜慶的事情。”都據此照辦。哲宗皇帝曾經因為瘡疹不愈而有好些天不到邇英殿上朝,程頤到宰相那裡問皇帝安否,並說:“皇上不臨朝上殿,太后不應當獨自坐朝稱制。況且皇上有病,大臣難道可以不知道嗎?”第二天,宰相以下的官員開始奏請政事,詢問皇上病況。

  程頤對書是無所不讀,他的學問是以誠為本,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指導,擴充套件到《六經》各書。行動舉止,言談緘默,都以聖人為導師,不達到聖人的境界不停止追求。張載稱讚他們兄弟二人十四五歲的時候,便超然脫俗想效法聖人,故最終得到了孔子、孟子沒有被後人傳承的學問,成為各個儒生倡導的楷模。他的話的重要,就像布帛菽粟等穿的、吃的一樣,瞭解德性的人尤其尊敬、崇尚他。程頤平生從教始終誨人不倦,所以當時的學者屬他的門徒學生的人最多,由於其學術淵源的影響,都為當時學士名流。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