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離婁章句中原文及譯文合集

孟子離婁章句中原文及譯文合集

  孟子離婁章句中內容涉及政治和為人處事的各個方面,以論“仁”的為最多。下面一起去欣賞一些孟子離婁章句中原文及譯文吧!

  《孟子離婁章句》

  【原文】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 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詩》 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聖 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圓平直,不可勝用也;既 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 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 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 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 通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故曰 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闢,貨財不聚,非國 之害也。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詩》曰:‘天之 方蹶,無然洩洩。’洩洩猶沓沓也。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 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 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譯文】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 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 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現在有些諸侯, 雖然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聲,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的恩澤,不能成為後世效法的楷模,這是因為他沒有實施前代聖王的仁政的 緣故。所以說,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辦法,好辦 研能夠自己實行起來。

  《詩經》說:‘不要偏高啊不要遺忘,一 切遵循原來的規章。’遵循前代聖王的法度而犯錯誤的,是從來 沒有過的。聖人既用盡了目力,又用圓規、曲尺、水準、繩墨等 來製作方的、圓的、平的、直的東西,那些東西便用之不盡了;聖 人既用盡了聽力,又用六律來校正五音,各種音階也就運用無窮 了;聖人既用盡了腦力,又施行不忍人的仁政,他的仁愛之德便 覆蓋於天下了。所以說,築高臺一定要憑藉山陵;挖深池一定要 憑藉山溝沼澤;如果執政不憑藉前代聖王的辦法,能夠說是明智嗎?所以只有仁慈的人才應該居於統治地位。如果不仁慈的人佔 據了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惡行敗德傳播給老百姓。在上的沒 有道德規範,在下的人沒有法規制度;朝廷不通道義,工匠不信尺度,官吏觸犯義理,百姓觸犯刑律。如此下去,國家還能生存 就真是太僥倖了。所以說,城牆不堅固,武器不充足,這不是國 家的災難;田野沒開闢,物資不富裕,這不是國家的禍害;如果 在上位的人沒有禮義,在下位的人沒有教育,違法亂紀的人越來 越多,國家的滅亡也就快了。《詩經》說:‘上天正在降騷亂,不 要多嘴又多言。’多嘴多言就是拖沓羅嗦。侍奉君主不講忠義,行 為進退不講禮儀,說話便詆譭前代聖王之道,這就是拖沓羅嗦。所 以說,用高標準來要求君王就叫做‘恭’,向君王出好主意而堵塞 壞主意就叫做‘敬’,認為自己的君王不能行仁政就叫做‘賊’。”

  【讀解】

  還是要求當政者實施仁政的鼓吹與吶喊。具體落實到兩個方 面:一是“法先王”;二是選賢才。

  “法先王”是因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不以六律,不 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相反,“遵先王之法而 過者,來之有也。”正反兩方面的道理都說明了這一點,所以一定 要“法先王”。孟子的“法先王”思想,實際上也就是孔子“祖述 堯舜,憲zhang文武”思想的繼承。

  選賢才是因為“惟仁者宜在高位。”一旦不仁者竊據了高位, 奸邪當道,殘害忠良,必然就會是非顛倒,黑白混淆,世風日下, 天下大亂。歷史依據不勝列舉。所以,一定要注意領導幹部的選 拔。

  這兩個方面在《論語》、《孟子》中都不是什麼新思想,而近 乎老生常談了。倒是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說法成為 了人們在生活中常用的格言警句。尤其是面對日益緊張激烈的市 場競爭,許多新事物新現象冒出來,其是與非,正與邪,往往使 人感到困惑,感到難以評說。這時候,大家對“不以規矩,不能 成方圓”的感受就更加真切而深刻了。所以,要求健全法制法規 的呼聲日益強烈。據有人統計說,當前的中國,幾乎每天都有法 規出臺。這種說法不知有沒有誇張的成分,但大家對“規矩”的 重視,全民普法教育的進行,這些都是非常真實的。說起來,所 有這些,不都是在“以規矩”而“成方圓”嗎?

  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二節

  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

  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歲十一月徒槓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闢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文言文翻譯:

  子產主持鄭國的國政,用自己坐的大馬車載行人渡過溱水和洧水。

  孟子說:“子產這只是小恩惠而不懂得政治。在十一月份,搭好徒步行走的獨木橋;在十二月份,搭好可通行馬車的大橋,人民就不會憂慮徒步涉水了。君子整治好自己的政務,外出時使行人避開道路也是可以的,又怎麼能去把行人一個個渡過河呢?所以,治理國家政事的人,要討每個人的歡心,時間也不夠用啊。”

  註釋:

  1.子產:春秋後期政治家,鄭國執政。鄭穆公之孫,名僑,亦稱公孫僑。青年時即表現出遠見卓識。

  2.溱:鄭國水名,源於河南密縣東北聖水峪,東南會合洧水為雙洎河,東流入賈魯河。《詩·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詩·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

  3.洧:鄭國水名,源於河南登封縣東部陽城山,東流經密縣與溱水會合。《詩·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洧。”《詩·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廣韻》:“洧,水名。在鄭。”

  4.十一月:指周曆,夏曆為九月。下句中的十二月指夏曆十月。

  5.徒槓:指徒步行走的簡易的獨木橋。

  6.輿梁:指可通行馬車的大橋。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一節》

  作者: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曰:“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之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註釋

  邇:(er耳)《詩·周南·汝墳》:“父母孔邇。”《詩"小雅"小旻》:“匪大猶是經,維邇言是聽。”《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戎事不邇女器。”《論語·陽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禮記·中庸》:“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虞書》:“柔遠能邇。”《禮記·郊特性》:“節遠邇之期也。”《說文》:“邇,近也。”這裡用為“近”之意。

  翻譯

  孟子說:“道路在近旁而偏要向遠處去尋求,事情本來很容易而偏要向難處下手。每個人只要親近自己的親人,敬重自己的長輩,天下就能夠太平了。”

  解析

  “道在邇而求諸遠”是捨近求遠,“事在易而求諸難”是舍易求難。在孟子看來,無論是捨近求遠還是舍易求難都沒有必要,都是糊塗。相反,只要人人都從自己身邊做起,從平易事努力,比如說親愛自己的親人,尊敬自己的`長輩,天下也就會太平了。

  孟子這幾句話說得平易樸實,但其中卻蘊含著儒家學說的核心內容:一方面是“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另一方面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孟子梁惠王上》)歸結起來,就是“親親而仁民”,再進一步說,也就是《大學》所展開的“修身、齊家、治目、平天下”階梯了。

  所以,我們絕不可以輕忽了孟子這幾句看似簡單的話。

  從另一方面來說,人人從自己身邊做起,從平凡小事做起,也正是我們所應提倡的精神。比如說遵守交通規則,比如說愛護清潔衛生,比如說為“希望工程”作貢獻等等,諸如此類的事情,不是都應該從我們自己做起,從身邊做起嗎?

  凡事不要捨近求遠,舍易求難。這起碼是我們都會認同的生活哲理罷。

  讀解

  孟子接著又分析了最佳行為方式,這就是每個人只要親近自己的親人,敬重自己的長輩,天下就能夠太平了。因為離開了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不使用最佳行為方式,是沒有辦法在人類社會里生存的。也就是說,最佳行為方式是首先從自己家庭裡開始,親近自己的親人,敬重自己的長輩,如果在自己的家庭裡都做不到,又怎麼能在家庭以外做到呢?

  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五節

  作者:佚名

  孟子謂樂正子曰:“子之從於子敖來,徒哺啜也。我不意子學古之道,而以哺啜也。”

  文言文翻譯:

  孟子對樂正子說:“你追隨王子敖來,只不過為了吃喝而已。我沒有想到你學了古人的道理竟然是為了吃吃喝喝。”

  註釋

  1.哺:《楚辭·漁父》:“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史記·高祖本紀》:“有一老父過請飲,呂后因餔之。”這裡用為吃食之意。

  2.啜:《墨子·節用中》:“飲於土塯,啜於土形。”《荀子·天論》:“君子啜菽飲水,非愚也,是節然也。”

  《荀子·非相》:“君子啜其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說文》:“啜,嘗也。”這裡用為飲、喝之意。

  《孟子離婁章句下第十七節》

  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翻譯

  孟子說:“言談沒有實際內容是不吉祥的。這種不吉祥的後果,應由那些埋沒賢才的人擔當。”

  讀解

  這裡所說的言談,就是緊接上文的教育問題而言的。用善行去感化別人不行,那麼就要用善良的社會行為規範去教育別人,那麼,在教育中,就不能只有空洞的說教,也就是說,光喊口號“要善良!”“要善良!”是不行的。要有實際的例子、典範,再加以理論的評價,也就是“說理”,才能使人心悅誠服。我們現代社會也在拼命提倡道德、精神文明等等,可是光喊道德、精神文明有什麼用?只會讓學生們產生逆反心理,空洞而抽象的道德教育是不行的,要說理,要讓人們懂得社會行為規範和最佳行為方式,才能增加與鞏固人們心中的道德觀念。

  《離婁章句下·第三十二節》

  作者:佚名

  儲子曰:“王使人瞷夫子,果有以異於人乎?”孟子曰:“何以異於人哉?堯舜與人同耳。”

  文言文翻譯:

  儲子說:“君王派人觀察先生您,您果然不同於平常人嗎?”

  孟子說:“我有什麼不同於平常人的呢?堯舜也與平常人相同。”

  註釋

  1.儲子:人名,齊國人。

  2.矙:(kan看)同“瞰”。《孟子·滕文公下》:“陽貨矙孔子之亡也,而饋孔子蒸豚。”《文選·班固·東都賦》:“瞰四裔而抗稜。”《文選·張衡·東京賦》:“左瞰暘谷。”《廣雅·釋詁一》:“瞰,視也。”《漢書·揚雄》:“瞰帝唐之嵩高兮,脈隆周之大寧。”這裡用為觀察之意。

  《孟子·離婁章句下·第二十七節》

  作者:佚名

  公行子有子之喪,右師往吊,入門,有進而與右師言者,有就右師之位而與右師言者。孟子不與右師言,右師不悅曰:“諸君子皆與驩言,孟子獨不與驩言,是簡驩也。”

  孟子聞之,曰:“禮,朝廷不歷位而相與言,不逾階而相揖也。我欲行禮,子敖以我為簡,不亦異乎?”

  文言文翻譯:

  齊國大夫公行子的兒子死了,右師王驩前去弔喪,進了門,有上前與王驩交談的,也有到王驩座位旁跟他說話的,獨有孟子不和王驩說話,右師王驩很不高興,說:“各位大人都與我打招呼,孟子偏偏不與我說話,是怠慢於我。”

  孟子聽到這話,說:“按行為規範的規定,在朝廷上不能越過自己的位子互相交談,也不在不同的臺階上作揖。我想按規範行事,右師認為我怠慢他,不是太奇怪了麼?”

  註釋

  1.公行子:人名,齊國大夫。

  2.右師:先秦時期官名,此處指齊國大夫王驩(huan患),驩字子敖。

  3.簡:《詩"邶風"簡兮》:“簡兮簡兮,方將萬舞。”《論語·公冶長》:“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荀子·議兵》:“簡禮賤義者,其國亂。”這裡用為怠慢、倨傲之意。

  如:簡侮(輕侮)、簡薄(鄙薄輕視)、簡倨(猶高傲)、簡恣(簡慢放肆)、簡褻(怠慢,失敬不恭)、簡弛(惰慢弛廢)、簡怠(怠慢)等。

  《離婁章句上·第二十二節》

  作者:佚名

  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無責耳矣。”

  文言文翻譯:

  孟子說:“人要是動不動就改變自己的言行,就是沒有責任心的人。”

  註釋

  易:《易·恆·象》:“雷風恆,君子以立不易方。”《詩"小雅"何人斯》:“爾還而入,我心易也。”《論語·學而》:“賢賢,易色。”《管子》:“王者乘時,聖人乘易。”《禮記·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倖。”《玉篇·日部》:“易,轉也,變也。”《廣韻·昔韻》:“易,變易也,改也。”這裡用為改變、變動之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