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原文及翻譯

莊子《秋水》原文及翻譯

  莊子為宋國蒙地人,但莊子思想上承老子,乃為楚學。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莊子《秋水》原文及翻譯,希望能幫到大家!

  莊子秋水原文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已。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已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莊子秋水譯文:

  秋天裡山洪按照時令洶湧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湧,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裡。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莊子《秋水》賞析:

  《秋水》是《莊子》中的又一長篇,用篇首的兩個字作為篇名,中心是討論人應怎樣去認識外物。全文可分成七個片斷,這裡選用的是第一個片斷,寫河神的小卻自以為大,對比海神的大卻自以為小,說明了認識事物的相對性觀點。進而說明了人類對於自身的認識是受到嚴重侷限的,人應該清楚自身的渺小和認識的'侷限性。

  全文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為了講清楚相對論的觀點,作者首先用河神和北海若作了一個小大之比,一小一大對比十分鮮明,然而,北海若卻不敢“自多”,因為他“比形於天地”,“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闡明瞭事物的相對性的觀點。第二,在此基礎之上,說明了人與外物相比,無論是從數量上和其所佔據的空間上,都是非常渺小,認識因而十分有限,因此,不可以“自多”。

  作者虛構一個寓言故事,以此展開說理,深奧抽象的哲理得以準確生動的闡釋。另外,作者在寓言故事中又用連類設喻和多重對比的方式,使其說理既形象生動,容易明白,同時又邏輯嚴密,無懈可擊。寓言中幾乎所有的事物均被邏輯說理緊密地聯絡為一體,互相關聯,從而構成了一個寓言的整體,非常奇妙。

  語言方面,景物描寫的運用襯托了河神前後不同的認知境界;大量的排比句和反詰句配合使用,造成了文章滔滔莽莽的氣勢,強化了說理的力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