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聊齋志異》原文加翻譯

蒲松齡《聊齋志異》原文加翻譯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文言文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蒲松齡《聊齋志異》原文加翻譯,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蒲松齡,字留仙,有《聊齋志異》傳世。初,蒲留仙作此書時,每臨晨攜一大瓷壇,中貯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邊,下陳蘆蓆,坐於上,煙茗皆置身畔。見行道者過,必強執與語,搜奇覓異,隨人所知;渴則飲以茗,或奉以煙,必令暢談乃已。偶聞一奇事,先聽之,歸而粉飾之。如是二十餘寒暑,乃成。

  附上翻譯:

  蒲松齡,字留仙。他有一本《聊齋志異》流傳於世。他最初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每天臨近早上時,帶一個大壺,裡面有濃茶,準備一包香菸放在行人道的旁邊,下面鋪著席子,他坐在上面,香菸和大壺都放在身邊。他看到有人走過,一定竭力拉住跟他談話,蒐集奇奇怪怪的故事隨便他曉得什麼渴了就讓他喝茶,有時用煙來獻給他,必須讓他講完才行。偶然聽說一件奇怪的事,先去聽完這見事,最後把它加工一下。就這樣經過了二十多個年,終於完成了這本書。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山東淄川人。明末清初文學家。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舉場中很不得意,滿腹實學,屢不中舉,到了71歲,才考得了貢生。他牢騷滿腹,便在聊齋寫他的誌異。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共有短篇小說431篇。其內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懷著對現實社會的憤懣情緒,揭露、嘲諷貪官汙吏、惡霸豪紳貪婪狠毒的嘴臉,筆鋒刺向封建政治制度。這類作品以《促織》、《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齡對腐朽的科舉制度有切身的.體會,透過《司文郎》、《考弊司》、《書痴》等篇,作者無情地揭開了科舉制度的黑幕,勾畫出考官們昏庸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靈魂的禁錮與腐蝕,譴責了考場中營私舞弊的風氣。三、對人間堅貞、純潔的愛情及為了這種愛情而努力抗爭的底層婦女、窮書生予以衷心的讚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鴉頭》、《細侯》等。《聊齋志異》中還有相當多狐鬼精靈與人的戀愛故事,頗具浪漫情調。在這些故事裡,塑造了很多容貌美麗、心靈純潔的女性形象,如紅玉、嬰寧、香玉、青鳳、嬌娜、蓮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闡釋倫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義,如《畫皮》、《勞山道士》等。

  《聊齋志異》是一部積極浪漫主義作品。它的浪漫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對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別是表現在由花妖狐魅變來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現在對浪漫主義手法的運用上。作者善於運用夢境和上天入地、虛無變幻的大量虛構情節,衝破現實的束縛,表現自己的理想,解決現實中無法解決的矛盾。

  蒲松齡文學成就

  蒲松齡一生的文學生涯,搖擺於傳統的雅文學和民間的俗文學之間。他生長於農村,幼年受過鄉村農民文化的薰陶,會唱俗曲,也曾自撰新詞,只是近世傳抄的“聊齋小曲”已不辨真偽。他身為文士,以能文為鄉里稱道。所寫文章多是駢散結合,文采斐然,惜乎多是代人歌哭的應酬文字,只有幾篇賦事狀物的四六文,才是屬於他自己的文學作品,被辭賦史家推為清初辭賦之能手。他也曾染指於詞,作品較少,顯然是一時之興致或交往之所需,方才偶爾操筆。詩作甚豐。他進學伊始,意氣風發,曾與學友張篤慶等人結為“郢中社”,“以宴集之餘晷,作寄興之生涯”。(《郢中社序》)然社集倡酬不存,存詩起自康熙九年(1670年)秋南遊登程經青石關之作,最後一首為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除夕所作絕句,距其壽終才22日,凡千餘首,可謂終身不廢吟詠。其詩如其人,大抵皆率性抒發,質樸平實,熨貼自然,可見其平生苦樂辛酸,其中頗多傷時譏世之作,有譏刺地方大員匿災不報、為駕耗費巨貲而濫徵“羨金”者,伉直之性,磊落之氣,寓於其中。他身為塾師,中年曾寫過《省身語錄》《懷刑錄》等教人修身齊家的書,晚年《聊齋志異》基本輟筆,更轉而熱心為民眾寫作:一方面用當地民間曲調和方言土語,創作出《婦姑曲》《翻魔殃》《禳咒》《牆頭記》等反映家庭倫理問題的俚曲,寓教於樂;另一方面又為方便民眾識字、種田、養蠶、醫病、編寫了《日用俗字》《歷字文》《農桑經》《藥祟書》等文化技術普及讀物。

  蒲松齡自謂“喜人談鬼”,“雅愛搜神”。有文獻表明他從青年時期便熱衷記述奇聞異事,寫作狐鬼故事。對一位志在入仕的秀才來說,這未免是不務正業,“可憐無補費精神”。為此,他曾受到友好的勸阻、不友好的譏諷。40歲時,他將已做成的篇章結整合冊,定名為《聊齋志異》,並且撰寫了情辭悽婉、意蘊深沉的序文——《聊齋自志》,自述寫作的苦衷,期待為人理解。他沒有屈從社會的偏見,此後仍然執著地寫作,直到年逾花甲,方才逐漸擱筆。《聊齋志異》,是他在大半生的時間裡陸續創作出來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