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三則原文及翻譯

孟子三則原文及翻譯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戰國時期鄒城(今山東鄒城市)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孟子三則原文及翻譯,希望能夠對你有所幫助!

  《孟子》三則 春秋 孟子 (一)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註釋: (1)得兼:同時獲得。 (2)苟得:苟且取得。 (3)患:禍患,災難。 (4)闢:通“避”,躲避。 (5)如使:假如,假使。 (6)不為:不願意這樣做。 (7)勿喪:不丟掉。 (8)蹴:用腳踢。 (9)何加:有什麼益處。 (10)奉:侍奉。 (11)本心:天性,天良。

  導讀: 作者用面對魚和熊掌之間的抉擇, 比喻面對生命和大義之間的選擇,進而闡述了這樣一種觀點:每個人都有“本心”,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人都應該保有自己的“本心”,即使在生死關頭,也要經受得住各種考驗。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捨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捨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所以有的禍患不躲避。如果人們所想要的`東西沒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麼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麼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麼不可以

  用的呢?按照這種方法做就可以生存然而有人卻不用,按照這種方法做就可以躲避禍患然而有人卻不去做。是因為,所想要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厭惡的東西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不僅僅是賢人有這種本性,每個人都有這種本性,只不過賢人能夠不丟棄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別人吃,走在路上的人不肯接受;用腳踢著給別人吃,乞丐也不願意接受。如果見了高位厚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麼益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熟識的走投無路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願接受一豆羹,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不合禮儀的高位厚祿;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一簞食,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不合禮儀的高位厚祿;先前有人為了大義,寧肯死也不願接受一簞食,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不合禮儀的高位厚祿。這種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不做嗎?如果這樣做了,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天性。

  (二) 富貴不能淫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註釋: (1)淫:使??擾亂。 (2)得:實現。 (3)之:代志向。 (4)由:實行。 (5)道:原則,行為準則。 (6)移:使??改變。 (7)威武:威脅暴力。 (8)屈:使??屈服。

  導讀: 孟子在本文中駁斥了縱橫家眼中的“大丈夫”,提出了自己立身處世所持的“大丈夫”精神,體現了儒家歷來剛正不阿,特立特行的品格。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怎麼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數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裡,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謹慎,不要違揹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至於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裡,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其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其性情改變,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三)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註釋:(1)畎畝:田間,田地;導讀:文章採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層;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所以,上天將要降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道先使;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

  註釋: (1)畎畝:田間,田地。 (2)舉:被推薦。 (3)傅說:殷武丁時人,曾為刑徒。 (4)曾:同 “增” 。 (5)衡:同“橫”,指橫塞。 (6)徵:表徵,表現。 (7)法家拂士: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為“弼”。

  導讀: 文章採用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相結合的方法,層層深入地論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觀點。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築牆工作中被舉用,膠鬲從販賣魚鹽的工作中被舉用,管夷吾從刑徒被舉用為相,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中被舉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降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飢餓,以致肌膚消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顛倒錯亂,總不如意,透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這一切表現到臉色上,抒發到言語中,然後才會被人瞭解。

  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堅持法度的世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便經常導致滅亡。

  這就可以說明,憂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萎靡死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