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第八章的原文及翻譯

論語第八章的原文及翻譯

  論語第八章涉及到孔子及其學生對堯舜禹等古代先王的評價。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閱讀論語第八章的原文及翻譯,相信能帶給大家幫助。

  【原文】

  8.1 子曰:“泰伯(1),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3)。”

  【註釋】

  (1)泰伯:周代始祖古公亶父的長子。

  (2)三:多次的意思。

  (3)民無得而稱焉:百姓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讚揚他。

  【譯文】

  孔子說:“泰伯可以說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幾次把王位讓給季歷,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稱讚他。”

  【評析】

  傳說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歷的兒子姬昌有聖德,想傳位給季歷,泰伯知道後便與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吳。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來奔喪,後來又斷髮文身,表示終身不返,把君位讓給了季歷,季歷傳給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時,滅了殷商,統一了天下。這一歷史事件在孔子看來,是值得津津樂道的,三讓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讓與賢者、聖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讓位者則顯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對他們是稱讚無比的。

  【原文】

  8.2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1),慎而無禮則葸(2),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3)。君子篤(4)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5)不遺,則民不偷(6)。”

  【註釋】

  (1)勞:辛勞,勞苦。

  (2)葸:音xǐ,拘謹,畏懼的樣子。

  (3)絞:說話尖刻,出口傷人。

  (4)篤:厚待、真誠。

  (5)故舊:故交,老朋友。

  (6)偷:淡薄。

  【譯文】

  孔子說:“只是恭敬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徒勞無功;只是謹慎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畏縮拘謹;只是勇猛而不以禮來指導,就會說話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親屬,老百姓當中就會興起仁的風氣;君子如果不遺棄老朋友,老百姓就不會對人冷漠無情了。”

  【評析】

  “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須以“禮”作指導,只有在“禮”的指導下,這些德目的實施才能符合中庸的準則,否則就會出現“勞”、“葸”、“亂”、“絞”,就不可能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

  【原文】

  8.3 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1)予足!啟予手!詩云(2):‘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3)夫,小子(4)!”

  【註釋】

  (1)啟:開啟,曾子讓學生掀開被子看自己的手腳。

  (2)詩云:以下三句引自《詩經?小雅?小旻》篇。

  (3)免:指身體免於損傷。

  (4)小子:對弟子的稱呼。

  【譯文】

  曾子有病,把他的學生召集到身邊來,說道:“看看我的腳!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沒有損傷)!《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呀,好像站在深淵旁邊,好像踩在薄冰上面。’從今以後,我知道我的身體是不再會受到損傷了,弟子們!”

  【評析】

  曾子借用《詩經》裡的三句,來說明自己一生謹慎小心,避免損傷身體,能夠對父母盡孝。據《孝經》記載,孔子曾對曾參說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就是說,一個孝子,應當極其愛護父母給予自己的身體,包括頭髮和皮膚都不能有所損傷,這就是孝的開始。曾子在臨死前要他的學生們看看自己的手腳,以表白自己的身體完整無損,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見,孝在儒家的道德規範當中是多麼重要。

  【原文】

  8.4 曾子有疾,孟敬子(1)問(2)之。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貴乎道者三:動容貌(3),斯遠暴慢(4)矣;正顏色(5),斯近信矣;出辭氣(6),斯遠鄙倍(7)矣。籩豆之事(8),則有司(9)存。”

  【註釋】

  (1)孟敬子:即魯國大夫孟孫捷。

  (2)問:探望、探視。

  (3)動容貌:使自己的內心感情表現於面容。

  (4)暴慢:粗暴、放肆。

  (5)正顏色:使自己的臉色莊重嚴肅。

  (6)出辭氣:出言,說話。指注意說話的言辭和口氣。

  (7)鄙倍:鄙,粗野。倍同背,背理。

  (8)籩豆之事:籩(音biān)和豆都是古代祭祀和典禮中的用具。

  (9)有司:指主管某一方面事務的官吏,這裡指主管祭祀、禮儀事務的官吏。

  【譯文】

  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對他說:“鳥快死了,它的叫聲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說的話是善意的。君子所應當重視的道有三個方面:使自己的容貌莊重嚴肅,這樣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臉色一本正經,這樣就接近於誠信;使自己說話的言辭和語氣謹慎小心,這樣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於祭祀和禮節儀式,自有主管這些事務的官吏來負責。”

  【評析】

  曾子與孟敬子在政治立場上是對立的。曾子在臨死以前,他還在試圖改變孟敬子的態度,所以他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對孟敬子沒有惡意,同時也告訴孟敬子,作為君子應當重視的三個方面。這些道理現在看起來,還是很有意義的。對於個人的道德修養與和諧的人際關係有重要的借鑑價值。

  【原文】

  8.5 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為校(1)——昔者吾友(2)嘗從事於斯矣。”

  【註釋】

  (1)校:音jiào,同較,計較。

  (2)吾友:我的朋友。舊註上一般都認為這裡指顏淵。

  【譯文】

  曾子說:“自己有才能卻向沒有才能的人請教,自己知識多卻向知識少的人請教,有學問卻像沒學問一樣;知識很充實卻好像很空虛;被人侵犯卻也不計較——從前我的朋友就這樣做過了。”

  【評析】

  曾子在這裡所說的話,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學說。“問於不能”,“問於寡”等都表明在學習上的謙遜態度。沒有知識、沒有才能的人並不是一錢不值的,在他們身上總有值得你學習的地方。所以,在學習上,即要向有知識、有才能的人學習,又要向少知識、少才能的人學習。其次,曾子還提出“有若無”、“實若虛”的說法,希望人們始終保持謙虛不自滿的態度。第三,曾子說“犯而不校”,表現出一種寬闊的胸懷和忍讓精神,這也是值得學習的。

  【原文】8.6 曾子說:“可以託六尺之孤(1),可以寄百里之命(2),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註釋】

  (1)託六尺之孤:孤:死去父親的小孩叫孤,六尺指15歲以下,古人以七尺指成年。託孤,受君主臨終前的囑託輔佐幼君。

  (2)寄百里之命:寄,寄託、委託。百里之命,指掌握國家政權和命運。

  【譯文】

  曾子說:“可以把年幼的君主託付給他,可以把國家的政權託付給他,面臨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而不動搖屈服。這樣的人是君子嗎?是君子啊!”

  【評析】

  孔子所培養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識、有才幹的人,他可以受命輔佐幼君,可以執掌國家政權,這樣的人在生死關頭決不動搖,決不屈服,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

  【原文】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1),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註釋】

  (1)弘毅:弘,廣大。毅,強毅。

  【譯文】

  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鬥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原文】

  8.8 子曰:“興(1)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註釋】

  (1)興:開始。

  【譯文】

  孔子說:“(人的修養)開始於學《詩》,自立於學禮,完成於學樂。”

  【評析】

  本章裡孔子提出了他從事教育的三方面內容:詩、禮、樂,而且指出了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學生不僅要講個人的修養,而且要有全面、廣泛的知識和技能。

  【原文】

  8.9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譯文】

  孔子說:“對於老百姓,只能使他們按照我們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們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

  【原文】

  8.10 子曰:“好勇疾(1)貧,亂也。人而不仁(2),疾之已甚(3),亂也。”

  【註釋】

  (1)疾:恨、憎恨。

  (2)不仁:不符合仁德的人或事。

  (3)已甚:已,太。已甚,即太過份。

  【譯文】

  孔子說:“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窮困,就會犯上作亂。對於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厲害,也會出亂子。”

  【原文】

  8.1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譯文】

  孔子說:“(一個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樣美好的才能,如果驕傲自大而又吝嗇小氣,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

  【原文】

  8.12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谷(1),不易得也。”

  【註釋】

  (1)谷:古代以谷作為官吏的俸祿,這裡用“谷”字代表做官。不至於谷,即做不了官。

  【譯文】

  孔子說:“學了三年,還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

  【評析】

  孔子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治國安邦的人才,古時一般學習三年為一個階段,此後便可做官。對本章另有一種解釋,認為“學了三年還達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來閱讀本章。

  【原文】

  8.13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1),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註釋】

  (1)見:音xiàn,同現。

  【譯文】

  孔子說:“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為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評析】

  這是孔子給弟子們傳授的'為官之道。“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是孔子為官處世的一條重要原則。此外,他還提出應當把個人的貧賤榮辱與國家的興衰存亡聯絡在一起,這才是為官的基點。

  【原文】

  8.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

  孔子說:“不在那個職位上,就不考慮那職位上的事。”

  【評析】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涉及到儒家所謂的“名分”問題。不在其位而謀其政,則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認為是“違禮”之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也就是要“安分守己”。這在春秋末年為維護社會穩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亂”起到過重要作用,但對後世則有一定的不良影響,尤其對民眾不關心政治,安分守禮的心態起到誘導作用。應當說,這是消極的。

  【原文】

  8.15 子曰:“師摯之始(1),《關睢》之亂(2),洋洋乎盈耳哉!”

  【註釋】

  (1)師摯之始:師摯是魯國的太師。“始”是樂曲的開端,即序曲。古代奏樂,開端叫“升歌”,一般由太師演奏,師摯是太師,所以這裡說是“師摯之始”。

  (2)《關睢》之亂:“始”是樂曲的開端,“亂”是樂曲的終了。“亂”是合奏樂。此時奏《關睢》樂章,所以叫“《關睢》之亂”。

  【譯文】

  孔子說:“從太師摯演奏的序曲開始,到最後演奏《關睢》的結尾,豐富而優美的音樂在我耳邊迴盪。”

  【原文】

  8.16 子曰:“狂(1)而不直,侗(2)而不願(3),悾悾(4)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註釋】

  (1)狂:急躁、急進。

  (2)侗:音tóng,幼稚無知。

  (3)願:謹慎、小心、樸實。

  (4)悾悾:音kōng,同空,誠懇的樣子。

  【譯文】

  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面上誠懇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評析】

  “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質,孔子對此十分反感。這是因為,這幾種品質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則,也不符合儒家一貫倡導的“溫、良、恭、儉、讓”和“仁、義、禮、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說:我真不知道有人會這樣。

  【原文】

  8.17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譯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就像追趕不上那樣,又會擔心丟掉什麼。”

  【評析】

  本章是講學習態度的問題。孔子自己對學習知識的要求十分強烈,他也同時這樣要求他的學生。這“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其實就是“學而不厭”一句最好的註腳。

  【原文】

  8.18 子曰:“巍巍(1)乎,舜禹(2)之有天下也而不與(3)焉!”

  【註釋】

  (1)巍巍:崇高、高大的樣子。

  (2)舜禹:舜是傳說中的聖君明主。禹是夏朝的第一個國君。傳說古時代,堯禪位給舜,舜後來又禪位給禹。

  (3)與:參與、相關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多麼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奪過來的。”

  【評析】

  這裡孔子所講的話,應該有所指。當時社會混亂,政局動盪,弒君、纂位者屢見不鮮。孔子讚頌傳說時代的“舜、禹”,表明對古時禪讓制的認同,他借稱頌舜禹,抨擊現實中的這些問題。

  【原文】

  8.19 子曰:“大哉堯(1)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2)之。蕩蕩(3)乎,民無能名(4)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5)乎其有文章!”

  【註釋】

  (1)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聖君。

  (2)則:效法、為準。

  (3)蕩蕩:廣大的樣子。

  (4)名:形容、稱說、稱讚。

  (5)煥:光輝。

  【譯文】孔子說:“真偉大啊!堯這樣的君主。多麼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堯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麼廣大啊,百姓們真不知道該用什麼語言來表達對它的稱讚。他的功績多麼崇高,他制定的禮儀制度多麼光輝啊!”

  【評析】

  堯是中國傳說時代的聖君。孔子在這裡用極美好的語言稱讚堯,尤其對他的禮儀制度愈加讚美,表達了他對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

  【原文】

  8.20 舜有臣五人(1)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亂臣十人(2)。”孔子曰:“才難,不其然乎?唐虞之際(3),於斯(4)為盛,有婦人焉(5),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6),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

  【註釋】

  (1)舜有臣五人:傳說是禹、稷、契、皋陶、伯益等人。契:音xiè;陶:音yáo。

  (2)亂臣:據《說文》:“亂,治也。”此處所說的“亂臣”,應為“治國之臣”。

  (3)唐虞之際:傳說堯在位的時代叫唐,舜在位的時代叫虞。

  (4)斯:指周武王時期。

  (5)有婦人焉:指武王的亂臣十人中有武王之妻邑姜。

  (6)三分天下有其二:《逸周書?程典篇》說:“文王令九州之侯,奉勤於商”。相傳當時分九州,文王得六州,是三分之二。

  【譯文】

  舜有五位賢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說過:“我有十個幫助我治理國家的臣子。”孔子說:“人才難得,難道不是這樣嗎?唐堯和虞舜之間及周武王這個時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個大臣當中有一個是婦女,實際上只有九個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說是最高的了。”

  【評析】

  這段當中,孔子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就是治理天下,必須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難得的。有了人才,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當然,這並不就證明孔子的“英雄史觀”,因為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傑出人物的確發揮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這與人民群眾的作用,都應該是不可忽視的。

  【原文】

  8.21 子曰:“禹,吾無間(1)然矣。菲(2)飲食而致(3)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4);卑(5)宮室而盡力乎溝洫(6)。禹,吾無間然矣。”

  【註釋】

  (1)間:空隙的意思。此處用作動詞。

  (2)菲:菲薄,不豐厚。

  (3)致:致力、努力。

  (4)黻冕:音fǔ miǎn,祭祀時穿的禮服叫黻;祭祀時戴的帽子叫冕。

  (5)卑:低矮。

  (6)溝洫:洫,音xù,溝渠。

  【譯文】

  孔子說:“對於禹,我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飲食很簡單而盡力去孝敬鬼神;他平時穿的衣服很簡樸,而祭祀時儘量穿得華美,他自己住的宮室很低矮,而致力於修治水利事宜。對於禹,我確實沒有什麼挑剔的了。”

  【評析】

  以上這幾章,孔子對於堯、舜、禹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在他們的時代,一切都很完善,為君者生活簡樸,孝敬鬼神,是執政者的榜樣,而當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權力、地位和財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國家的富強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統治者提出警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