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魂記原文及譯文賞析

離魂記原文及譯文賞析

  古籍,是指未採用現代印刷技術印製的書籍。圖書在古代稱作典籍,也叫文獻,兼有文書、檔案、書籍三重意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離魂記原文及譯文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離魂記

  [唐]陳玄祜

  天授三年,清河張鎰,因官家于衡州。性簡靜,寡知友。無子,有女二人。其長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絕倫。鎰外甥太原王宙,幼聰悟,美容範。鎰常器宙,每曰:“他時當以倩娘妻之。”

  後各長成。宙與倩娘常私感想於寤寐,家人莫知其狀。後有賓寮之選(優秀的)者求之,鎰許焉。女聞而鬱抑,宙亦深恚恨。託以當調,請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陰恨悲慟,決別上船。日暮,至山郭數里。夜方半,宙不寐,忽聞岸上有一人,行聲甚速,須臾至船。問之,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宙驚喜發狂,執手問其從來。泣曰:“君厚意如此,寢食相感。今將奪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報,是以亡命來奔。”宙非意所望,欣躍特甚。遂匿倩娘於船,連夜遁去。倍道兼行,數月至蜀。

  凡五年,生兩子,與鎰絕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負,棄大義而來奔君。向今五年,恩慈間阻。覆載之下,何顏獨存也?”宙哀之,曰:“將歸,無苦。”遂俱歸衡州。

  既至,宙獨身先鎰家,首謝其事。鎰曰:“倩娘病在閨中數年,何其詭說也!”宙曰:“見在舟中!”鎰大驚,促使人驗之。果見倩娘在船中,顏色怡暢,訊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異之,疾走報鎰。室中女聞,喜而起,飾妝更衣,笑而不語,出與相迎,翕然而合為一體,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親戚間有潛知之者。後四十年間,夫妻皆喪。二男並孝廉擢第,至丞、尉。

  玄祐少常聞此說,而多異同,或謂其虛。大曆末,遇萊蕪縣令張仲規,因備述其本末。鎰則仲規堂叔祖,而說極備悉,故記之。

  (選自《太平廣記》卷三五八,略有改動)

  7.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宙與倩娘常私感想於寤寐 寤寐:醒著睡著,時時

  B.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跣足:光腳

  C.吾曩日不能相負 曩日:往後

  D.見在舟中 見:現今

  解析:C項“曩日”應為“先前、當年”。

  答案:C

  8.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部表現倩娘對王宙情深意重的一組是(3分)()

  ①宙與倩娘常私感想於寤寐 ②女聞而鬱抑 ③止之不可,遂厚遣之 ④乃倩娘徒行跣足而至 ⑤凡五年,生兩子,與鎰絕信 ⑥喜而起,飾妝更衣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⑤⑥D.②③④

  解析:本題篩選指向為“倩娘對王宙情深意重”,③句是張鎰“厚遺”王宙,⑥句表現肉體與離魂相合前的喜悅。含有此兩句的項排除。

  答案:B

  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倩娘和王宙長大以後,暗中相戀。張鎰卻言而無信,應允了他人提親。

  B.王宙因為意中人倩娘被張鎰另許他人,心生不滿,藉故遠走長安。臨行前與倩娘密約私奔。

  C.當舟中倩娘與閨中倩娘合為一體,衣裳也重合,始知當初追隨王宙而去的乃是倩女離魂。

  D.小說富有浪漫主義色彩,想象奇幻,情節曲折,倩娘是一個封建禮教的.叛逆者形象。

  解析:B項中“王宙臨行前與倩娘密約私奔”錯,原文並無此說。

  答案:B

  10.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鎰常器宙,每曰:“他時當以倩娘妻之。”(3分)

  (2)今將奪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投身奉報,是以亡命來奔。(4分)

  (3)覆載之下,何顏獨存也?(3分)

  答案:(1)張鎰很器重王宙,經常說:“將來定當把倩娘嫁給王宙做妻子。”

  (關鍵詞“器”,“之”指代王宙而不是“你”。)

  (2)如今父親強行改變我的意願,而我又知道你對我情深似海不會改變,我想要投身侍奉報答你,所以逃亡出來投奔你。

  (關鍵詞“奪”,“易”,“投身奉報”,“亡命來奔”。)

  (3)活在天地間(天覆地載)卻不能對父母盡孝,我還有什麼臉面呢?

  (關鍵詞“覆載之下”,“何顏獨存”。)

  【參考譯文】

  武則天天授三年(692年),清河郡有個張鎰,因為到衡州做官,就在那裡安了家。張鎰性情簡淡好靜,少有知音朋友。膝下無子,只有兩個女兒。長女早年夭折,幼女名喚倩娘,端莊美麗,無人能及。張鎰的外甥王宙是太原人氏,自小就聰明有悟性,貌美有風儀。張鎰很器重王宙,經常說:“將來定當把倩娘嫁給王宙做妻子。”

  漸漸地,倩娘和王宙各自長大了。他們私下裡時時彼此愛慕思念,家人卻並不知道。後來張鎰有位優秀的幕僚向張家求親,張鎰就同意了。倩娘聽說此事,鬱鬱寡歡;王宙知道後也深深怨恨。隨即,王宙託詞說應當調任,向張家請辭,希望去京城。張家勸止不住,於是厚禮相待送走了外甥。王宙心中暗暗悲愴,與舅舅告別上了船。傍晚時分,船行水路穿過山巒停在了數里之外。半夜裡,王宙輾轉不眠,忽然聽到岸上有人趕來,步履非常迅速匆忙,片刻間就到了船邊。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倩娘赤著腳徒步追來。王宙欣喜若狂,抓住倩孃的手問她為何而來。倩娘哭泣著說:“你的情誼是如此厚重,我即使睡夢裡都感念。如今父親強行改變我的意願,而我又知道你對我情深似海不會輕易改變,我想要投身侍奉報答你,所以逃亡出來投奔你。”王宙從未期望過,歡欣雀躍。於是就將倩娘隱匿在船中,連夜船行而去。兩人加速趕路,不出數月就到了四川。

  又過了五年,兩人已經生了兩個兒子,與張鎰更是音信斷絕。倩娘常思念父母,常常對著王宙哭泣說:“我當年不肯辜負你的情義,背棄了禮儀倫常和你私奔。到如今和雙親隔絕分離,已經足足五年了。活在天地間(天覆地載)卻不能對父母盡孝,我還有什麼臉面呢?”王宙聽了,也為妻子的話傷心,說:“我們這就回去,再也不必為遠離雙親而痛苦。”於是夫妻二人一起回到了衡州。

  等到了衡州,王宙獨身一個人先到了舅舅張鎰家中,說明了自己帶走倩孃的事,並謝罪。張鎰詫異道:“我女兒倩娘明明臥病家中已經好幾年了,你怎麼這樣胡說呢!”王宙說:“倩娘現在就在船上!”張鎰大驚,忙派家人去察看,果然看到倩娘坐在船中,神情怡然歡暢,見到來驗看的家人,還詢問說:“我父母是否安康?”家人感到奇怪,急忙跑回來報告張鎰。此時內室中臥病多年的女兒聽聞後也歡喜地起身,梳妝更衣,笑逐顏開卻不說話,這倩娘走出閨房與從外歸家的倩娘相遇,二人身形疊合融為一體,就連衣服都是重合為一樣。張家覺得這件事終究是離奇不正,於是隱瞞不說。只是偶有暗中知道的親戚。後來又過了四十年,王宙、倩娘夫婦過世了。他們的兩個兒子因為孝廉而獲取了功名,當了縣丞和縣尉。

  我陳玄祐年少的時候常常聽說這個故事,或雷同或相異,有人說是假的。唐代宗大曆年末(779年),我遇見了萊蕪縣令張仲規,他向我詳細講述了這個故事的本末。因為張鎰是他的堂叔祖,而且他講述得十分細緻完備,我因此記錄下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