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及譯文

關於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原文及譯文

  【原文】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

  作者:韓愈

  “伯樂一過冀北之野①,而馬群遂空。夫冀北馬多天下,伯樂雖善知馬,安能空其群邪?”解之者曰:“吾所謂空,非無馬也,無良馬也。伯樂知馬,遇其良,輒取之,群無留良焉。苟無良,雖謂無馬,不為虛語矣。”

  東都②,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③,其南涯曰溫生④。大夫烏公⑤以鈇鉞⑥鎮河陽之三月,以石生為才,以禮為羅⑦,羅而致之幕下⑧;未數月也,以溫生為才,於是以石生為媒,以禮為羅,又羅而置之幕下。東都雖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⑨;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執事⑩,與吾輩二縣之大夫⑾,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諮而處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處者,誰與嬉遊?小子後生,於何考德而問業焉?縉紳之東西行過是都者⑿,無所禮於其盧。若是而稱曰:“大夫烏公一鎮河陽,而東都處士之廬無人焉。”豈不可也?

  夫南面而聽天下⒀,其所託重而恃力者,惟相與將耳。相為天子得人於朝廷,將為天子得文武士於幕下。求內外無治,不可得也。愈縻於茲⒁,不能自引去,資二生以待老。今皆為有力者奪之,其何能無介然於懷耶?

  生既至,拜公于軍門,其為吾以前所稱,為天下賀;以後所稱⒂,為吾致私怨於盡取也!

  留守相公首為四韻詩歌其事⒃,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註釋】

  ①伯樂:指春秋秦穆公時善於相馬的孫陽.孫陽,字伯樂,用以比喻善於發現人才者.冀北:冀州的北部,冀州在今河南,河北一帶.

  ②東都:指洛陽.

  ③石生:名洪,字潔川,洛陽人.

  ④溫生:即溫造,字簡輿,曾隱居王屋山及洛陽,後官至禮部尚書.

  ⑤大夫烏公:即河陽軍節度使,御史大夫烏重胤.

  ⑥鈇鉞:古代軍中殺人的一種大斧,用來象徵軍權.

  ⑦羅:捕鳥的網.

  ⑧幕.指帷幕,旁邊的叫帷,上面的叫幕.軍營沒有固定的住所,所以稱將帥官署叫幕府.

  ⑨尤:優秀的`.

  ⑩百司之執事:婉指百官.

  ⑾二縣:指東都城下的洛陽縣,河南縣,當時韓愈任河南縣令,所以稱"吾輩二縣之大夫".

  ⑿縉紳:本指官員的衣飾,借指仕宦.

  ⒀南面:指君主.古代以北為尊,帝王坐北向南.

  ⒁縻(mi)繫住,這裡指束縛,羈留.

  ⒂後所稱:指石生,溫生被選走,使河南人才空虛.

  ⒃留守相公:指東都留守鄭餘慶.

  【譯文】

  伯樂一走過冀北的郊野,馬群就空了.那冀北的馬在天下是最多的,伯樂雖然善於相馬,又怎麼能夠使馬群為之一空呢?解釋的人說:“我所說的空,不是沒有馬,是沒有好馬。伯樂識馬,遇到好馬就把它挑了去,馬群中沒有留下好馬了.假如沒有好馬了。即使說沒有馬,也不是虛誇的話。”

  東都洛陽,本來是士大夫的冀北,懷有才能,深深隱居而不願為官換取俸祿的人,洛水北岸的叫石生,洛水南岸的叫溫生。大夫烏公,憑著天子賜給的斧月鎮守河陽的第三個月,認為石生是人才,以禮為工具,將他羅致到幕府之下。沒有幾個月的工夫,又認為溫生是人才,於是讓石生作介紹人,以禮為工具,又將溫生羅致到幕府之下。縱然東都確實有很多才能出眾的人,早晨挑走一人,選拔其中最優秀的,晚上挑走一人,選拔其中最優秀的,那麼從東都留守,河南府尹,到各部門的主管官員,以及我們兩縣的大夫,政事有不順利之處,事情有疑惑不解之處,又到哪裡去諮詢從而妥善處理呢?士大夫辭去官位而閒居里巷的人,同誰去交遊呢?年輕的後輩,到哪裡去考察道德,詢問學業呢?東西往來,經過東都的官員,也不能在他們的居處以禮儀拜訪他們了.人們以這樣的情況而稱讚說:“大夫烏公一鎮守河陽,東部處士的茅廬中竟沒有人了!”難道不可以嗎?

  天子治理天下,他所託重和依靠的人,只是宰相和將軍罷了。宰相在朝廷為天子求賢人,將軍在幕府為天子求得謀士和武將,這樣,設想內外得不到治理,是不可能的了。我羈留此地,不能自己退而離去,想靠石生,溫生的幫助直到告老歸去。現在他們都被有權力:的人奪去了,我怎麼能不耿耿於懷呢?溫生到了那裡之後,在軍門拜見烏公時,請以我前面說的關於宰相將軍選拔人才的話,替天下道賀;請把我後面說的關於把我對他選盡東都賢人的私怨告訴他。

  留守相公第一個做了一首四韻八句的詩來歌頌這事,我便趁勢發揮他的意思寫了這篇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