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汪澈傳原文翻譯

宋史·汪澈傳原文翻譯

  宋史·汪澈傳原文

  汪澈,字明遠,自新安徙居饒州浮樑。第進士,教授衡州、沅州。用万俟卨薦,為秘書正字、校書郎。輪對,乞令帥臣、監司、侍從、臺諫各舉將帥,高宗善之,行其言。除監察御史,進殿中侍御史,特賜鞍馬。時和戎歲久,邊防浸弛,澈陳養民養兵、自治豫備之說,累數千言。

  顯仁皇后攢宮訖役,議者欲廣四隅,士庶墳在二十里內皆當遷,命澈按視。還奏:"昭慈、徽宗、顯肅、懿節四陵舊佔百步,已數十年,今日何為是紛紛?漢長樂、未央宮夾樗裡疾墓,未嘗遷。國朝宮陵儀制,在封堠界內,不許開故合祔,願遷出者聽,其意深矣。"高宗大悟,悉如舊。

  葉義問使金還,頗知犯邊謀,澈言:"不素備,事至倉卒,靖康之變可鑑。今將驕卒惰,宜加搜閱,使有鬥心。文武職事務選實才,不限資格。"除侍御史。左相湯思退不協人望,澈同殿中侍御史陳俊卿劾罷,又論鎮江大將劉寶十罪,詔奪節予祠。

  三十一年,上元前一夕,風雷雨雪交作,澈言《春秋》魯隱公時大雷震電,繼以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間再有大變,謹而書之。今一夕間二異交至,此陰盛之證,殆為金人。今荊、襄無統督,江海乏備禦,因陳修攘十二事。殿帥楊存中久握兵權,內結閹寺,王十朋、陳俊卿等繼論其罪,高宗欲存護使去,澈與俊卿同具奏,存中始罷。

  會金使高景山來求釁端,澈言:"天下之勢,強弱無定形,在吾所以用之。陛下屈己和戎,厚遺金繒,彼輒出惡言,以撼吾國。願陛下赫然睿斷,益兵嚴備,佈告中外,將見上下一心,其氣百倍矣。"除御史中丞。

  尋遣馬帥成閔以所部三萬人屯荊、襄,以澈為湖北、京西宣諭使,詔凡吏能否、民利病悉以聞。過九江,王炎見澈論邊事,闢為屬,偕至襄陽撫諸軍。鄂帥田師中老而怯,立奏易之。時欲置襄守荊南,澈奏:"襄陽地重,為荊楚門戶,不可棄。"敵將劉萼擁眾十萬,揚聲欲取荊南,又欲分軍自光、黃搗武昌。朝廷以敵昔由此入江南,令吳拱嚴護武昌津渡。拱將引兵加鄂,澈聞之,馳書止拱,而自發鄂之餘兵戍黃州,俾拱留襄。敵騎奄至樊城,拱大戰漢水上,敵眾敗走。時唐、鄧、陳、蔡、汝、潁相次歸職方。未幾,金主亮死,澈乞出兵淮甸,與荊、襄軍夾擊其歸師。未報,而金新主罷兵請和,召澈入為參知政事,與宰相陳康伯同贊內禪。

  孝宗即位,銳意恢復,首用張浚使江、淮,澈以參豫督軍荊、襄,將分道進討。趙撙守唐,王宣守鄧,招皇甫倜於蔡。襄、漢沃壤,荊棘彌望,澈請因古長渠築堰,募閒民、汰冗卒雜耕,為度三十八屯,給種與牛,授廬舍,歲可登谷七十餘萬斛,民償種,私其餘,官以錢市之,功緒略就。

  隆興元年,入奏,還武昌,而張浚剋期大舉,詔澈出師應之。澈以議不合,乞令浚並領荊、襄。諫議大夫王大寶論澈"無制勝策,皇甫倜以忠義結山砦,扼敵要衝,澈不能節制,坐視孤軍墮敵計。趙撙以千五百人救方城,敗散五百餘人,澈漫不加省。乞罷黜。"澈亦請祠,除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大寶疏再上,落職,仍祠祿。

  明年,知建康府,尋除樞密使。在位二年,以觀文殿學士奉洞霄祠,尋知鄂州兼安撫使。孝宗訪邊事,澈奏:"曏者我有唐、鄧為藩籬,又皇甫倜控扼陳、蔡,敵不敢窺襄。既失兩郡,倜復內徙,敵屯新野,相距百里爾。臣令趙撙、王宣築城儲糧,分備要害,有以待敵。至於機會之來,難以豫料。"孝宗善之。時議廢江州軍,澈言不可。知寧國府,改福州、福建安撫使,復請祠。尋致仕。卒,年六十三。贈金紫光祿大夫,諡莊敏。

  澈為殿中日,薦陳俊卿、王十朋、陳之茂為臺官,高宗曰:"名士也,次第用之矣。"在樞府,孝宗密訪人材,薦百有十八人。嘗奏言:"臣起寒遠,所以報國惟無私不欺爾。"其自奉清約,雖貴猶布衣時。有文集二十卷、奏議十二卷。

  宋史·汪澈傳翻譯

  汪澈字明遠,他家從新安遷居饒州浮樑。汪澈考中進士後,被授職為衡州、沅州教授。由於万俟的推薦,他被任命為秘書正字、校書郎。輪到他進宮回答皇上的提問,汪澈請求皇上令帥臣、監司、侍從、臺諫各自推舉將帥,高宗認為很好,按他的意見辦了。汪澈拜官監察御史,提為殿中侍御史,皇上特別賜給他一匹帶鞍的馬。當時與少數民族結盟友好很多年了,邊防的警戒慢慢鬆弛,汪澈向皇上陳述了養民養兵、自我治理、預備戰事的意見,其奏章累積達數千字。

  顯仁皇后的攢宮(帝王暫殯之所)完工,議事者想擴大攢宮面積,士庶的家墳在二十里以內的都要遷走,命令汪澈巡視負責。汪澈回宮後奏道“:昭慈、徽宗、顯肅、懿節四座陵墓過去佔地百步,已達數十年之久,今天為何要興師動眾擴大陵墓面積?漢代長樂、未央二宮夾著木雩裡疾墓,未曾把它遷走。國家朝廷的宮陵儀禮制度規定,在被封的領地內,不許挖開舊墓合葬,願意遷出舊墓的人聽其自便,其意義深遠啊。”高宗頓悟,令一切照舊。

  葉義問出使金國回朝,對敵人侵邊的計謀頗有了解,汪澈說:“平時沒有做好準備,事情發生後倉卒應付,靖康之禍可作為借鑑。今天將驕兵惰,應加強檢閱,使他們有戰鬥的`信心。文武官員務必選出有實際才能的人充任,不必拘限於資格。”汪澈拜官侍御史。左相湯思退有負眾望,汪澈同殿中侍御史陳俊卿彈劾罷免他,又論述鎮江大將劉寶的十條罪狀,皇上詔令奪取他的權力,讓他主管一祠觀。

  紹興三十一年(1161),上元節的前一天,風雷雨雪交替出現,汪澈說《春秋》載魯隱公時天上雷鳴電閃,又雨雪交加,孔子認為八天內還有大變化,便仔細地記下來了。今天一夕之間二種異象交替發生,這是陰盛的徵兆,大概是指金人要南侵。現在荊、襄二州沒有統督,江海缺乏防備抵禦力量,汪澈於是陳述了修明朝政、抵禦外敵的十二件事。殿帥楊存中久握兵權,在宮中勾結宦官,王十朋、陳俊卿等相繼論述他的罪行,高宗想庇護他讓他離朝,汪澈與陳俊卿一起上奏,楊存中才被罷職。

  正遇金使高景山來尋找挑釁的事端,汪澈說:“天下的形勢,誰強誰弱是不能確定的,在於我們充分掌握好時機。陛下屈己講和,厚贈錢幣、絲織品,他們口出惡言,來挑釁我國。希望陛下盛氣凜然做出英明的決定,增加兵力嚴加防備,佈告中外人民,將可看到上下一心,人民的信心百倍增加。”汪澈拜官御史中丞。

  不久皇上派騎兵統帥成閔以所屬三萬人駐屯於荊、襄二州,以汪澈為湖北、京西宣諭使,詔令所有有關官吏是否有才能、百姓的好壞的情況全部報告上來。汪澈經過九江,王炎見他談論邊防之事,很有見地,召他為屬官,讓他隨同到襄陽安撫諸軍。鄂帥田師中年老又膽小,汪澈立即奏請換下他。當時想放棄襄陽守荊南,汪澈奏道:“襄陽的地理位置很重要,是荊楚的門戶,不可以放棄。”敵將劉萼擁兵十萬,揚言要取荊南,又想分兵從光、黃二州直搗武昌。朝廷認為敵人過去從這裡進入江南,令吳拱嚴守武昌津渡。吳拱將要率兵回鄂,汪澈聽說後,立即寫信制止吳拱,而自己發鄂州的餘兵戍守黃州,使吳拱留在襄陽。敵人的騎兵突然來到樊城,吳拱與他們大戰於漢水之上,敵軍敗逃。當時唐、鄧、陳、蔡、汝、潁相繼歸職方官統管。不久,金主完顏亮死,汪澈乞求出兵淮甸,與荊、襄二州的軍隊夾擊金國敗回的軍隊。未得到迴音,而金新即位的君主罷兵求和,皇上召汪澈進宮為參知政事,與宰相陳康伯一同輔佐孝宗。

  孝宗即位,銳意恢復國土,首先用張浚出使江、淮,汪澈參與督軍荊、襄,將分路進討敵軍。趙扌尊守唐州,王宣守鄧州,招皇甫倜守蔡州。襄、漢土地肥沃,荊棘叢生,汪澈請求按照過去的長渠修築堤堰,招募閒民和被淘汰的多餘計程車兵一起耕種,劃分為三十八屯,給種子與牛,給廬舍,每年可收穀子七十萬餘斛,百姓償還了種子,私下還有些餘糧,官府用錢買來,對襄、漢的經營初見成效。

  隆興元年(1163年),汪澈進宮奏言,回到武昌,而張浚定下時間準備大舉進伐敵人,皇上詔令汪澈派軍接應。汪澈以意見不合,乞求皇上令張浚一起兼管荊、襄二州。諫議大夫王大寶說汪澈“沒有制敵取勝的策略,皇甫倜結忠義之士組織山寨,扼守敵人的要衝,汪澈不能節制,坐視孤軍陷入敵人的計謀。趙扌尊派一千五百人救方城,失敗後逃散士兵五百多人,汪澈漫不經心不予過問,乞求罷黜他。”汪澈也請求管理一祠觀,皇上令他拜官資政殿學士、提舉洞霄宮。王大寶再次上疏,汪澈失去職位,仍享有祠祿。

  第二年,汪澈為建康府知府,不久拜官樞密使。在這個位子上二年後,他以觀文殿學士之位管理洞霄宮,不久為鄂州知州兼安撫使。孝宗問訪邊境之事,汪澈奏道:“向來我們有唐、鄧二州為藩籬,又有皇甫倜控扼陳、蔡二州,敵人不敢窺視襄陽。現已失去了兩郡,皇甫倜又內遷,敵人屯兵新野,與我相距僅百里之遙,我已命趙扌尊、王宣築城儲糧,分別備在要害之處,以便待敵。至於什麼時候金人南侵,難以預料。”孝宗認為很對。當時議事者想廢去江州的軍隊,汪澈說不行。汪澈為寧國府知府,皇上改任他為福州、福建安撫使,汪澈又請求管理一祠觀。不久,汪澈退休,去世,終年六十三歲。皇上贈給他金紫光祿大夫之職,諡號“莊敏”。

  汪澈為殿中侍御史時,推薦陳俊卿、王十朋、陳之茂為臺諫官,高宗說“:他們都是名士,依次選用他們。”汪澈在樞密院府時,孝宗秘求人才,汪澈推薦了一百一十八人。他曾上奏說“:我出身低微而被提拔重用,所以報效國家只有無私奉獻而不欺瞞君主。”他自己奉行清靜、儉約,即使顯貴了還像平時一樣。汪澈著有文集二十卷、奏議二十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