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鑑賞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鑑賞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漢語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五四運動”以前漢民族所使用的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言。春秋戰國時期,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鑑賞,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鍵詞】

  詩詞名句,說理,惜時,除夕,守歲,鼓勵

  【名句】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出處】

  宋?蘇軾《守歲》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

  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

  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

  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譯註】

  努力愛惜這一個夜晚,少年人意氣還可以自誇。

  【說明】

  此詩作於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其時詩人在鳳翔籤判任上,遇到年終,想回汴京和親人團聚而不可得,回想故鄉歲暮的淳樸風俗,就寫了這首詩寄給弟弟蘇轍,以抒發思念之情。

  這首詩把就要逝去的.年歲,比作遊向幽壑、勢不可當的長蛇,並說守歲正如想要繫住它的尾巴,純屬徒勞無功。詩中又細緻地描述了人們守歲的情景與心情。“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二句,用虛筆表現了詩人懷親思弟、想要及早建立功業等心願和對青春年華的愛惜。全詩以篇首六句的妙喻醒人耳目,後半篇則意思平常。

  【賞析】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到來的習俗,俗名“熬年”。除夕的晚上,不論男女老少,都會燈火通明,聚在一起守歲。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詩的前六句把歲月比作遊走的長蛇,人們守歲則像是在拉著長蛇的尾巴,但這種做法是徒勞無益的,“雖勤知奈何”?這個比喻不但形象生動,而且辰龍巳蛇,以蛇比歲,不是泛泛設喻。

  中間六句則回憶人們守歲的情形。透過寫兒童強忍著不睡的有趣情景,使詩的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最後四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與開頭所表達的意思相對照,先說守歲無益,又說守歲有理,達到欲擒故縱的效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二句,流露出詩人懷親思弟的情懷,表達想要及早建立功業的願望和對青春年華的愛惜。“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兩句化用白居易“猶有誇張少年處”,意在勉勵蘇轍,努力應從今日開始,不要讓志向抱負付諸東流。蘇轍在京師侍奉父親,蘇軾希望兩地守歲,共惜年華。這個結句含有積極奮發的意味,是點睛之筆,使全詩精神陡然振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