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樂》原文,翻譯及賞析

《永遇樂》原文,翻譯及賞析

  《永遇樂》辛棄疾 【原文】 烈日秋霜,忠肝義膽,千載家譜。得姓何年,細參辛字,一笑君聽取。艱辛做就,悲辛滋味,總是辛酸辛苦。小編帶來的《永遇樂》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文:

  永遇樂

  蘇軾 北宋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註釋】:

  ①彭城:今江蘇徐州。

  ②燕子樓:唐徐州尚書建封為其愛妓盼盼在宅邸所築小樓。

  ③紞(dǎn )如:擊鼓聲。

  ④鏗然:清越的音響。

  ⑤夢雲:夜夢神女朝雲。雲,喻盼盼。宋玉[高唐賦]楚王夢見神女:“朝為行去,暮為行雨”之典故。⑥驚斷:驚醒。

  ⑦心眼:心願

  ⑧黃樓:徐州東門上的大樓,蘇軾任徐州知州時建造。

  【譯文】:

  明月如霜般潔白,好風就如同清水一樣清涼,清新靜謐的夜景真是怡人。彎彎的水渠中,魚兒跳出水面,圓圓的荷葉上,露珠隨風落下。但夜深人靜,這樣好的美景卻無人欣賞。三更鼓聲,聲聲在夜空有力,響徹夜空,一片樹葉悄悄落到地上,輕音竟驚斷了我的夢。夜色茫茫,再也見不到黃昏時的景色,醒後我尋遍了小園,處處都無痕。那長期在外地的遊子,看那山中的歸路,苦苦地思念著故鄉家園。燕子樓空空蕩蕩,佳人已經不在,空留著那雙燕子在樓中的畫堂。古今萬事皆成空,還有幾人能從夢中醒來,只有些懷念舊日情感,不禁惆悵長嘆。

  【賞析】:

  本詞是元豐元年(1078)十月,蘇軾任徐州知州時所作。本詞是詞人即景感懷,以“夢登燕子樓”及“盼盼”情事為契機,抒發對人生宇宙的思考與感慨。詞上片描寫明月清風。魚翻露瀉的.清泠夜景。此時人從夢中醒來,獨自俳徊小園,更顯寂寞。下片聯想桂佳人已去,眼前樓空,因而感嘆人生如夢,轉眼皆為虛無,扳映作者失意思念故鄉的傷感心情。全詞寫景景如圖畫,抒情情思纏綿;敘事得綱領,用典不泥澀;遣辭用字精煉,意境清麗優美,很有藝術魅力。筆墨簡潔空靈。“如”三句寫鼓聲驚夢,“夜茫茫”三句敘醒後小園尋夢。照應開頭六句。將其置於虛實之間。既可理解為夢中所見,也可理解為現境所見。使夜景與夢境相互輝映,似真似幻,惝恍迷離。此正是詞之妙境。下片換頭三句抒發倦客懷鄉之情,接下三句慨嘆人去樓空,並由人去樓空悟得萬物本體的瞬息生滅,然後以空靈超宕出之,直抒感慨:人生之夢未醒,故生出多少新愁舊怨,其感慨已超越了自我,推及到人生與宇宙。結尾三句再把思路拓展開去,由今日思及未來。設想後人見黃樓而嘆息憑弔自己,也如自己今日憑弔燕子樓。擴充套件了詞的時空感,加重了深沉的歷史感。詞人將景、情、理熔於一爐,圍繞燕子樓情事而層層生髮。景為燕子樓之景,情則是燕子樓驚夢後的纏綿情思,理則是由燕子樓關盼盼情事所生髮的“人生如夢如幻”的關於人生哲理的永恆追問。

  蘇軾《永遇樂》原文註釋及賞析

  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

  曲港跳魚,圓荷瀉露,寂寞無人見。

  紞如三鼓,鏗然一葉,黯黯夢雲驚斷。

  夜茫茫,重尋無處,覺來小園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歸路,望斷故園心眼。

  燕子樓空,佳人何在,空鎖樓中燕。

  古今如夢,何曾夢覺,但有舊歡新怨。

  異時對,黃樓夜景,為餘浩嘆。

  【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蘇洵,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禮部尚書。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刺新法下御史獄,遭貶。卒後追諡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文學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

  【註釋】:

  彭城:今江蘇徐州。

  燕子樓:在今徐州、為唐代徐州著名歌妓關盼盼住所。相傳關嫁給徐州太守張建封,張死後,她獨居燕子樓十餘年,不再婚嫁。

  紞如三鼓:響亮的三更鼓聲。紞,擊鼓聲。

  鏗然一葉:鏗然作響的是一片落葉。

  夢雲:用宋玉《高唐賦》典故。此指夢見盼盼的夢境。

  黃樓:蘇軾改建的徐州東門上的樓宇。

  【賞析】:

  此詞追懷名妓而不寫紅粉豔情,格調高曠。懷古而不膠著於古,借古傷今,探究人生哲理,超塵絕俗,空靈超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