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白楊禮讚》原文

茅盾《白楊禮讚》原文

  茅盾原名沈德鴻,是我國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代表作品有《子夜》、《白楊禮讚》等。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茅盾《白楊禮讚》原文,一起來看看吧!

  《白楊禮讚》原文:

  白楊樹實在不是平凡的,我讚美白楊樹!

  汽車在望不到邊際的高原上賓士,撲入你的視野的,是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黃的是土,未開墾的處女土,幾十萬年前由偉大的自然力堆積成功的黃土高原的外殼;綠的呢,是人類勞力戰勝自然的成果,是麥田。和風吹送,翻起了一輪一輪的綠波——這時你會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兩個字“麥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確是經過錘鍊的語言的精華。黃與綠主宰著,無邊無垠,坦蕩如砥,這時如果不是宛若並肩的遠山的連峰提醒了你,你會忘記了汽車是在高原上行駛。這時你湧起來的感想也許是“雄壯”,也許是“偉大”,諸如此類的形容詞;然而同時你的眼睛也許覺得有點倦怠,你對當前的“雄壯”或“偉大”閉了眼,而另一種的味兒在你心頭潛滋暗長了——“單調”。可不是?單調,有一點兒吧?

  然而剎那間,要是你猛抬眼看見了前面遠遠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的話,那你的懨懨欲睡的情緒又將如何?我那時是驚奇地叫了一聲的。

  那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實在不是平凡的`一種樹。

  那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幹,筆直的枝。它的幹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它的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在北方的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來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二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這就是白楊樹,西北極普通的一種樹,然而決不是平凡的樹!

  它沒有婆娑的姿態,沒有屈曲盤旋的虯枝,也許你要說它不美麗,──如果美是專指“婆娑”或“橫斜逸出”之類而言,那麼白楊樹算不得樹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卻是偉岸,正直,樸質,嚴肅,也不缺乏溫和,更不用提它的堅強不屈與挺拔,它是樹中的偉丈夫!當你在積雪初融的高原上走過,看見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這麼一株或一排白楊樹,難道就覺得它只是樹,難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樸質,嚴肅,堅強不屈,至少也象徵了北方的農民;難道你竟一點也不聯想到,在敵後的廣大土地上,到處有堅強不屈,就像這白楊樹一樣傲然挺立的守衛他們家鄉的哨兵!難道你又不更遠一點想到這樣枝枝葉葉靠緊團結,力求上進的白楊樹,宛然象徵了今天在華北平原縱橫決蕩用血寫出新中國歷史的那種精神和意志。

  白楊不是平凡的樹。它在西北極普遍,不被人重視,就跟北方農民相似;它有極強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壓迫不倒,也跟北方的農民相似。我讚美白楊樹,就因為它不但象徵了北方的農民,尤其象徵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鬥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讚美那貴族化的楠木,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罷,但是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

  《白楊禮讚》賞析:

  第一部分為第一段,點明題旨,直抒對白楊樹的熱烈讚美之情,總起全文。

  第二部分為第二至第四段,描寫西北高原的雄偉景象,引出白楊樹。文章開頭點出白楊樹“不平凡”後,不寫白楊樹怎樣的“不平凡”,而是調轉筆鋒,先寫“撲入”“視野”的高原風貌,運用化靜為動的手法,繪出了一幅生機勃勃的高原風景畫:初看,黃綠錯綜,無邊無垠、坦蕩如砥;細瞧,近處麥浪翻滾,遠處連峰祈福。作者把自己置身畫面中寫出了在此時此地的感受:‘‘雄壯”、“偉大”,但又有些“單調”。這為正式描寫白楊樹作了環境鋪墊和氣氛渲染。第三段,作者用“剎那間”、“猛抬眼”把視線引向“傲然地聳立、像哨兵似的樹木”,但又不立即說出這種樹木的名字,而是用一設問句來提醒,有如臨其境的感覺。接著用自己的驚奇之感來點出懸念。第四段,作者才點出“那就是白楊樹”,並用一個轉折複句對白楊樹作了熱情讚頌,油然而生敬意,深感“白楊樹實在是不平凡的”。

  第三部分為第五至第六段,讚頌白楊樹力爭上游、緊密團結,不屈不撓的精神。第五段一開頭,作者就用“力爭上游”點明白楊樹的外觀體現的精神氣質,接著連用兩個“筆直”突出了白楊樹體現這種精神氣質的外觀特點。再接著具體描繪了白楊樹:幹,“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丫枝,“一律向上”,“緊緊靠攏”,“絕無橫斜逸出”;葉,“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然後由“形”進一步深入到“神”,高度讚頌了白楊樹“努力向上”,“不屈不撓”的堅強性格。第六段,作者再次直抒胸臆,突出了白楊樹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為七至八段,歌頌白楊樹樸實的風格,內在的美質,由樹及人地概括白楊的象徵意義。作者用別具一格的審美眼光,從白楊樹的樸實風格、內在的美質,聯想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北方的農民”,守衛家鄉的“哨兵”以及他們團結一致、堅持抗戰,用血寫出了新中國歷史的革命精神和意志。文章一連用四個反詰語氣的句式,層層聯想開去,一氣呵成,感情激越,氣勢不凡。第八段囊括上文。白楊樹的象徵含義在作者反覆吟詠不平凡的白楊樹“跟北方農民相似”的讚語中,感情濃烈地揭示了出來。

  第五部分為最後一段,斥責那些賤視民眾、頑固倒退的人們,再一次讚美白楊樹。作者把“貴族化的楠木”與“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進行對比,一“那”一“這"表現出界線分明的愛憎。結句再次點題,回應開頭,簡潔有力。

  作者簡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作家。191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預科班。1916年後歷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小說月報》主編、《民國日報》主編,為文學研究會發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國,加入左翼作家聯盟。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文化部長、中國作協主席等職。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子夜》,中篇小說《蝕》(三部曲),短篇小說《春蠶》、《林家鋪子》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