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六則原文鑑賞

論語十六則原文鑑賞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曾子曰:“是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拓展知識:作品鑑賞

  《論語》作為儒家經典,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永珍,《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範疇:倫理道德範疇——仁,社會政治範疇——禮,認識方法論範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這種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範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係與待人接物的規範,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則。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物件,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記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的表現之一為克己復禮,有所不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己與人之間的關係,以欲施做答,欲是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之取捨,施是個人主觀能動性的實踐,用好心壞心來說,要防止好心辦壞事,就要慎施);答司馬牛“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牛則答以細目。又如,孔子回答子路和冉有的同一個問題,內容完全不同。答子路的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的是:“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