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別母》的原文、翻譯及賞析

汪中《別母》的原文、翻譯及賞析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漢魏以後的古詩一般以五七言為基調,押韻、轉韻有一定法式。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汪中《別母》的原文、翻譯及賞析,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汪中《別母》的原文、翻譯及賞析

  【原作】

  別母

  [清]汪中

  細雨春燈夜欲分,白頭閒坐話艱辛。出門便是天涯路,明日思親夢裡人。

  【注視】

  夜欲分:快到半夜了。

  白頭:老人,此指詩人的母親。

  話艱辛:訴說生活的艱辛。

  天涯路:遙遠漫長的旅途。

  夢裡人:在睡夢裡見到親人。

  【古詩今譯】

  在細雨如酥的春夜,詩人坐在跳躍的燈光下,傾聽著滿頭白髮的老母訴說著多少年來的生活艱辛。雖然時間已近夜半,還沒有睡意。為了能讓讓母親生活得好一些,天亮後,自己又要遠走他鄉,與老母親天各一方。以後的日子裡,母子即使日思夜想,也只能在夢中才能相見。

  【賞析】

  汪中(1744—1794),清代學者、駢文家。字容甫,江都(今江蘇)人。乾隆四十二年(1777)貢生(指明、清兩代科舉制度中被選取入太學或備錄用的秀才),後絕意於仕進。

  汪中出身孤苦,幼年無力求學,由寡母啟蒙。後因依書商為傭,才有博覽經史百家書籍的機會。他稟性*耿直,疾惡如仇,尤其能不囿時俗,諷諭權貴,對封建禮教和傳統思想敢於立異說,標新論,因此被當世視為狂徒,使他受到種種冷遇和迫害。汪中一生坎坷,懷才不遇,他只得依靠當幕僚和賣文為生。

  汪中幼年喪父,母親含辛茹苦把他撫養成人。可是等到自己長大以後,卻仍然不能侍奉於母親的床前,無法讓母親過上衣食富足的日子。這首《別母》詩就是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深情厚意而寫的。作品寫出了一個兒子對母親的不捨與思念,但是卻又不得不為了前程,為了讓母親過上更好的日子而遠走他鄉,淋一漓盡致地表達了即將分別的點點離愁。

  “細雨春燈夜欲分”。這是一句經典的景物描寫。在詩人與老母親分別的前夕,夜靜更深,春雨綿綿,燈光如豆。這春夜、細雨、春燈的描寫,不僅是當時真是清淨的簡單描述,更是為了突出一種悲涼、哀愁的氛圍,彷彿就是詩人悲涼心境的再現。這一情景的描寫,令人不能不想到唐代詩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白頭閒坐話艱辛”。在這充滿悲涼,充滿離情別緒的綿綿雨夜,母子倆坐在昏暗的燈光下“話艱辛”,都說些什麼?母子分別,要說的一定很多很多,包含一著多少年來母子二人相依為命的種種生活艱辛。回首往昔,母親獨自一人含辛茹苦地把自己養大成*人,究竟有多少磨難那是可想而知的;說到眼下,雖然自己已經長大了,可是又不能侍奉母親於床前。想到將來,前途又在哪裡呢。凡此種種皆為“白頭閒坐話艱辛”的範疇,況且天亮以後母子就要長久分別,因此才“夜欲分”還依然在交談。

  “出門便是天涯路”。天明之後詩人就要啟程了,出門求功名也好,謀求生活之路也罷,總之一句話,兒子要離開母親,遠走天涯,與母親天各一方,將不能守護孝敬母親於床前了。無論對於兒子,還是對於母親,這都是難以承受的分離之苦,悲涼、悽婉、牽掛、離愁的複雜心情是無法平靜的。這一句是感情的又一次升溫,是詩人依戀一母親,母親牽掛兒子,母子深愛的牽掛的極致表現。

  “明日思親夢裡人”。母子從此天涯海角,一團一聚之日遙不可知,因此,只有在睡夢裡才能相見,就連最起碼的話家常也變成了一中難以實現的`奢望,蘊含了無盡的地嘆息和百般的無奈。這一收呼應了全篇,昇華了主題。

  作品在語言上以樸實平白見長。全篇沒有華麗的詞藻,也沒有使用典故,但是母子深情與悽婉悲涼的離愁別緒卻表現得淋一漓盡致,令人讀來從心底滋生起強烈的情感共鳴。

  作者簡介

  1768年鄉試未中,1777年舉為拔貢,曾校驗《四庫全書》。著有《廣陵通典》、《容甫遺詩》等。最終積勞成疾,卒於西湖葛嶺園僧舍。在哲學、史學、文學方面都有一定成就,《述學》、《廣陵通典》、《容甫遺詩》 等篇皆是其代表作,其中《述學》6卷,《容甫遺詩》,《廣陵通典》10卷。

  文學創作

  汪中私淑顧炎武,為經世致用之學。在哲學、史學、文學方面都有一定成就。所作駢文,在清代駢文中被譽為格調最高。劉臺拱《遺詩題辭》評為:“鉤貫經史,熔鑄漢唐,宏麗淵雅,卓然自成一家。”他27歲時所作《哀鹽船文》,對揚州江面某次漁船失火時,人聲哀號、衣絮亂飛的慘狀和大火前後的氛圍作了形象的描述,對船民的不幸遭難表示深切的同情,描寫生動,文筆高古,杭世駿評為“驚心動魄,一字千金”。抒情駢文善於“狀難寫之情,含不盡之意”(李詳《汪容甫先生贊序》),如《經舊苑吊馬守真文》,對明末名妓馬湘蘭寄以同情、悼念,以自己的困頓隨人之痛,與馬湘蘭的淪落風塵之悲相共鳴,表現出一個具有正義感計程車人對封建禮教的強烈憤慨;在《吊黃祖文》中,借古人禰衡“雖枉天年,竟獲知己”的遭遇,寫自己“飛辨騁辭,未聞心賞”的不平之嘆,發出了“苟吾生得一遇兮,雖報以死而何辭”的強烈呼聲;《狐父之盜頌》更是一篇憤世嫉俗之作,文中認為世俗所謂“盜”,是“悲心內激,直行無撓”的仁義之士,相比之下,當世許多人“孰如其仁”,汪氏甚至直呼“孰為盜者?我將託焉!”感情強烈充沛,語言明快鋒利。其他象《黃鶴樓銘》、《漢上琴臺之銘》、《先母鄒孺人靈表》、《廣陵對》、《自敘》等篇,無論敘事抒情,都能吸收魏晉六朝駢文之長,寫得情致高遠,意度雍容,而且用典屬對,精當貼切。他的論辯文章顯示出“於時流不輕許可”(江藩《汪中記》)的膽識,如《婦人無主答問》中駁方苞即其例。他的論學著作或闡明古書通例,如《釋三九》;或糾彈理學謬誤,如《大學平義》;或表章周秦諸子之學,如《墨子序》,對墨學推崇備至,認為墨學在當時為顯學,墨子為救世之仁人,力辯孟子闢墨為過枉。又曾作《荀卿子通論》,以為“荀卿之學出於孔氏,而尤有功於諸經”,稱“孔荀”而不稱“孔孟”,以異於宋儒“道統”說。因其為墨子、荀子翻案,在當時曾被統治者視為“名教之罪人”。王引之《汪中行狀》總評其文說:“陶冶漢魏,不沿歐、曾、王、蘇之派,而取則於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著有《述學》 6卷。《廣陵通典》10卷,《容甫遺詩》 6卷。近人古直選其若干駢文作注,名《汪容甫文箋》,有人民文學出版社本。

  代表詩作

  梅花

  孤館寒梅發,春風款款來。

  故園花落盡,江上一枝開。

  白門感舊

  秋來無處不銷魂,篋裡春衫半有痕。

  到眼雲山隨處好,傷心耆舊幾人存。

  扁舟夜雨時聞笛,落葉西風獨掩門。

  十載江湖生白髮,華年如水不堪論。

  創作背景

  此詩是他遠行時與母親依依惜別的寫照,可以想象,一個將要遠行的遊子,要離開孤身一人將自己養大的清貧的母親,他的感情將多麼傷感!本詩寥寥28字,就將自己與母親的的深厚感情抒發出來,這點是我們可以借鑑的,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版本一

  別母

  細雨春燈夜欲分,白頭閒坐話艱辛。

  出門便是天涯路,明日思親夢裡人。

  譯文

  春天的一個夜晚,窗外下著細雨,要到半夜了;白頭的母親閒坐在屋裡,訴說著生活的艱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