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課文原文

高二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課文原文

  這篇文章是美國心理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埃裡希·弗羅姆《愛的藝術》中節選出來的。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課文原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不是一個仁慈的命運在保護嬰兒,不讓他感覺到離開母體的恐懼的話,那麼誕生的一剎那,嬰兒就會感到極度的恐懼。但是嬰兒在生後一段時間內同他出生以前並無多大的區別;他還是不能辨認物體,還不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以及他身體之外的世界的存在。他只有需要溫暖和食物的要求,但卻不會區別溫暖、食物同給予溫暖和食物的母親。母親對嬰兒來說就是溫暖,就是食物,是嬰兒感到滿足和安全的快樂階段。這一個階段用弗洛伊德的概念就是自戀階段。周圍的現實,人和物體,凡是能引起嬰兒身體內部的滿足或失望的才會對他產生意義。嬰兒只能意識到他的內部要求;外部世界只有同他的需要有關的才是現實的,至於與他的要求無關的外部世界的好壞則沒有任何意義。

  如果孩子不斷生長、發育,他就開始有能力接受事物的本來面目。母親的乳房不再是惟一的食物來源。終於他能區別自己的渴、能餵飽肚子的乳汁、乳房和母親。他開始知道其他物體有其自己的、與他無關的存在。在這個階段孩子學會叫物體的名稱,同時學習如何對待這些物體;他開始懂得火是熱的,會燙人,木頭是硬的,而且很沉,紙很輕能撕碎。他也開始學習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東西,母親就微笑;如果他哭泣,母親就把他抱起來;如果他消化好,母親就稱讚他。所有這些經歷凝聚並互相補充成為一種體驗:那就是我被人愛。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母親的孩子。我被人愛是因為我孤立無援。我被人愛是因為我長得可愛並能贏得別人的喜愛。簡而言之就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有被人愛的資本——更確切的表達是:我被人愛是因為我是我。母愛的體驗是一種消極的體驗。我什麼也不做就可以贏得母親的愛,因為母親是無條件的,我只需要是母親的孩子。母愛是一種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贏得它,也不用為此付出努力。但五條件的母愛有其缺陷的一面。這種愛不僅不需要用努力去換取,而且也根本無法贏得。如果有母愛,就有祝福;沒有母愛,生活就會變得空虛——而我卻沒有能力去喚起這種母愛。

  大多數8歲到10歲的兒童他們的主要問題仍然是要被人愛,無條件地被人愛。8歲以下的兒童還不會愛,他對被愛的反應是感謝和高興。兒童發展到這一階段就會出現一個新的因素——一種新的感情,那就是要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孩子第一次感到要送給母親(或父親)一樣東西——寫一首詩、畫一張畫或者做別的東西。在他的生活中愛的觀念——第一次從“被人愛”變成“愛別人”,變成“創造愛”。但從愛的最初階段到愛的成熟階段還會持續許多年。進入少年時代的兒童最終會克服他的自我中心階段,他人就不會再是實現個人願望的工具,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透過愛他就從他的由自戀引起的孤獨中解脫出來,他開始體驗關心他人以及同他人的統一,另外他還能感覺到愛喚起愛的力量。他不再依賴於接受愛以及為了贏得愛必須使自己弱小、孤立無援、生病或者聽話。天真的、孩童式的愛情遵循下列原則:“我愛,因為我被別人愛。“成熟的愛的原則是:“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不成熟的、幼稚的愛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愛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同愛的能力發展緊密有關的是愛的物件的發展。人生下來後的最初幾個月和最初幾年同母親的關係最為密切。這種關係在人沒出生以前就已經開始,那就是當懷孕的婦女和胎兒既是一體又是兩體的時候。出生在某種意義上改變了這種狀況,但決不是像看上去那樣有很大的變化。在母體外生活的嬰兒還幾乎完成依賴於母親。後來幼兒開始學走路、說話和認識世界,這時同母親的關係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慼相關的重要性,而同父親的關係開始重要起來了。

  為了理解這種變化,必須瞭解母愛和父愛性質上的根本區別。我們上面已經談到過母愛。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母親熱愛新生兒,並不是因為孩子滿足了她的什麼特殊的願望,符合她的想象,而是因為這是她生的孩子。(我在這裡提到的母愛或者父愛都是指“理想典型”,也就是馬克斯·韋伯提到了的或者榮格的方式愛孩子。我更多的是指在母親和父親身上體現的那種本質。)無條件母愛不僅是孩子,也是我們每個人最深的渴求。從另——個角度來看透過努力換取的愛往往會使人生疑。人們會想:也許我並沒有給那個應該愛我的人帶來快樂,也許會節外生枝——總而言之人們害怕這種愛會消失。此外靠努力換取的愛常常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愛是因為我使對方快樂,而不是出於我自己的意願——歸根結底我不是被人愛,而是被人需要而已。鑑於這種情況,因此我們所有的人,無論是兒童還是成年人都牢牢地保留著對母愛的渴求,是不足為奇的。

  同父親的關係則完全不同。母親是我們的故鄉,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而父親不體現任何一種自然淵源。在最初幾年內孩子同父親幾乎沒有什麼聯絡,在這個階段父親的作用幾乎無法同母親相比。父親雖然不代表自然世界,卻代表人類生存的另一個極端:即代表思想的世界,人所創造的法律、秩序和紀律等事物的世界。父親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

  同父親作用緊密相關的是另一個同社會經濟發展有關的作用,隨著私有制以及財產由一個兒子繼承的現象出現,父親就對那個將來要繼承他財產的人特別感興趣。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父愛是有條件的愛,父愛的原則是:“我愛你,因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為你履行你的職責,因為你同我相像。”正如同無條件的母愛一樣,有條件的父愛有其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消極的一面是父愛必須靠努力才能贏得,在辜負父親期望的情況下,就會失去父愛。父愛的本質是:順從是最大的道德,不順從是最大的罪孽,不順從者將會受到失去父愛的懲罰。父愛的積極一面也同樣十分重要。因為父愛是有條件的,所以我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去贏得這種愛。與母愛不同,父愛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符合孩子的要求。嬰兒無論從身體還是心理上都需要母親的無條件的愛和關懷。在六歲左右孩子就需要父親的權威和指引。母親的作用是給予孩子一種生活上的安全感,而父親的任務是指導孩子正視他將來會遇到的種種困難。一個好母親是不會阻止孩子成長和不會鼓勵孩子求援的。母親應該相信生活,不應該惶恐不安並把她的這種情緒傳染給孩子。她應該希望孩子獨立並最終脫離自己。父愛應該受一定的原則支配並提出一定的要求,應該是寬容的、耐心的,不應該是咄咄逼人和專橫的。父愛應該使孩子對自身的力量和能力產生越來越大的自信心,最後能使孩子成為自己的主人,從而能夠脫離父親的權威。

  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母親的良知對他說:“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惡都不會使你失去我的愛和我對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親的良知卻說:“你做錯了,你就不得不承擔後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須改變自己,這樣你才能得到我的愛。”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親和父親的外部形象脫離,卻在內心建立起這兩個形象。同弗洛伊德的“超我”理論相反,人不是透過合併父親和母親,從而樹立起這兩個形象,而是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成熟的人既同母親的良知,又同父親的良知生活在一起,儘管兩者看上去互為矛盾。如果一個人只發展父親的良知,那他會變得嚴厲和沒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親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斷力的危險,就會阻礙自己和他人的發展。

  人從同母親的緊密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高二語文《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弗洛姆及其作品《愛的藝術》的基本觀點。

  2、感受不同階段的愛。

  3、父愛與母愛的比較。

  4、區分“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委我愛你”。

  能力目標:

  1、比較法,透過對父愛與母愛的比較,重新審視愛。

  2、問題探究法,以時間和邏輯順序分析“愛是一種能力。”

  3、討論法,聯絡自身,感悟生活,獲得愛的真諦。

  情感目標:

  1、引導學生把對“愛”的認識由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並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靈。

  2、享受愛的同時,試著學會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如何理性地看待愛。

  教學難點:文章的思路和結構的分析。

  教學方法:合作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

  在進入今天的主題之前,給大家說兩個真實的事例。舉秦怡和史鐵生母親的例子。(略)可憐天下父母心,在我們成長的風風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遠是無怨無悔的。今天,我們將一同走進美國作家弗羅姆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傾聽他是如何理性地審視人間最真最濃的情!

  二、弗羅姆及《愛的藝術》

  弗羅姆,美國哲學家、社會學家。主要作品《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他認為愛是一種主動的能力,使可以而且應該學習的。只有學會愛的藝術,才能夠愛,並且才能獲得別人的愛。(集體朗讀)

  三、知識積累,預習檢查

  1、給下面劃橫線的字注音

  罪孽秩序剎那咄咄逼人惶恐休慼相關歸根結蒂

  2、解釋下面的詞語。

  愛情:(狹義)男女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廣義)人與人之間相互愛戀的感情(同性戀等)

  節外生枝:本不應該生枝的地方生枝。比喻在原有問題之外又岔出了新問題。多指故意設定障礙,使問題不能順利解決。

  歸根結蒂:蒂,花或瓜果連線枝莖的部分。歸結到根本上。

  咄咄逼人:咄咄:使人驚奇的聲音。形容氣勢洶洶,盛氣凌人,使人難堪。也指形勢發展迅速,給人壓力。

  三、推進新課。

  誦讀文字,感知文脈。

  在預習的基礎上再給學生5分鐘時間整體把握全文,自己嘗試編寫全文結構提綱。“愛不是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的過程來敘述母愛與父愛在他構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

  (一)解題,理清脈絡

  物件:母親、母親、孩子

  內容:愛

  層次:母愛、父愛、孩子

  明確:

  1、體驗母愛(1—3)

  2、感受父愛(4—7)

  3、完善自身(8—10)

  (二)閱讀一、二部分,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一:母愛與父愛分別有那些特點?

  問題二:母愛與父愛有哪些不同?

  問題三:母愛與父愛有哪些積極性與消極性?

  學生自主解決,主要是尋找關鍵語句。

  明確:

  特點與區別:

  母愛①無條件。祝福、和平,不用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鄉。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愛①有條件,需要努力,順從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紀律等。

  優缺點:

  母愛①偉大,渴求。②不需努力,無需贏得。

  父愛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須努力,否則會失去。

  問題四:比較分析,說說兩者差別的原因。

  母愛——童年時期以時間區分

  父愛——成長時期

  母愛——被人愛、無條件以能力區分

  父愛——透過努力、有條件

  小結:(初步得出弗羅姆觀點,集體朗讀)

  愛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的感情,而是一個能力的問題,是一門透過訓練自己的紀律、集中和耐心學到手的藝術。

  問題五:什麼樣的愛才是成熟的愛?

  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

  比較:前者因為需要別人,才去愛別人,是被動的,這種愛是幼稚、不成熟的。

  後者是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是主動的,這種愛是成熟的。

  透過此段說明,引出最後一部分。(問題引入)

  第二課時

  (三)閱讀最後一部分,思考

  問題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②樹立起兩個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學會自立。

  ④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理智和判斷力上。

  對文章進行小結,以時間和邏輯的順序,分析了愛是一種能力。(對照板書)

  四、合作探究

  透過本課兩種愛的對比,弗羅姆為我們指出了成熟的愛的標準,在我們以後的人生道路上,我們該如何去實踐這兩種愛,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題設定主要是幫助學生如何健康地成長,並能從父母之愛延伸為他愛,由小愛向大愛昇華。)

  引導:結合個人經歷說體驗;聯絡名人大家經歷談感受。

  1、高一新生初次離開父母,想念父母,引出話題——這是一種幼稚的愛,因為需要父

  母(聯絡課文)——這篇文章學過之後,有什麼啟發,今後該怎麼去做——恰逢母親節,不少同學說了具體的做法(本人想起了自己離世五個月的年輕的母親。這不在我的教學設計範圍內,是課堂上本人有感而發的)——學會愛他人,學會珍惜。“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愛首先是給而不是得”“要想贏得別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得付出。”

  2、聯絡電視劇《親情樹》,大姐孫雨欣用無悔的青春換來了弟弟妹妹永遠的尊敬和永恆

  的親情。

  3、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人民的總理愛人民,人民的總理人民愛。

  透過以上的討論和層層推進,希望讓學生明白:

  ①愛的途徑——努力和奮鬥

  ②愛的內涵——愛他人,愛自己

  ③愛的昇華——珍惜情感,感恩

  4、嘗試回答問題:

  為什麼文章的題目叫“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愛應該是雙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兒期是接受愛,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們應該學會去愛別人,給與愛!這樣孩子才會趨向成熟!

  (暢所欲言,深入探究)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位王子愛上了一個森林女妖,女妖病了聲言吃了王后的心臟病就會好。王子義無反顧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際剖開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親的心。捧著熱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樹根絆倒,把母親的心摔了出去。這時母親說話了:孩子你摔疼了沒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是啊!我們從呱呱墜地一直到長大成人都被愛所包裹著,有時我們竟然因為周身的瑣事將父母的關愛忽略了。學了這篇文章,難道我們的心絃沒有與作者的某些觀點產生共振嗎?結合你的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感受到的父愛或者母愛。

  我們再來聽聽弗洛姆的哲思箴言,看精彩語段

  五、課堂小結

  在我們成長的磕磕絆絆中,總有無數的愛包圍著我們,不關有來自父母的,還有來自方方面面的。讓我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享受這些愛的同時也試著去愛護和關心身邊的人。當這個世界因為有了你的愛而無比溫馨時,我相信:這個時候的你應該是最幸福的人了。送上一曲歐陽菲菲的《感恩的心》,讓我們對所有關心和幫助我們的人大聲地說聲:“謝謝!”(《感恩的心》音樂聲響起)

  六、情感延伸,真情書寫(課後作業)

  弗洛姆想教會我們愛的藝術,那麼我們現在就學著去愛別人,先從我們最親的人開始。給親愛的父母寫一封信,今晚就放在他(她)的床頭,或直接讀給他們聽。

  板書設計: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

  母愛——童年時期以時間區分

  父愛——成長時期

  母愛——被人愛、無條件以能力區分

  父愛——透過努力、有條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