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語言》課文原文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原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麼大家知道《大自然的語言》課文?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自然的語言》原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自然的語言》課文原文

  立春過後,大地漸漸從沉睡中甦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種花次第開放。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不久,布穀鳥也來了。於是轉入炎熱的夏季,這是植物孕育果實的時期。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在秋風中簌簌地落下來。北雁南飛,活躍在田間草際的昆蟲也都銷聲匿跡。到處呈現一片衰草連天的景象,準備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溫帶和亞熱帶區域裡,年年如是,週而復始。

  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注意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據以安排農事。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

  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物候知識在我國起源很早。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物候學記錄植物的生長榮枯,動物的養育往來,如桃花開、燕子來等自然現象,從而瞭解隨著時節推移的氣候變化和這種變化對動植物的影響。

  物候觀測使用的是“活的儀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氣象儀器複雜得多,靈敏得多。物候觀測的資料反映氣溫、溼度等氣候條件的綜合,也反映氣候條件對於生物的影響。應用在農事活動裡,比較簡便,容易掌握。物候對於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裡。下面是一個例子。

  北京的物候記錄,1962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遲十天左右,比1960年遲五六天。根據這些物候觀測資料,可以判斷北京地區1962年農業季節來得較晚。而那年春初種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種的,結果受到低溫的損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遲,選擇適宜的播種日期,這種損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於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緯度。越往北桃花開得越遲,候鳥也來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現象南北差異的日數因季節的差別而不同。我國大陸性氣候顯著,冬冷夏熱。冬季南北溫度懸殊,夏季卻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開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華北常感覺到春季短促,冬天結束,夏天就到了。

  經度的差異是影響物候的第二個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但是在大連,連翹和榆葉梅的盛開都比北京要遲一個星期。又如濟南蘋果開花在四月中或穀雨節,煙臺要到立夏。兩地緯度相差無幾,因為煙臺靠海,春天便來得遲了。

  影響物候的第三個因素是高下的差異。植物的抽青、開花等物候現象在春夏兩季越往高處越遲,而到秋天喬木的落葉則越往高處越早。不過研究這個因素要考慮到特殊的情況。例如秋冬之交,天氣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氣溫反比低處高。這叫逆溫層。由於冷空氣比較重,在無風的夜晚,冷空氣便向低處流。這種現象在山地秋冬兩季,特別是這兩季的早晨,極為顯著,常會發現山腳有霜而山腰反無霜。在華南丘陵區把熱帶作物引種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腳反不適宜,就是這個道理。

  此外,物候現象來臨的遲早還有古今的差異。根據英國南部物候的一種長期記錄,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種喬木抽青和開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說,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學這門科學接近生物學中的生態學和氣象學中的農業氣象學。物候學的研究首先是為了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有多方面的意義。物候資料對於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採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很有參考價值,還可以利用來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也可以利用來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我國有很大面積的山區土地可以耕種,而山區的氣候、土壤對農作物的適應情況,有很多地方還有待調查。為了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開展山區物候觀測是必要的。

  物候學是關係到農業豐產的科學,我們要進一步加強物候觀測,懂得大自然的語言,爭取農業更大的豐收。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2個生字;理解4個新詞語的意思。

  2、能把反問句改寫成陳述句,能依照例句用只要就能、寫句子。

  3、能背誦課文。

  4、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瞭解大自然的語言所介紹的科學知識,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用讀兒童科普文章的方法閱讀課文。

  教學難點:體會介紹科普知識兒童詩的語言特色。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文中所介紹的科學知識。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3、初步培養學生愛大自然、愛科學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揭題匯入: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齊讀)看著這個課題,你們想知道什麼?(看課題提問)

  大自然是一本厚厚的書,這本書裡有很多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語言。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一課,看看都告訴我們大自然的哪些語言。

  二、自學感知課文

  請大家自由讀課文,注意課文中的兩個生字,讀後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三、反饋檢查

  練習:《作業本》5

  四、合作研究朗讀指導

  1、課文是如何用生動的語言將這些知識介紹給我們的?現在大家再去研究研究你喜歡的這一節,劃出有關詞語和句子,並說說這些詞語或句子好在哪,可以同桌合作討論說說。教師巡迴指導

  2、反饋:

  (1)你看那天上的白雲,就是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飄得高高,明天準是晴天。

  這一節的準是用得好,因為它說得很肯定。

  (2)你看那地上的螞蟻,也是大自然的語言。螞蟻忙著搬家,出門要帶雨傘。

  這一節,從搬家看出作者用了擬人的手法,特別有意思。

  (3)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大自然在水面寫著:春天來到人間。

  這一節,作者用了比喻、反問的手法,把蝌蚪寫提特別有趣。

  (4)大雁在編隊南飛,不就像省略號一串?大自然在藍天寫著:秋天已在眼前。

  這一節也用了比喻和反問的.手法,很有意思。

  (5)大樹如果被砍倒,你會從年輪中瞭解:一年只長一圈,告訴我們它已活了幾年。

  這一節

  3、大家想不想再讀一讀課文,好,大家在讀的時候想一想:第二、三與四、五兩節,在寫法上有什麼異同?

  4、將二、三、四、五四節進行A、B改寫。改寫後評價。

  五、課外拓展

  那同學們平時有沒有讀懂大自然的一些語言呢?能不能將它用A或B的形式寫下來呢?

  六、小結:有時間可以質疑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2

  【教學目標】

  1、學習提取資訊,準確概括內容

  2、品析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生動

  3、理清說明的條理和說明方法的作用。

  4、發現並欣賞大自然中的物候現象,提高科學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篩選資訊,概括內容

  品析說明語言的特點

  【教學難點】

  邏輯順序的判斷

  【教學方法】

  情景設定法教師示範法合作交流法

  【學習方法】

  圈點批註法交流合作法

  【教學設想】

  《語文課程標準》對說明文提出的教學要求是:在閱讀中瞭解說明的表達方式。注意領會作品中所表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介紹物候科學知識的事理說明文。文章以物候為說明物件,這篇說明文重在說明物候觀測可以預報農時、便利農林業發展等事理。採用了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條理清晰,層次清楚。說明的語言準確生動,運用了舉例子等說明方法。

  教學本課時,一是要讓學生了解說明事物的表達方式,二是要讓學生能夠發現和欣賞大自然的種種物候現象,思考和天氣、氣候的關係,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

  課件放音樂

  師生問好。可以靈活變化。老師好,同學們好。同學們辛苦了。老師辛苦了。同學們請坐下。老師請坐下。老師還是站立著同大家一起學習吧。

  一、歌曲匯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我們剛才聽的這首歌,所詠唱的是什麼季節?春天。歌曲中的我怎麼知道現在是春天呢?用一句歌詞來回答。哦,是春風吻上我的臉告訴我的,告訴我不要偷懶,讓我珍惜春光。春風拂面,就是大自然的語言啊,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介紹科普知識的說明文——《大自然的語言》,作者是著名科學家竺可楨。

  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概括內容要點,提取關鍵資訊。

  2、品析生動優美、準確嚴謹的語言。辨別舉例子說明方法的運用

  3、理清說明的條理。

  4、發現生活中的物候現象,欣賞大自然的美好。

  我們這節課的學習口號是“我參與,我快樂。”希望同學們能從課堂學習中得到快樂。

  二)、我們來檢測一下預習情況,請大家積極舉手搶答。

  二、整體感知,理清層次

  1、速讀課文,給課文換一個平實的標題。並結合有關語句說明理由。

  總結技巧:抓文章的關鍵語句,準確歸納。

  草長鶯飛,等大自然的現象,就是大自然的語言。自然現象,叫做物候。看來,文章的標題巧妙點出了說明的物件。

  2、速讀課文,按照提示劃分文章結構,在各小題後括號內填寫段落序號。

  第一部分、什麼叫物候和物候學。

  第二部分、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三部分、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學生依次回答。剛才我們理清了文章的結構,接下來,讓我們根據問題,從課文中提取資訊,迅速搶答。看四大組同學,哪一組表現優秀。

  3、速讀,搶答。

  注意要抓住關鍵語句來找答案。

  什麼叫物侯和物候學

  物候觀測對農業有什麼重要意義?

  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

  研究物候學有什麼意義?

  你回答的這樣準確,有竅門嗎,對,提取資訊,概括內容的方法是

  ⑴、準確的區分結構層次

  ⑵、找出關鍵句、詞語

  ⑶、提取主幹,去除枝葉

  ⑷、用自己的話來歸納

  4、我們理清了課文的結構,概括了文章的內容,接下來,讓我們判斷一下文章的說明順序。

  一、說明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

  二、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意義

  三、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四、物候學的研究意義

  1、這四部分是按照“是什麼---重要性---取決因素---意義”的思路展開的,先提出說明現象,再說明內在的本質原因和意義,是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

  2、在第三部分中,表示這四個因素的關聯詞是什麼?這些因素的關係是什麼?

  由主到次,由空間到時間。

  邏輯順序符合人對事物的認知規律,同時也使文章很有條理性。

  三、引導賞析,自主學習。

  1、讓我們再次走進課文,一起來欣賞大自然的語言,品析物候現象所揭示的事理。今天,我們可以從說明的內容和語言兩個方面來欣賞。

  2、教師示範欣賞,讓學生領悟欣賞的方法。

  以第二段為例,從說明技巧的角度來看,這一段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趕快種穀子。布穀鳥開始唱歌,勞動人民懂得它在唱什麼:“阿公阿婆,割麥插禾。”,具體形象的說明了自然現象同氣候的關係,勞動人民可以據此安排農事這一事理。

  從說明語言的角度來看,第一是用詞的準確性,這是說明文語言的基本特點。如“這樣看來,花香鳥語,草長鶯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其中的“都”一詞,指全部,表示範圍之廣,說明了這些物候現象全部在內,體現了說明文的準確性。文章從修飾限制性的詞語、內涵豐富的詞語、前後句詞語的對應等都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

  第二是語言的形象生動。如“杏花開了,就好像大自然在傳語要趕快耕地;”一句中,“傳語”一詞,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把大自然人格化了,使大自然有了人的情感和語言。將大自然的靈氣寫了出來。由此可見,在說明中恰當的運用生動的描寫,可以更具體、清晰地突出事理,起到了輔助說明的作用。

  3、自主學習探究發言

  1)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段落,圍繞說明的技巧(說明方法)和語言兩個方面做以品析,在書上圈點標註。準備和大家交流。

  下面讓我們展開自主學習,對文章進行品讀賞析。

  2)、同桌交流,完善閱讀筆記。

  3)、誰想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自己喜歡的段落,說一說你的發現,和大家分享你的閱讀成果呢。請同學們注意傾聽,即時補充。誰來補充或更正呢。謝謝你大膽的發言。

  四、總結提高,拓展延伸

  1、集體活動,七嘴八舌說一說,你在大自然中發現了哪些物候現象,這些物候現象預兆了怎樣的氣候、天氣,告訴了我們怎樣的道理。給下面的科學哲理詩續寫句子,做一做仿寫。

  (要注意抓住各個季節典型的自然現象,判斷設計。)

  (1)別以為人才說話,大自然也有語言。這語言到處都有,睜開眼就能發現。

  (2)你看那天上的白雲,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如白雲輕盈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

  (3)你看那樹上的葉兒,這也是大自然的語言。如葉兒紛紛飄落,出門就要帶好雨傘。

  (4)仿寫

  你看那

  這還是大自然的語言。

  其實,大自然的語言還有許多,需要我們去傾聽。那麼,

  2、佈置作業:同學們,用你們的慧眼、靈心去發現、傾聽大自然,用你們的妙筆去記錄大自然吧!熱愛生活,發現大自然的美吧,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一篇觀察日記。

  《大自然的語言》教案3

  教學目的:

  1、圖文結合,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的是什麼。

  2、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3、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養學生觀察的興趣。

  4、培養學生初步收集材料的能力。

  5、初步培養學生利用教師小結的學習方法進行自學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詞句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學生對有些自然現象缺乏感性認識,能初步懂得大自然的語言情況指

  的是什麼。

  教學準備:

  自制課件;準備魚鱗、彈珠;

  教學過程:

  一、釋題

  1、藉助課件(人類的語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人類的語言引導進入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播放課件(人類的語言)

  提問:他們在幹什麼?他們為什麼要使用語言呢?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達出自己的意思)

  2、揭示課題,理解:大自然的語言。

  強化課題。出示課件(大自然的語言),繼續理解什麼叫大自然的語言。

  提問:大自然會用什麼樣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呢?

  表揚那些找到大自然語言的學生,並小結第一節內容。

  小結:

  大自然也有自己表達意思的方式,這些讓我們聽到的、看到的和感覺到的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二、新授課

  1、學生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用具體符號標出小節(互評互議,難讀的字音上黑板)。

  2、指名讀,指名評,師生互讀。

  學生自由朗讀2、3、4節,讀懂每一節的意思。

  提問:各小節分別講了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你是怎麼知道的?

  3、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學習2、3、4各小節。

  1)教學第二節,出示課件(蝌蚪在水中游動),幫助瞭解所選小節的知識。

  ①齊讀第二節,抽個別學生讀第二節。

  ②請學生在學習小組裡面說一說:你找到了什麼樣的大自然語言,它是怎麼告訴你的?

  ③抽個別學生彙報學習結果。

  ④集體朗讀第二節(教師指導朗讀)。

  2)教學第三節。

  ①學生自由朗讀第三節。

  ②提問:這一節告訴了我們什麼是大自然的語言,它透過什麼告訴大家的?

  ③讓學生自己來講一講,你是怎樣計算和識別魚的年齡的,教師再拿出準備的大小魚鱗兩片,告訴同學們,魚的年齡是由魚鱗片上的圓圈的多少來決定的,圓圈越多魚的年齡就越大。

  ④小結學法:什麼樣的語言告訴人們什麼樣的知識。

  ⑤齊讀第三節,小結:學習了這節內容,你知道大自然告訴了我們什麼,它是怎樣告訴我們的?

  3)根據學法,分組自由學所剩下的小節。

  ①自由朗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想有什麼不懂的地方。

  ②分組自學。

  ③學生彙報學習結果,教師同學生學習不理解的地方。

  理解三葉蟲化石(播放課件:三葉蟲化石)。

  理解詞語:鑲嵌

  三葉蟲是海洋裡的動物,現在卻鑲嵌在喜馬拉雅山上,那麼你理解鑲嵌的意思嗎?誰願意給大家演示、演示鑲嵌的動作。(請學生用橡皮泥及彈珠表示詞語鑲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理解句子: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播放課件:造山運動

  ④教師小結,強化學法

  4)小結2-4節內容。

  ①透過這節課文的學習,你瞭解了什麼大自然的語言?它是怎麼告訴我們的。

  ②齊讀2-4節,請學生說說透過這三節的學習,你都學到了什麼?

  ③透過反覆朗讀,讓學生比較第二節與第四節的相同點,引導學生用書上一問一答的形式練習說話。

  三、擴充套件練習

  1、請學生自由說出自己觀察到的、查閱到的、詢問到的有關的大自然語言,及這個語言所告訴的知識。

  透過三段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自然的語言也是用來表達自已的意思,它是可以讓人類看到的、聽到的或感覺到的。

  前幾天,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家請教家長或自己閱讀圖書查找了一些這方面的有關資料,你們找到了嗎?願意把你知道的其它的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嗎?(查詢到相同的大自然語言的小朋友可自由組合,互相講一講,請他們儘量用書上的形式告訴大家)。

  2、教師展示自己所收集的語言及其所告訴我們的知識,出示課件(教師收集的大自然的語言),教師用書上的述敘形式進行解說。強化觀察和提高學生的說話興趣。

  四、總結

  透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都學到些什麼,能告訴大家嗎?(教師作全課小結)

  板書設計:

  1、語言

  2、知識

  簡筆畫:

  三葉蟲化石那兒曾是汪洋一片

  簡筆畫:

  蝌蚪春天到了

  簡筆畫:

  魚鱗兩圈就是一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