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原文及翻譯

《明史》原文及翻譯

  想要學好一篇古文,讓古文翻譯成白話文是最佳的方式,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去接受古文中枯燥的知識和文法,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明史》原文及翻譯,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薛祥,字彥祥,無為人。從俞通海來歸。俞通海父廷玉徙巢,元末,盜起汝、瓶,廷玉父子與趙普勝、廖永安等結寨巢湖,有水軍千艘,數為廬州左君何所窘,遣通海問道歸太祖,太祖方駐師和陽,謀渡江,無舟樣,通海至,大喜曰“天讚我也!”親往撫其軍。渡江,祥為水寨管軍鎮撫。數從徵有功。

  洪武元年轉滑河南,夜半抵蔡河。賊驟至,祥不為動,好語諭散之。帝閣大喜。以方用兵,供億艱,投京錢都滑運使,分司淮安。潑河築堤,自揚達濟數百里,丟役均平,民無怨言。有勞者立奏,授以官。元都下,官民南遷,道經淮安,祥多方存恤。山陽、海州民亂,騎馬都尉黃琛捕治,詮①誤甚眾。祥會鞠②,元驗者悉原之。治淮八年,民相勸為善。及考滿還京,皆焚香,祝其再來,或肖像祀之。

  八年投工部尚書。時造鳳陽宮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鬥殿脊者。太師李善長奏諸工匠用厭鎮法,帝將盡殺之。祥為分別交替不在工者,並鐵石匠皆不預,活者千數。營謹身殿,有司列中匠為上匠,帝怒其罔,命齊市。祥在側,爭曰“奏對不實競殺人,恐非法。”得旨用腐刑。祥復徐奏曰“腐,廢人矣,莫若杖而使工。”帝可之。明年改天下行省為承宣佈政司。以北平重池,特授祥,三年治行稱第一。

  為胡惟庸所惡,坐營建擾民,滴知嘉興府。惟庸誅,復召為工部尚書。帝曰“詳臣害汝,何不言?”對曰“臣不知也。”明年,坐累杖死,天下哀之。子四人,詢瓊州,遂為瓊山人。

  (節選自《明史》列傳二一、二六)

  〔注]①i圭:guii,連累。②鞠:ju,審問。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大喜曰“天讚我也!” 贊:幫助

  B.授京最都糟是使,分司淮安司:掌管

  C.民相勸為善善:好的

  D.坐營建擾良,滴知嘉興府坐:因……獲罪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與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 )(3分)

  A.以方用兵,供億艱夫夷可近,則遊者眾

  B.苛怒其罔,命棄市以亂易整,不武,吾莘還也

  C.帝可之且罪侯單于初立,恐漢襲芋

  D.為胡位庸所惡身死人手,豐天下笑者,何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幹正確的一項是()T分)

  A.薛祥原先可能參加水軍,後來跟俞通海歸順明太祖朱元璋,渡江後擔任水軍小頭目。太祖對他在一次糟運中好語退賊十分滿意。

  B.薛祥治理淮河兩岸的人民共八年,政績突出,撫卹慰問遷徙民眾,他死後人民有的畫肖像祭祀他

  C.營造鳳陽宮殿時,皇帝因有人打鬥將要全部殺死工匠,薛樣區分出輪流不在上工的工匠,救活下來上千人,可見其做官為民著想。

  D.胡惟庸曾經陷害薛祥,皇帝問為什麼不上書說一說,薛祥回答他說不知道這事可見薛樣為人較為豁達。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漁河築堤,自揚達濟數百里,儒役均平,民無怨言。(5分)

  (2)腐,廢人矣,莫若杖而使工。(5分)

  參考答案

  1.C項。“善”形容詞用作名詞,“好事”。

  2.D項,都是介詞“被”。A項:連詞,“因為”/連詞,同“而”;B項:代詞,“他們”/表商量或希望的語氣,“還是”;C項:代詞,“這件事”/代詞,代“匈奴”。

  3.B項。與原文不符,不是治理淮河兩岸,是“淮安”,在現在的江蘇省。“死後”原文中也沒有這一資訊。

  4.(1)疏浚河道構築堤岸,從揚州直達濟南幾百裡,民眾分擔勞役均衡平等,百姓沒有怨恨的話語。

  (2)腐刑,是使人成廢人的刑罰,不如改用杖刑還使他們能夠勞動。

  參考譯文

  薛祥,字彥祥,是無為州人。跟隨俞通海來歸順明朝。俞通海父親俞廷玉遷徙到巢湖,元朝末年,盜賊起於汝、潁,俞廷玉父子和趙普勝、廖永安等人在巢湖聚結成水軍營壘,有水軍船隻上千艘,多次讓廬州府左君弼感到困窘,派遣俞通海從小路歸順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正駐軋軍隊在和陽,謀求渡江,沒有船隻,十分喜悅說:“上天幫助我啊!”親自去慰問來歸的.水軍。渡過長江後,薛祥做了水軍軍營的管軍鎮撫,多次跟隨明太祖征戰,有功勞。

  洪武元年水道轉運糧食至河南,半夜抵達蔡河,賊人突然到了,薛祥沒有被賊人驚嚇到,好語良言勸解使賊人散去,皇帝聽說這件事後十分高興。因為當時正調動軍隊,軍隊按需要而供給(補給)艱難,就授予薛祥京畿都漕運使官職,分工負責淮安。疏浚河道構築堤岸,從揚州直達濟南幾百裡,民眾分擔勞役均衡平等,百姓沒有怨恨的話語。有功勞的人立刻上報,授給他官職。元朝都城被攻下,官員百姓向南遷徙,途中經過淮安地帶,薛祥多方面加以慰問救濟。山陽、海州百姓亂,駙馬都尉黃琛逋捕懲治,牽涉連累很多人。薛祥會同審問,沒有證據的全部使他們還原(無罪釋放)。治理淮安八年,人民相互勸勉做善事。等到期滿考核官員回京城,當地人民都焚香,祝願他再次來到此地為官,或者畫肖像紀念他。

  洪武八年任工部尚書。當時營造鳳陽宮殿。皇帝坐在殿中間,好象有人拿著兵器在宮殿中間高起的地方打鬥。太師李善長上奏說是諸位工匠使用(厭鎮法)迷信的方法鎮服或驅避可能出現的災禍,皇帝將要全部殺死工匠。薛祥區分出另外輪流不在上工的工匠,並指出鐵匠石匠都沒有參預,救活下來的人上千數。營建謹身殿,有司開列出中匠作為上匠,對那樣的欺騙皇帝發怒,命處於棄市的死刑。薛祥在旁側爭辯說:“(有司)上報對不準確,遍殺工匠,恐怕不符合法規。”到得皇帝旨意改用腐刑。薛祥又徐雍容大方地上奏說:“腐刑,是使人成廢人的刑罰,不如改用杖刑還使他們能夠勞動。”皇帝同意了這件事。第二年改全國的行省制度為承宣佈政司。把地位、性質重要的地方北平,特意授官於薛祥,三年為政的成績堪稱全國第一。

  薛祥被胡惟庸嫉恨,因為營建擾民的原因獲罪,貶謫任嘉興府知府。胡惟庸被誅殺,又召回京城任工部尚書。皇帝說:“讒害人的佞臣陷害你,你為什麼不說?”薛祥回答說:“我不知道。”第二年,因牽累獲罪杖刑而死,天下哀傷他。有四個兒子,都貶謫瓊州,於是成為瓊山人。

  簡介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紀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傳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載了自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

  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立明史館,編纂《明史》,因國家初創,諸事叢雜,未能全面開展。

  在二十四史中,《明史》以編纂得體、材料翔實、敘事穩妥、行文簡潔為史家所稱道,是一部水平較高的史書。這反映出編者對史料的考訂、史料的運用、對史事的貫通、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都達到較高的水平。

  其卷數在二十四史中僅次於《宋史》,其編纂時間之久、用力之勤、記述之完善則是大大超過了以前諸史。《明史》雖有一些曲筆隱諱之處,但仍得到後世史家廣泛的好評。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31中說:“近代諸史自歐陽公《五代史》外,《遼史》簡略,《宋史》繁蕪,《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潔,敘事簡括,稍為可觀,然未有如《明史》之完善者。”

  評價

  《明史》成於眾人之手,編纂時間過長,被魏源批評其列傳繁冗,認為“可刪去十分之三”,而且指出“食貨、兵政諸志隨文鈔錄,全不貫串”,並否定此書出自萬斯同之手。

  就此而論,值得在這裡指出,清代文字獄中禁止的大多數作品一直被儲存下來,而大多數遺失的作品不在被禁之列。這可能是直到現在在許多國家看到的現象的又一種說明。

  《劍橋中國史》評價道:“在二十四史中,《明史》被列為編纂得最仔細因而也是最可靠的史書之一[29]。正史編纂者可以得到的許多資料如今已不復存在。另一方面也很明顯,正史對明朝歷史所作的解釋,是根據清朝政府官方的新儒學正統觀念。在這方面某種偏見是可以預料的。凡是涉及晚明時期明帝國與滿洲和蒙古的關係的題目,其論述必然是偏頗的。不過,作為一種資料,這部官修史書最嚴重的不利在於,在很大程度上代替它的明代原始資料,儘管有所遺失,許多仍然存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