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

《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

  山坡羊:曲牌名,又明“蘇武持節”。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山坡羊潼關懷古》原文翻譯及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原文】

  山坡羊·潼關懷古——[元]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註釋】

  山坡羊:詞牌名(曲牌子)。

  聚:聚集。

  表裡:內外。表,外邊。裡,裡邊,內裡。

  踟躕:徘徊猶豫。這裡指情緒變化劇烈。

  【古詩今譯】

  華山的山峰好像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黃河的波濤洶湧澎湃好像在發怒,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山河雄偉,地勢險要。我遙望古都長安一帶,內心想得很多。令人傷心的是經過秦漢宮殿的故地,當年那無數間宮殿早已經都變成了泥土。世世代代以來,無論哪朝哪代,王朝興旺,百姓受苦;王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賞析】

  張養浩於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陝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隨做本曲。《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曆二年,關中大旱,饑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臺中丞。登天就道,遇飢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潼關地處層巒疊嶂包圍之中,在作者筆下,一“聚”字向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再看潼關外的黃河,河水奔騰咆哮,一“怒”字讓讀者彷彿聽到了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而潼關就在這其中,“山河表裡潼關路。”至此,潼關內居層巒疊嶂治中,外臨洶湧咆哮的黃河,山河雄偉,地勢險要,足見道路奇險。如此險要之地,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想起古代,詩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關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長安,從秦漢到隋唐,好幾個朝代在那一帶建過都。落日蒼茫之中,詩人一無所見,卻在腦海裡浮現出一座座巍峨壯觀的古都,一簇簇富麗堂皇的宮殿,如今蹤影全消,剩下來的只有黃土一片。西望長安,詩人感慨萬千,於是仰天長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一針見血地將千百年來封建帝制殘害百姓的血的事揭示了出來,告訴人們,歷史上無論是朝代的興起還是衰亡,受苦遭殃的都是老百姓,就此指出了封建政權與廣大人民的`根本對立性*。這是對幾千年封建歷史的一個有力的批判與客觀的評價。

  解讀

  山坡羊:曲牌名,又明“蘇武持節”。是這首散曲的格式;“潼關懷古”是標題。

作者行走在地勢險要的潼關路上,目睹萬千流離失所的災民,不禁觸景生情,寫下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遙望古都長安,秦漢帝王用人民的血汗經營起萬千宮闕,而又在歷代統治者你爭我奪的戰火中化為焦土,這其中踐踏的都是百姓。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精闢而獨到,一針見血,作者在對歷史的反思中,深刻地認識到不管封建王朝是興還是亡,百姓都一樣遭難受苦。朝代的更換隻是統治者的遊戲,而與百姓無關。
元明宗天曆二年(1329),因關中旱災,張養浩被任命為陝西行臺中丞以賑災民。張養浩為官清廉,愛民如子。幾年前他辭官隱居,決意不再涉足仕途,但聽說重召他是為了賑濟陝西饑民,就不顧年事已高,毅然應命。他命駕西秦過程中,親睹人民的深重災難,感慨嘆喟,憤憤不平,遂散盡家財,盡心盡力去救災。《山坡羊·潼關懷古》當作於此次應召往關中的途中。
全曲俯瞰古今,氣勢宏大,感情濃烈,為元人散曲的壓卷之作。

  作者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於元文宗天曆二年(公元1329年)。

  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歷仕禮部、御史臺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後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臺中丞。是年,積勞成疾,逝世於任上。

  元文宗至順二年(1331年),追贈張養浩攄誠宣惠功臣、榮祿大夫、陝西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濱國公,諡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尊稱為張文忠公。

  張養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當代及後世稱揚,是元代名臣之一。與元明善,曹元用並稱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關懷古》等。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