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莊《西塞山下作》的閱讀答案及賞析

韋莊《西塞山下作》的閱讀答案及賞析

  西塞山下作

  韋莊

  西塞山前水似藍,亂雲如絮滿澄潭。

  孤峰②漸映湓城北,片月斜生夢澤南。

  爨③動曉煙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黃柑。

  他年卻棹扁舟去,終傍蘆花結一庵。

  【注】

  ①西塞山:三國時東吳江防邊塞,歷代詩人多有趣詠。

  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廬山。

  ③爨(cuàn):燒火做飯。

  1.下面對這首詩歌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和鑑賞,不恰當的兩項是(5分)()()

  A.詩人行至西塞山這個東吳江防邊塞,前望江水,歷史往事等引起豐富的聯想,但詩人並沒有借西塞山勢發盛衰榮辱的感嘆。

  B.頷聯寫詩人所見,前望是廬山,後看是斜月;“漸映”寫月光逐漸明亮,“斜生”巧妙的寫時間的推移、位差的變化。

  C.頸聯化實為虛,把西塞山一帶異時生長成熟的植物作藝術的歸納,使得描繪的景物更加富有藝術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聯,表現了詩人對西塞山的愛戀,他把蘆花化作寧靜恬適的生活伴侶,期望有一天獨棹扁舟而來,依傍蘆荻結庵而居。

  E.這首詩寫詩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時所見所感,前兩聯暗示詩人的行跡,第三聯寫出對此地烹紫薇、摘黃柑的鄉間生活的讚美。

  2.首聯“西塞山前水似藍,亂雲如絮滿澄潭”寫景有何妙處?請簡要賞析。(6分)

  參考答案

  1.B、C 【解析】5 分,答對一項2 分,兩項5 分,多選不給分。B 項“漸映”寫舟行的漸見過程,不是寫月光的逐漸明亮;C 項“化實為虛”說法錯誤,這裡是由實景轉入虛景,屬“由實入虛”的手法。

  2.①“水似藍”,表明水深莫測,西塞山勢的峻峭,山間蔥蘢草色的映襯,使得江水的顏色蔚藍;②“亂雲如絮”寫出了雲層如輕飄的花絮,在山間起伏纏繞,非山勢高峻難得有此景象,起伏的亂雲瀰漫江上,纏繞山間,使山勢與水面透過亂雲的銜接,而產生一種奇妙的效果;

  ③運用比喻、對比的手法,把雲比喻成飛絮,蔚藍平靜的江面與陡峭如削的山勢對比,寫出了西塞山的奇特地勢,加以緲茫起伏的雲絮飄飄,形成一種對比強烈又結合奇妙的一種藝術境界。

  賞析

  首聯兩句,一寫水,一寫山。“水似藍”,表明其地水深莫測,江右西塞山勢的峻峭,以及山間蔥蘢草色的映襯,使得江水的顏色蔚藍。此句雖寫水,而山亦映帶其中。次句寫山勢險峻,用“亂雲如絮”描繪,雲層如輕漂的花絮,在山間起伏纏繞,非山勢高峻難得有此景象。這起伏的亂雲瀰漫江上,纏繞山間,使山勢與水面透過亂雲的銜接,而產生一種奇妙的效果。故此句雖落筆在山,而水亦映帶其中。試想,置身於蔚藍平靜的江面與陡峭如削的山勢比照之下,加以緲茫起伏的雲絮飄飄,這個環境給詩人的感受,一定是對比強烈又結合奇妙的一種藝術境界。第二聯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廬山依稀可見,漸見影像;一顧來路,雲夢之南的天際,片月斜掛,漸遠漸斜。“漸映”恰當地呈現出當時舟行的漸見過程,“斜生”也巧妙地點出時間的推移、位差的變化。第三聯由前幅的.實景勾勒轉入虛筆飛動,與前面身臨奇妙環境的感受作呼應,為末尾所發歸焉之志作鋪墊。蕨本多年生植物,嫩時莖葉可食,其色紫,故名紫蕨,採食的時間在仲春時節。柑成熟時色黃,採摘期在秋冬之際。仲春所烹食的紫蕨與秋冬之際摘柑不可同日而語;烹蕨的曉煙和帶露的黃柑亦與詩人黃昏舟行的時間相背。在此詩人透過適當的聯想,把此地異時生長成熟的植物作藝術的歸納,把西塞山一帶的優美圖畫描繪得更富有藝術魅力和生活情趣。劉禹錫《西塞山懷古》以“故壘蕭蕭蘆荻秋”終結,儘管充滿對“四海為家日”的欣慰和六朝衰亡的感喟,讀來總有幾分淒涼蕭瑟。韋莊對西塞山的一景一物,卻洋溢位深切的愛戀,他無意於為蘆荻秋風傷嘆,而把蘆花視為寧靜恬適生活的伴侶,期望著有朝一日獨棹扁舟而來,依傍蘆荻結庵而居,領略西塞山的優美山水景物,觀“他年”、“終傍”之辭,其志可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