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本中《採桑子》閱讀題的答案附翻譯賞析

呂本中《採桑子》閱讀題的答案附翻譯賞析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

  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一、

  (1)本詞上下兩闕分別使用“恨”字開頭,有什麼好處?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4分)

  (2)本詞通俗易懂,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請你選取其中兩種進行分析。(4分)

  答案:

  (1)上下闋使用“報”字開頭,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非常醒目,簡潔入題,題吸引讀者的注意。(2分)一個“恨”字,表達了作者對情人的愛恨兼具的複雜感情:作者漂泊在外,不能和情人團聚,所以思念情人;因為思念很深,所以又恨情人不能像江樓月那樣南北東西相隨無別離,同時又恨情人像江樓月那樣圓了又缺,缺了又圓,不能真正團圓。這種寫法把作者的複雜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2分)

  (2)本詞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情人比喻成“江樓月”,上闋表達敬仰之情,下闋表達不滿之情,形象生動的表達了對情人的思念之情,恨不能相隨的遺憾之情。(2分)

  本詞使用了“頂針”的修辭手法,“南北東西。南北東西”,“暫滿還虧。暫滿還虧”,使本詞具有了民歌風味,民歌往往採取重複歌唱的形式,頂針手法的使用,使本詞具有了民歌特點,通俗易懂,明白曉暢。(2分)

  本詞使用了“反間”手法,“待得團圓是幾時?”形象生動而又委婉的表達了作者相團圓又不能得到團圓的抱怨心裡。用反間表達出來,感情更加強烈。(2分)

  本詞使用了“白描”手法,“恨君不擬江樓月,南北東西”、“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兩處白摸,使作者的感情自然流漏,真切動人。(2分)

  二:

  1)詞的上闋有“恨君不似江樓月”,而下闋又有“恨君卻似江樓月”。這是否矛盾?

  (2)本詞在藝術上的特點是什麼?試加以分析。

  答案:

  (1)不矛盾。上闋是從“相隨無別離”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樓月”;下闋是從“團圓”的角度,恨君卻似“暫滿還虧”的“江樓月”。

  (2)本詞藝術上的特點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頭可見的月亮到處相隨和暫滿還虧的兩種特性,正反設喻,把思婦對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使明月這一古老意象煥發出新鮮的光彩。

  三:

  ⑴本詞是以什麼人的口氣寫的?表現了主人公怎樣的心緒?

  ⑵請簡要分析這首詞運用比喻手法的特點。

  參考答案

  ⑴表現了思婦對夫君既不滿又期盼、既渴望又無奈的複雜心緒。

  ⑵作者抓住月亮的抬頭可見、到處相隨和暫滿還虧的兩種特性,正反設喻。上片,月作為喻體,是正面形象,反襯夫君的薄情;下片,月作為喻體,是反面形象,同樣襯托出夫君的薄情。把思婦對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使明月這一古老意象煥發出新的光彩。

  註釋

  ⑴採桑子:詞牌名。又名“醜奴兒令”、“羅敷豔歌”、“羅敷媚”。

  ⑵君:這裡指詞人的妻子。一說此詞為妻子思念丈夫。江樓:靠在江邊的樓閣。

  ⑶暫滿還虧:指月亮短暫的圓滿之後又會有缺失。滿,此指月圓;虧,此指月缺。

  譯文

  可恨你不像江邊樓上高懸的明月,不管人們南北東西四處漂泊,明月都與人相伴不分離。

  可恨你就像江邊樓上高懸的明月,剛剛圓滿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圓不知還要等到何時。[3]

  賞析

  《採桑子·恨君不似江樓月》是宋代詞人呂本中的作品。這是一首借喻明月來傾訴別離之情的詞。上片寫別後相思時只有天上的明月可以陪伴,下片以月亮的“暫滿還虧”喻人的暫聚久別。全詞純用白描手法寫出,頗有民歌風味,情感真摯,樸實自然。結構上採取重章復沓的形式,深得迴環跌宕、一唱三嘆的妙處。上下片主體相同,只是稍加變化,形成鮮明的對比,匠心獨具。

  此詞中表面上說“恨君”,實際上是思君。表面上說只有月亮相隨無離別,實際上是說跟君經常別離。下片借月的'暫滿還虧,比喻他跟君的暫聚又別。這首詞的特色富有民歌風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這首詞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民歌往往採用重複歌唱的形式,這首詞也一樣。不僅由於《採桑子》這個詞調的特點,像“南北東西”,“暫滿還虧”兩句是反覆的;就是上下兩片,也有加以變化的重複,如“恨君不似江樓月”與“恨君卻似江樓月”只有一字之差,像民歌中的重疊一樣。還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這首詞的“江樓月”,正是比喻。

  詞中“江樓月”的比喻,很具有藝術特色。錢鍾書曾講過“喻之二柄”、“喻之多邊”。錢鍾書所謂二柄:“同此事物,援為比喻,或以褒,或以貶,或示喜,或示惡,詞氣迥異;修詞之學,亟宜指示。”例如“韋處厚《大義禪師碑銘》:”佛猶水中月,可見不可取‘,超妙而不可炔,猶雲’高山仰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是為心服之讚詞。黃庭堅《沁園春》:’鏡裡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猶雲’甜糖抹鼻子上,只教他舐不著‘,是為心癢之恨詞。“同樣這首詞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個表達敬仰之意,一個表示不滿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稱為比喻的二柄。鏡喻於月,如庾信《詠鏡》:“月生無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圓之相似王禹偁《龍鳳茶》:”圓似三秋皓月輪’,僅取圓之相似,不及於明,‘月眼’、‘月面’均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圓,各傍月性之一邊也。“(節引自《管錐篇·周易正義·歸妹》如例子中所講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圓,又可比明亮,這是比喻的多邊。

  這首詞用“江樓月”作比,詞人上片裡讚美“江樓月”,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說的是人雖到處漂泊,而明月隨人,永不分離,是讚詞。下片裡也用”江樓月“作比,”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說的是月圓時少,缺時多,難得團圓,是恨詞。

  同樣用“江樓月”作比,一讚一恨,是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達不同感情,從而具有二柄。還有,上片的“江樓月”,比喻“只有相隨無別離”;下片的“江樓月”,比喻“待得團圓是幾時”。一首詞裡,同用一個比喻,所比不同,構成多邊。象這樣,同一個比喻,一首詞裡,既有二柄,又有多邊,這是很難找的。因此,這首詞裡用的比喻,修辭學上是非常突出的。而且這樣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詞人用得非常貼切,這是此首詞更為難能可貴的特點。

  這詞的想象跟後漢徐淑《答夫秦嘉書》的想象頗有相似之妙處。徐淑說:“身非形影,何能動而輒俱;體非比目,何能同而不離。”徐淑雖用了兩個不同的比喻,“何能動而輒俱”,“何能同而不離”,但與該詞想象一致,所以這兩人也可以說千載同心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