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內翰沈公墓誌銘》的閱讀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譯

王安石《內翰沈公墓誌銘》的閱讀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譯

  公姓沈氏,字文通,世為杭州錢塘人。初以祖蔭補郊社齋郎,舉進士於廷中為第一,大臣疑已仕者例不得為第一,故以為第二,除大理評事,通判江寧府。

  當是時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為卓越已足以動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為也祀明堂恩遷秘書省著作佐郎。歲滿召歸,除太常丞、集賢校理。於是校理八年矣,平居閉門,雖執政,非公事不輒見也,故雖執政初亦莫知其為材。居久之,乃始以同修起居注,召試知制誥。及為制誥,遂以文學稱天下。金 部君坐免歸,求知越州,又移知杭州。鋤治奸蠹,所禁無不改,崇獎賢知,得其歡心,兩州人皆畫像祠之。英宗即位,召還,延見勞問甚悉。居一月,權發遣開封府 事。公初至,開封指以相告曰:“此杭州沈公也。”及攝事,人吏皆屏息。既而以知審官院,遂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公旦晝視事,日中則廷無留人,出謝諸 客,從容笑語。客皆怪公獨有餘日,而畿內翕然稱治。於是名實暴振發,賢臨一時,自天子大臣皆論以為國之器,而閭巷之士奔走談說,歡呼鼓舞,以不及為恐。

  會母夫人疾病,請東南一州視疾,英宗曰:“學士豈可以去朝廷也?”公雖去開封,然皆以為朝夕且大用矣,而遭母夫人喪以去。英宗聞公去,尤悼惜,時遣使者追賜黃金,而以金部君知蘇州。公居喪致哀,寢食如禮,以某年某月得疾杭州之墓次,某日至蘇州,而以某日卒,年四十有三。

  公平居不常視書,而文辭敏麗可喜,強記精識,長於議論。世所謂老師宿學無所不讀,通於世務者,皆莫能屈也。於善良貧弱,撫卹之尤至。在杭州,待使客多所闊略。而州人之貧無以葬及女子失怙恃而無以嫁者,以公使錢葬嫁之,凡數百人。於其卒,知與不知,皆為之嘆惜。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除大理評事,通判江寧府      除:任命

  B.居一月 居:居住

  C.自天子大臣皆論以為國之器 器:棟樑

  D.學士豈可以去朝廷也 去:離職

  2.下列對原文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沈文通是杭州錢塘人,他以郊社齋郎身份廷試第一,由於做官的人按照慣例不得為進士第一,所以改為第二名。

  B.沈文通任職開封府後,晝夜勤勞工作,中午出門謝客,從容笑語。朝廷內外都怪罪他有多餘的時間與人交往。

  C.沈文通對待母夫人至孝,得知母夫人患病,他請求探視。後來母夫人過世,他守孝致哀,按照當時的禮節寢食。

  D.沈文通不常讀書,但可喜的是文辭敏捷華麗,記憶力強,見解精確。為政頗受眾人好評。樂於賙濟窮人。

  3.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

  當是時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為卓越已足以動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為也祀明堂恩遷秘書省著作佐郎

  4.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7分)

  (1)及為制誥,遂以文學稱天下。(3分)

  (2)公雖去開封,然皆以為朝夕且大用矣,而遭母夫人喪以去。(4分)

  參考答案

  1.B(居:過了)

  2.B(“朝廷內外都怪罪他”與原文“畿內翕然稱治”不符)

  3.當是時/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為卓越已足以動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為也/祀明堂恩/遷秘書省著作佐郎

  (或:當是時/公年二十/人吏 少公/而公所為卓越/已足以動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為也/祀明堂恩/遷秘書省著作佐郎)

  (原文標點:當是時,公年二十,人吏少公,而公所為卓越已足以 動人,然世多未知公果可以有為也。祀明堂恩,遷秘書省著作佐郎)

  4.(1)沈文通等到承命草擬詔令,就憑藉文學才能稱譽天下。(“制誥”“稱”各1分,句意1分)

  (2)沈文通雖然離開了開封府衙,然而大家都認為早晚將會得到重用,卻遭逢母夫人喪事而離職。(“去”“且”“大用”各1分,句意1分)

  參考譯文:

  沈公姓沈,字文通,世代為杭州錢塘人。起初,憑藉祖上蔭功補任郊社齋郎,考取進士時在朝中為第一名,由於大臣質疑已經做官的人按照慣例不能為第一名,所以讓他做了第二名,擔任大理評事,江寧府通判。

  當時,沈公二十歲,百姓和官吏們認為沈公年少,但是沈公所作所為卓越,已經足夠使人感動,然而,世人大多數不知道沈公真的可以有所作為。因祭祀明堂 得到聖恩,升遷為遷秘書省著作佐郎。年滿後,被朝廷召回京城,擔任除太常丞、集賢校理。於是,擔任了校理八年,平時居住閉門不出,雖然管理政事,但不是處 理公事人們往往見不到他,所以即使執政初期也沒有人知道他是一個人才。過了很長的時間,才開始以同修起居注的身份,奉召負責詔告起草。沈文通等到承命草擬 詔令,就憑藉文學才能稱譽天下。金部君因罪罷免回家,請求任職越州,後來又任職杭州。懲治奸人,但凡所禁止的沒有不改變的,推崇獎賞賢知之人,得到他們的 歡心,兩個州的人為他畫像建祠。英宗即位後,把他召回朝廷,奉召詢問甚是仔細和全面。過了一個月,朝廷命令派遣他任職開封府。沈公初到,開封人就用手指指 著互相說:“這個人就是杭州的沈公。”等到沈公管理府事,百姓和官吏都屏息期待。不久,管理審官院,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權知開封府。沈公只是夜晚管理政 務,白天則廷堂無人,出門謝客,從容笑談。客人都奇怪沈公獨有閒餘的時間,而京城附近安寧稱治。於是,名氣與事實相符,名實大振,賢能一時,從天子和大臣 們開始都把他當成國家的棟樑之材,那些處於閭巷的讀書人奔走談說,歡呼鼓舞,為達不到他的`才能而擔憂。

  後來遇到母親得了病,請求朝廷去東南一州探視病情,英宗說:“學士怎麼可以離開朝廷呢?”沈文通雖然離開了開封府衙,然而大家都認為早晚將會得到重 用,卻遭逢母夫人喪事而離職。英宗聽說沈公已經離開,尤為痛悼惋惜,當時派遣使者追賜黃金,並且讓金部君任職蘇州。沈公居喪致哀,寢食如禮,以某年某月得 病於杭州,離開塋地,某日到蘇州,並在某日去世,年齡四十三歲。

  沈公平時不常讀書,但是可喜的是文辭敏捷華麗,記憶力強,見解精確,擅長議論時事。世人所說的年老資深的學者和學識淵博、修養有素的學者沒有什麼書 不讀,但精通謀身治世之事方面,都沒有能超過沈公的。對於善良貧弱之人,撫卹尤其到位。在杭州時,他對待使客大多不講究。對州里因為貧窮無法埋葬親人的以 及女子失去依靠難以出嫁的,都憑藉沈公給的錢來安葬或出嫁,這樣的人大致有幾百人。在他死後,知道他和不知道他的,都替他嘆息。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