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書·高允傳》的原文答案及譯文解析

《魏書·高允傳》的原文答案及譯文解析

  高允,字伯恭,勃海人也。司徒崔浩以《國史》之被收也,敕允為詔,自浩已下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允持疑不為,頻詔催切。允乞更一見,然後為詔。詔引前,允曰:“浩之所坐,若更有餘釁,非臣敢知。直以犯觸,罪不至死。”世祖曰:“無此人忿朕,當有數千口死矣。”浩竟族滅,餘皆身死。

  高宗踐祚,司徒等皆受重賞,允既不蒙褒異,又終身不言。其忠而不伐,皆此類也。而允諫言帝從容聽之或有觸迕帝所不忍聞者命左右扶 出事有不便允輒求見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禮 敬甚重,晨入暮出,或積日居中。

  有上事陳得失者,高宗省而謂群臣曰:“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論,至朕所不樂聞者,皆侃侃言說,無所避就。朕聞其過,而天下不知其諫,豈不忠乎!汝等在側,曾不聞一正言,不自愧乎?”遂拜允中書令。有司曰:“允雖蒙寵待,而家貧布衣,妻子不立。”高宗怒曰:“盍先言?今見用,方言其貧。”是日幸允第,惟草屋數間,布被縕袍,廚中鹽菜而已。

  高宗重允,常不名之,恆呼為“令公”。“令公”之號,播於四遠矣。高宗崩,顯祖居諒暗①,乙渾專擅朝命,謀危社稷。太后誅之,引允禁中,參決大政。允曰:“臣聞經綸大業,必以教養為先。請制郡國庠序。立博士取博關經典、世履忠清、堪為人師者,學生取郡中清望、人行修謹、堪循名教者。”顯祖從之。郡國立學,自此始也。允秋月巡境,問民疾苦。至邵縣,見邵公廟廢毀不立,乃曰:“邵公之德,闕而不禮,為善者何望。”乃表聞修葺之。勸民學業,風化頗行。後允以老疾,頻表乞骸骨,詔不許。卒,年九十八,諡“文”。

  (選自《魏書?高允傳》,有刪改)

  【注】“諒暗”,指帝王居喪時所住的房子。

  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而允諫言帝/從容/聽之或有觸迕/帝所不忍/聞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輒求見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B.而允諫言帝/從容聽之/或有觸迕/帝所不忍聞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輒求見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C.而允諫言/帝從容聽之/或有觸迕/帝所不忍聞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輒求見/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D.而允諫言/帝從容/聽之或有觸迕/帝所不忍/聞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輒求見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分值】3分

  【答案】C

  【解析】正確標點為:而允諫言,帝從容聽之。或有觸迕,帝所不忍聞者,命左右扶出。事有不便,允輒求見,帝知允意,逆屏左右以待之。

  譯文:而高允的進諫之言,高宗從容靜聽,有時有衝撞冒犯之處,皇帝不忍再聽下去時,就讓身邊的人將他扶出去。遇有不便當朝勸諫的話,高允就請求私下進見,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在屏風旁迎接並等待他。

  【解題思路】主要從意義上理解,其次對選項進行比較,使用排除法,另外還要注意官職名詞。首先默讀一至兩遍,大體瞭解文段,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範圍,然後集中精力分析難斷處,先易後難。文言文中,名詞常作主語、賓語、定語。斷句時可先找出名詞,如人名、地名、國名、朝代名、官職名等,然後再考慮有哪些人,人物間是什麼關係,有什麼事,有什麼過程和結果等。本句斷句幾個動詞是關鍵,準確把握主語。

  【考查方向】文言斷句。

  【易錯點】“帝從容聽之/或有觸迕/”兩分句之間容易斷開,所以要準確理解文意。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本文中的“有司”與《出師表》“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及《廉頗藺相如列傳》“召有司案圖”中的“有司”一樣,均指專職官吏。

  B.封建時代皇帝親臨某處,叫“幸”;受皇帝寵愛,也叫“幸”。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與《阿房宮賦》中“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的“幸”都含有這兩個意思。

  C.“庠序”,指古代鄉學,與帝王的“辟雍”、諸侯的“泮宮”等大學相對。後泛指學校,如《寡人之於國也》“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中的“庠序”就是指學校。

  D.封建社會大臣年老了請求辭職,稱為“乞骸骨”,意思是請求賜還自己的身體,回家鄉去。本文的“乞骸骨”和《張衡傳》“上書乞骸骨”中的“乞骸骨”意思一樣。

  【分值】3分

  【答案】B

  【解析】B中“幸”,在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只有第一個意思。

  【解題思路】瞭解古代文化常識,尤其是科舉、官職等基本常識。古代文史知識囊括的範圍十分廣泛,涉及時代背景、文化習俗、政治變更、歷史變遷等。可以說,一篇文言文背後的整體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識和歷史形成的慣例。讀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義,只懂得詞語常見的意義,是不能說讀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個正常的官職升遷,一個平常的姓名字號,其背後盤根錯節的資訊也是非常複雜的。本題中涉及到的科舉文化平時要掌握,它的等級考試及相關名稱。比如,本文“是日幸允第”的“幸”與《阿房宮賦》中“縵立遠視,而望幸焉”的“幸”兩個意思不一樣,應該是指封建時代皇帝親臨某處,叫“幸”。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高允為人正直,敢於直諫。司徒崔浩因《國史》案被判滅族,高允進諫,認為崔浩對朝廷雖有觸犯,但判罪過重,宜輕判。世祖最終聽從了高允的建議。

  B.高允盡職忠君,受帝禮敬。高允忠誠而不自我誇耀,很多情形都如此,並且得到皇帝高級別禮遇和尊敬,有時早晨進宮晚上出來,有時幾日居住在宮中。

  C.高允一心為公,清貧廉潔。高允身為高官,可家裡貧窮得如同百姓一樣,妻兒都無以為生,家中只有幾間草屋、粗布被子和破舊棉袍,廚房中只有鹹菜。

  D.高允重視教育,勸民學業。高允認為治國大業必須以教育和培養為先導,建議在郡府設立學校;他巡視邵縣時鼓勵百姓學習問業,使風俗教化盛行起來。

  【分值】3分

  【答案】A

  【解析】A項錯在“世祖最終聽從了高允的建議”。世祖只是聽從了高允的部分建議,赦免了脅從者的連坐之罪,從原文“無此人忿朕,當有數千口死矣”“ 浩竟族滅,餘皆身死”可以看出。

  7、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朕有是非,允常正言面論,至朕所不樂聞者,皆侃侃言說,無所避就。(5分)

  (2)乃曰:“邵公之德,闕而不禮,為善者何望。”乃表聞修葺之。(5分)

  【答案】(1)我有過失,高允經常以正直之言當面辯論,說到我不樂意聽的,都理直氣壯地說,不加回避。(2)於是說:“邵公的賢德,使之受損毀又(不修復)對它不尊敬,行善的人還敬仰什麼呢。”於是上表使皇帝知曉並(請求)修復邵公廟。

  【解析】(1)偏義複詞“是非”1分,“面”1分,“侃侃”1分,偏義複詞“避就”1分,大意1分。

  (2)“闕”1分,“禮”1分,“何望”1分,“聞”1分,大意1分。

  【參考譯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郡人。司徒崔浩因《國史》案被拘捕,世祖下詔令高允撰寫詔書,自崔浩以下共一百二十八人全部夷滅五族。高允懷有疑問而沒有擬寫詔書,世祖頻頻下令急切地催促辦理。高允請求再次拜見皇上,然後再撰寫詔書。世祖叫他前去,高允說:“崔浩所犯的罪,如果還有除著述《國史》之外的`別的什麼罪行,那不是臣膽敢知道的。(崔浩)憑秉筆直書對朝廷有所觸犯,罪還不至於處死。”世祖說:“如果沒有這人對我不滿,就該有數千人死了。”崔浩最終被判處滅族,其餘人僅身遭殺戮。

  高宗即位以後,司徒等人都受到皇帝重賞,高允既沒有受到特殊的褒揚嘉獎,又始終不發一言。他忠誠而不自我誇耀,都像此類情形。而高允的進諫之言,高宗從容靜聽,有時有衝撞冒犯之處,皇帝不忍再聽下去時,就讓身邊的人將他扶出去。遇有不便當朝勸諫的話,高允就請求私下進見,高宗知道高允的心意,就在屏風旁迎接並等待他。高允得到很高的禮遇和尊敬,有時早晨進宮晚上出來,有時幾日居住在宮中。

  有人上書陳述治政得失,高宗察看奏章後對群臣說:“我有過失,高允經常以正直之言當面辯論,說到我不樂意聽的,都理直氣壯地說,不加回避。我認識到自己的過失而天下人不知他在規勸,這難道不是忠心嗎!你們在朕左右,不曾聽到一句正直的話,你們就不愧疚嗎?”於是高宗任命高允為中書令。有官吏說:“高允雖然蒙受聖上恩寵,但家裡貧窮得像百姓,妻兒都無以為生。”高宗怒道:“怎麼不早說,現在被朕重用,才說出他家境貧困。”當天,高宗來到高允家中,只有幾間草屋,粗布做的被子和粗麻做的袍子,廚房中只有鹹菜而已。

  高宗敬重高允,通常不呼他的名字,習慣稱之為“令公”。於是“令公”之號傳遍四方。高宗去世,顯祖居住在守喪的地方,乙渾專權獨攬朝政,圖謀危及國家。太后殺了他,召請高允到朝廷參與謀斷大事。高允說:“我聽說籌劃治國大業,必須以教育和培養為先導。請在郡府興建學校。錄用博士應是博通涉獵儒家經典、世代忠貞清白、能為人師表的人,學生挑選郡府中家世清白、品行美好謹慎、能遵循禮教的人。”顯祖聽從了他的意見。郡府成立學校,就是從此開始的。高允秋季巡視疆界,詢問百姓疾苦。到了邵縣,發現邵公廟塌毀而未重新修建,於是說:“邵公的賢德,使之受損毀又(不修復)對它不尊敬,行善的人還敬仰什麼呢。”於是上表使皇帝知曉並(請求)修復邵公廟。之後,鼓勵百姓學習問業,風俗教化很是盛行。後來高允因年老多病,屢次上書請求告老還鄉,皇帝不許可。高允去世,年98歲,諡號為“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