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道元《水經注三峽》原文譯文及賞析

酈道元《水經注三峽》原文譯文及賞析

  酈道元《水經注·三峽》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重點語句翻譯: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譯:即使騎著快馬,駕著風,也不如它(乘船)快。

  2、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譯: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茂,實在是趣味無窮。

  3、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譯: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山丘,順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隻都被阻擱了。

  4、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譯:空蕩的山谷裡傳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

  5、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譯: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6、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譯:層層疊疊的山峰像屏障一樣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

  7、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譯: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完全沒有空缺的地方。

  [《三峽》的閱讀]

  1、 按要求用原文填空。

  (1)《與朱元思書》中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來形容江水湍急奔騰的氣勢,《三峽》一文中,間接表現江水相似特點的句子則是

  (2)隨著三峽大壩的建成,看到三峽的人都說,春冬時候的水依然像酈道元筆下所描寫的那樣“”,“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3、三峽工程蓄水之音,面對洶湧的江水,我們不由得想到酈道元《三峽》中表現夏水湍急的句子:

  2、“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體現了三峽山的什麼特點?

  3、概括夏、春冬、初霜旦(秋)三段時間內三峽之美的特點。

  4、季節的變化使三峽景色動靜相生,節奏明快,構成一幅美麗的畫面。你認為三峽的美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5、本文只有150餘字,卻寫出了三峽的氣象萬千,語言非常精練生動,請舉例說明。

  6、“清榮峻茂”描寫的物件分別是什麼?從“良多趣味”可看出作者怎樣的心情?

  7、文中第四自然段寫到猿猴的哀叫,又引用漁者歌曰,有什麼用意?

  8、從文中可以看出三峽的峽、山、水各有什麼特點?(各用一個字回答)

  9、本文寫四季景色,為什麼不按習慣上的春夏秋冬為序,而是按夏、春、冬、秋來寫?

  10、根據文中的景物描寫,請以“三峽景物,清榮峻茂,良多趣味”為上句補出下句,使之與其構成一組對偶句。

  11、翻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2、酈道元堪稱寫水的高手,他用()描寫水勢盛大,又用()描寫江水清澈,語言凝練而意蘊豐富。

  13、文末描寫“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九絕”突現了三峽的什麼特點?

  15.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略無闕處闕: (2)沿溯阻絕溯:

  (3)則素湍綠潭素: (4)屬引悽異屬:

  (5)故漁者歌日故:

  16.翻譯下列句子。 (4分)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2)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17.文中引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淚沾裳”與前文中寫猿聲的和 形成照應。(每格限填一字)(2分)

  18.第①段寫出了山的什麼特點?第②段寫出了水的.什麼特點?(4分)

  [閱讀答案]

  1、(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素湍綠潭,迴清倒影。

  (3)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山高嶺連,中間狹窄。

  3、夏水:奔放美。 春冬:清幽美。 秋:悽婉美。

  4、夏水奔放,春冬清幽,秋季悽苦。

  5、例如:文中“自三峽七百里中”寫三峽的範圍;“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山的綿延;“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八個字形象地寫出了山高、陡、峽谷窄;“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入個字就形象地寫出了“水急”;“清榮峻茂”四個字,一字一景,精當地概括了三峽春冬之時的景物特點;而“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八個字又生動了三峽秋景的蕭瑟悲哀。

  6、①水清,樹榮,山峻,草茂。 ②熱愛,高興。

  7、寫猿圍繞著“山”和“哀”兩個重點,顯示峽長,聲遠,秋景悲涼。

  寫漁歌也是山高峽長,渲染了秋天蕭瑟的氣氛。

  8、峽:窄; 山:高; 水:急。

  9、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寫水,而三峽之水以夏水為盛,所以先寫“夏水”。春冬兩季,江水寧靜秀麗,明淨輕快,水光變幻,構成了春冬兩季江水的共同特點,所以放一起寫。秋天三峽,水枯氣寒,猿鳴悲涼,充滿了悽清蕭條的氣氛,這是秋峽的特點。

  10、上聯:三峽景物,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如: 巴峽風光,猿鳴不斷,哀轉久絕

  11、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12、夏水襄陵 沿溯阻絕 素湍綠潭 迴清倒影

  13、一是突現了三峽秋季悽清肅殺的環境特點;二是突現了三峽山高、峽長、嶺連的地形特點。

  15.(5分)(1)通“缺”,斷缺 (2)逆流而上 (3)白色的 (4)連線 (5)所以

  16.(4分)

  (1)即使騎著奔馬,駕著風,也不如它快。

  (2)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的確有很多趣味。

  17.(2分)悽 哀

  18.(4分)山的特點:連綿不斷(山多),遮天斷日(山高)。

  水的特點:水勢浩大(水大),水流湍急(水急)。

  三:

  1.翻譯下列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2.作者是按情感的變化而非四季的順序來佈局謀篇的,請說說課文先後描述怎樣的情感變化。

  3.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4.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

  答案

  1.①如果不是正午就不能看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就不能看見月亮。

  ②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行的快呀。

  2.開頭幾句體現了初賞三峽的總體之情,使人頓有雄偉奇險之感,以下再分寫夏季三峽帶給人的驚懼之情,春冬之時給人帶來的欣喜之情,秋離給人帶來的哀悽(或肅殺、淒涼)之情。(意對即可)

  3.文章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4.春冬之景:“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作者寫景,採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素”“悽”“哀”數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了出來。

  四:

  12.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2分)

  ①不見曦月() 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1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2分)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14.本文寫景善於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寫,寥寥幾筆,便能將景物的神韻表現出來,如只用“ , ”8個字,便寫出了春冬之時的江水澄澈,景色明媚。(2分)

  15.三峽大壩是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它的修建原因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條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並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2分)

  理由1: 原句:

  理由2: 原句:

  參考答案:

  12.①陽光②飛奔的馬(2分)

  13.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1分),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1分)。(重點詞“襄”、“溯”)

  14.素湍綠潭,迴清倒影(2分)

  15.理由1:水流急(意對即可)原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或其間千二百里,雖乘風御風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意對即可)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共2分)

  [《三峽》翻譯]

  在七百里長的三峽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中間沒有空缺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峰像屏障一樣,遮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兩岸的丘陵的時候,順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隻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時皇上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著賓士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迴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懸掛著的瀑布衝蕩在岩石山澗中,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許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時候,樹林山澗一片清涼寂靜,經常有猿猴在高處長嘯,叫聲不斷,聲音淒涼怪異,空蕩的山谷裡傳來了回聲,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打魚的人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作者

  酈道元(約470—527),字善長。漢族,范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學家。仕途坎坷,終未能盡其才。他博覽奇書,幼時曾隨父親到山東訪求水道,後又遊歷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考察河道溝渠,蒐集有關的風土民情、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撰《水經注》四十卷。文筆雋永,描寫生動,既是一部內容豐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優美的山水散文彙集。可稱為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創者,對後世遊記散文的發展影響頗大。

  賞析:

  本文是《水經注·江水》中的“(江水)又東過巫縣南,鹽水從縣東南流注之”的一條注。該文記敘了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能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自三峽七百里中”,交代峽之長,接著指出兩岸山的特點在於“連”。“略無闕處”,毫無殘缺的地方,進一步寫“連”。下面接著寫山的“高”。山峰相重,群山復疊,山上壘山,說明山高。山隱,遮蔽住太陽匿於天空,從另一個角度寫山的高。“重”和“疊”,就山本身的狀態寫其高,是俯瞰而得;“隱”和“蔽”,以天和日來襯其高,乃仰視所見。下面兩句,則以特定條件下的情景形象地綜合表現以上特點。只有正午和半夜的時候才能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不是“兩岸”連山,哪怕只有一岸連山,也不會形成這種狀況;如果連山有缺,其他時間於缺處也能見到日月;如果連山不高,也不必待到這時才見日月;如果三峽不窄,其他時候也可見到日月。正午見日,夜半見月,由特定條件充分顯示了三峽特點。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寫夏季三峽情景:水漲流速,交通阻斷。夏季水漲,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隻都被阻絕了。這裡所寫的是水勢大水流速情況下的通例。下舉一特例,以進一步證明水速。只有王朝的緊急命令要向各地傳達時,才會有航船。這一方面照應了平常情況下是“沿溯阻絕”的,同時藉此可寫出船行之快。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補筆交代“其間千二百里”,則時速約為百里,加上更用奔馬和疾風作比較,給人的感受也就更為形象而深刻了。

  本節承上段而來。上段寫三峽山的特點,為本節寫水設定了條件。山高,則水的落差大,山高自然流急。山連,則水不得他洩,必然盡在漕中。峽窄,則斷面小,單位面積裡的水的流量也就大。水“漲”的因素和峽的特點及條件,構成了水流的湍急。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絕壁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寫春冬時三峽情景:水退潭清,風景秀麗。以“春冬之時”領起,很自然地轉換了描寫物件,時易則景異,鏡頭中搖出了另外一種景象。白色的急流回映著清光,綠色的水潭倒映著景物的影子。這裡先寫俯視江中所見。“湍”是動態,“潭”為靜境。以“素”飾“湍”,水如白練,明淨輕快,上有清光回照,白中間青,水光變幻。深水為潭,以“綠”飾“潭”,益見深沉寧靜。水中有影,則水平如鏡,倒影入潭,更覺風光秀麗。急流上波光粼粼,深潭裡景物重重,動靜相雜,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秀麗雋逸。下文即寫仰視所見,由峽底寫到山上。以“絕”狀山,以“怪”寫柏,道出了當地的自然特徵。山岩陡削,高聳入雲,故為“絕”。山上的柏樹,托足於岩石之間,正午之時方見日光,它要曲體向陽,加之峽窄風大,自然枝幹扭曲,何況年代久遠,當然要變成“怪”形。在這人跡罕至、鳥獸少見的境地,“怪柏”顯示著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志,給山水之間投進了一股生命的活流,使人頓覺生意盎然。作者寫此,還只是給“懸泉瀑布”勾勒出一個背景。山靜、泉飛、柏怪、水奇,靜中有動,聲色紛沓,山水相配,構成了一幅挺拔超脫的圖畫,這和“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又大為異趣。最後作者總括說:水清、木榮、山峻、草茂,實在富有趣味。以極為精練的四字,狀寫了四種景物,且各具特色,由景境匯出了作者的心境。

  作者將冬春二季放在一道寫,要兼及兩季的特點。冬季水竭,才會出現“素湍綠潭”,春天物鮮,始有草木“榮茂”。本節所寫與上節所述,意趣迥異。夏水急猛,春水潺;夏水多險,春水富趣。作者認為三峽風光“良多趣味”,和封建士大夫對三峽“悉以臨懼相戒”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寫秋天三峽情景:水枯氣寒,猿鳴淒涼。以“霜旦”的“霜”暗指秋季,開筆多變。接著以實景補足前意,林澗之間,清冷肅穆。這時已無江水喧騰,也不見草木爭榮,而是充滿了悽清肅殺的氣氛。寫秋峽以代表性事物猿來表現,寫猿又分兩層,一是直接敘述,一是引漁歌為證。寫猿又圍繞著“山”和“哀”兩個重點,從而顯示秋峽的特色。以“高”形容猿,指明是高山上的猿,以“長”形容嘯,送聲長遠,暗示是在長峽之中。“空谷傳響”,直言在山中。“久絕”,回應“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寫漁歌也是一言“峽長”,一言聲哀。從猿鳴之中,使人進一步體會到山高、嶺連、峽窄、水長,同時山猿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本文雖屬節選,但全文結構嚴謹,佈局巧妙,渾然一體,尤其作者在描山摹水上更見功力。由於作者曾“踐躋此境”,有具體感受,所以能掌握三峽的特點和不同季節的風貌。首先,作者採取先大而小,先總後分的辦法,按季節分層次,寫得起訖分明,各具特色。其次,善於選取富有特徵性的事物,寥寥幾筆,使境界全出,叫讀者恍如身臨其境。如以“朝發白帝,暮到江陵”表現水流湍急,以“素湍綠潭,迴清倒影”形容江水澄澈,風光嫵媚,以“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渲染猿鳴幽悽、山谷空曠,都言簡意賅,情景交融。再次,各個部分,各有側重,互相映襯,互相補充,從不同角度寫出了三峽特色,而下面的三個部分,又都圍繞著首段關於三峽總的特點來寫。最後,作者運筆富於變化,有正面落筆,有側面烘托,有粗線勾勒,有工筆細描,有明言直寫,有隱喻暗示,有全景鳥瞰,有特寫鏡頭,有仰觀遠景,有俯察近物,有繪形寫貌,有摹聲錄音,有自己立言,有由人代語,雖只幾百字的短文,卻概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納山水草木,羅入清猿怪柏,真可謂片言敵萬語,尺素羅千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