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題》翻譯賞析

《闕題》翻譯賞析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一定沒少看到經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後仍按古式創作的詩。你知道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闕題》翻譯賞析,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闕題》翻譯賞析 篇1

  闕題

  劉眘虛

  道由白雲盡,春與青溪長。

  時有落花至,遠聞流水香。

  閒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

  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

  作者簡介:

  劉眘虛,唐代詩人。字全乙,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人。少時聰穎,九歲就會寫文章,上書朝廷,被召號,授給他“童子郎”稱號。公元723年(開元二十一年)中進士。又考中博學宏詞科。入第後,做過宏詞科左春坊司經局校書郎,以後又轉崇文館校書郎、秘書郎,還做過洛陽尉和夏縣(今屬山西省)縣令。他精通經史,詩多幽峭之趣,風格近似孟浩然、常建。他為人較淡泊,交遊多為山僧道侶,今存詩僅一卷,其詩多寫山水隱逸之趣,尤工於五言。

  註釋:

  ⑴闕題:“闕”通缺,即缺題。因此詩原題在流傳過程中遺失,後人在編詩時以“闕題”為名。

  ⑵道由白雲盡:指山路在白雲盡處,也即在塵境之外。道:道路。由:因為。

  ⑶春:春意,即詩中所說的花柳。

  ⑷閒門:指門前清淨,環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門。

  ⑸深柳:即茂密的柳樹。

  ⑹幽映:指“深柳”在陽光映照下的濃蔭。每:每當。

  翻譯:

  山路被白雲隔斷在塵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遠流長。

  不時有落花隨溪水飄流而至,遠遠地就可聞到水中的芳香。

  閒靜的荊門面對蜿蜒的山路,柳蔭深處蘊藏著讀書的齋堂。

  每當太陽光穿過柳蔭的幽境,清幽的光輝便灑滿我的衣裳。

  賞析:

  這首詩原來應是有個題目的,後來不知怎樣失落了。唐殷璠《河嶽英靈集》在輯錄這首詩的時候就沒有題目,後人只好給它安上“闕題”二字。

  這首詩句句寫景,畫意詩情,佳句盈篇,可推為劉眘虛的代表作。詩描寫深山中一座別墅及其幽美環境。一開頭就寫進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雲盡”,是說通向別墅的路是從白雲盡處開始的,可見這裡地勢相當高峻。這樣開頭,便已藏過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許多拖沓。同時,它暗示詩人已是走在通向別墅的路上,離別墅並不太遠了。

  “春與青溪長”,伴隨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時正當春暖花開,山路悠長,溪水也悠長,而一路的春色又與溪水同其悠長。為什麼春色也會“悠長”呢?因為沿著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無盡春色源源而來。青溪行不盡,春色也就看不盡,似乎春色也是悠長的了。

  三、四兩句緊接上文,細寫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詩人自己的喜悅之情。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這二句,要特別注意“隨”字。它賦予落花以人的動作,又暗示詩人也正在行動之中,從中可以體味出詩人遙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靜靜綻放的景象。此時,水面上漂浮著花瓣,流水也散發出香氣。芬芳的落花隨著流水遠遠而來,又隨著流水遠遠而去,詩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適,絲毫沒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傷情調。他沿著青溪遠遠地走了一段路,還是不時地看到落花飄灑在青溪中,於是不期而然地感覺到流水也是香的了。

  總括上面四句:開頭是用粗略的筆墨寫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細筆來特寫青溪,彷彿是把鏡頭裡的景物從遠處拉到眼前,讓我們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還可以聞到花香水香。

  一路行走,一路觀賞,別墅終於出現在眼前。抬頭一看,“閒門向山路”。這裡是沒有多少人來打擾的,所以門也成了“閒門”。主人分明愛好觀山,所以門又向山路而設。進門一看,院子裡種了許多柳樹,長條飄拂,主人的讀書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來這位主人是在山中專心致志研究學問的。

  寫到這裡,詩人從登山到進門的一路經歷,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來了。但他不過把幾件景物攝進鏡頭,並沒有敘述經過,僅僅給你以幾種不同的變化著的形象。

  結末兩句,詩人仍然只就別墅的光景來描寫。“幽映每白日,清輝照衣裳。”這裡的“每”作“雖然”講。因為山深林密,所以雖然在白天裡,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環境的安謐,氣候的舒適,真是專志讀書的最好地方了。詩到這裡,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思索餘地,更增加了詩的韻味。

  全詩都用景語織成,沒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韻盈然,意境幽美。王國維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人間詞話》刪稿)詩人巧妙地運用景語,不但寫出風景,給風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動、神態、感情、心理活動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給讀者帶來了直覺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因而這首詩餘韻縈繞,有一種異乎尋常的藝術魅力。

  《闕題》翻譯賞析 篇2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註釋

  ⑴闕:指唐都城長安。潼關:關名,在今陝西省潼關縣境內。

  ⑵紅葉晚蕭蕭:一作“南北斷蓬飄”。

  ⑶長亭:古時道路每十里設長亭,供行旅停息。

  ⑷太華:即西嶽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陰縣境內。

  ⑸過:一作“落”。中條:山名,一名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濟縣東南。

  ⑹山:一作“關”。迥:遠。

  ⑺海:一作“塞”。

  ⑻帝鄉:京都,指長安。

  ⑼夢:嚮往。末兩句一作“勞歌此分手,風急馬蕭蕭”。

  參考譯文

  深秋的晚風迎面吹來,紅葉在風中蕭蕭作響,我坐在十里長亭,舉杯暢飲。不經意間,天上的殘雲向太華山徐徐飄去,點點疏雨隨風灑落在中條山上。山勢綿延千里,蒼翠的樹色隨著關山伸向遠方;滔滔黃河奔騰不息,流向遙遠的大海。明天我就要抵達長安了,可我現在仍然嚮往漁人樵夫們的那種閒適逍遙的生活呀。

  賞析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是唐代詩人許渾的作品。此詩開頭兩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透露出悲涼的意緒,傳達出旅途的況味;中間四句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是潼關的典型風物;最後兩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

  此詩開頭兩句,詩人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把讀者引入一個秋濃似酒、旅況蕭瑟的境界。“紅葉晚蕭蕭”,用寫景透露人物一縷縷悲涼的意緒:“長亭酒一瓢”,用敘事傳出客子旅途況味,用筆乾淨利落。此詩另一版本題作“行次潼關,逢魏扶東歸”,這個材料,可以幫助讀者瞭解詩人何以在長亭送別、借瓢酒消愁的原委。

  然而詩人沒有久久沉湎在離愁別苦之中。中間四句筆勢陡轉,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是潼關的典型風物。騁目遠望,南面是主峰高聳的西嶽華山;北面,隔著黃河,又可見連綿蒼莽的中條山。殘雲歸岫,意味著天將放晴;疏雨乍過,給人一種清新之感。從寫景看,詩人拿“殘雲”再加“歸”字來點染華山,又拿“疏雨”再加“過”字來烘托中條山,這樣,太華和中條就不是死景而是活景,因為其中有動勢——在浩茫無際的沉靜中顯出了一抹飛動的意趣。

  詩人把目光略收回來,就又看見蒼蒼樹色,隨關城一路遠去。關外便是黃河,它從北面奔湧而來,在潼關外頭猛地一轉,徑向三門峽衝去,翻滾的河水咆哮著流入渤海。“河聲”後續一“遙”字,傳出詩人站在高處遠望傾聽的神情。詩人眼見樹色蒼蒼,耳聽河聲洶洶,把場景描寫得繪聲繪色,使讀者有耳聞目睹的真實感覺。這裡,詩人連用四句景句,安排得如巨鰲的四足,缺一不可,絲毫沒有臃腫雜亂、使人生厭之感。其中三、四兩句,又出現在他的另一首作品《秋霽潼關驛亭》詩的頷聯,完全相同,是詩人偏愛的得意之筆。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本來,離長安不過一天的路程,作為入京的旅客,總該想著到長安後便要如何如何,滿頭滿腦盤繞“帝鄉”去打轉子了。可是詩人卻出人意外地說:“我仍然夢著故鄉的漁樵生活呢!”含蓄地表白了他並非專為追求名利而來。這樣結束,委婉得體,優遊不迫,有力地顯出了詩人的身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