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山寺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

山寺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1

  山寺

  野寺殘僧少,山園細路高。

  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

  亂水通人過,懸崖置屋牢。

  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

  翻譯

  荒涼的山寺裡和尚很少,蜿蜒的小路愈盤愈高。

  麝香在石竹叢裡安睡,鸚鵡悠閒地啄食金桃。

  亂流的溪水行人可以趟過,懸崖上建構的屋宇十分牢靠。

  登上山頂的高閣天色已晚,百里之外還能望見飛鳥的毫毛。

  註釋

  山寺: 即秦州麥積山瑞應寺。

  細路:登山小路。

  麝香:鹿屬。本名麝香鹿,俗名香麝,其腹部陰囊旁有香腺,其分泌物香氣極濃,因名香麝。

  石竹:屬石竹科,多年生草本,叢生有節,高一二尺,夏日開花,色有深紅、淺紅、白色等。

  金桃:即黃桃。

  亂水:山中泉水,縱橫亂流,可涉足而過的叫亂水。水一作“石”。

  上方:指僧之方丈,在山頂。

  秋毫:鳥獸在秋天新生的細毛,比喻細微之物。秋一作“纖”。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乾元二年七月,杜甫便毅然棄官,攜全家經隴縣、張家川、清水來到秦州西枝村,並打算在這修建幾間草廬,以安度晚年。《山寺》就是詩人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遊覽參觀麥積山後乘興而作。

  賞析

  首聯先寫眼前近景:麥積山寺剩下不多的僧人;再寫野眺遠景:麥積山的形狀和曲折盤旋的小道。由近及遠,天然工巧,十分精絕。

  領聯一個“眠”,出了麝香鳥的疲倦;一個“啄”,出了鸚鵡的貪饞。此聯不但對仗工整,而且色彩明麗。雖值秋季,但字裡行間躍動著春天的旋律,給人心理上一種愉悅的美感。

  首聯和領聯描述了戰亂對山寺的影響。僧人或參戰,或逃跑,已所剩無幾。而麝香、鸚鵡卻怡然自得,不知人間變故。

  頸聯寫遊人登上麥積山,要透過山峽上縱橫流淌的'涓涓溪流。“懸崖”句,仇兆鰲引《玉堂閒話》雲:“麥積山,梯空架險而上,其間千房萬室,懸空躡虛,即‘懸崖置屋牢’也。”這兩句寫出了麥積山的險峻和詩人的興致。

  尾聯接近傍晚,詩人登上了麥積山,看到了山頂上重重疊疊的樓閣臺榭,山寺的長老就住在那裡。憑檻遠眺,那百里遠的景物盡收眼底。

  這首五言律詩,每句都是一幅色彩絢麗的圖畫,可謂“詩中有畫”。綜覽全詩,不但格調清新,對仗工整,而且描摹景物近景遠景相互配合,使全詩的意境明麗悠遠,讀之令人賞心悅目。這首詩的寶貴不只在為我們展現了極為優美的如畫山水,更寶貴的是為後人記錄了當時在秦地數量很多的麝和鸚鵡的事實。麝因有珍貴的麝香,鸚鵡因美麗而能學人言,長期遭致濫捕濫殺,在這一地區相繼滅絕了。高遠得接近仙境的寺廟尚且如此,戰亂對社會的破壞就更難以言表了。

山寺原文、翻譯及全詩賞析2

  翻譯

  高聳的群峰寒氣逼人,一座佛寺屹立在山頂。

  疏疏的樹木漏下幾點星光,月亮迎著行雲匆匆前行。

  高山絕頂來人稀少,蒼松在林中猶如鶴立雞群。

  一位年過八十的老僧,從未聽說過世間所發生的事情。

  註釋

  眾岫:群山。

  岫:峰巒。

  精廬:這裡指佛寺。

  流星透疏木:寫出了從疏落的樹枝空隙之間,看見夜空的流星劃過的景象。

  走月逆行雲:寫出了月亮之側雲朵漂移,雲行而反似月走,雲與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畫面。

  賞析

  賈島的《宿山寺》載於《全唐詩》卷五百七十三。全篇一山,一寺,一星,一水,一月,一雲,一鬆,一鶴,一僧,來此一宿,不禁煩襟滌盡,皈依之念頓生。眾岫之寒,流星之爍,林木之疏,走月之逆,片雲之行,松巢之高,仙鶴之不群,老僧之混沌,契合一體,詩人的筆意,地僻境清,遠離俗世,胸襟高潔,超群之致,隨手拈來,流露於字裡行間,實在令人嘆而觀止。

  起筆從視覺形象寫起:群峰高聳,山,無需多著墨,用一“寒”,其色自青,翠色浮空,透出一片寒意;而“聳”字極神,山高,峰極為挺拔。詩人投宿的寺院就坐落在群峰環繞的一座山峰的絕頂之上。作者用了水墨畫的技法,勾畫出山寺孤峙高寒的特點。

  頷聯始見奇筆,“流星透疏水”,星本不動,影落水中,水流而反似繁星流動,流淌中,繁星隨水而逝,非是夜空中閃亮劃過夜空之流星,空明澄淨,引人入勝。最奇者,詩人竟把水分為疏和密,疏而能透,繁星倒影水中,厚密則顯濁混,難以透瑩光也。詩人之所以稱為詩人,其感覺必異於常人的。月本不移,而片雲飄移,雲行而反似月走,且為兩物相逆而行,詩人短短五字,盡也。觀察之細緻,構想之奇瑰,非一顆敏感之心性不能為之,令人拍案叫絕。這兩句的妙處渲染出空山幽寂清玲的氣氛,有力地襯托了山寺的淒冷荒寂。

  五、六句從自然景觀轉人人事議論。“絕頂人來少”,是說山寺因在絕頂而人跡罕至,揭示了山寺的遠離市塵。“高松鶴不群”,寫獨鶴單棲高松之上。鶴為仙禽,青霄遺舉,不於雞鴛為伍,本即離塵脫俗,益以古剎旁之高松,巢在其上,倍顯其了無俗氣,卓爾不群。松鶴在古典詩文中,常作為高潔與長壽的象徵,現在看到松鶴,自然使人想到植松養鶴之人。這就為下面寫寺中高僧作了鋪墊。

  尾聯兩句,寫寺中只有一位八十歲高僧,雖然久經春秋,卻雙足未曾落於塵世,一直與世無爭。讀到這裡,回頭再看“絕頂人來少,高松鶴不群”二句,正是展現了具有象徵意味的這位僧人的生活環境。推之全詩,可以看出,有此眾岫環抱空寂之山,才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有此絕頂孤峙之寺,才有此超然世外之僧;而身臨其境,投宿其寺,親見其僧者,唯有詩人一人而已。如是,詩人的襟懷意趣不言可知。這正是作者立意的高明之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