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1

  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髮如絲。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柳樹萌芽,像飄浮著一層嫩綠色的輕煙。梨花似雪,參差地交雜在柳枝中間。柴門外狗兒在叫,茅屋頂上燕了呢喃。一對白髮的農家老夫妻正圍著老瓦盆飲酒用飯。桑林外,一位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著花枝在盪鞦韆。她轉眼注視多時,大概是讚歎我這個行路之人,坐在馬上吟哦詩篇。

  註釋

  寒食:我國古代的傳統節日。在清明節的前一天(一說前二天)。新野:縣名,今屬河南省。

  參差(cēncī):不整齊。

  柴荊:柴門。用林木棍、荊條搭成的院門。

  茅茨:茅屋的屋頂。這裡指屋簷。

  老瓦盆:指民間粗陋的酒器。杜甫詩《少年行》:“莫笑田家老瓦盆,自從盛酒長兒孫。”

  媼(ǎo):年老的婦人。

  柘(zhè):桑樹,常綠灌木,葉可喂蠶。

  髻雙鴉:即雙丫形的髮髻。

  轉眄(miàn)移時:轉眼斜視多時。眄,斜視。

  哦(é):低聲吟詠。

  鑑賞

  鬢髮已白的夫婦,活潑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朧的柳樹;還有荊門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語,一幅天然的沒有任何雕飾的美麗畫卷:人與人和諧,物與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諧。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樹上蕩著鞦韆的孩子,梳著髮髻,插著花枝,閒適、快樂,卻被我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顧盼,眸子裡的疑問,只因我在搖頭晃腦地吟詩。江山一片秀,溫暖在心頭。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諧的人間之情。作者用清麗的筆法、溫和的色彩,表現出曲中人陶然忘機的情懷和一片生機盎然的農家生活情趣。

  這支曲子所寫景象喜人,表現出作者對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和濃烈的平民意識。此曲抒寫作者於清明前的寒食節在新野道中看到的農村初春景象。開頭三句是寫農村的自然風光。接著是寫農村老年人的悠閒生活。“桑拓”兩句是寫農村孩子們的快樂生活。最後三句是寫作者看到這些迷人的景象後,感到無比的喜悅,情不自禁地“轉眄移時”,在馬上不住吟詩稱頌。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寒食/寒食日即事

  朝代:唐朝

  作者: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暮春的長安城裡漫天舞著楊花,寒食節東風吹斜了宮中的柳樹。黃昏開始宮裡頌賜新蠟燭,率先升起在皇庭貴族的宮裡。

  註釋

  1、寒食:清明前一日謂之寒食,即禁菸節,漢制此日宮中鑽新火燃燭以散予貴戚之臣。

  2、御柳:御苑之柳,舊俗每於寒食折柳插門。

  3、蠟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4、五侯:漢成帝時,封他的舅舅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他們被人們稱為五侯。

  5、斜:音“霞”。

  賞析:

  開頭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春城”指春天裡的都城長安。“飛花”即花瓣紛紛飄落,點明暮春季節。“無處不”,用雙重否定構成肯定,進而寫出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東風御柳斜”是寫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御柳”是指御苑裡的柳樹。當時風俗寒食日折柳插門,清明這天皇帝還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以示恩寵。所以詩人在無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隨東風飄拂的“御柳”。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裡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裡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3

  《醉太平·寒食》的者不直接宣洩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融情於景、含藏不露的抒寫手法,把對春天的喜悅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聲光畫面之中。下面一起來欣賞這首曲吧!

  【原文】

  聲聲啼乳鴉,生叫破韶華。夜深微雨潤堤沙,香風萬家。畫樓洗盡鴛鴦瓦,彩繩半溼鞦韆架。覺來紅日上窗紗,聽街頭賣杏花。

  【譯文】

  一聲聲,小烏鴉不停地歡叫,硬是叫破了暗夜,迎來了春日光華。昨夜裡微微春雨潤溼了江堤軟沙,陣陣香風溢滿萬家。把畫樓的鴛鴦瓦洗得乾乾淨淨,還打溼了繫著彩繩的鞦韆架。一覺醒來時紅日已照著窗紗,聽到街上有人在叫賣杏花。

  【賞析一】

  寒食在農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時春已過半。

  王元鼎的這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裡引起的豐富、複雜的感受,或惹動莫名的睏倦,或撩撥纏綿的情思,或萌發及時作歡的慾念,主觀色彩表現得比較濃烈。

  【賞析二】

  寒食在農曆三月初,清明前一二日,此時春已過半。王元鼎的這組《寒食》小令共存四首,此是其中第二首。另外三首主要描述流逝的春光在作者心裡引起的豐富、複雜的感受,或惹動莫名的睏倦,或撩撥纏綿的情思,或萌發及時作歡的慾念,主觀色彩表現得比較濃烈。

  這一首卻不同,作者不直接宣洩自己的情感,而是採用融情於景、含藏不露的抒寫手法,把對春天的喜悅之情完全融化在一片生機勃勃、情趣盎然的聲光畫面之中。

  【賞析三】

  王元鼎(生卒年不詳),曾任翰林學士。與阿魯成同時代人。

  孫楷第《元曲家考略》說他為西域人。天一閣本《錄鬼簿》在“前輩名公”中列有其名稱為“王元鼎學士”。《太和正音譜》把他列入“詞林英傑”中,現存散曲小令七首、套數二套。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4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翻譯

  暮春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城中的柳樹。

  傍晚漢宮傳送蠟燭賞賜王侯近臣,嫋嫋的輕煙飄散到天子寵臣的家中。

  註釋

  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官。

  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

  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漢宮”是借古諷今,實指唐朝的皇宮。“五侯”一般指東漢時,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這裡借漢喻唐,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專權跋扈的宦官。這兩句是說寒食節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點燈,但皇宮卻例外,天還沒黑,宮裡就忙著分送蠟燭,除了皇宮,貴近寵臣也可得到這份恩典。詩中用“傳”與“散”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寒食禁火,是我國沿襲已久的習俗,但權貴大臣們卻可以破例地點蠟燭。詩人對這種腐敗的政治現象做出委婉的諷刺。

  這首詩善於選取典型的題材,引用貼切的典故對宦官得寵專權的腐敗現象進行諷刺。雖然寫得很含蓄,但有了歷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會情況的印證,讀者還是能瞭解詩的主題的。

  賞析二

  寒食是我國古代一個傳統的節日,在清明前兩天,是從春秋時傳下來的,是晉文公為了懷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據孟棨《本事詩》記載:德宗時制誥缺乏人才,中書省提名請求御批,德宗批覆說:“與韓翃”,當時有兩個韓翃,於是中書省又以兩人的名字同時進呈。

  德宗便批與寫“春城無處不飛花”的韓翃。這雖是一段佳話,但足見《寒食》這首詩的廣泛流傳和受到的賞識。

  這是一首諷刺詩,但詩人的筆法巧妙含蓄。從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繪了一幅寒食節長安城內富於濃郁情味的風俗畫。實際上,透過字裡行間可感受到作者懷著強烈的不滿,對當時權勢顯赫、作威作福的宦官進行了深刻的諷刺。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對此都極為憤慨。本詩正是因此而發。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兩句描寫春日長安城花開柳拂的景色。“無處”指花開既多又廣、“飛花”寫花開的盛況,時值春日,長安城到處是飛花柳絮,一派繽紛絢爛的景象。“東風”指春風,“御柳斜”是狀摹宮苑楊柳在春風吹拂下的搖擺姿態。“斜”字用得妙,生動地寫出了柳枝的搖曳之神。這是寒食節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宮苑。下面接著寫宮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是寫天黑時分,宮苑裡傳送著一支支由皇帝恩賜給宦官的蠟燭。蠟燭燃燒通明,升騰起淡淡的煙霧,嫋嫋娜娜地縈繞在宦官家,到處瀰漫著威福恩加的氣勢!使人如見他們那種炙手可熱、得意洋洋的驕橫神態。在封建習俗的統治下,不要說全城百姓,就連那些不是寵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煙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獨這些宦官之家,燭火通明,煙霧繚繞。由一斑而見全豹,僅此一點,足見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權倚勢,欺壓賢良。作者在這裡僅用兩句詩,寫了一件傳蠟燭的事情,就對皇帝的厚待親信宦官,宦官的可惡可憎的面目暴露無遺,達到了辛辣諷刺的目的。

  創作背景

  唐代制度,到清明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賞賜近臣。這儀式用意有二:一是標誌著寒食節已結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給臣子官吏們提個醒,讓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祿的介子推學習。中唐以後,幾任昏君都寵幸宦官,以致他們的權勢很大,敗壞朝政,排斥朝官。有意見認為此詩正是因此而發。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5

  長安寒食

  春日照九衢。春風媚羅綺。

  萬騎出都門,擁在香塵裡。

  莫辭吊枯骨,千載長如此。

  安知今日身,不是昔時鬼。

  但看平地遊,亦見摧輈死。

  註釋

  九衢:四通八達的大道。

  媚:討好,愛戀,此處作牽動解。

  羅綺:羅,輕軟有疏孔的絲織物;綺,有花紋的絲織物。

  萬騎:許多騎馬者。

  香塵:春遊者身上所帶的香氣和揚起的塵土混合在一起稱為香塵。

  摧輈:摧,折斷;輈,車轅。

  註釋

  寒食: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當天不舉煙火。清明前後包括寒食日,各地多有踏青、掃墓的習俗。

  九衢:四通八達的大道。屈原《天問》:“靡蓱九衢,枲華安居?”

  媚:討好,愛戀,此處作牽動解。

  羅綺:羅,輕軟有疏孔的絲織物;綺,有花紋的絲織物。

  萬騎(ji):許多騎馬者。

  香塵:春遊者身上所帶的香氣和揚起的塵土混合在一起稱為香塵。

  摧輈(zhōu):摧,折斷;輈,車轅。

  賞析

  該篇為諷刺王孫公子春日郊遊而作。詩人久居長安,熟悉京城風習,看不慣統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詩中描寫官家子弟穿著羅綺、騎著駿馬春遊的一番熱鬧景象之後,有意筆鋒一轉,勸他們不妨去弔唁野外的壘壘枯骨,因為說不定他們自身就是那昔時的鬼魂所轉生。最後,以近於詛咒的“但看平地遊,亦見摧輈死”之句,表示了強烈的憤恨。所謂鬼魂轉生之說是虛妄的,但在表現手法上,仍是一種“幻想。服務於現實”的高招。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6

  寒食城東即事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譯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盪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裡。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鞦韆爭相飛出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遊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註釋

  一道:一條。

  穿:穿過。

  演漾:盪漾。

  涵:沉浸。

  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凡:總共,一共。

  蹴踘: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遊戲。蹴,踢。踘,皮製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遊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

  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清明:節氣名。在夏曆三月初,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春分之後穀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

  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後固定為夏曆三月三日。

  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其具體創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盪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於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裡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裡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鞦韆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侷限於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遊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鬥雞、蹴鞠、打鞦韆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鞦韆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遊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於遊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後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遊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遊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閒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7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 宋朝

  李清照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譯文

  寒食清明時節,萬物復甦,盪漾著明媚的春光。玉爐中的沉香即將燃盡,飄出的縷縷殘煙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來,花鈿已掉落在枕邊床上。

  海燕還未飛回,鄰家兒女們玩起了鬥草遊戲。江梅已經過季,綿綿的柳絮隨風盪漾。黃昏時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溼了院中的鞦韆。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註釋

  淡蕩:和舒的樣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輔佐晉文公回國後,隱於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抱樹焚死。為悼念他,遂定於是日禁火寒食。

  玉爐:香爐之美稱。

  沉水:沉香。

  山枕:兩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鈿(diàn):古時漢族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

  鬥草:一種競採百草、比賽優勝的遊戲。

  江梅:梅的一種優良品種,非專指生於江邊或水邊之梅。

  柳綿:即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故稱。

  鞦韆: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說鞦韆起於漢武帝時,武帝願千秋萬壽,宮中因作千秋之戲,後倒讀為鞦韆。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賞析

  此詞以白描手法寫了薰香、花鈿、鬥草、秋草等典型的少女時代的事物,藉以抒發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寫春光駘蕩,屋內香爐嫋煙,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幾筆,勾勒寒食節的初春景色與民間習俗,情韻全出。此詞透過寒食時節景物形象探尋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從而表達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敘,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後的所見所感。“淡蕩”猶盪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曆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燻爐中燃點著沉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溫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

  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只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迴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臥,不覺沉沉入睡,一覺醒來,才覺察自己凝妝睡去,自己也覺詫異。薰香已殘,說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沉酣香甜。她夢迴猶倚山枕,出神地望著室外的盪漾春光,室內的沉香菸嫋,一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一番情致。

  下片寫少女的心曲。“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為燕子產於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鬥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一種遊戲。時節已到寒食,為什麼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鬥草嬉戲,情懷是多麼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裡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緻說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溼鞦韆”,寫的是另一種境界。鞦韆本是少女喜歡的遊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一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鞦韆灑溼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全詞都是景語,仔細體味又都是情語,沒有雕飾斧鑿痕跡,雋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寫作技巧。

  《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創作背景

  這首詞為作者早年所作。據陳祖美《李清照簡明年表》: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李清照結識張耒、晁補之及同齡諸女友,《浣溪沙·淡蕩春光寒食天》等詞當作於是年前後。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8

  寒食還陸渾別業

  洛陽城裡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翻譯

  洛陽城裡,花兒已經開得如雪一般鋪天蓋地,而陸渾山中的花兒,如今才開始發芽。

  早上剛剛辭別了河橋那掠過楊柳吹來的風兒,晚上又臥在這伊川桃李間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鮮的時候。在寒食節裡,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間的老人安居樂業,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註釋

  陸渾:地名,在今河南嵩縣。

  別業:即別墅。

  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復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葉春、松醪春、燒春等。

  創作背景

  宋之問早年在洛陽為官期間,閒暇時,常到陸渾別墅遊覽,並時有詩作。《宋之問集》中詠陸渾別墅的詩共存四首,這首詩是其中之一。

  賞析

  起二句緊扣題目,謂值此寒食清明節候,洛陽城中已是繁英飄蕩、繽紛如雪,而陸渾山中則花始綻放。其意並不在說明城中與山中氣候景物之異,而是表現詩人追隨春天的腳步,從城裡轉向山中尋覓春光的濃厚興趣,和對春天由洛陽轉至山中這一發現的詩意感受。白居易《大林寺桃花》雲:“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對照此詩首二句,可見宋之問早在白氏之先就感受並發現了春之轉移這一詩材詩境,只不過白氏明白挑出自己的詩意感悟,近乎宋詩的表現理趣;而宋之問的這兩句詩則僅客觀展示這一現象,而將自己的感受含蓄於詩中而已。“今始發”,則山中春光方興未艾,正可盡情享受,開啟下文。

  三、四兩句緊扣題內“還”字,寫自己清晨從洛陽出發,晚上已在陸渾別業。這點意思如果直白道出,則根本不成其為詩。詩人不說“早發洛陽”“夕至陸渾”,而說旦別河橋”“夕臥伊川”,這一“別”一“臥”,不僅表達了對洛陽春光的留戀,而且透出了臥賞山莊春夜美景的愜意與喜悅。將洛陽與陸渾改成“河橋”與“伊川”,也使乾巴巴的地名有了具體可感的形象和詩意。尤為出色的是在“旦別河橋”與“夕臥伊川”之下分別綴以“楊柳風”和“桃李月”這兩個全新的組合意象,不僅生動地展示了洛陽繁花飄雪之後“春風楊柳萬千條”的幕春景象和陸渾山中月映桃李正芬芳的景象;而且由於用“楊柳”來形容“風”,用“桃李”來形容“月”,讀者彷彿能聞到這“風”中飄送的楊柳的氣息,這“月”下散發的桃李的芳香,造語新穎,意象優美。上下兩句,對仗工整,又一氣呵成,顯得特別流麗圓轉。兩句詩就像是兩幅情調意境很美的圖畫,完全可以用它們來作為兩幅畫的題目。音調的婉轉流暢、圓轉自如也同樣非常突出。可以說兼有詩境美、繪畫美和音樂美。雖不像“桃李春鳳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那樣凝練概括,但自有一種天然的風韻和流走的意致。

  第五句用頂針格,重複上句“伊川桃李”,以突出陸渾山中春色正濃,蟬聯中有流走之勢。第六句點明“寒食”節令,應上“桃李正芳新”,並渲染春酒又正新熟。不但春色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花香之外更兼酒香。一“正”一“復”,相互勾連呼應,傳達出一種顧盼神飛的神情意態。

  七、八兩句,以陸渾山中風物之美、生活之愜作收。“野老”指當地居民,也可兼包詩人自己。謂處此山中人無異於堯舜太平盛世的百姓,當酣歌一曲,終老此地。這個結尾,不無歌詠昇平的意味。但話說得很藝術,很富詩情,並不是硬貼上去的頌聖尾巴,與全詩的內容風格也比較統一。武后統治時期,統治集團內部儘管矛盾鬥爭不斷,但社會安定,經濟繁榮,詩人所歌詠的“太平”,並非純粹的粉飾之詞。

  全篇的突出特點是風調的自然流美。清新流麗的語言,一氣流走的格調,圓轉如珠的韻律,和貫串全詩的濃郁的春天氣息,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9

  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看飛花。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鶴馭,常遊絳闕,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邪。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書錦榮華。

  翻譯

  十五年來,每逢寒食節,都是遠離家鄉,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氣裡,思念著墳墓上的柏樹;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裡,卻又羞於見到飛花。寒食節自己不能供奉麥飯、紙錢、雞和酒祭掃祖塋,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老天笑道:這不是因為我,也不是因為元軍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為家了。想以前仙人駕鶴常遊於天上的絳闕;世俗之身如同蟬蛻殼一樣被丟棄,豈能留戀於塵埃濁世?帝王命臣子守墳、修葺墓園,男子應當這樣報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墳,如同白天衣錦還鄉一樣顯示榮華!

  註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鄆(yùn)

  州:北宋州名,治所須城,即今山東東平。這裡用北宋舊名,以示不忘故國。

  宰柏:墳墓上的柏樹,又稱宰樹、宰木。

  飛花:切寒食節。

  只雞斗酒:均指祭品。

  幾誤林間噪喜鴉:祭掃過後,林間的鴉鵲就可來啄食這些祭品,由於自己多年末能祭掃,故耽誤了鴉鵲。幾,屢次。

  紫府清都:道家稱仙人居住之地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絳闕:指神仙宮闕。

  黃沙:意指塵埃濁世。

  過家上家:回家鄉上墳。此處非泛說,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顯示皇帝的恩寵。

  書錦:意指富貴還鄉。

  創作背景

  該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後,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統治者強行逼迫詞人北上,中途遇寒食節,遂作此詞。詞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賞析

  上片主要抒發了詞人的思鄉之情。已經十五年沒有回家過寒食節,說明詞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誇張手法,說明詞人思鄉情濃,也暗含當時國破家亡,百姓飽受流離失所之苦。“嘆雨濡”四句寫詞人雖背井離鄉,但無時無刻不在掛念家中。十五年都沒有回家為祖塋掃墳祭墓,連“宰柏”都令詞人思念不已。而在陽光明媚的時節,詞人羞見飛花”,羞見的原因不想自知。“飛花”此處指熱同繁盛之所,國破家亡之際,自己身為人臣,卻無力挽大廈之將傾,實在羞愧。“麥飯”三句,寫林中的喜、烏鴉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於自己多年未祭,連它們都要空等了。表面詞人在憐喜烏鴉,實則在為自己的不幸慨嘆。最後一句,詞人委婉地表達了對元統治者的憤慨。

  下片一改上片悲痛沉鬱之風,轉而抒發豪情。起首兩句,詞人借用道家之說,流露出自己早已看破生死、願與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詞人為堅守氣節,視死如歸。“想前人取”四句,進一步說明詞人不戀紅塵俗世,不願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樣,解脫之後駕鶴雲遊,逍遙自在。“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三句,詞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寧死不屈臣節的思想。正因為有了這種“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詞人最後說此次北上,雖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決,他們也不能奈何。再次強調自己的堅定信念。

  該詞由寒食節寫起,詞人先寫自己的思鄉之情,繼而由家至國,表明自己決不願做背信棄國的叛臣,即便捨棄性命也要保全臣節,從而昇華了全詞的思想境界,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10

  寂寂柴門村落裡,也教插柳記年華。

  禁菸不到粵人國,上冢亦攜龐老家。

  漢寢唐陵無麥飯,山溪野徑有梨花。

  一樽徑籍青苔臥,莫管城頭奏暮笳。

  譯文

  即使冷冷清清開著幾扇柴門的村落裡,也還是要插幾根楊柳枝條,標誌出每年的節令。寒食的傳統雖然沒有傳到遙遠的廣東,但清明上墳奠祭祖先的禮儀還是和中原一樣。時至今日,漢唐兩代的王陵巨冢,已經沒有人前去祭祀;而山邊溪間的小路上仍生長著許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臥在青苔上,莫管關城門的號角聲是否響起來。

  註釋

  寒食:節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說清明前兩天)。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於是日禁火寒食。

  龐老家:指龐德公一家。龐德公,東漢襄陽人,隱居在峴山種田。荊州刺史劉表幾次邀他出來做官,他拒絕了,帶領全家到鹿門山中採藥。後來另一個隱士司馬徽來看他,正碰上他上墳掃墓歸來。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墳事。

  賞析/鑑賞

  詩中的“粵人國”,本指廣東,因秦末趙佗曾建南越國,封為南越王。趙鼎曾被貶至潮州,因此此處“粵人國”應指潮州。趙鼎在潮州五年,即紹興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時是紹興十年閏六月,故此詩應為紹興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間所寫。

  此詩雖題為《寒食》,但寫的是從寒食到清明。前兩聯寫的是當時民間風俗。南宋周密《武林舊事》卷三《祭掃》記其時江南風俗:“清明前三日為寒食節,都成人家皆插柳滿簷,雖小坊曲幽,亦青青可愛。……從人家上冢者……南北兩山之間,車馬紛然,而野冢者尤多”從此詩可得知,南宋時潮州民間在寒食節也有插柳的習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沒有禁菸寒食,而清明節卻像東漢末襄陽隱士龐德公一樣攜帶女兒上山掃墓(即“上冢”)。

  後兩聯在記事中寄寓抒情。頸聯寫所見:漢唐帝王的陵墓連粗糲的麥飯也沒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徑之間開滿梨花。尾聯寫所感所聞:我還是開懷暢飲吧,醉後臥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頭上傍晚吹起的軍號。

  透過清明郊遊,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權貴、富貴不過是短暫的、無常的,而人間確實永恆的、常新的。我還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這種心態看似消極,但卻是作者當時處於貶謫逆境中的苦悶、痛楚心情的反應。

  其實,趙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陽軍的謝表中曾說:“白首何歸,悵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檜見了,說:“此老倔強猶昔!”(《宋史》本傳)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11

  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唐代:竇鞏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譯文及註釋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水面上薄煙散去,遠遠望見岸邊許多戶人家。

  見:現,顯露。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在這美麗的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遊覽,馬蹄踏著路上的泥裡有一半裹著花瓣。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水面上薄煙散去,遠遠望見岸邊許多戶人家,在這美麗的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遊覽,馬蹄踏著路上的泥裡有一半裹著花瓣。

  註釋

  寒食:即寒食節,清明前一二天。

  宇文籍:從詩的內容看應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見:現,顯露。

  簡析

  此詩描繪了襄陽城的美景,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陽城四周環水,春來煙水朦朧,當豔陽高照,輕霧才退去,方現出參差人家。一個“見”字,十分生動。 “東風吹柳”、“馬踏春泥”,非常傳神。馬踏春泥半是花:點名季節;有“踏花歸去馬蹄香”的意境,寫出春天的可愛。如此美景卻只能獨自消受,對友人的思念盡在其中矣。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12

  瑣窗寒·寒食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翻譯

  柳蔭深處傳出烏鴉的啼鳴,我掀起小簾,站在朱門之內,身穿單衫凝神佇立。半畝大的庭院裡開滿了桐花,靜靜地籠罩著庭院,陰雨陣陣更使人愁思萬端。雨滴灑落在空落落的臺階上,竟徹夜未停。何時故友相逢與我在西窗下剪燭,談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風吹得燈火昏暗,說不盡少年羈旅的無限悽慘艱難。

  如今我已年老,時有垂暮之感。春遊嬉戲的地方,旅舍酒店煙火不舉,正巧是全城禁火過寒食節。酒樓上呼喚美酒的興致一掃而光,姑且把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鄉園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唇酒窩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還掛在樹枝?待到我歸鄉之時,一定還會有殘存的花兒,等待著我與賓客舉杯痛飲,一洗煩襟。

  註釋

  剪燭西窗語:借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語,抒發懷鄉之情。

  百五:指寒食節。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為寒食。

  旗亭:指酒樓。

  高陽儔侶:西漢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

  靨:臉上的酒窩。

  評解

  本篇上片憶舊,下片傷今。題旨終是懷念舊日情人。篇末三句作傷心無奈語,最是可憐。俞平伯《清真詞釋》評論說:“‘想東園’以下直貫結尾,一氣呵成,自為清真之慣技,固一篇之警策也。意謂春光晼晚,尚有殘英可陪樽俎,而小唇秀靨則何如耶?著一‘否’字,又著一‘定’字,在有意無意間。‘定’字有‘或’、‘應’的意思,卻較重,亦半虛半實也。”

  句解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

  “暗柳啼鴉”寫景,是大勾勒手法。“暗”字有兩重意思,一則表明時令,暮春時節,柳絲已由嫩黃轉為深綠;二則表明時間,黃昏之際,暮雨將至,遠看柳樹自然是昏暗一片。此時此刻,鴉、鵲之類的鳥兒自然急飛歸巢,還要伴隨驚叫之聲。接下來,便寫人以及人所處的環境。“單衣佇立”,從《西洲曲》中來。《西洲曲》裡說“單衫杏子紅”,又說“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是寫女子痴情守望情郎歸來。這《西洲曲》一樣的痴情小女兒,在為誰佇立呢?“小簾朱戶”,正與“痴小人家女”相配,秀而明媚。雨來了,種有桐樹的半畝小院,便都在煙雨迷濛之中了。“靜鎖”二字,將整個畫面定格下來,好一副春日暮雨圖。

  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夜將殘了,雨猶自下個不停。春愁在雨夜滋生,忽然便想起從前也是這樣的雨夜,故人相伴西窗之下,剪燈夜話。“故人剪燭西窗語”,自是從唐人李商隱的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來。忽又覺得此情此境,竟與少年漂泊途中所遇到過的江風打燈的雨夜,何其相似。江在南方,故云“楚江”。“瞑宿”,即是夜宿。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

  上片都說從前,過片由“少年”轉到“遲暮”,便說到如今了。當下身在何時、何地呢?“店舍無煙”,點明時令是在寒食節。“禁城”,指京城,即汴京。“百五”是唐宋人習慣說法,指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即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禁火三日,是當時習俗。“旗亭”,即賣酒之市樓。“高陽儔侶”,是說酒友。“高陽”,用的是“高陽酒徒”酈食(yì)其(jī)的典故。高陽,古地名,在今河南杞縣西。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引兵過陳留,酈食其前往謁見,通報人說有個儒生來求見,劉邦說,我正忙著奪天下,沒有時間見什麼儒生。通報人對酈食其說了,酈食其瞠目按劍對通報人說:“去,再去向沛公通報,說我是高陽酒徒,不是什麼儒生!”於是酈食其便闖了進去。此處的“付與高陽儔侶”,是說找幾個酒友一起喝酒,借酒澆愁。

  想東園、桃李經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想東園、桃李經春”,是用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三“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的語典。“小唇秀靨”,形容意中人的嬌小清秀。“今在否”,是疑問語氣,無非是說物是人非。“到歸時”,是自計歸期。“攜樽俎”,是帶上酒具。“殘英”,即是殘花。殘英所待之“客”,不是別人,正是詞人自己。此“客”字,自“笑問客從何處來”化出。舊日東園,桃李一般的意中人早已不在了。所能知道的,是歸去之日,唯有殘花相待。雖是殘英,然而畢竟曾是舊日桃李。篇末三句,慰藉而復酸辛。

  賞析

  這首詞抒發的是詞人的羈旅情懷,清真工羈旅行役之詞,人所公認。詞作的上片寫暮春欲雨之時,由日轉夜,從夜雨說到話雨,又從話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時旅況,羈旅情味,由外及內使人深思。下片敘寫寒食及節日思鄉之情。寒食禁菸而飲酒,人到老年,回憶往事不勝感慨。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開首三句即點明時間和詞人彼時所處環境。薄暮時分,柳色漸漸昏暗,烏鴉盤旋聒噪,詞人正站在朱戶之中,小簾之後凝神沉思。首三句雖為敘寫眼前景況,但仍起著渲染氣氛的作用。薄暮時分,天氣漸暗,群鴉亂啼,單身一人置身其間,詞人的愁思、煩亂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與“啼鴉”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畝,靜銷一庭愁雨”,這兩句詞人繼續敘寫他佇立簾後所見之景,同時景中含情,詞人的愁緒已經躍然紙上。這與“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所描寫的意境相似。黃昏時節,再加上綿綿不絕的春雨,這種意境描寫雖非清真所首創,卻是古典詩詞中描寫愁緒時最常用的典型環境。這裡詞人用一“鎖”字使得本為抽象無形的情緒形象化,從而突出了詞人此時愁悶難堪的心境。“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這三句是說那滴噠的雨聲灑落在空寂的臺階上,使得詞人心緒更加煩亂愁悶,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對此情此景,詞人不禁思緒聯翩,想到何時才能與故人相會。這裡化用了李商隱《夜雨寄北》詩意:“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詞作至此,愁緒的內含已漸漸明朗、具體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這一層詞人宕開一筆,由眼前之景轉而幻想從前,在變幻境界中感嘆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頗有不勝今昔之感。“楚江”,此當指長江,李白詩有“天門中斷楚江開”,杜甫詩有“楚江巫峽半雲雨。”“風燭”,此形容人生短暫,老年人如風前之燭。蘇軾詩有“過眼百世如風燈”,杜甫詩有“風前春燈亂,江鴻夜雨懸”,所繪即此情景。

  下片寫節日思鄉之情。“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詞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羈旅,轉入敘寫遲暮情景,以前之虛幻,轉入眼前之說實;前之遙遠迴盪,此則轉入本題。章法大開大合。因寒食禁菸,故曰“無煙”,“禁城百五”,也是寒食節。《荊楚歲時記》:“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寒食。”“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寒食禁菸不禁酒,故可去酒樓飲酒。“儔侶”,即伴侶。“高陽”,地名,在河南杞縣。《史記》中酈生為高陽酒徒。李白詩有“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這句的意思是說,寒食節中,旗亭飲酒取樂之事,還是讓高陽酒徒們去吧。這裡用的是側筆,實際上是敘說自己為愁思所纏繞,沒精打采,對玩樂毫無興趣。“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對羈旅之愁與思家之情化成了具體的內容,那“東園”此時又是一番桃李爭春,明媚春光,而那給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姑娘,如今是否還在?詞人描述得越具體,越真切,說明其思念之情越銘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詞人的關切之情更顯真切。歇拍三句:“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詞人歸心似箭,未踏歸途,心早已設想好歸家時的情景。到那時,春意猶在,尚有殘花掛在枝頭,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詞人始終未曾忘記自己的遊子身分。

  整首詞很巧妙地將現實、回憶、設想結合起來,結構天成,含蓄而又細膩,意淡而氣厚。賙濟稱讚該詞“奇橫”(《宋四家詞選》),黃蓼園則評:“前闋寫宦況悽清。次闋起處,點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懷,風情旖旎可想”(《蓼園詞評》)。品評頗合實際。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13

  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

  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翻譯

  烏鵲啼叫發出聒噪的聲音,在昏暗的高大樹木下,是哪家在清明寒食的節日裡哭泣?

  風吹動空曠野外中的紙錢,紙錢飛舞,陳舊的墳墓重重疊疊,上面已經長滿了綠草。

  海棠花與梨花掩映著白楊樹,這都是生死離別的地方啊。

  亡者在昏晦的黃泉中聽不到我們的哭聲,來祭奠的人在傍晚蕭蕭的雨聲裡回去了。

  註釋

  喬木:高大的樹木。

  寒食:節日名,在清明前一日或兩日。

  壘壘:眾多的,重重疊疊的。

  盡是:都是。盡,皆也。

  冥冥:昏晦的樣子。

  重泉:黃泉,九泉,是人死後的歸處。

  蕭蕭:象聲詞,指雨聲。

  賞析

  清明掃墓之風在唐代十分盛行,人們會在寒食節到清明節這幾天,祭掃墳塋,慎終追遠。其實清明節與寒食節原本是兩個不同的節日,掃墓原是寒食節的內容,因為兩節相連,漸漸的掃墓改在清明節進行。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下達詔令:將掃墓祭祀活動編入“五禮”,使得清明掃墓活動更加深入人心。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就描寫了寒食掃墓的情形。詩人筆下的清明,曠野蒼茫,古墓累累,悽風勁吹,紙錢紛飛,說盡了生死離別。黃土之上,人在哭泣,九泉之下的親人卻寂靜無聲。道盡生離死別的苦痛。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14

  《寒食》

  作者:韓翎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原文註釋】:

  1、寒食:每年冬至以後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節的前兩天為寒食節。據左傳所

  載,晉文公火燒森林求介之推,沒想到他卻抱著大樹活活被燒死,晉國人為了

  悼念他,每年的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園裡的柳樹。

  3、傳蠟燭:雖然寒食節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賜可以點蠟燭。

  4、五侯:後漢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個得寵的宦官為侯,世稱五侯。

  【翻譯譯文】:

  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著落花;

  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研薄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

  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

  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註: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

  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

  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姿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

  頗為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盼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

  牛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全詩,並批道與此韓牛成

  為一時佳話,流傳天下。

《寒食》原文及翻譯賞析15

  西夏寒食遣興

  春空雲淡禁菸中,冷落那堪客裡逢。

  飯煮青精顏固好,杯傳藍尾習能同。

  錦銷文杏枝頭雨,雪卷棠梨樹底風。

  往事慢思魂欲斷,不堪回首賀蘭東。

  註釋

  禁菸:猶禁火。寒食不舉火,故稱禁火。

  客裡:旅居之中。

  青精:植物名。一名南燭草,又稱墨飯草。道家制作青精飯的原料之一。因其可染黑飯,道家稱青精飯。

  藍尾:即藍尾酒,也作婪尾酒。唐代飲宴時,輪流斟飲,至末坐,稱“藍尾酒”。

  錦銷:指杏花受雨。錦,花瓣;銷,同“消”,蝕。

  文杏:美麗的杏花。文,含有美的意思。

  雪:形容潔白的(棠梨花)。

  棠梨:亦作“棠棃”。可用做嫁接各種梨樹的砧木。

  賞析

  這首詩選自《萬曆朔方新志》(《嘉靖寧夏新志》《乾隆寧夏府志》亦收錄此詩)。此詩系作者旅途所作。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說在清明前兩天),禁火寒食。《乾隆寧夏府志·風俗》:“清明日,挈榼提壺,相邀野田或梵剎間共邀飲,曰‘踏青’。插柳枝戶上,婦女並戴於首。”

  禁菸:猶禁火。寒食不舉火,故稱禁火。

  客裡:旅居之中。

  青精:植物名。一名南燭草,又稱墨飯草。道家制作青精飯的原料之一。因其可染黑飯,道家稱青精飯。

  藍尾:即藍尾酒,也作婪尾酒。唐代飲宴時,輪流斟飲,至末坐,稱“藍尾酒”。

  錦銷:指杏花受雨。錦,花瓣;銷,同“消”,蝕。文杏:美麗的杏花。文,含有美的意思。

  雪:形容潔白的(棠梨花)。棠梨:亦作“棠棃”。俗稱野梨,落葉喬木,葉長圓形或菱形,花白色,果實小,略呈球形,有褐色斑點。可用做嫁接各種梨樹的砧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