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於鄢》鑑賞及譯文註釋詩詞

《鄭伯克段於鄢》鑑賞及譯文註釋詩詞

  《鄭伯克段於鄢》是春秋時期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主要講述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君權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鄭伯克段於鄢》鑑賞及譯文註釋詩詞,希望對你有幫助。

  原文

  初,鄭武公娶於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闢害?”對曰:“姜氏何厭之有!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厚將崩。”

  大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於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寘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鄭伯克段於鄢》古詩簡介

  《鄭伯克段於鄢》是春秋時期史學家左丘明創作的一篇散文。這篇文章主要講述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鄭莊公同其胞弟共叔段之間為了奪國君君權位而進行的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鄭莊公設計並故意縱容其弟共叔段與其母武姜,其弟驕縱,於是欲奪國君之位,莊公便以此討伐共叔段。莊公怨其母偏心,將母親遷於潁地,後來自己也後悔了,又有潁考叔規勸,母子又重歸於好。全文語言生動簡潔,人物形象飽滿,情節豐富曲折,是一篇極富文學色彩的歷史散文。

  《鄭伯克段於鄢》翻譯/譯文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莊公和共叔段。莊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莊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莊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太叔京邑,莊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城牆超過三百方丈長,那就會成為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牆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許,恐怕對您有所不利。”莊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剷除乾淨,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莊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臺,你姑且等著瞧吧。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於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背叛歸為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有兩個國君,現在您打算怎麼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麼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麼就請除掉他,不要使百姓們產生疑慮。”莊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禍的。”太叔又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一直擴充套件到廩延。公子呂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莊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他也會垮臺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準備好兵馬戰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莊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於是逃到鄢城。莊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於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莊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鬥,所以用“克”字;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莊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莊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後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莊公又後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給鄭莊公。莊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莊公問他為什麼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個老孃,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莊公說:“你有個老孃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這是什麼意思?”莊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他後悔的心情。潁考叔答道:“您有什麼擔心的!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相見,誰還說您違背了誓言呢?”莊公依了他的話。莊公走進地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麼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麼舒暢快樂啊!”從此,他們恢復了從前的母子關係。

  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詩經·大雅·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純孝而說的吧?”

  《鄭伯克段於鄢》註釋

  初:當初,這是回述往事時的說法。

  鄭武公:名掘突,鄭桓公的兒子,鄭國第二代君主。

  娶於申:從申國娶妻。申,春秋時國名,姜姓,河南省南陽市北。

  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鄭武公之妻,“姜”是她孃家的姓,“武”是她丈夫武公的諡號。

  共(gōng)叔段:鄭莊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歲小,因此稱“叔段”。

  寤(wù)生:難產的一種,胎兒的腳先生出來。寤,通“啎”,逆,倒著。

  驚:使動用法,使姜氏驚。

  遂惡(wù)之:因此厭惡他。遂,連詞,因而。惡,厭惡。

  愛:喜歡,喜愛。

  亟(qì)請於武公:屢次向武公請求。亟,屢次。於,介詞,向。

  公弗許:武公不答應她。弗,不。

  及莊公即位:到了莊公做國君的時候。及,介詞,到。即位,君主登上君位。

  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滎(xíng)陽縣西北。

  巖邑:險要的城鎮。巖,險要。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虢(guó)叔死焉:東虢國的國君死在那裡。虢,指東虢,古國名,為鄭國所滅。焉,介詞兼指示代詞相當於“於是”“於此”。

  佗邑唯命:別的地方,聽從您的吩咐。佗,同“他”,指示代詞,別的,另外的。唯命,只聽從您的命令。

  京:地名,河南省滎陽縣東南。

  謂之京城大(tài)叔:京地百姓稱共叔段為京城太叔。大,同“太”。王力、朱駿聲作古今字。《說文》段注:“太從大聲,後世凡言大,而以為形容未盡則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祭(zhài)仲:鄭國的大夫。祭:特殊讀音。

  都城過百雉(zhì):都邑的城牆超過了300丈。都:《左傳·莊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指次於國都而高於一般邑等級的城市。雉:古代城牆長一丈,寬一丈,高一丈為一堵,三堵為一雉,即長三丈。

  國之害也:國家的禍害。

  先王:前代君王。郭錫良《古代漢語講授綱要》注為周開國君主文、武王。

  大都不過參(sān)國之一:大城市的城牆不超過國都城牆的三分之一,參,同“三”。

  中五之一:中等城市城牆不超過國都城牆的五分之一。“五分國之一”的省略。

  小九之一:小城市的城牆不超過國都城牆的九分之一。“九分國之一”的省略。

  不度:不合法度。

  非制也:不是先王定下的制度。

  不堪:受不了,控制不住的意思。

  焉闢害:哪裡能逃避禍害。闢,“避”的古字。

  何厭之有:有何厭。有什麼滿足。賓語前置何:疑問代詞作賓語定語。之:代詞,復指前置賓語。

  為之所:給他安排個地方,雙賓語,即重新安排。

  無使滋(zī)蔓(màn):不要讓他滋長蔓延,“無”通“毋”(wú)。

  圖:除掉。

  猶:尚且。

  況:何況。

  多行不義,必自斃:多做不義的事,必定自己垮臺。斃,本義倒下去、垮臺。漢以後才有“死”義。

  姑:姑且,暫且。

  既而:固定片語,不久。

  命西鄙北鄙(bǐ)貳於已:命令原屬莊公的西部和北部的邊境城邑同時也臣屬於自己。鄙:邊邑也,從邑,啚聲,邊境上的城邑。貳:兩屬。

  公子呂:鄭國大夫。

  堪:承受。

  若之何:固定結構,對它怎麼辦?之,指“大叔命西鄙北鄙貳於己”這件事。

  欲與大(tài)叔:如果想把國家交給共叔段。與,給予。

  臣請事之:那麼我請求去事奉他。事,動詞,侍奉。

  生民心:使動,使民生二心。

  無庸:不用。“庸”、“用”通用,一般出現於否定式。

  將自及:將自己趕上災難,杜預注:“及之難也。及:本義追趕上。

  收貳以為己:把兩屬的地方收為自己的領邑。貳,指原來貳屬的西鄙北鄙。以為,“以之為”的省略。

  廩(lǐn)延:地名,河南省延津縣北。

  厚將得眾:勢力雄厚,就能得到更多的百姓。眾,指百姓。

  不義,不暱(nì),厚將崩:共叔段對君不義,百姓就對他不親,勢力再雄厚,將要崩潰。暱:同暱,親近。

  完聚:修治城郭,聚集百姓。完,修葺。

  繕甲兵:修整作戰用的甲衣和兵器。繕,修理。甲,鎧甲。兵,兵器。

  具卒乘(shènɡ):準備步兵和兵車。具,準備。卒,步兵。乘,四匹馬拉的戰車。

  襲:偷襲。行軍不用鐘鼓。杜預注:“輕行掩其不備曰襲”。本是貶義,後逐漸轉為中性詞。

  夫人將啟之:武姜將要為共叔段作內應。夫人,指武姜。啟之,給段開城門,即作內應。啟,為動用法。

  公聞其期:莊公聽說了偷襲的日期。

  帥車二百乘:率領二百輛戰車。帥,率領。古代每輛戰車配備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二百乘,共甲士六百人,步卒一萬四千四百人。

  叛:背叛。

  入:逃入。

  公伐諸鄢:莊公攻打共叔段在鄢邑。諸:之於,合音詞。

  辛丑:干支紀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二者相配,用以紀日,漢以後亦用以紀年。即二十三日。

  出奔共:出逃到共國避難。奔,逃亡。

  不弟:不守為弟之道。與“父不父,子不子用法相同。”《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於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

  如二君,故曰克: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鬥,所以用“克”字;克,戰勝。

  稱鄭伯,諷失教也:稱莊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譏,諷剌。失教,莊公本有教弟之責而未教。

  謂之鄭志: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莊公的本意。志,意願。

  不言出奔,難之也: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寘:“置”的通用字。放置,放逐。

  誓之:為動,對她發誓。

  黃泉:地下的泉水,喻墓穴,指死後。

  悔之:為動,對這事後悔。

  潁考叔:鄭國大夫,執掌潁谷(今河南登封西)。

  封人:管理邊界的地方長官。封:聚土培植樹木。古代國境以樹(溝)為界,故為邊界標誌。

  有獻:有進獻的東西。獻作賓語,名詞。

  賜之食:賞給他吃的。雙賓語。

  食舍肉:吃的時候把肉放置一邊不吃。舍,舍的古字。

  嘗:吃過。

  羹:帶汁的肉。《爾雅·釋器》:“肉謂之羹。”

  遺(wèi)之:贈送給她。

  繄(yī)我獨無:我卻單單沒有啊!繄,句首語氣助詞,不譯。

  敢問何謂也:冒昧地問問你說的是什麼意思呢?敢,表敬副詞,冒昧。

  故:原故,原因和對姜氏的誓言。

  悔:後悔的心情。

  何患焉:您在這件事上憂慮什麼呢?焉,於是。

  闕:通“掘”,挖。

  隧而相見:挖個地道,在那裡見面。隧,隧道,這裡用作動詞,指挖隧道。

  其誰曰不然:那誰能說不是這樣(不是跟誓詞相合)呢?其,語氣助詞,加強反問的語氣。然,代詞,代莊公對姜氏發的誓言。

  賦:賦詩,孔穎達疏:“謂自作詩也。”

  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走進隧道里,歡樂真無比。

  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yì):走出隧道外,心情多歡快。中、融:上古冬韻,今押韻。外,洩:上古月韻,今不押韻。

  遂為母子如初:從此作為母親和兒子象當初一樣。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

  施及莊公:延及莊公。施,延及。

  匱,盡。錫,通賜,給與。

  其,表推測語氣。之,結構助詞,助詞賓語前置。

  《鄭伯克段於鄢》創作背景

  春秋時期,周王室逐漸衰微,各諸侯國之間開始了互相兼併的戰爭,各國內部統治者之間爭奪權勢的鬥爭也加劇起來。為了爭奪王位,骨肉至親成為殊死仇敵。

  隱公之年(公元前772年),鄭國國君之弟公叔段,謀劃奪取哥哥鄭莊公的君位,莊公發現後,巧施心計,採取欲擒故縱的手段,誘使共叔段得寸進尺,愈加驕橫,然後在鄢地打敗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鄭伯克段於鄢》賞析/鑑賞

  藝術特點

  1.人物個性鮮明。鄭莊公老謀深算,陰險狡猾。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的同胞兄弟“縱其欲而使之放,養其惡而使其成”(宋人呂祖謙語,見《東萊博議》),充分暴露共叔段的“不義”。所以當姜氏“請京”,太叔“收貳”時,他都儘量滿足,並駁回大臣們的建議。但當共叔段“將襲鄭”時,他先發制人,一舉把他趕到了“共”,絕除後患。莊公的陰險,還表現在對待母親明顯違反原則的請求(如“請京”),也不勸阻;對待弟弟的越軌行為(如“收貳”等),從不進行教育。他是有意養成共叔段的惡性。共叔段恃寵恣肆,貪婪愚蠢。他在母親溺愛下,恣意妄為。在得到京城後,肆意擴大勢力範圍,並發展到舉兵起事,想奪取整個鄭國。他的愚蠢表現在他只知“貪”而無一點“謀”。他絲毫不瞭解莊公已為他佈下了天羅地網,讓他“自及”,結果只落得“出奔共”的下場。姜氏這位貴婦人毫無原則觀念,任性偏心。生莊公難產,就視若仇人,並且置立嫡立長的宗法制度原則於不顧,想廢長立幼;沒有達到目的,又為共叔段“請制”“請京”,甚至做共叔段的內應,企圖滅掉莊公,與莊公毫無母子之情。

  2.敘事線索清晰。作者緊緊抓住以鄭莊公為一方,以姜氏、共叔段為另一方的矛盾衝突這一線索,圍繞爭奪權利這一焦點安排敘事線索。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人物和矛盾的起因;第二部分(第二—四段)敘述矛盾衝突的發生和發展;第三部分(第五—六段)寫矛盾的高潮和結局。在敘述事件經過時,有以莊公一方為主,省去了許多筆墨,使得文章不但線索清晰,而且文字簡潔。

  3.寫法詳略得當。《鄭伯克段於鄢》詳寫的地方有二。一是莊公一方商討對付共叔段。莊公與祭仲、公子呂的對話寫得很詳,這是為了表示莊公的老謀深算,陰險狡猾;同時也交代了共叔段“舉事”的經過。另一處是“掘地見母”,宣揚了儒家的“孝”道。《鄭伯克段於鄢》略寫的地方是姜氏為共叔段“請制”“請京”和共叔段被打敗的經過。這種詳略安排,有利於突出主題。

  《鄭伯克段於鄢》賞析

  《鄭伯克段於鄢》是編年體史書《左傳》的一個片段,卻儼然一篇完整而優美的記事散文。文章把發生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這一歷史事件,具體可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使我們彷彿真的進入了時間隧道,面對面地聆聽歷史老人繪聲繪色地講述這一事件的緣起、發生、發展和最後結局。從而,不僅讓我們明瞭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相關人物的內心世界,並進而感悟到鄭國最高統治者內部奪權鬥爭的尖銳性和殘酷性。

  《鄭伯克段於鄢》能有這樣的藝術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記敘得法。此文並不平鋪直敘地記述事件的發展過程,而是緊緊抓住相關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及其言行展開記述。這樣,不僅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正是相關人物的固有個性決定著事件的發展和結局;同時又使我們在事件的發展和結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關人物的固有個性。

  透過《鄭伯克段於鄢》,我們還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傳》的一種總體行文特點,即不著一褒字,也不著一貶字,而褒貶自在其中。這種手法,也正是《春秋》一書所用的手法。即後來常說的.“春秋筆法”。即如我們所說的鄭莊公陰險狡詐、姜氏偏心溺愛、共叔段貪得無厭,並非作者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透過他們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好的敘事體作品,作者的傾向是在真實而客觀地敘述和描寫故事的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的。

  《鄭伯克段於鄢》結構完整,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尤其是把鄭莊公老謀深算的性格刻畫的淋漓盡致.鄭莊公先封叔段於京,又聽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既而"收貳以為己邑",最後"伐諸鄢",有人認為表現了莊公的"仁慈"和"忍讓",有人卻認為他是有意"養成其惡".此事是春秋開篇的第一則故事,除了說明多行不義必自斃之外還講說了兄弟的悌,以及後面潁考叔勸君,莊公掘地見母表現出的孝及君臣之義,是孝悌故事中的經典。

  “遂為母子如初”的結尾,有人稱之為醜劇,亦不為過,像姜氏母子這樣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經過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掙鬥之後,能夠毫無芥蒂再敘什麼天倫之樂嗎?何況在剛出生之時就埋下了怨恨的種子,“遂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據,顯得勉強了,血腥的廝殺早就把統治階級竭力宣揚的那層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無怪乎史官對此事的評論也感到為難了。“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這是作者針對潁考叔而說的。將孝道永賜予汝之族類,似乎是鄭莊公受到潁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實不過是莊公藉此就坡下驢。他之所以欣然接受潁考叔的建議,不過是企圖縫補這些破碎的外衣,掩蓋已經充分暴露的骯髒的軀體和醜惡的靈魂。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倆,因為在這裡鄭莊公又集中地表現了他的偽善,而偽善是永遠和醜惡伴隨在一起的。

  《鄭伯克段於鄢》讀解

  這是一個流傳甚廣、十分典型的兄弟相爭的故事。

  人們常用“親如兄弟”來形容親情的深厚,也用“親兄弟,明算帳”來說明親情和利益衝突之間的關係。我們憑自己的生活體驗深知,親情在很多時候是脆弱的,在利益的驅使之下,親情遠遠不足以化解由利益導致的矛盾衝突。

  當然,兄弟相爭,並非完全沒有是非曲直,並非完全沒有正 義、真理的存在。比如,鄭莊公與共叔段的權位之爭,按傳統觀 念,長子是王位天然的繼承者,是“天理”,不容有違背。這樣, 鄭莊公就代表了合理的、正當的一方,而共叔段奪取王位的圖謀, 便是不合理的、不正當的。

  代表合理的、正義的一方,往往充滿“正氣”,可以慷慨陳辭。 鳴鼓攻之,可以穩坐如山,居高臨下,所以鄭莊公才可以自豪地、 以先知的口吻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拋開這個故事不論,‘多行不義,必自斃”也算是一條普遍真 理,正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樣。幾乎可以說,古往今來,凡是作惡的人,搞陰謀詭計的人,違法亂紀的人,都沒有好下場, 最終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但是,如果坐著等待結果的到來,等待作惡者“自斃”,顯然是愚蠢的,無異於自己坐以待斃,很可能讓作惡者佔盡了風光好處。我們要相信毛主席說過的:“凡是反動的東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掃帚不到,灰塵照例不會自己跑掉。”所以,與其坐以待斃, 不如起而對抗,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這麼說來,以惡抗惡,以暴力抗惡,以陰謀詭計對陰謀詭計, 在一定範圍內便是合理的事。真理、道義總得以某種方式來加以捍衛,對真理、道義的信念,總不能替代實際有效的行動,就好 比強盜闖進我們家裡,是不可能憑藉善良的願望和對正義的信念 來阻止強盜的搶劫的。唯有拿起武器,同強盜搏鬥,把強盜趕出家門去,才是用行動來維護自己的信念,因而真理、正義才可能 得到證明,得到捍衛。

  儒家傳統一直是主張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在內心承認的真理,在思想和言論中確信原則,必須用實際行動來加以體現,讓真理、原則變成行動 的指南。如果能做到這樣,不溢、惡行、陰謀等等,就既不是可怕的猛獸,也不是不可戰勝和征服的。關鍵不在對方,而在自己是否能挺身而出,以及如何挺身而出,從而讓東風壓倒西風。

  賞析

  《鄭伯克段於鄢》是編年體史書《左傳》的一個片段,卻儼然一篇完整而優美的記事散文。文章把發生在兩千七百多年前的這一歷史事件,具體可感地呈現在我們眼前,使我們彷彿真的進入了時間隧道,面對面地聆聽歷史老人繪聲繪色地講述這一事件的緣起、發生、發展和最後結局。從而,不僅讓我們明瞭這一歷史事件的真實情況,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相關人物的內心世界,並進而感悟到鄭國最高統治者內部奪權鬥爭的尖銳性和殘酷性。

  《鄭伯克段於鄢》能有這樣的藝術效果,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記敘得法。此文並不平鋪直敘地記述事件的發展過程,而是緊緊抓住相關人物性格的發展邏輯及其言行展開記述。這樣,不僅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正是相關人物的固有個性決定著事件的發展和結局;同時又使我們在事件的發展和結局中,更清楚地看到了相關人物的固有個性。

  透過《鄭伯克段於鄢》,我們還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左傳》的一種總體行文特點,即不著一褒字,也不著一貶字,而褒貶自在其中。這種手法,也正是《春秋》一書所用的手法。即後來常說的“春秋筆法”。即如我們所說的鄭莊公陰險狡詐、姜氏偏心溺愛、共叔段貪得無厭,並非作者直接告訴我們,而是透過他們各自的言行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來。好的敘事體作品,作者的傾向是在真實而客觀地敘述和描寫故事的發展過程中自然而然地顯現出來的。

  《鄭伯克段於鄢》結構完整,情節波瀾起伏,人物形象鮮明生動.尤其是把鄭莊公老謀深算的性格刻畫的淋漓盡致.鄭莊公先封叔段於京,又聽任叔段"不度","命西鄙北鄙貳於己",既而"收貳以為己邑",最後"伐諸鄢",有人認為表現了莊公的"仁慈"和"忍讓",有人卻認為他是有意"養成其惡".此事是春秋開篇的第一則故事,除了說明多行不義必自斃之外還講說了兄弟的悌,以及後面潁考叔勸君,莊公掘地見母表現出的孝及君臣之義,是孝悌故事中的經典。

  “遂為母子如初”的結尾,有人稱之為醜劇,亦不為過,像姜氏母子這樣早已失去了普通人性的典型人物,在經過了一場你死我活的掙鬥之後,能夠毫無芥蒂再敘什麼天倫之樂嗎?何況在剛出生之時就埋下了怨恨的種子,“遂為母子如初”的“初”字就缺乏依據,顯得勉強了,血腥的廝殺早就把統治階級竭力宣揚的那層薄薄的“孝悌”的外衣撕得粉碎了。無怪乎史官對此事的評論也感到為難了。“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這是作者針對潁考叔而說的。將孝道永賜予汝之族類,似乎是鄭莊公受到潁考叔孝母的感染,其實不過是莊公藉此就坡下驢。他之所以欣然接受潁考叔的建議,不過是企圖縫補這些破碎的外衣,掩蓋已經充分暴露的骯髒的軀體和醜惡的靈魂。這也是千古奸雄的伎倆,因為在這裡鄭莊公又集中地表現了他的偽善,而偽善是永遠和醜惡伴隨在一起的。

  《鄭伯克段於鄢》作者簡介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姜姓,丘氏,名明,丘穆公呂印的後代。因其先祖曾任楚國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稱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稱“左丘明”,後為魯國太史。 左丘明籍貫,一說為魯國中都人,一說為春秋末年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按新見《左傳精舍志》,當以後說近是。 左氏世為魯國太史,至丘明則約與孔子(前551-479)同時,而年輩稍晚。他是當時著名史家、學者與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傳》、《國語》等。他品行高潔,為孔子推崇,稱“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即與其同好惡;漢司馬遷亦稱其為“魯君子”,且以“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為己著述《史記》的先型典範。 左丘明的最重要貢獻在於其所著《春秋左氏傳》與《國語》二書。左氏家族世為太史,左丘明又與孔子一起“如周,觀書於周史”,故熟悉諸國史事,並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左傳》、《國語》對中國傳統史學影響深遠,對司馬遷的《史記》創作尤其具有重要啟發。從這個意義講,左丘明堪為中國傳統史學的鼻祖之一。後世或稱其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或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改封中都伯;明封先儒,改封先賢。今山東泰安肥城市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其鄉先賢左丘明。

  教案

  教學目的:

  1、透過課文的研討,認識儒家一貫提倡的倫理道德在春秋時代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鬥爭中的尷尬地位,認識到它的虛偽性。

  2、透過研討,鑑賞本文在戲劇性矛盾衝突中表現人物的方法。

  3、透過課文研討,鑑賞本文以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刻畫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學設計:

  1、本文學習作為一種研究性學習的初步探討將遵循幾個原則:學生自己學習研究為主;重在學習過程;強調資訊的收集;注重創新。所以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將主要是兩大環節:學習物件及研討方向的佈置選擇;學習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環節將在課外由學習自己完成。

  2、對整個學習過程來說,學生一方是:研討課文了解傳統看法及觀點產生疑問彙集疑問選題蒐集資料討論課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對整個教學過程來說,教師一方是:佈置學習要求指導研究過程指導研究方法引導學生形成成果課上展示

  3、限於各方面原因,教師可以提供各類學習資料,包括字詞解釋、課文、評論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導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尋找資料。

  教學重點:

  人物塑造,特別是分析鄭莊公的人物性格。

  教學難點:

  如何認識作者的褒貶程度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方法:

  以講誦方式為主,讓學生掌握課文中的字詞句,解決部分易產生錯誤的地方。透過學生的閱讀,產生問題、收集問題,先讓學生有充分的準備。

  二、教學內容:

  熟悉課文,介紹相關背景知識,理清課文思路;背誦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大意。

  1、匯入新課:在這一單元我們學了四篇先秦歷史散文《燭之武退秦師》、《勾踐滅吳》、《鄒忌諷齊王納柬》、《觸龍說趙太后》,這些大部是關於春秋戰國時期君臣之間的對話、國家之間的尖銳矛盾,我們並試著用現代觀念加以審視。今天我們要學的《鄭伯克段於鄢》是寫鄭國統治集團內部兩兄弟的鬥爭,由於這篇課文是自讀課文,我將以介紹為主,大家參與討論,我們來共同解決有些對課文了解的問題。

  2、背景資料:《左傳》:又稱《春秋左氏傳》或《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撰寫。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1)“春秋”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這種編年史周王朝和諸侯各國都有,雖然內容不同,一般都稱為《春秋》。現今流傳的魯《春秋》是經過孔子修訂的,極其簡括地記載了周王朝、魯國及其他各國的事件。起於隱公元年,終於哀公14年(前722—481),記事特別簡單,類似新聞標題。孔子為了維護周王朝的奴隸制統治,主張尊王攘夷,正名定分,鞏固最高奴隸主政權,使“大一統”局面恢復安定。他的這種政治主張,透過《春秋》的謹嚴筆法表現出來。

  2)“左傳”

  ①“傳”:註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就是“傳”。《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編年史。記事至魯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前人多說《左傳》不傳《春秋》,因為《左傳》的文筆富豔浮誇,其詳載歷史的本末及有關佚聞瑣事,太過細緻,有如文學作品中的小說,違背了“春秋大義”。

  ②《左傳》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愛國等進步思想,也包含封建倫理觀念,正統等級觀念等在今天看來落後的思想。《左傳》敘事詳細完整,故事性強,善於用極少的筆墨來刻畫人物的細微動作和內心活動,使人物個性化。

  ③司馬遷、班固都說作者是左丘明,班固並說左丘明是魯左史,大多人認可這個說法。

  3)《鄭伯克段於鄢》

  ①史學、文學的經典名篇,《左傳》的首篇,《古文觀止》的首篇。

  ②“鄭伯”,指下文的鄭莊公,鄭莊公是鄭國的第三代國君。鄭國是姬姓。與周天子同姓;“克”,《說文解字》:“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徐鍇曰:“肩,任也,負何之名也,與人肩膊之義通。能勝此物謂之克。”戰勝,今有“攻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等用法。克,又有“能”義,蓋由此而引申。“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三個字,表示了三個意思。一、共(gōng),是共叔段失敗以後出奔的地方,共,國名,在今河南輝縣。二、叔,是指排行。古代的排行,不象今天一樣用“一、二、三、四”來表示,而是用“伯、仲、叔、季”來表示,或者是用“孟、仲、叔、季”來表示。三、段,是名。“於鄢”,介詞結構,這裡用做補語。這是與現代漢語不盡一致的,現代漢語常把這種用法用在狀語的位置上。鄢,地名,為鄭武公所滅,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縣境內。

  ③孔子是一個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張克已復禮,要恢復以前的“禮”,要恢復那“倫理”,對當時道德論表的感慨深惡痛絕。《左傳》順承此意,本文就寫了一國君家庭內部的矛盾鬥爭,再現了當時統治階級為爭權奪利不顧倫理道德的情形。

  3、佈置閱讀及思考問題:

  1)朗讀課文不少於5遍,解決生詞及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

  ①惡之:惡:動詞,厭惡,不喜歡。譯“於是姜氏就厭惡他”。

  ②制,巖邑也,虢叔死焉:制:地名。巖邑:險要的城邑。焉:兼詞,兼有介詞“於”和代詞“之”的作用,譯為“在那裡”。譯“制,是個險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裡”。

  ③姜氏欲之,焉闢害:焉:疑問詞,怎麼能。闢:通“避”,躲避。譯“姜氏要這樣,怎麼能避開這禍害呢”。

  ④其誰曰不然:其:用在句首,加強反問語氣。譯“誰又能說您做的不合誓言呢”。

  ⑤永錫爾類:錫:同“賜”,賜給。譯“永久地把它賜給你同類的人”。

  ⑥姜氏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應該是“姜氏有何厭”。厭:通“饜”,滿足。譯“姜氏有什麼滿足呢”。

  ⑦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猶……況……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遞進關係,譯“蔓生的野草都不能夠除去,更何況你的寵弟呢”。

  ⑧敢問何謂也: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應該是“敢問謂何也”,譯“能問一下你說的是什麼意思嗎”。

  ⑨君何患焉: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應該是“君患何焉”,譯“你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⑩其是之謂乎:賓語前置句,應該是“其謂是乎”。其:句首語氣詞,表示猜測,大概。是:代詞,這件事。譯“大概說的就是這件事吧”。

  2)參照註釋,分清層次結構,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圖。(使用板書)

  3)學生產生疑問,寫在紙條上彙總。作為一個標題,一句歷史大事記,這標題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點。“鄭伯在鄢地打敗段”,看似平常但我們若想想,鄭伯與段是嫡親兄弟,“鄢”又不在鄭國境內。這些問題,就感到這個故事不是那麼簡單。在課文的第五節後,省了這麼一句話:“書曰:鄭伯克段於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這段話解釋經文何以如標題這樣記的原因。(這是“繼承”的步驟,對古代文學作品我們首先是“拿來”,先學習,學透之後再超越;這也是廣泛閱讀、廣泛“生疑”階段,沒有固定的目標要求,“放開”的階段)

  4)彙總階段:把問題彙總,合併,設定幾個或十幾個大的問題下發。

  5)針對問題(選擇研究目標),收集資料、資訊,解決一兩個問題。

  6)將自己和其他同學討論的結果寫成小論文,準備課上展示

  第二教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內容、問題、討論、結論)

  一、課題匯入

  上節課,我們已經將這篇課文的內容梳理了一邊,並將一些不甚瞭解的字詞也做了確定,我還讓同學們回去找出你閱讀時產生的問題,今天老師和你們一起來討論。

  二、故事簡述

  1、這題目裡含有一個故事:隱公之年,鄭國國君之弟公叔段,謀劃奪取哥哥鄭莊公的君位,莊公發現後,巧施心計,採取欲擒故縱的手段,誘使共叔段得寸進尺,愈加驕橫,然後在鄢地打敗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2、這樣一個歷史事件,這樣的一個家庭悲喜劇,不同時代的人總是要記錄、評述、解說的。

  大聖人孔子就用了九個字“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記述時間、地點、人物、事件齊全了,也不是沒有褒貶,但他的春秋筆法再高明,再有情感,總也說不清,這不過是新聞標題而已。

  比如,鄭伯的“伯”如何解釋?根據伯仲叔季的排行釋成兄長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鄭哥哥克了段弟弟。那如果理解成爵位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鄭伯爵克了段叛逆。有的同學問段的結果(或叫下場)是怎樣的?是死了還是流浪遠方?題目上只有“克”這個字,相當麻煩,到底是打敗,打垮攻克還是殺掉了,再如“於鄢”,古人說,鄢,遠也,在很遠的地方哥兒倆怎麼會決戰一場呢?再看看地圖(幻燈展示地圖)怎麼會呢?

  這許多的的疑問都令人難解

  3、其實古人也看不懂,所以左丘明就用了541個字來解釋了一下,一下變成了一篇小說,是吧!

  左丘明的解釋正確與否,合乎孔子的原意嗎?(他的思想與孔子是否一致?)令人關注。後代的人受不同的世界觀的影響,帶有不同的目的,會有不同的看法,我們現代人應該如何解讀《左傳》的“鄭伯克段於鄢”的呢?

  三、課題簡說:(教師、學生雙向互動,由簡到難進入課文的研讀,形成共同關心的問題)

  教師:剛才同學們這樣帶有一定的問題蒐集資訊資料經過反覆閱讀,解決了問題,這也就是研究性閱讀。我在大家的疑問中選取了頻率最高的十二個疑問作為第二階段閱讀的小課題,印給了發大家。同學們也都選擇課題進行了深入的閱讀研究,下面請同學們介紹自己讀這篇文章的感受。因為人數問題,每人不能超過兩分鐘。

  四、論文交流(15分鐘)

  分小組交流,透過學生自己的交流,解決一些大家看法一致的問題,留下一些一時還難以解決的問題,師生在課堂上討論解決。

  五、評論階段(10分鐘)

  1、教師:剛才大家的交流很好,閱讀很深刻,每個人都從不同的角度讀出了新意。總體上都圍繞一個問題,“我們如何看待莊公這個人”。這也是大家提問人數最多的一個問題。可以說每個人提的問題都和對這個人的評價有關;

  2、教師:莊公形象討論。《古文觀止》選其為第一篇,對莊公的評述很有代表性,從前到後共用了(出示相關圖片、文字資料)

  “他邑唯命”(四字毒甚)

  “焉闢害”(毒甚)

  “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莊公之心愈毒矣)

  “無庸,將自及”(毒甚)

  “不義不暱,厚將崩”(更加慘毒矣)

  “爾有母遺,衣我獨無”(非復前日含毒惡甚)

  “其樂也融融”(則知其前之陰毒也)

  “其樂也洩洩”(從前一路刻毒慘傷之心)

  “毒”字用了九次,歸結為一句話“殘忍之尤”。

  3、教師:古人評左公從儒家的正統理念出發,大多將莊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認為

  A、陰險狡詐

  B、老謀深算

  C、心機深藏

  D、心狠手毒

  今天的我們應該怎麼看待這個人的所作所為。他到底是鉅奸還是理智明君?請大家發言(討論)從不同角度,學生們會有不同的看法,教師應提供相關資料幫助學生梳理,並肯定一些言之有理的觀點。

  六、總結

  1、剛才圍繞著對鄭莊公的評價這個核心問題說的很好,限於時間問題,今天只能到這兒,有時間我們還可以就其他問題進行討論。

  2、關於莊公,無庸置疑,他是主要人物,孔子借這個人物表現什麼?(見後附錄)

  七、課後作業:

  要求:修改自己的論文,最好列印入盤。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