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4篇

清明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4篇

清明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蘇堤清明即事

  宋代: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譯文: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風吹梨花的時候正是清明時節,遊人們為了尋找春意大多都出城踏青。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日暮時分笙歌已歇,遊人歸去,被驚擾一天的流鶯回到楊柳叢中享受這靜謐時刻。

  註釋: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梨花風:古代認為從小寒至穀雨有二十四番應花期而來的風。梨花風為第十七番花信風。梨花風后不久即是清明。

  日暮笙(shēng)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yīng)。

  笙歌:樂聲、歌聲。屬:歸於。

  賞析:

  陽曆四月四日或五日為清明節。清明前後正是中春,以後就步入暮春了。清明前後春意盎然是踏青賞春的佳時。吳惟信這首詩描寫了清明時西湖美麗的蘇堤和遊人遊春熱鬧的場面以及遊人散後幽美的景色。清明是美的,西湖的清明更美。

  《蘇堤清明即事》雖短小,容量卻大,從白天直寫到日暮。春光明媚、和風徐徐的西子湖畔,遊人如織。到了傍晚,踏青遊湖人們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卻萬樹流鶯,鳴聲婉轉,春色依舊。把佳節清明的西湖,描繪得確如人間天堂,美不勝收

  首句“梨花風起正清明”詩人點明瞭節令正在清明。梨花盛開,和風吹拂,時值清明。天氣有何等的溫暖也不必說了。梨花開在杏花,桃花的後面,一盛開就到了四月。風吹花落,那白白的梨花有的在枝頭,有的隨風飄落,彷彿是為了清明的祭祀而飄落的。清明時節,人們也忙碌著。

  遊子尋春半出城。人們遊春賞玩,大多數人都出了城來到西湖蘇堤上。一個半字點出了出城遊玩的人很多。西湖邊又是多麼熱鬧。

  後兩句“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是說,日暮人散以後,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運用側面描寫, 反映了清明時節郊遊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嫋嫋,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寫出了西湖風景的優美宜人。

清明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

  【1】清明: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鞦韆節,坤寧宮及各後宮都安置鞦韆,嬪妃做鞦韆之戲。

  【2】紛紛:形容多。

  【3】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4】借問:請問。

  【5】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位於安徽池州貴池區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賞析:

  清明節,傳統有與親友結伴踏青、祭祖掃墓的習俗。可是詩中的“行人”卻獨自在他鄉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獨、淒涼的,再加上春雨綿綿不

  絕,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煩亂和惆悵,情緒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援。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憂愁之中,趕快打聽哪兒有喝酒的地方,讓自己能置身於人和酒的熱流之中。於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點出那遠處的一片杏花林。詩歌的結句使人感到悠遠而詩意又顯得非常清新、明快。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可也是氣候容易發生變化的期間,甚至時有“疾風甚雨”。但這日的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這“雨紛紛”,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悽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慾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那麼什麼是“斷魂”呢?在詩歌裡,“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斷魂”,是竭力形容那種十分強烈、可是又並非明白表現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在古代風俗中,清明節是個色彩情調都很濃郁的大節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遊玩觀賞,或上墳掃墓;而今行人孤身趕路,觸景傷懷,心頭的滋味是複雜的。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溼,這又平添了一層愁緒。因而詩人用了“斷魂”二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行路之人,已經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悽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裡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著寫行人這時湧上心頭的一個想法:往哪裡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裡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牛》這出戏,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然而這裡不可拘守此義。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帘—“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絡,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紅樓夢》裡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裡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註腳。“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隻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裡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象,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然而也就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清明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清明日獨酌

  宋代:王禹偁

  一郡官閒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春來春去何時盡,閒恨閒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誇舌健,柳花榆莢鬥身輕。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譯文:

  一郡官閒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一個地方官清閒的職位唯有(團練)副使,一年之中清冷的節日只是清明節。

  春來春去何時盡,閒恨閒愁觸處生。

  春去春來什麼時候是盡頭,閒恨閒愁所到之處就萌生。

  漆燕黃鸝誇舌健,柳花榆莢鬥身輕。

  燕子和黃鸝爭相鳴叫,柳絮和樹莢競相飛揚。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脫去官服換來隱士所居的商山的酒,獨自笑吟《離騷》中的詩句。

  註釋:

  一郡(jùn)官閒唯副使,一年冷節是清明。

  冷節:寒食節。在清明前一日。

  春來春去何時盡,閒恨閒愁觸處生。

  漆燕黃鸝誇舌健,柳花榆(yú)莢(jiá)鬥身輕。

  脫衣換得商山酒,笑把離騷獨自傾。

  商山:指商山四皓,泛指有名望的隱士。

  賞析:

  作者王禹偁(954—1001),北宋政治家、詩人、散文家。因為官正直,敢於直言諷諫,因此屢受貶謫。這首詩為作者被貶商州(今屬陝西商洛)任團練副使時所作。

  詩題點明詩意、詩境,透露出詩人的謫宦之苦。

  首聯中“唯”寫出了詩人的不滿與無奈,“冷”寫出了清明的時令特點,都表現了詩人的謫居之感。

  頷聯表面上看是惱人的春,實際上是讓詩人驚心的“閒”。頸聯的“誇”與“鬥”兩字生動傳神,用擬人手法凸顯春天的生趣,同時運用了反襯的手法表現出詩人被貶愁緒與眼前的大自然美景形成鮮明對比,也體現了詩人希望迴歸自然、脫離世俗的願望。

  尾聯用了商山四皓、屈原《離騷》的典故,詩人情緒變得十分灑脫,既來之則安之,不如將滿腔鬱悶出之於“笑”,和著《離騷》飲酒賞春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整首詩充分表現了詩人在被貶愁緒中自我排遣、尋求曠達灑脫並享受隱士生活的心境,言淺情深、意味深長。

清明原文註釋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清明二絕·其二

  宋代:陳與義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譯文:

  卷地風拋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春風捲地,拋進來街頭陣陣歡樂的聲浪。病弱的詩人,卻高堂端坐,靜賞清明風光。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

  簾外的夕陽漸漸西沉,看那微風中的楊柳,婀娜多姿,百般嬌媚輕狂。

  註釋:

  卷地風拋(pāo)市井聲,病夫危坐了清明。

  市井:市街。危坐:端坐。了:了結,度過。

  一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mèi)生。

  賞析:

  這首詩首句“卷地風拋市井聲”,承其一而來,寫風吹市井喧鬧之聲自外傳來,角度在自己,喧鬧在別人。“卷地風”,語出韓愈《雙鳥》詩“春風捲地起,百鳥皆飄浮”,但僅取其“卷地春風”之意;“市井聲”,化用黃庭堅《仁亭》“市聲鏖什枕,常以此心觀”詩句,亦僅化出“市井聲”一詞;受陳師道《春夜》“風回晚市聲”一語啟發,著一“拋”字,狀”市井”喧鬧之聲如在目前,頓使全句神采飛揚,活靈活現,充滿春天的活力。次句“病夫危坐了清明”,讀來令讀者陡然一緊,與牆外市井之聲的喧鬧相反,詩人卻自稱“病夫”,而且“危坐”,那份拘謹,那份壓抑,躍然紙上;尤其是一“了”字,更是透出了詩人充滿遺憾且有所不甘的心情。其時,詩人名震朝野,眾目所矚,也有些許跡像看來於已不利,因此他只能努力壓抑著自己,端坐高堂,不去遊春。但身未動心卻”飛,“拋”過來的市井之聲時時喧鬧著詩人之心。眼隨心轉,“簾晚日看收盡,楊柳微風百媚生”,無奈之下,只得眼盯著一簾之隔的窗外,看那一抹晚霞漸漸收起,楊柳吐綠的柔條,在微微春風中輕舞飛揚,婀娜多姿,百媚橫生。雖此一窗春色,卻已令詩人心旌搖盪。“百媚生”,語取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以人擬物,更見出楊柳春意。

  “文似看山不喜平”,詩歌亦然。此詩雖短,卻一波三折,寫得搖曳多姿。加之語句暢朗,音節瀏亮,風格俊爽,既有江西詩派鍛字煉句的精工,又具有陶、謝、韋、柳妙契自然的神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