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別王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留別王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留別王維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註解

  1、違:分離。

  2、當路:當權者;

  3、假:寬假,優容的意思。

  韻譯

  這樣寂寞無聊還有什麼可待?天天碌碌無為獨自空手而歸。我想歸隱山林去尋芳馨花卉,但又珍惜友情不願分手相違。

  如今當權者們誰肯提攜我輩,世上要尋知音實在寥寥無幾。或許今生今世命合空守寂寞,還是回家關閉我的故園門扉。

  評析

  這首詩應是作者離長安時的作品,主訴怨悱。首聯直接說出自歸。頷聯則寫題意“惜別”,頸聯說明自歸之故──乃是知音既少,當道不用,此時不走,更待何時。以失意後的牢騷貫穿全詩。

  語言平淡樸實,近於口語,不講究對偶,順其自然。

留別王維原文、翻譯及賞析2

  《留別王維》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歸。

  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

  【詞語解釋】

  違:分離。

  當路:當權者。

  扉:門。

  ⑴寂寂:落寞。竟何待:要等什麼。

  ⑵空自:獨自。

  ⑶欲尋芳草去:意思是想歸隱。芳草:香草,常用來比喻有美德的人。

  ⑷違:分離。

  ⑸當路:當權者。假:提攜。

  ⑹扉:門扇。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

  兩句是說他要從長安歸去的原因,充滿了憤怨之情,辛酸之淚——當權者是不能依靠的,他們不會給我一條做官的路;能瞭解我的心事,賞識我才能的人,只有你王維,這實在是太稀少了。語氣沉痛,感情真摯。一個“誰”字,反詰得頗為有力,表明他深刻體驗到世態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一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實。言淺意深,餘味悠長,耐人咀嚼,感人至深。

  【詩文解釋】

  靜靜地生活還等待什麼呢?每天都空手而歸。想要尋找幽靜的山林歸隱,可惜要與老朋友分離。當權者有誰能容納我?世上知音畢竟是稀少的。只應該守住寂寞的日子,回鄉關上故園的門。

  【作品譯文】

  這樣寂寞還等待著什麼?天天都是懷著失望而歸。

  我想尋找幽靜山林隱去,又可惜要與老朋友分離。

  當權者有誰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間實在稀微。

  只應該守寂寞了此一生,關閉上柴門與人世隔離。

  【詩文賞析

  《留別王維》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將離長安時贈別王維之詩作。此詩先述說自己在京沒有什麼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離京卻又可惜與好友分別,表達了心中的悵惘和矛盾。接著慨嘆自己無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鄉隱居。全詩語調低沉,有對朝廷壓抑人才的怨憤,有不忍遠別知心朋友的留戀,還有懷才不遇的嗟嘆。語言淺顯,表達直率,對偶不求工整,但卻自然流暢,顯示出一種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

  孟浩然因為《歲暮歸南山》這首詩得罪了皇帝唐玄宗,因此不想在長安多呆一天。王維非常生氣地對他說:“你是怎麼想的',你千里迢迢來應試,皇上又非常賞識你的才能,你就不能吟誦一首別的詩,偏偏念這首詩,惹得皇帝不高興,不賜你一死就算萬幸了。”晚上,孟浩然想起白天的事情,思緒萬千,仕途失意,惆悵與怨恨溢於言表。他決定歸隱山林,但不忍心與朋友分別,就寫下了《留別王維》這首詩。詩人抒發出由於沒人引薦,缺少知音而失意的哀怨情懷。這首詩表達直率,語言淺顯,但意味深長,耐人尋味。

  據《舊唐書·文苑傳》載,孟浩然“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這首詩便是臨行前留給王維的,怨懟之中,又帶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摯動人。

  第一聯寫落第後的景象:門前冷落,車馬稀疏。“寂寂”兩字,既是寫實,又是寫虛,既表現了門庭的景象,又表現了作者的心情。一個落第士子,又有誰來理睬,又有誰來陪伴?只有孤單單地“空自歸”了。在這種情形下,長安雖好,也沒有什麼可留戀的。他考慮到返回故鄉了,“竟何待”正是他考試不中必然的想法。

  第二聯寫惜別之情。“芳草”一詞,來自《離騷》,王逸認為用以比喻忠貞,而孟浩然則用以代表自己歸隱的理想。“欲尋芳草去”,表明他又考慮歸隱了。“惜與故人違”,表明了他同王維友情的深厚。一個“欲”字,一個“惜”字,充分地顯示出作者思想上的矛盾與鬥爭,從這個思想活動裡,卻深刻地反映出作者的惜別之情。

  “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兩句,說明歸去的原因。語氣沉痛,充滿了怨懟之情,辛酸之淚。一個“誰”字,反詰得頗為有力,表明他切身體會到世態炎涼、人情如水的滋味。能瞭解自己心事,賞識自己才能的人,只有王維,這的確是太少了!一個“稀”字,準確地表達出知音難遇的社會現實。這在封建社會里是具有典型意義的。

  這一聯是全詩的重點,就是由於這兩句,使得全詩才具有一種強烈的怨懟、憤懣的氣氛。真摯的感情,深刻的體驗,是頗能感動讀者的,特別是對於那些有類似遭遇的人,更容易引起共鳴。如果再從結構上考慮,這一聯正是全詩的樞紐。由落第而思歸,由思歸而惜別,從而在感情上產生了矛盾,這都是順理成章的。只是由於體驗到“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這一冷酷的現實,自知功名無望,才下定決心再回襄陽隱居。這一聯正是第四聯的依據。

  “只應守寂寞,還掩故園扉”,表明了歸隱的堅決。“只應”二字,是耐人尋味的,它表明了在作者看來歸隱是唯一應該走的道路。也就是說,赴都應舉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場誤會,所以決然地“還掩故園扉”了。

  綜觀全詩,既沒有優美的畫面,又沒有華麗辭藻,語句平淡,平淡得近乎口語。對偶也不求工整,卻極其自然,毫無斧鑿痕跡。然而卻把落第後的心境,表現得頗為深刻。言淺意深,頗有餘味,耐人咀嚼。

留別王維原文、翻譯及賞析3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唐代·裴迪《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 / 留別王維 / 送崔九》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歸隱山林無論到深處或淺處,都應該欣賞丘壑的美景。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只在桃花源暫時遊了遊就匆匆出山。

  註釋

  崔九:即崔興宗,嘗與王維、裴迪同居輞川。南山:即輞川南邊的終南山,故詩中說他“歸山”。馬上口號:在馬背上順口吟成詩句。《全唐詩》此詩題下注:一作“留別王維”。

  丘壑:既指丘陵川壑,也是暗用典故,含勸友人隱逸山林,莫改初衷之意。

  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中的武陵漁人。

  賞析

  這是一首勸勉詩,勸勉崔九既要隱居,就必須堅定淺移,淺要三心兩意,入山復出,淺甘久隱。全詩用語淺淡,近乎口語,或暗用典,或明用典,或正勸,或反諷,喻之以理,曉之以情,在看似平淡的外現下蘊涵著濃郁的朋友情誼,含意頗這深遠。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這兩句是說這次回到山裡之後,淺論入山深淺,都要飽覽山川之秀麗,林木之幽美。這當然是勸勉崔興宗淺要再留戀世俗的生活,把對山水的感情昇華到一種與世俗生活相對立的高度,這與他們對現實的厭倦與反感有關。起句點題“送”字。詩人看著崔九向山中走去,於是勸勉他說,山中自有美妙之景,足以自得於心,一丘一壑,皆可怡性養神。次句“丘壑”用典,諷勸友人隱逸山林,莫改初衷,這下文預設伏從。

  後兩句緊依次句而寫,化用陶淵明《桃花源記》典故,含蘊深刻。既是勸勉友人堅持初衷,盡享山水之樂,同時暗含這一層意思:如果棄隱入仕,以後想再度歸隱,怕就難了。這裡“暫”字用得極妙,與次句“盡”字相對。次句從正面勸說,結尾二句從反面勸勉。這一正一反,思慮周全,語意婉轉,諄諄囑咐,濃濃友情,溢於字裡行間。

  結尾兩句是勸崔興宗隱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間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淺要再從那個境界裡返回到現實中來了。這一方面現達了對隱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現達了對現實的淺滿。之所以作者要人留戀那個“淺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是因這他們在現實中屢屢失敗,一方面產生了對現實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認識了現實生活。當時像裴迪、崔興宗這樣的寒士是沒有出路的,他們寧願隱居山林,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作者勸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間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託,就淺要像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武陵人一樣,找到了桃花源卻輕易地放棄了。作者認這這是一個錯誤,因此他說:“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