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薊北門行原文及賞析

出自薊北門行原文及賞析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經典的古詩吧,狹義的古詩,是指產生於唐代以前並和唐代新出現的近體詩(又名今體詩)相對的一種詩歌體裁。其實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出自薊北門行原文及賞析古詩,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出自薊北門行

  唐代:李白

  虜陣橫北荒,胡星曜精芒。

  羽書速驚電,烽火晝連光。

  虎竹救邊急,戎車森已行。

  明主不安席,按劍心飛揚。

  推轂出猛將,連旗登戰場。

  兵威衝絕幕,殺氣凌穹蒼。

  列卒赤山下,開營紫塞傍。

  孟冬沙風緊,旌旗颯凋傷。

  畫角悲海月,征衣卷天霜。

  揮刃斬樓蘭,彎弓射賢王。

  單于一平蕩,種落自奔亡。

  收功報天子,行歌歸咸陽。

  譯文

  胡虜橫行於北方,胡星閃耀著光芒。

  告急的文書快如閃電,報警的烽火日夜燃燒。

  救邊的將領受命出征,戰車森嚴地列隊前進。

  明主坐不安席,按劍怒心飛揚。

  用隆重禮遇任命將帥,軍旗連綿登上戰場。

  兵威凌厲直逼大漠,殺氣洶洶直衝蒼穹。

  列站陣與赤山之下,扎軍營於紫塞之傍。

  北方的初冬風沙十分猛烈,旌旗颯颯,飄揚在萬物凋傷的邊塞。

  在邊地的月光下吹奏出悲壯的畫角聲,戰士的軍衣上凝聚了層層寒霜。

  揮利刃直斬樓蘭王,彎雕弓直射左右賢王。

  蕩平匈奴單于,追逐其部落,各自奔亡。

  將軍收功捷報上呈天子,漫天歌舞,凱旋迴歸咸陽。

  註釋

  出自薊(jì)北門行:樂府“都邑曲”調名,內容多寫行軍征戰之事。

  虜陣:指敵陣。

  胡星:指旄頭星,古人認為旄頭星是胡星,當它特別明亮時,就會有戰爭發生。

  精芒:星的光芒。

  羽書:同羽檄。這裡指告急的文書。

  虎竹:泛指古代發給將帥的兵符。

  明主:英明的`皇帝。

  不安席:寢不安席,形容焦急得不能安眠。

  轂(gǔ):車輪。推轂:相傳是古代一種儀式,大將出徵時,君王要為他推車,並鄭重地囑咐一番,授之以指揮作戰全權。

  幕:通“漠”。絕幕:極遠的沙漠。

  列卒:佈陣。赤山:山名,在遼東(今遼寧西部)。

  開營:設營,紮營。

  紫塞:指長城。因城土紫色,故名。

  孟冬:初冬。颯:颯颯風聲。

  畫角:古樂器。本細末大,用竹木或皮革製成,外加彩繪,軍中用以報告昏曉。卷,這裡是凝聚的意思。天霜,古人認為霜是從天上落下來的。

  樓蘭:古國名。

  賢王:這時指敵軍的高階將領。

  單于:匈奴的首領。平蕩:蕩平。

  種落:種族,部落。這裡指匈奴所屬的部落。

  賞析:

  作者以當時胡虜之事為題,以小說般的敘事結構,勾繪了一幅生動的畫卷:胡人桀驁,橫侵塞北,北征之將帥平蕩單于,擒其君長,使其種落奔散,凱旋歸於咸陽,使朝廷永無北顧之虞。這首詩在歌頌反擊匈奴貴族侵擾戰爭的同時,也描繪了遠征將士的艱苦生活。

  全詩分為四段。前六句寫胡人興兵,戰事驟起。首二句胡人興兵北荒,胡星閃耀,渲染出大戰來臨之前緊張壓抑的氛圍。“羽書速驚電,烽火晝連光”,羽書、烽火報警,前線告急的羽書疾馳如電,報警的狼煙烽火晝夜不息,充分表達出前線戰事吃緊的緊張狀態,表現出匈奴敵軍來勢洶洶的場面,為下文寫漢軍將士英勇奮戰做伏筆。三四兩句寫漢軍馳救,救邊的將領率軍出征,兵車森嚴列隊前進。表現出軍隊的臨危不懼,反映出將士們的堅定意志。

  “明主”四句,天子按劍警覺,不安席坐,飛揚的內心也願馳騁疆場,率軍殺敵。天子選將出徵,勇猛的將士率軍前進,連山的旌旗佈滿戰場,寫出了君臣一心,公御外辱的堅定信念。

  後“兵威”八句,從側面描寫戰爭。首先是漢兵氣勢雄偉,其聲勢震懾絕域沙漠,殺氣直衝雲霄,表現出將士們浩蕩的禦敵氣勢。其次是列陣開營,在大漠搭起營帳,克服艱難條件,充分修整,以迎接最後的決戰。隨後四句描寫是沙場苦況,風沙緊,旗凋傷,畫角哀,衣卷霜。立冬時節天氣寒冷,狂風捲集著風沙向戰士們襲來,旌旗颯颯,飄蕩在萬物凋傷的邊塞。“畫角”二句極妙,愁語亦壯。在邊地的月光之下,號角吹響,更顯示出戰爭的淒涼之意。戰士們的鐵衣之上凝聚起層層寒霜,反映出軍旅生活的條件之艱苦,而戰士們不懼艱辛,捨命保國,反襯出戰士們濃濃的愛國情懷。

  末六句寫戰勝強敵,凱旋歸來。斬樓蘭,射賢王,揮利刃直斬樓蘭王,彎雕弓直射左右將領,是指擒賊先擒王,表現出軍隊高昂的鬥志。“斬樓蘭”深深表明此次戰爭已經取得戰爭的勝利。平蕩單于,種落奔亡,說的是清除邊患,平蕩匈奴所屬部落。最終凱歌回京,百姓相迎,報功天子,表現出了戰士們的英雄主義和愛國主義。全詩描繪了一幅激烈的戰爭場面,將士們奮力抗擊匈奴,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雖描寫勝利,但給人更多的並非喜悅之情,而是充滿了悲愴淒涼之感。

  創作背景

  天寶十一年(752),李白北遊薊門時,面對邊塞風光,內心有感而發,作成此詩。

  古代名人李白的簡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代偉大詩人。自稱涼武昭王李晨九世孫。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附近),父親客居綿州昌明(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遂生於此。出生之時,母親長庚人夢,故取名為白,字太白。幼聰穎,五歲誦六甲,十歲誦詩書並涉獵百家,後於江油大匡山喬松滴翠之坪讀書十載。開元八年(720年),蘇理出任益州刺史,他於路中投刺謁見,其才能使蘇題十分驚異,稱讚他說:“這小子天才英特,稍稍再用功學習一下、便可與司馬相如比肩。”他喜歡縱橫術,好擊劍,輕財好施而有俠義之風。曾與邑人東嚴子隱居陽山數年,郡守舉二人有道科,皆推辭不應。後出三峽,與友人吳指南遊襄漢、泛洞庭。指南病死,拗哭若天淪,猛虎臨前而堅守不動。暫將指南遺體殯於湘水畔,後數年為之營葬。又東至金陵、揚州,不到一年時間散金三十餘萬。後娶故相許國師孫女,居安陸十年。開元二十三(735年)遊太原,識郭子儀於行伍之中,恰遇郭犯有小過,在主帥面前講情減免了對他的刑責。

  與誰郡元參軍攜技遊晉相,浮舟弄水。之後至齊、魯,客居任城,與孔巢父、韓準、裴政、張叔明、陶西等會於祖徐山,縱酒為樂,號為“竹溪六逸”。天寶元年(742年),李白遊會稽,與道士吳病居判中。吳病被召,李白亦隨之至長安。往見賀知章,賀讀其詩文,讚歎不已,稱之為“滴仙人”。又經待盈法師(即玉真公主)舉薦,唐玄宗召見於金鑾殿。論當世事,草答香書,又上(宣唐鴻批一篇。甚得玄宗嘉賞,以七寶杯賜食,御手親為調羹,並任命他為供奉翰林,專掌密令,時年四十二歲。李白嗜酒,幾乎日日醉於酒肆之中,故與賀知章等八人有“酒中八仙”之稱。每當唐玄宗召他之時,幾乎都在酒醉之中,故常以水灑面,醉稍解時提筆為文往往一氣呵成而婉麗精切。如(出師詔)、(宮中行樂詞)、(泛白蓮池序)、(清平調)、(龍池柳色)等,皆為應詔之作。多次侍宴玄宗帝,曾因酒醉後令高力士脫靴。高力士深感受辱,故摘(清平調)旬以激怒楊貴妃。

  唐玄宗欲封給李白官爵,皆為楊貴妃所阻,同時又不斷遭到張用的讒毀。故在京三年,自知難容於近悻而請求還山,玄宗帝乃賜金放歸。此後李白便浪跡江湖,遊歷商、洛、梁、宋、齊、魯等地,寓家於東魯,與杜甫、高適、李留交遊,並請北海道士高如貴傳道篆。然後再北遊邯鄲、幽州、太原,南至蘇州、會稽、揚州、金陵,又往來於宣城、秋浦、南陵等地,前後共約十年時間。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起,李白轉徙於宿松、匡廬間。次年,永王李磷起兵,重李白才名而將他闢為僚佐。不久兵敗,李白繫於得陽獄中。乾元元年(758年),以永王事被為死罪,汾陽王郭子儀請以官爵為贖,始詔令長流夜郎。行至途中,遇赦而還,前往投靠當塗令李陽冰。唐代宗即位後以左拾遺的官職徵召他,可惜他已於寶應元年(762年)去世了。卒時賦(臨終歌)一篇,時年六十二歲,葬於當塗青山。李白有女名平陽,生卒年不詳;有子名伯禽,卒於貞元年(786年);有一個孫兒,出遊不知所往;有兩個孫女,皆嫁給普通農夫為妻。李白臨終時,將詩文草稿託付給李陽冰,李陽冰編為(草堂集),併為之作序。序言中說:“自中原有事,公避地八年,當時著述,十喪其九。今所存者,皆得之他人焉。”唐代宗時,下詔以李白詩、裴是劍、張旭草書為“三絕”。楊天惠楊天惠,名集,宇佑甫,又號文伯。

  北宋四川郡縣(今三臺縣)人,生卒年月無考。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中進士,歷任彭山縣承、鄧州教授。宋元符二年(1099年)正月調任彰明縣令,有政聲。宋徽宗時,因上疏言事,被列人“元佑朋黨”,於崇寧三年(1104年)七月免職,閒居鄲縣而終。楊天惠在任彰明縣令期間著有(彰明附子記)一文和(彰明逸事)一書。(彰明通事)一書惜已失傳,僅能在其他古籍上見到轉引該書的文字,這些被轉載而儲存下來的材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