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王大娘戴竿原文及賞析

詠王大娘戴竿原文及賞析

  原文:

  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

  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

  譯文

  勤政樓前百技競賽,各自展現自己的高超與魅力,而王大娘的長竿更是鶴立雞群,驚險美妙無比。

  誰能料到婦女反而更有力氣,頂著長竿猶自嫌輕,還要在上面頂個木山,叫人在山上翻滾歌舞。

  註釋

  ⑴樓:指勤?政樓?。百戲:指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

  ⑵綺羅:指婦女穿的有紋彩的絲織品,此處指王大娘。翻:反而,反倒。杜甫?《送趙十七明府之縣?》詩:“論交翻恨晚,臥病卻愁春。”

  ⑶著:一作“著”。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公元724年(唐玄宗開元十二年)。此詩題下有注:“《太平御覽?》雲:唐明皇御勤政樓,大張樂,羅列百技。時教坊有王大娘者,戴百尺竿,竿上施木山,狀瀛洲方丈,令小兒持絳節出入於其間,歌舞不輟。時晏以神童為秘書正字,方十歲,帝召之,貴妃置之膝上,為施粉黛,與之巾櫛,令詠王大娘戴竿。晏應聲而作,因命牙笏及黃紋袍賜之。”《明皇雜錄》也有類似記載:唐玄宗在新落成的勤政樓前舉行歡慶活動,觀賞百戲,有個教場藝人王大娘表演了戴竿技藝。她頭戴百尺長竿,竿上面還有做成仙境模樣的木山,並讓一名小男孩在山上表演歌舞節目。這時才10歲的劉晏已做了皇帝的秘書正字,被唐玄宗詔於樓中,楊貴妃?就讓神童劉晏針對勤政樓下百戲爭新和王大娘頭戴百尺竹竿的精湛表演作一首讚美詩。劉晏應聲而作了此詩。

  鑑賞

  “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前二句展示了一幅讓人驚歎的畫面。王大娘那細細的長竿頂著那麼大的一座木山,還有一個小孩子在山上翻滾出入,真夠刺激。而著一“唯”字,更有“萬綠叢中一點紅”之妙。

  “誰謂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後兩句進一步寫出王大娘超乎常人的力量與神妙絕倫的技藝。“誰謂”的反問語氣更突出了人們的驚訝詫異,增強了情感的`表達效果。

  此詩不僅再現了唐玄宗勤政樓前人們觀賞百戲的熱鬧場面,對王大娘過人的力量和神妙的技藝表示了由衷的讚歎,而且從一個側面展現了盛唐?時期文化藝術的高度發展和社會環境的安寧和諧。據《太平.御覽》記載,劉晏寫下此詩,博得了唐玄宗、楊貴妃等人的一片讚頌,唐玄宗非常高興,賞賜了劉晏一制象牙笏和一領黃紋袍。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