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經·胡琴原文及賞析

金字經·胡琴原文及賞析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是中文獨有的一種文體,有特殊的格式及韻律。那麼問題來了,到底什麼樣的古詩才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金字經·胡琴原文及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原文:

  雨漱窗前竹,澗流冰上泉。一線清風動二絃。聯,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塞雲黃暮天。

  譯文:

  就像雨水沖洗著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澗泉在冰上奔逐。胡琴的雙弦交替撥動,彷彿有一絲清風從弦下送出。演奏一曲又一曲,貫聯得那樣圓熟。樂聲先是清空高妙,一變而為悽切的怨訴。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塞雲黃塵,天色昏暮。

  賞析1:

  起首兩句對仗,運用“比”的手法,表現胡琴琴聲的垮琮。“雨漱窗前竹”,承襲杜詩“雨瀉暮簷竹”(《大雲寺贊公房》)的句法,而“澗流冰上泉”,則使人聯想起白居易《琵琶行》“幽咽泉流冰下難”的詩句,都具有形象的聽覺效果。雨點沖刷竹葉,沙沙作響,聲音比較沉實;澗泉進流冰上,鏗鏘有聲,聲音比較清脆,這同《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的原理一樣,是因琴絃粗細有別而產生的不同音色。兩句比喻,已暗暗點現了胡琴的“二絃”。

  “一線”句補明瞭這兩種聲音的來源。古人常把琴絃上流出的音符同風聯想在一起,如“泠泠七絃上,坐聽松風寒”(劉長卿《彈琴》)、“十四弦指下風生”(張可久《一枝花·湖上歸》)等。“一線清風動二絃”,既表達了琴聲的嫋嫋不絕,又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指法、弓法的嫻熟與柔和,甚而使胡琴器具的本身,增添了詩意與美感。

  “聯”是一字句。散曲中的一字句,除具有獨立存在的內容外,還能與上句或下句連讀成意。這裡的“聯”字,承上啟下,意蘊十分豐富。它可以理解為胡琴二絃上的樂聲相聯,添足“一線清風”的圓潤;也可釋為琴曲的內容互相連貫,即連續演奏小山篇、秋水篇(倘若將“小山秋水”間點上頓號),或連續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倘若將“小山”解作人名,而把“昭君怨”視作曲名)。“小山”的兩句如同註釋所述,具有多義性,不拘一解;遇上這種雙關乃至多關的情形,讀者在理解中不妨將它們的種種內涵在印象上疊加在一起。胡琴演奏的具體曲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曲文生動地向讀者展現了琴聲的聽覺效果。從後半幾句可以知道,從胡琴的兩根弦上娓娓流出了優美的琴聲,最初是清曠空湛的曲調,泠泠然澄如秋水;隨後轉為哀怨悽切的內容,彷彿昭君出塞,在黃塵暮雲中搊彈的一曲哀歌。寥寥數筆,令人神馳心往,有餘韻不絕之感。

  作者另有《朝天子·酸齋席上聽胡琴》雲:“玉鞭,翠鈿,記馬上昭君面。一梭銀線解冰泉,碎拆驪珠串。雁舞秋煙,鶯啼春院,傷心塞草邊。醉仙,彩箋,寫萬里

  賞析2:

  人們談起寫蠶婦的詩,自然會提到宋代詩人張俞的《蠶婦》:“昨夜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而晚唐詩人來鵠的.《蠶婦》與張俞的《蠶婦》題目相同,內容相似,而寫法與格調迥異。來鵠的《蠶婦》不像張俞的《蠶婦》那樣,用明顯對比的手法概括封建社會階級對立的現實,而是先從蠶婦整日採桑養蠶的辛苦談起。

  “曉夕採桑多苦辛”一句緊扣詩題,“曉夕”二字直述採桑葉時問之長,突出勞動的艱苦。從這一句詩中,表現了採桑人的倦容,“多苦辛”三字又表現了作者同情蠶婦的思想感情。接下去詩人明確告訴人們,這些整天採桑葉的蠶婦並不是不愛盛開的百花,而只是在養蠶的大忙季節不得“閒身”而已。

  這首詩的後半部分透過假設及由這一假設推論出來的結果清楚地說明封建社會誰養活誰這一根本問題。富貴人家的小姐太太們所以能在“好花時節”有閒情逸致去欣賞百花,正是由於這些蠶婦在此時“曉夕採桑”的結果。如果這些蠶婦此時也去千這些“繁華事”,那麼,那些“黃金屋裡人”只能被‘凍殺”。原來,這些“黃金屋裡人”是由這些蠶婦養活的。此兩句陡轉筆鋒,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完全是依靠剝削勞動人民而生活的這一事實。

  全詩筆致冷雋,構思深曲,耐人尋味,在對當時不合理社會現象的揭示中,流露出了詩人的憤慨不平之情。運用通俗又略帶詼諧的語言,透過敘述與假設的形式,透過暗含的對比,表現了深刻的思想內容,是這首詩的顯著特點。關山怨。”與該曲有相近之處。運用生動的藝術語言,將無形的音樂轉化為可感的畫面,正是這類聞樂作品的美感所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