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之回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

上之回原文、翻譯及賞析2篇

上之回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上之回

  李白〔唐代〕

  三十六離宮,樓臺與天通。

  閣道步行月,美人愁煙空。

  恩疏寵不及,桃李傷春風。

  淫樂意何極,金輿向回中。

  萬乘出黃道,千旗揚彩虹。

  前軍細柳北,後騎甘泉東。

  豈問渭川老,寧邀襄野童。

  但慕瑤池宴,歸來樂未窮。

  譯文

  上林苑有離宮三十六所,離宮高聳入雲,樓臺和天相連。月亮在高樓之間架空的通道上流轉。美人在煙霧迷茫中帶著點點愁緒。自從失寵之後,恩情漸漸淡了,桃李似乎也在春風中為美人今日的孤寂而傷懷。君王的恣意享樂什麼時候才到盡頭,好讓他的車駕早日回到漢宮之中。想象中皇帝的車駕繞著太陽的軌道疾馳行進,錦旗在朝日的彩虹間飄揚。皇帝親自去細柳營和甘泉宮檢閱軍隊。不知當今的皇帝能不能像周文王那樣起用在渭水河畔垂釣的老人,也不知道君王是否能向襄野牧童詢問治國之道。真期望能夠有那一天,能夠和皇帝共宴,歸來其樂無窮。

  註釋

  離宮:指上林苑有離宮三十六所,有建章、承光等一十一宮,平樂等二十五館。閣道:即複道,高樓之間架空的通道。金輿:天子的車架。回中:漢宮名。黃道:是古人想象中太陽繞地執行的軌道。細柳:指軍營。甘泉:漢宮名。故址在今陝西淳化西北甘泉山。渭川老:指渭水河畔垂釣的呂尚。襄野童:這裡運用的是典故。黃帝出訪聖人,到了襄陽城迷路。就向一個牧童問路,又問他治國之道。牧童以“除害馬”為喻作答,被黃帝稱為“天師”。後來就用以歌詠皇帝出巡。瑤池宴:瑤池是古代神話中神仙居住之地,在崑崙山上。西王母曾於此宴請遠道而來的周穆王。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明堂賦》《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上之回原文、翻譯及賞析2

  上之回,大旗喜。懸紅雲,撻鳳尾。劍匣破,舞蛟龍。

  蚩尤死,鼓逢逢。天高慶雷齊墜地,地無驚煙海千里。

  古詩簡介

  《上之回》是唐代詩人李賀借用漢樂府《鐃歌》曲題所作的一首詩。此詩對樂府舊題賦予了新意,借漢武帝劉徹巡行回中(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歌頌西漢王朝戰敗匈奴奴隸主的騷擾、鞏固國家統一的功績來歌頌中唐時期對藩鎮割據的平叛鬥爭所取得的勝利,宣傳了維護統一的思想,寄託了他對現實的期望。全詩格調明快,筆力雄健,洋溢著詩人的喜悅之情。

  翻譯/譯文

  皇帝勝利歸來,大旗歡舞招展。

  紅旗如雲片連片,旗端羽飾隨風捲。

  寶劍破匣騰空起,恰如蛟龍舞蹁躚。

  黃帝凱旋蚩尤死,戰鼓咚咚聲震天。

  高天雷聲歡慶,祥雲籠蓋大地。

  地上無烽煙,海內千里慶勝利。

  註釋

  ①上之回:系樂府舊題,漢樂府《鐃歌》曲之一。此指天子返回京師。

  ②大旗喜:用擬人化的手法,寫皇帝的勝利使軍旗也歡欣飄揚。

  ③紅雲:指紅色的大旗連成一片,狀如雲霞。

  ④撻(tà)鳳尾:指風吹旌旗,翩翩拂擊旗端羽毛。鳳尾:旗上的羽飾。

  ⑤劍匣破:據《拾遺記》載,傳說上古帝王顓項有把寶劍,常在匣中發出虎嘯龍吟般的鳴聲。如有敵兵來犯,劍會自動破匣騰空,飛去殺敵。

  ⑥舞蛟龍:比喻寶劍飛舞的情景。

  ⑦蚩(chī)尤:傳說中古代南方少數民族首領,曾發動叛亂,後被黃帝擒殺。

  ⑧逢(péng)逢:鼓聲。

  ⑨慶雷:歡聲雷動。一作“慶雲”。慶雲即五色雲彩,古人以為祥瑞之氣。墮地:意思是籠罩大地。

  ⑩驚煙:報警的烽火。海:海內,指全國。這句謂中國大地戰爭平息,四海之內處處安寧。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十月。元和年間,對藩鎮多次用兵,取得了一些勝利。如元和元年平定反叛的劉闢,元和二年剿滅鎮海節度使李錡。這些對藩鎮戰爭的勝利、對人民是個鼓舞,使元和年間出現史家所說的“中興”現象。李賀從這些勝利中受到鼓舞,所以寫了這首頌詩。

  賞析/鑑賞

  整體賞析

  李賀很少寫歡慶的詩。他所處的社會本來就很少值得喜慶的事,滿目瘡痍,叫人喜不起來;另外詩人遭際坎坷,他也很少有歡樂的時候;再加上詩人性格內向,比較悲觀。這種種原因,都使得李賀的作品中很少歌頌歡樂、抒發愉快情感的詩歌。這首《上之回》卻是一首歡慶勝利的頌歌。

  這首詩一連用了八句三字句,音韻急促,一氣流貫,表達極度欣悅的心情。

  “上之回,大旗喜。懸紅雲,撻鳳尾”前四句透過寫景突出喜慶的景象。用“喜”字來形容紅旗飄揚,使紅旗染上了情感的色彩。到處是紅旗、好似是懸在天上的紅雲,紅旗上的鳳尾相互拍打著。這真像是一片旗的海洋。詩一開始就把讀者帶進了一個被紅旗包圍著的喜慶的境地裡。

  “劍匣破”四句,追述勝利的經過。詩人在這四句中用了兩個典故,只用了十二個字寫出了這次戰鬥的歷程,語言十分精煉。寶劍衝破劍匣,如蛟龍騰飛起舞,殺向敵人,用以形容朝廷軍隊的威武神速,寫出了軍隊的不可抵擋的氣勢。讀著這兩句,好像看到朝廷的軍隊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地打擊著敵人。敵人被殲,叛亂平定,到處是一片慶祝勝利的鼓聲。用“蚩龍”這一典故十分確切地表達了詩人的感情以及喜悅的心境。

  這八句短促的三字句,既把場面、戰鬥經過寫出,更把詩人那種抑制不住的感情生動地表達了出來。它們真像一瀉千里的激流,奔騰著、翻滾著,掠過讀者的.心田,激起讀者的強烈共鳴。

  最後兩句“天高慶雷齊墮地,地無驚煙海千里”是七言句,抒發著詩人美好的理想。他想象著平定叛亂藩鎮之後和平安定的美好景象。歡呼聲像天上的雷聲降落地上那樣,到處是歡聲雷動;在遼闊的國土上,再不會有使人驚心動魄的烽煙。四海之內,平靜無波。中唐時期經過了連綿八年的安史之亂,社會已經陷入極度混亂;各地方藩鎮又發動割據戰爭,戰火不息,人民的生活在征戰中更加痛苦。渴望和平、安定,是當時人民的普遍願望。

  這首詩是詩人在勝利的喜悅中一氣呵成的,似乎是感情的噴發,未經雕飾,但是,詩人卻是經過精心構織的。他在整首詩中,突出了紅色。那鮮紅的旗幟,如火紅的海洋,如滿天的紅雲,這就突出了喜慶的色彩;此外,詩中還突出了逢逢的鼓聲,和鮮紅的色彩相映襯,有聲有色地把喜慶的熱烈場面刻畫了出來。這正是詩人在藝術安排上雖用力構思,但已達到似乎漫不經意的成熟境地。

  名家點評

  清代陳本禮《協律鉤玄》卷四引董伯音:“此指李晟破朱泚,復長安,德宗自奉天還京也。”

  近代錢仲聯《李賀年譜會箋》:“此詩乃借用東漢王朝討平割據軍閥呂布故事以託寓俘斬劉闢事,白門樓斬布與興安門樓受俘景象類似。一詩兩稿,轉應以《集外詩》所受為正。”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