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全庵桃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慶全庵桃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慶全庵桃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譯文

  當年的桃源人找到桃花源躲避秦末亂世,每次看到桃花盛開才知新的一年來到了。

  倘若我在那裡定不讓桃花花瓣隨水流出,為的是怕再有打漁人找到入口進來啊!

  註釋

  庵:古時的廟的名稱,和尚住居為廟,尼姑居處為庵;亦有把文人的書齋稱為庵的。

  桃源:指晉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中的地方。故事說,有打漁的人順水中的桃花,找到源地。由泂洞口入桃花源,另是一番世界。

  桃紅:桃花開放。

  遣:讓。

  津:渡口。這裡進入桃花源的洞口。

  賞析

  詩題的是自己門前的桃花,但詩直接由題宕開,從桃花聯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說武陵有個漁夫,見到一條小溪,溪邊長滿桃花,落英繽紛,他順溪水找到了一個地方,人民男耕女織,安居樂業,自稱是避秦亂而遷移至此,遂與世隔絕,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幾經變更。漁夫回家後,告訴了當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卻再也找不到了。詩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說自己找了塊與世隔絕的地方隱居,目的是為了躲避新朝。詩人在感情上已經把自己等同於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萬事不關心,因此第二句說自己自從避世後,連時間概念都沒有了,只是見到眼前桃花盛開,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來。這兩句雖然讀來覺得平易自然,實際上隱含著詩人無數的傷心血淚在內;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嘗不是天天在祈禱有人起來推翻元蒙統治,恢復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調更降下一層。桃花源中的人,因為桃花隨著流水而出,被漁夫所追逐而發現了隱避之所。詩人當時變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擔心地提出,門前的桃花凋謝時千萬不要隨流水淌出,怕有人見到,跟尋而至,發現自己隱居的'地方。詩人這樣說,不僅僅是表示不願讓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絕不與新朝合作。全詩隨手設譬,既符合自己身世與當時社會現實,又明白地表明瞭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過,詩人最終還是被人發現了,程文海、留夢炎等人交相薦舉他出仕,他都嚴詞拒絕,最後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參政魏天祐的強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絕食而死,實現了自己與新朝不兩立的誓言。

  創作背景

  南宋滅亡後,謝枋得在浙贛交界一帶抗擊元兵,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不久,信州失守,他變易姓名,躲藏在武夷山區,賣卜論學於建陽市中,一住十二年。這首小詩借自己門前桃花開放,結合自己逃難現狀,抒發避世怕人知曉的心理,表示與新朝的決絕。

  謝枋得

  謝枋得(1226~1289年):南宋進士,江西信州弋陽人,字君直,號疊山,別號依齋,擔任六部侍郎,聰明過人,文章奇絕;學通“六經”,淹貫百家,帶領義軍在江東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國,作品收錄在《疊山集》。

慶全庵桃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慶全庵桃花

  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

  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

  古詩簡介

  《慶全庵桃花》是南宋詩人謝枋(fāng)得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作者沒有直接描繪庵中桃花盛開的景色,而是借景抒情,把幽靜的小廟,比作逃避秦王朝暴政的世外桃源,希望在這裡隱居避難,從此不與世人交往。作者身處亂世,眼見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憂心如焚,詩字裡行間,流露了作者的這種憂憤心情。

  翻譯/譯文

  我尋到了塊像桃花源那樣理想的地方,正可以同躲避秦朝的暴政一樣躲避新朝;在這裡,我早已忘記了節令,只是見了桃花又一次盛開,才知道又一年的春天來到。桃花紛紛飄落,切莫讓它飄進溪水;恐怕有多事的漁郎見了,順著漂浮的花瓣找到這裡,把我騷擾。

  註釋

  ①慶全庵:謝枋得避居建陽(今屬福建)時給自己居所取的名稱。

  ②桃源:“桃花源”的省稱。晉陶潛作《桃花源記》,謂有漁人從桃花源入一山洞,見秦時避亂者的後裔居其間,“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漁人出洞歸,後再往尋找,遂迷不復得路。後遂用以指避世隱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③問津:詢問渡口。這裡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無人問津”意,指尋訪。

  賞析/鑑賞

  詩題的是自己門前的桃花,但詩直接由題宕開,從桃花聯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晉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說武陵有個漁夫,見到一條小溪,溪邊長滿桃花,落英繽紛,他順溪水找到了一個地方,人民男耕女織,安居樂業,自稱是避秦亂而遷移至此,遂與世隔絕,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幾經變更。漁夫回家後,告訴了當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卻再也找不到了。詩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說自己找了塊與世隔絕的地方隱居,目的是為了躲避新朝。詩人在感情上已經把自己等同於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萬事不關心,因此第二句說自己自從避世後,連時間概念都沒有了,只是見到眼前桃花盛開,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來。這兩句雖然讀來覺得平易自然,實際上隱含著詩人無數的傷心血淚在內;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嘗不是天天在祈禱有人起來推翻元蒙統治,恢復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調更降下一層。桃花源中的人,因為桃花隨著流水而出,被漁夫所追逐而發現了隱避之所。詩人當時變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擔心地提出,門前的桃花凋謝時千萬不要隨流水淌出,怕有人見到,跟尋而至,發現自己隱居的地方。詩人這樣說,不僅僅是表示不願讓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絕不與新朝合作。全詩隨手設譬,既符合自己身世與當時社會現實,又明白地表明瞭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過,詩人最終還是被人發現了,程文海、留夢炎等人交相薦舉他出仕,他都嚴詞拒絕,最後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參政魏天祐的強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絕食而死,實現了自己與新朝不兩立的誓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