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原文、翻譯、賞析通用15篇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通用15篇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1

  作品原文

  春夜

  王安石

  金爐香盡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

  作品註釋

  1、漏:古代計時用的漏壺。

  2、翦翦:形容初春的寒風削麵,尖刻刺骨。

  作品譯文

  夜已經深了,香爐裡的香早已經燃盡,漏壺裡的水也快漏完了。後半夜的春風給人帶來陣陣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卻使人心煩意亂,只看見隨著月亮的移動,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欄杆。

  作品鑑賞

  這首絕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宿左省》屬於同一題材:“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這首詩的前兩句相當於杜詩的前兩聯,都是寫景。首句是視覺加聽覺,以動襯靜。王安石寫的是春天拂曉時的景象;杜甫則因彷彿聽到有人開宮門的鑰匙聲,和百官上朝的馬鈴聲而睡不著,其意義相對要小些,這是由於兩人的地位懸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觸覺寫出了香盡漏殘、黎明破曉時分的夜寒意。第三句敘事夾抒情,詩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與時際會”,這激動人心的時候就要到來,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那樣睡不著覺。但詩人留下問題:為什麼“眠不得”,春色為何“惱人”,詩人故意不說原因。“惱”字在此處是反義正用,不能作惱恨的“惱”理解,應作“撩”解,杜甫詩“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中的“惱”字即是“撩”的意思,絕不是苦惱得不能成眠。最後一句以景結情:但只見月亮移動,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裡的欄干上。詩貴含蓄,此詩除第三句外,字字寫景,情隱詞外。

  這首詩的內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透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於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著餘而不盡之意。

  詩人所描寫的皇宮春曉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賈至“禁城春色曉蒼蒼”,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的用意是一樣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徵大好的形勢。如果沒有“月傍九霄多”,就不會有“花影上欄干”,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參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後才動筆的。

  所以說,這一首政治抒情詩。王安石是借用愛情詩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春風得意之情。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西)人。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稱王荊公、臨川先生。唐宋八大家之一,被列寧譽為“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家”。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公元1042年(慶曆二年)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

  公元1067年(治平四年)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公元1069年(熙寧二年)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公元1076年(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諡“文”。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2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唐代·杜甫《春夜喜雨》

  譯文

  好雨知道下雨的節氣,正是在春天植物萌發潤長的時候。

  隨著春風在夜裡悄悄落下,無聲地滋潤著春天萬物。

  雨夜中田間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燈火獨自閃爍。

  天剛亮時看著那雨水潤溼的花叢,嬌美紅豔,整個野官城變成了繁花盛開的世界。

  註釋

  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乃:就。

  發潤:萌發潤長。

  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裡指春雨在夜裡悄悄地隨風而至。

  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曉:天剛亮的時候。

  紅溼處:雨水溼潤的花叢。

  紅溼處:指有帶雨水的紅花的地方。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變得沉重。

  重:讀作zhòng,沉重。

  野官城:成都的別稱。

  賞析

  本詩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為什其好呢,因為它“知時節”。聯裡就是把雨擬人化,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配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聯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開來的細雨,開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獨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緊接著頸聯從視覺角度描寫雨夜景色。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裡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聯雨準會下到天亮。聯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瞭雲厚雨足,開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象中的雨後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後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溼”,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溼”“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詩人盼望聯樣的“好雨”,喜愛聯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裡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裡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和那些朱門裡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3

  春夜/夜直

  王安石〔宋代〕

  金爐香燼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譯文

  夜已經深了,香爐裡的香早已燃盡,漏壺裡的水也將漏完。夜風輕柔卻也帶著點點寒意。夜晚的春色美得令人難以入睡,只見花影隨著月亮的移動,悄悄地爬上了欄杆。

  註釋

  夜直:晚上值班。“直”通“值”。宋代制度,翰林學士每夜輪流一人在學士院值宿。這首詩《千家詩》選入,改名“春暮”。金爐:銅製香爐。漏聲殘:指水將滴完,即天快亮。漏聲古代用來計時的漏壺中滴水的聲響。翦翦(jiǎn):形容風輕且帶有點寒意。惱人:引逗、挑動人。欄干:欄杆。以竹、木等做成的遮攔物。

  賞析

  王安石這首小詩,在他的集子裡,本名《夜直》,也就是說在翰林學士院中值夜班時所寫。《千家詩》後面第80首《直玉堂作》(洪諮夔)和第83首《直中書省》(白居易)都是寫這種情景。此處,選詩者為了切合集中按四時編排的特色,將題目改成了《春夜》。

  王安石於公元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進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變法萬言書,未被採納。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進京面對。經過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變法主張未能實現。此時形勢突變,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銳意變法的新帝,正是龍虎風雲、君臣際遇的良機,大展鴻圖,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剪剪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自制的波瀾,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撥得不能成眠。

  首句“金爐香燼漏聲殘”詩人因國事而一夜未眠,對時間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爐裡的“燼”又聽漏聲之殘。次句“翦翦輕風陣陣寒”此句寫詩人由室內來到戶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風輕微而帶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說明了詩人的興奮和激動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惱人”更是把作者亢奮不已的心情表現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欄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語結情語”,將作者的愉悅的心境表現的含蓄而又興味長。

  “春色惱人眠不得”寫作者在戶外面對美好的春色,激動不已。這裡“春色”既是實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歷史上難得的君臣際遇,確實是難得的“春色”;這裡的“惱人”是撩人,由於時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圖的機會。故無數往事、感慨事、緊要事湧上心頭,所以才會興奮的“眠不得”。

  這首詩的內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透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於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著餘而不盡之意。

  詩人所描寫的皇宮春曉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賈至“禁城春色曉蒼蒼”,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的用意是一樣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徵大好的形勢。如果沒有“月傍九霄多”,就不會有“花影上欄干”,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參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後才動筆的。 所以說,這一首政治抒情詩。王安石是借用愛情詩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春風得意之情。

  簡析

  (一)整體評說。

  是是春夜懷人之作。詩人月有正面寫對人詩懷念,而是透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詩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是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詩清夢,實際上是由於對遠方詩人強烈詩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詩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是首詩詩好處是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月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詩種種景象。

  其實不看作者詩寫詩背景,單獨看詩,是看不出是是懷念親人詩。但從詩詞中可以感覺出,作者因為心裡惦念著某事或某人,顯得睡臥不安。

  (二)寫作手法。

  是首詩主要特點是委婉含蓄。作者寫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種物景詩變化來替代詩,月有直言,是體現了中國詩詞一貫含蓄詩作風。作者寫心情,用詩是“託詞”,口裡說是惱春色,實際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詩表達方式。此詩還使用了借代等手法。

  (三)解說詩句。

  第一句“金爐香盡漏聲殘”,單看是句,是看不出在寫春夜詩,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詩句有較普通。“金爐香盡”和“漏聲殘”都是形容夜已很深。古人用漏壺測算時間,一個漏壺詩水快滴盡了,表示時間已經過去很多了。蘇軾《卜算子》用過“漏斷人“靜”,也是用“漏”寫夜,基本上詩詞裡寫“漏壺”都是在寫夜。

  第二句“翦翦輕風陣陣寒”,“翦”,原意是指整齊詩羽毛,是裡是用來形容寒風料峭。是句描寫風詩“輕”“寒”。從是句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寫“春”。因為夏風涼習,秋風蕭殺,冬風凜冽,只有春風才“輕”且“寒”。詩詩前兩句合起來,是先“夜”再“春”,不是先“春”再“夜”,顯得有較庸俗和普通。

  第三句“春色惱人眠不得”。是句非常不錯,可以說是有較出彩詩。因為詩詞裡寫春色,一般是兩種態度為主流。一是讚賞喜愛和眷戀詩,一是哀嘆惋惜和感慨詩,其實也是愛春色,但就是提前擔心它流走。王安石在是裡別出心裁,表示“春色惱人”。為什麼惱人呢,背後肯定有玄機。至於什麼玄機,作者在詩裡未點明。讀者可以根據是句來推斷,肯定是有樣東西,讓作者覺得有欣賞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記掛詩。那就是——親人。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欄干”。雖說“月移花影”屬於“俗詞俗句”,但寫景不錯,有月有花,影動花凝。是句詩間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月睡,看著花影從庭院移到欄杆。夜更深沉,人卻始終難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詩緣故。

  總詩說來,是首詩最出彩詩句子是“春色惱人眠不得”,餘者相對來說都是有較普通詩詩句。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傳世文集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其詩文各體兼擅,詞雖不多,但亦擅長,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荊公最得世人哄傳之詩句莫過於《泊船瓜洲》中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4

  原文:

  春夜竹亭贈錢少府歸藍田

  唐代:王維

  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西遠。

  羨君明發去,採蕨輕軒冕。

  譯文:

  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

  春夜寧靜一切生物全都止息,不時聽到隔著竹林幾聲犬吠。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西遠。

  卻使我回憶起在山裡的時候,有人家的地方遠在山澗西邊。

  羨君明發去,採蕨輕軒冕。

  真羨慕你天明就要啟程歸去,安於採蕨生活輕視爵高官顯。

  註釋:

  夜靜群動息,時聞隔林犬。

  群動息:各種動物停止活動。晉陶潛《飲酒》詩之七:“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卻憶山中時,人家澗(jiàn)西遠。

  澗:夾在兩山間的水溝。

  羨君明發去,採蕨(jué)輕軒冕。

  明發:早晨起程。蕨:即蕨菜,也叫拳頭菜。一種野生蕨類植物厥的嫩芽,可食用。軒冕:古時大夫以上官員的車乘和冕服。這裡借指官位爵祿。

  賞析:

  這首詩精悍短小,卻神韻無窮,詩題即清晰的點名了寫作時間、地點及寫作原委。全詩的意境,與王維的散文名篇《山中與裴秀才迪書》可互相印證。

  春夜的竹亭,清新而靜謐,輕輕掠過的涼風,吹得竹林颯颯作響,遠處偶爾傳來斷斷續續的幾聲犬吠,隔著夜幕中青蔥的林子,劃破這夜的安寧。以動襯靜,展現在讀者眼前的是一幅悄然靜謐的春夜圖。置身於此情此景之中,詩人的思緒飄飛到了山中隱居時的場景,那山澗西邊的簡陋小屋,那縱情田園的悠然自得,那份清閒自在的生活情致。次日天一亮,好友錢少府就要辭官隱退、隱居山林了,可惜這一切,詩人也就徒有羨慕之情。

  這首詩以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幅生動傳神的畫面,將詩人的心思無一保留地流露出來。此詩之妙處之一在首句,聲音與環境的巧妙結合,以動襯靜,細微處著手,渲染出靜謐安寧的氛圍與意境,讓人恍若身臨其境。二在末句,借用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採蕨而食的典故,表露出詩人對錢少府輕視官場、隱退而居的讚賞與歆羨,同時也傳遞出自己渴望早日歸隱的希望。

  此詩給人以清新美好之感,意境之美油然而現,透過表達對錢少府退而歸隱之舉的讚賞也表達出詩人渴望歸隱之意,韻味悠遠。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5

  原文:

  春夜

  唐代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

  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譯文: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

  春天的林苑裡,月自天穹緩緩移動,而竹林掩映下的廳堂在夜色中打開了。

  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喧鬧聲驚起林間宿鳥,掠過林子穿飛而去,而花香則隔著春水遠遠地送將過來。

  註釋:

  春苑月裴(péi)回,竹堂侵夜開。

  苑:花園或園林。裴回:同“徘徊”,表示在一個地方來回掠動、走動。侵夜:近夜,入夜。侵,入、臨近。

  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驚鳥:從休息場地或啄食場地驚起的鳥。排林度:夜鳥歸林,排行而過。風花:春風吹送的花香。

  賞析:

  此詩前兩句描寫了月光下漫步在林苑裡的主人公的形象;後兩句寫受驚的群鳥飛越樹林,輕風隔水吹來陣陣花香。全詩描繪了一個有著靈動鳥影、醉人花香的春夜園林,語言淺近、靜謐清新。

  詩的前兩句,描寫了月光下漫步在林苑裡的主人公的形象。春天苑囿,明月徘徊,傍晚在竹子環繞的廳堂裡聚會,體現了詩人此時月下漫步的悠閒。

  後兩句寫受驚的群鳥飛越樹林,輕風隔水吹來陣陣花香。“驚鳥排林度”,是瞬間的美景,作者快速地抓住了這一景象的韻味,此處也了作者對於外界的偶然事件及瞬間美的敏感性,技巧非常高明。而緊接著的是夜風帶來的花香。如此,有著靈動鳥影、醉人花香的地方,一個優美、浪漫的世界出現在了讀者的面前。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6

  春夜別友人

  銀燭吐青煙,金樽對綺筵。

  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

  悠悠洛陽道,此會在何年。

  古詩簡介

  《春夜別友人》是唐代傑出詩人陳子昂的作品,是一首送別詩,此詩約作於公元684年(武則天光宅元年)春。首聯寫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頷聯寫離堂把臂傷琴瑟,別路遙迢情纏綿。頸聯寫戶外所見,時光無情催人離,沉靜之中見真摯情愫。尾聯寫目送友人赴古道,隱隱哀愁胸中湧。

  翻譯/譯文

  明亮的蠟燭吐著縷縷青煙,高舉金盃面對精美豐盛的席宴。餞別的廳堂裡回憶著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別後要繞山過水,路途遙遠。宴席一直持續到明月隱蔽在高樹之後,銀河消失在拂曉之中。走在這悠長的洛陽道上,不知什麼時候才能相會?

  註釋

  綺筵:華麗的筵席。

  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語出《詩經·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琴鼓瑟。”

  長河:指銀河。

  銀燭:明亮的蠟燭。

  註解:首聯採用對偶句形式,“青”與“綺”相對,都為綠色的意思。

  賞析/鑑賞

  這首詩是一首送別詩。陳子昂的《春夜別友人》共兩首,這是第一首。約作於公元684年(武則天光宅元年)春。時年二十六歲的陳子昂離開家鄉四川射洪,奔赴東都洛陽,準備向朝廷上書,求取功名。臨行前,友人設宴歡送他。席間,友人的一片真情觸發了作者胸中的詩潮。旋即寫成這首離別之作。

  這首律詩一開頭便寫別筵將盡,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緒和寂靜狀態。作者抓住這一時刻的心理狀態作為詩意的起點,徑直但卻自然地進入感情的高潮,情懷頗為深摯。“銀燭吐青煙”,著一“吐”字,使人想見離人相對無言,悵然無緒,目光只是凝視著銀燭的青煙出神的神情。“金樽對綺筵”,用一“對”字,其意是面對華筵,除卻頻舉金樽“勸君更盡一杯酒”的意緒而外,再也沒有什麼可以勉強相慰的話了。此中境界,於沉靜之中更見別意的深沉。

  頷聯“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琴瑟”指朋友宴會之樂,源出《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琴鼓瑟”,是借用絲絃樂器演奏時音韻諧調來比擬情誼深厚的意思。“山川”表示道路遙遠,與“琴瑟”作為對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內心的波瀾:“離堂”把臂,傷“琴瑟”之分離;“別路”迢遙,恨“山川”之繚繞。這兩句著意寫出了離情的纏綿,令人感慨唏噓。

  頸聯“明月隱高樹,長河沒曉天”,承上文寫把臂送行,從室內轉到戶外的所見。這時候,高高的樹蔭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長河淹沒在破曉的曙光中。這裡一個“隱”字,一個“沒”字,表明時光催人離別,不為離人暫停須臾,難捨難分時刻終於到來了。

  結尾兩句寫目送友人沿著這條悠悠無盡的洛陽古道踽踽而去,不由興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末句著一“何”字,強調後會難期,流露了離人之間的隱隱哀愁。

  這首詩中作者沒有套用長吁短嘆的哀傷語句,卻在沉靜之中見深摯的情愫。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應不溫不火。“火”則悲吟太過而感情淺露;“溫”則缺乏蘊藉而情致不深。此詩寫離情別緒意態從容而頗合體度,有如琵琶弦上的淙淙清音,氣象至為雍雅,不作哀聲而多幽深的情思。

  此詩通篇暢達優美,除了開頭一聯因場面描寫之需而適當選用華麗辭藻外,其餘用語都不加藻飾,平淡自然。他所追求的乃是整首詩的深厚和雅。清人紀昀說得好:“此種詩當於神骨氣脈之間得其雄厚之味,若逐句拆開,即不得其佳處。如但摹其聲調,亦落空腔”。再有,此詩雖寫眼前景,心中情,卻有所繼承和借鑑。有人指出,它“從小謝《離夜》一首脫化來”。《離夜》即謝朓《離夜同江丞王常侍作》,也是寫一次夜宴。兩相比較可知,陳詩在章法、用語等方面都明顯受了謝詩影響。但陳子昂並沒有簡單地模擬前人,而是有所創新。謝詩較直露和簡潔,陳詩則婉轉而細膩,在結構上更善於迴環曲折地精心佈局,情和景的安排上,先以穠麗之筆鋪寫宴會之盛,次以婉曲之調傳達離別之愁,再以宏大的時空背景烘托出宴會之久與友誼之長,最後以展望征途來結束全篇,層次分明。通篇情景合一,從優美的意象描寫中自然地流露感情。勝於一般的離別之作。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7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作品註釋

  (1)知:明白,知道

  (2)乃:就。

  (3)發生:萌發生長。

  (4)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

  (5)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6)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7)曉:天剛亮的時候。

  (8)紅溼處:指有帶雨水的紅花的地方。

  (9)花重:花因沾上雨水變得沉重。

  (10)重:讀作zhng(因前句“曉看紅溼處”,意在說花團錦簇,露水盈花。花沾滿露水,顯得很飽滿, 花自然就重(zhng)了。“花重錦官城”是說露水盈花的美景。)

  (11)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時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後人有用作成都的別稱。

  作品譯文

  及時的雨好像知道時節似的,在春天來到的時候就伴著春風在夜晚悄悄地下起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田野小徑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溼的泥土上必定佈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春夜喜雨》賞析:《春夜喜雨》是唐詩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此詩運用擬人手法,以極大的喜悅之情,讚美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中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

  作品意境

  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是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這首詩寫於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後,終因陝西旱災而來到四川成都定居,開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讚美之情。

  全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盛讚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

  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麼細緻,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而江船漁火紅豔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絡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豔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

  在生活裡,“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讚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8

  原文:

  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杆。

  翻譯:

  夜已經深了,香爐裡的香早已經燃盡,漏壺裡的水也快漏完了。後半夜的春風給人帶來陣陣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卻使人心煩意亂,只看見隨著月亮的移動,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欄杆。

  賞析:

  王安石於公元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進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變法萬言書,未被採納。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進京面對。經過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變法主張未能實現。此時形勢突變,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銳意變法的新帝,正是龍虎風雲、君臣際遇的良機,大展鴻圖,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剪剪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自制的波瀾,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撥得不能成眠。

  這首絕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宿左省》屬於同一題材:“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這首詩的前兩句相當於杜詩的前兩聯,都是寫景。首句是視覺加聽覺,以動襯靜。王安石寫的是春天拂曉時的景象;杜甫則因彷彿聽到有人開宮門的鑰匙聲,和百官上朝的馬鈴聲而睡不著,其意義相對要小些,這是由於兩人的地位懸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觸覺寫出了香盡漏殘、黎明破曉時分的夜寒意。第三句敘事夾抒情,詩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與時際會”,這激動人心的時候就要到來,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那樣睡不著覺。但詩人留下問題:為什麼“眠不得”,春色為何“惱人”,詩人故意不說原因。“惱”字在此處是反義正用,不能作惱恨的“惱”理解,應作“撩”解,杜甫詩“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中的“惱”字即是“撩”的意思,絕不是苦惱得不能成眠。最後一句以景結情:但只見月亮移動,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裡的欄干上。詩貴含蓄,此詩除第三句外,字字寫景,情隱詞外。

  這首詩的內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透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於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著餘而不盡之意。

  詩人所描寫的皇宮春曉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賈至“禁城春色曉蒼蒼”,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的用意是一樣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徵大好的形勢。如果沒有“月傍九霄多”,就不會有“花影上欄干”,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參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後才動筆的。

  所以說,這一首政治抒情詩。王安石是借用愛情詩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春風得意之情。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9

  湘春夜月·近清明 宋朝 黃孝邁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盪湘雲。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

  《湘春夜月·近清明》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婉轉動人。只可惜這一片清歌,都給了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

  空空的酒杯彷彿在為我哭泣,青山默默不語,一彎殘月照在門前。旅舍門前,月色下的湘江朦朧迷茫,波光隱隱,倒映著天空朵朵浮雲。時光漫長,人生短暫。請問蒼天,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湘春夜月·近清明》註釋

  湘春夜月:詞牌名,是黃孝邁的自度曲。

  翠禽:翠鳥。

  柳花:指柳絮。

  空尊:空樽,空酒杯。

  翠玉樓:即前文“楚鄉旅宿”。

  桃根:出於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後詞中多代指意中人。

  者次第:“如此種種”的意思。者,同“這”。

  並刀:幷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湘春夜月·近清明》賞析

  黃孝邁的詞流傳很少,但他的詞的確寫得“風度婉秀,真佳詞也。”這是不首傷傷之詞。詞人透過對湘水之濱傷江月色的描寫,抒發了自己惜傷不忍平的情愫。

  上片著重寫傷傷,先從枝頭的鳥聲寫起 ,點出“近清明”的節令。“香禽”,猶言香鳥,使指羽毛美麗的小鳥 ,“消魂”,是情為之動、神為之傷的意思,給鳥聲注入了人的思想感情。

  下文“可惜不片清歌,都付與黃昏”二句,是對“消魂”所作的說明 。"清歌”與“黃昏”所含的情緒本是相反的,前者引人愉悅,後者使人憂傷,相反相成,其結果是益增憂傷之感,故此二句表現為極其沉痛的感嘆口吻。接下來,作者進不步採用了擬人手法,將具有感知的品格賦予了柳花,想對它低聲傾訴自己的心事,轉而又:“怕柳花輕薄,不解傷傷”。可見作者憂思之深重。“傷傷”二字,點出了作品主旨之所在。

  再下面,是作者自己感嘆當時旅行在湘水之濱,獨自投宿在旅舍時的孤寂心情。明明要寫冷落,卻偏用“溫存”的字眼,再用“誰與”來作反詰,這種寫法突現了不種熾烈追求的意願。寫到此處,已近過片,須得由傷傷向恨平過渡,故而“柔情平緒”四字的安排也就是相當巧妙而頗具匠心的了。

  這首詞的下片更為精采。前幾句,作者緊緊抓住“湘傷夜月”的景色特點,將深沉的離愁平恨熔鑄進去,造成了動人的藝術效果:“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照當門。香玉樓前,惟是有、不波湘水,搖盪湘雲。”這個境界是由眾多形象構築起來的不個整體,七寶樓臺固不應拆碎,然而,倘求觀察得細緻,卻無妨從區域性著眼。

  “空樽夜泣”,表示心情的極度憂傷,是不個凝鍊警策的句子,其造語則顯得老辣,與姜夔《暗香》詞裡的“香樽易泣”相同。“青山不語”,山峰不會說話,而作者卻好像認為它原是會說話的,只是此時此刻無話可說罷了,以這種方式描摹環境的幽靜,其藝術效果則更為強烈。

  “殘照當門”,意謂殘月照在門前,門外唯見殘月。殘月象徵離平,正是由於它的情調悽惻。“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等常見的例子,已經足以說明用殘月抒寫離平之情的藝術表現力了。

  “香玉樓”,即前文“楚鄉旅宿”,“惟是有”,同義重疊,起著強調下文的作用,而它以“平去上”的聲韻作為引出下文的鋪墊,從而使“不波湘水,搖盪湘雲”不句更富有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香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不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著朵朵浮雲,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盪”在不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盪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傷夜月”的景色更顯得空靈深邃,它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後幾句,像上片點出“傷傷”不樣,又將“恨平”的題旨點明瞭。“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吳文英在的“傷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平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於是又自然地產生了不種急切的希望儘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於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相傳為王獻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後人經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

  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不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生剪除的意願,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願卻是用否定方式、喟嘆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並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10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

  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乃:就。發生:萌發生長。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

  潛(qián):暗暗地,悄悄地。這裡指春雨在夜裡悄悄地隨風而至。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田野小徑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

  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溼的泥土上必定佈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曉:天剛亮的時候。紅溼處:雨水溼潤的花叢。花重(zhòng):花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時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後人有用作成都的別稱。此句是說露水盈花的美景。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11

  玉樓春·昭華夜醮連清曙原文

  昭華夜醮連清曙。金殿霓旌籠瑞霧。九枝擎燭燦繁星,百和焚香抽翠縷。

  香羅薦地延真馭。萬乘凝旒聽秘語。卜年無用考靈龜,從此乾坤齊歷數。

  翻譯

  仙曲自夜至曉鳴奏著,在祈禱神仙降臨。宮殿四周五色旗飄揚,宮殿籠罩在吉祥的雲霧之中。無數的燭光如同天上的繁星,燦爛輝煌,燃著的百和香冒著一縷縷蒼鬱的菸絲,分外幽香。

  宮殿內鋪著芳香的絲綢地毯,敬請的神仙終於降臨了。天子屏息靜氣聽著神仙對他傳授仙家秘訣。再無須用靈龜去占卜了,從此以後王朝的命運將與天地一樣長久。

  註釋

  昭華:古代管樂器名,此指音樂聲。

  醮:祈禱神靈的祭禮,後專指道士、和尚為禳除災禍所設的道場。

  清曙:清晨。

  霓旌:綴有五色羽毛的旗幟,為古代帝王儀仗之一。

  瑞霧:指祥瑞之氣。

  九枝:一干九枝的燭燈。亦泛指一干多枝的燈。

  擎:舉。

  百和焚香:即“焚百和香”。百和,由各種香料和成的香。

  抽翠縷:冒出縷縷青色的煙霧。

  香羅:紗羅的美稱。

  薦:墊,鋪。

  延:請。

  真馭:真君的御駕。

  萬乘:周代制度規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車萬乘,因以“萬乘”指天子、帝王。

  旒:古代皇帝禮帽前後的玉串。

  卜年:以占卜預測國家統治的年數。

  考靈龜:考察龜甲的裂紋來預測吉凶。

  乾坤:本為《周易》中的兩個卦名,指陰陽兩種對立的勢力。陽者為乾,乾之卦象為天;陰者為坤,坤之卦象為地。引申為天地、日月的代稱。

  歷數:曆法。

  賞析

  若依吳熊和考證,那麼這首《玉樓春》乃是諛聖詞。

  北宋真宗時期,對遼作戰失利,為掩飾澶淵之盟的恥辱,宋真宗編造了“天書”降世的謊言。大中祥符五年,宋真宗稱“聖祖”趙玄朗將於十月二十四日“降聖”延恩殿。是日,宮中通宵夜醮,真宗親臨道場,迎候聖祖,並恭聽了真君的秘訓。

  詞的上片鋪寫夜醮場面,結構緊湊,氣氛熱烈。“昭華夜醮連清曙”,仙樂自夜達曉鳴奏著。“金殿霓旌籠瑞霧”,宮殿裡飄揚著各色旗幟。“九枝擎燭燦繁星”,晚上燃起蠟燭,燭光燦爛如繁星,極言場面之大。“百和焚香抽翠縷”,百和香抽出一縷縷的青煙。

  下片寫真宗親臨道場。“香羅薦地延真馭”寫道場的奢華場景,“香羅”鋪地,以待真君駕臨。“萬乘凝旒聽秘語”寫天子恭聽真君秘訓,其中“凝旒”這個詞用得極好,寫出了真宗的嚴肅恭敬。“卜年無用考靈龜”兩句祝頌國祚與天地共長久,乃諛聖詞必不可少的套話。

  “天書”事件後,向真宗爭奏祥瑞,競獻讚頌者絡繹不絕,這也造成了北宋科舉史上的特例,那就是在正常的禮部考試外另闢因獻頌而賜第的“蹊徑”。據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載,前後至少舉行過四次。柳永科場失意始於真宗朝,在急於仕進而又屢遭黜落的情況下,進獻《玉樓春》這類諛聖詞的目的也就不言自明瞭。若依薛瑞生考證,則這首《玉樓春》是首諷刺詞,其詞明寫漢武帝,實則暗諷宋真宗。

  也許是反諷之意太過明顯,故詞中多用《漢武帝內傳》中的典故。“九枝擎燭燦繁星”二句出自《漢武帝內傳》:“燔百和香,燃九微燈,以待西王母 ”;“香羅薦地延真馭”一句出自《漢武帝內傳》:“以紫羅薦地”;“萬乘凝旒聽秘語”一句出自《漢武帝內傳》:“帝乃盛服,立於陛下,敕端門之內,不得有妄窺者。內外寂謐,以候雲駕”。

  柳永在真宗與章獻劉皇后執政的三十二年屢試不中,到了仁宗執政之初即一試二中,這其中原由可能與柳永對真宗佞道多有微辭有關。其時柳永方二十餘歲,年輕氣盛,又尚未出仕,無進退之憂,就如這首《玉樓春》,對真宗佞道之腹誹見之於文字間。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12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開。

  驚鳥排林度,風花隔水來。

  翻譯

  春天的林苑裡,月自天穹緩緩移動,而竹林掩映下的廳堂在夜色中打開了。

  喧鬧聲驚起林間宿鳥,掠過林子穿飛而去,而花香則隔著春水遠遠地送將過來。

  註釋

  裴回:即徘徊。

  賞析

  虞世南雖然不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但是他的作品具有一種不可否認的藝術魅力。他能夠將各種陳舊的要素組織起來,產生新的效果,這種能力是其他宮廷詩人所缺乏的。在宮廷詩的受限制的美學範圍,這可能是最值得讚賞的形式了。

  這首詩表現了這位宮廷詩人對於外界的偶然事件及剎那間的美的注意。在最重要的對句技巧上,虞世南超過了大多數同時代人。他描寫一對鶴:映海疑浮雲,披澗瀉飛泉。在第二句詩裡,這對鶴變成從溪澗飛瀉下來的白沫四濺的瀑布,表現了一種近於馬羅尼式的新巧。有時,將陳舊要素進行新奇處理的願望,使得詩人對自然界進行敏銳的觀察,從而產生出精彩的對句。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13

  夜直 / 春夜 宋朝

  王安石

  金爐香盡漏聲殘,翦翦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干。

  《夜直 / 春夜》譯文

  夜已經深了,香爐裡的香早已經燃盡,漏壺裡的水也快漏完了。後半夜的春風人帶來陣陣的寒意。然而春天的`景色卻是那樣的撩人,讓人難以入睡,只看見隨著月亮的移動,花木的影子悄悄地爬上了欄杆。

  《夜直 / 春夜》註釋

  ①夜直:晚上值班。“直”通“值”。宋代制度,翰林學士每夜輪流一人在學士院值宿。這首詩《千家詩》選入,改名“春暮”。

  ②金爐:銅製香爐。

  ③漏聲殘:指水將滴完,即天快亮。漏聲古代用來計時的漏壺中滴水的聲響。

  ④翦翦(jiǎn):形容風輕且帶有點寒意。

  ⑤惱人:引逗、挑動人。

  ⑥欄干:欄杆。以竹、木等做成的遮攔物。

  《夜直 / 春夜》賞析

  王安石於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進士及第,嘉祐三年(1059年)上變法萬言書,未被採納。直到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才於四月才召他進京面對。經過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變法主張未能實現。此時形勢突變,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銳意變法的新帝,正是龍虎風雲、君臣際遇的良機,大展宏圖,即在目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剪剪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自制的波瀾,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撥得不能成眠。

  這首絕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宿左省》屬於同一題材:“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這首詩的前兩句相當於杜詩的前兩聯,都是寫景。首句是視覺加聽覺,以動襯靜。王安石寫的是春天拂曉時的景象;杜甫則因彷彿聽到有人開宮門的鑰匙聲,和百官上朝的馬鈴聲而睡不著,其意義相對要小些,這是由於兩人的地位懸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觸覺寫出了香盡漏殘、黎明破曉時分的夜寒意。第三句敘事夾抒情,詩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與時際會”,這激動人心的時候就要到來,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那樣睡不著覺。但詩人留下問題:為什麼“眠不得”,春色為何“惱人”,詩人故意不說原因。“惱”字在此處是反義正用,不能作惱恨的“惱”理解,應作“撩”解,杜甫詩“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中的“惱”字即是“撩”的意思,絕不是苦惱得不能成眠。最後一句以景結情:但只見月亮移動,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裡的欄干上。詩貴含蓄,此詩除第三句外,字字寫景,情隱詞外。

  這首詩的內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透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於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著餘而不盡之意。

  詩人所描寫的皇宮春曉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賈至“禁城春色曉蒼蒼”,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的用意是一樣的,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徵大好的形勢。如果沒有“月傍九霄多”,就不會有“花影上欄干”,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參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後才動筆的。

  所以說,這一首政治抒情詩。王安石是借用愛情詩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春風得意之情。

  《夜直 / 春夜》創作背景

  據《容齋隨筆》中說,宋制翰林學士每晚留一人於學士院值夜,準備皇帝隨時召對,或諮詢政務,或草擬製誥,或收發當夜外廷呈送的緊急封奏,轉呈皇帝。王安石於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九月為翰林學士,因他當時正在江寧知府任上,沒有立即到職。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才奉詔進京,越次召對,從此才有資格到內廷值宿。此詩寫在春天,晉京後的次年。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14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註釋

  好雨:指春雨,及時雨。

  乃:就。

  發生:催發植物生長,萌發生長。

  潛:暗暗地,靜悄悄地。

  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滋養。

  野徑:田野間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漁船。

  獨:獨自,只有。

  曉:清晨。

  紅溼處:指帶有雨水紅花地方。

  花重(zhong)(第四聲):花因沾著雨水,顯得飽滿沉重樣子。

  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後人又用作成都別稱。也代成都。

  譯文

  這一場雨就好似選好時候,正當春天萬物生長之時就隨即降臨。細雨隨著春風在夜裡悄悄來到,它默默地滋潤萬物,沒有一點聲音。雨夜中,田野間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漁船上燈火獨自明亮著。要是早晨起來看看,錦官城裡該是一片萬紫千紅吧!(看看帶有雨水紅花之地,就會看到在錦官城裡花因沾上雨水而顯得飽滿沉重樣子。)

  賞析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草堂時寫。此時杜甫因陝西旱災來到四川定居成都已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因而對春雨之情很深,寫下了這首詩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美景,抒發了詩人喜悅之情。文章中雖沒有一個喜字,但四處洋溢著作者喜。春夜喜雨》抒發詩人對春夜細雨無私奉獻品質喜愛讚美之情。

  全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聽覺感受。春雨來了,在蒼茫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很細緻,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可見,驚喜於春雨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田野小徑也融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漁火紅豔奪目,又反襯出春夜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絡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春色。花之紅豔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無私奉獻品格。 透過以上對詩句分析,不難看出,杜甫是按這樣一條情感思路來構思行文:即盼雨——聽雨——看雨——想雨。俗話說,“春雨貴如油”,對於這珍貴如油春雨,眾人皆盼,詩人亦然。而當春雨飄然降臨時候,詩歌意在盛讚春雨默默無聞、無私奉獻崇高品質,這份對春雨喜愛之情描繪得如此細膩逼真,曲折有致,讓人能感受到當時情景,這不能不令人驚歎杜甫洞幽顯微,體物察情藝術功力。此外,詩歌細節捕捉和描繪也能體現詩人體物察情優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字擬人化,摹春雨來間悄無聲息、無影無蹤情態,頗具情趣,誘發人們對春雨喜愛之情。“潤”字傳達神,準確而生動地寫出了春雨滋潤萬物,靜默無聲特點,既繪形,又言情,形情皆備,精深獨妙。“花重錦官城”,著一“重”字,準確地寫出了經受春雨一夜洗禮滋潤之後錦官城花朵紅豔欲滴,飽含生機情態,寄寓了作者對春雨盛讚之情。“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則又抓住典型細節,工筆細描,精妙傳神地渲染出春雨迷濛、色彩迷離氛圍。總之,杜甫《春夜喜雨》無論在錘字煉句方面,還是在意象捕捉、細節描寫方面,都體現了他體物察情,精細入微過人之處。結合杜甫詩風沉鬱頓挫來對比賞讀,讀者必將獲得對杜詩另一種生命情趣深刻理解。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名。

  詩歌一開頭(首聯)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在生活裡,“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人。這裡用“好”讚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人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確,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是多麼“好”。

  第二聯(頷聯),進一步表現雨“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稱讚春雨霏霏、悄無聲息特點,而且表現了它無私品質。春天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樣雨儘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春雨伴隨著和風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是擬人化手法。這兩句也是名句,比喻無微不至關愛與和風細雨教誨。“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雲散天晴,那“潤物”就很不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第三聯(頸聯)。在不太陰沉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此時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燈火是明。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裡全是黑沉沉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準會下到天亮。

  尾聯寫是想象中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花,最能代表春色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市南)雜花生樹,一片“紅溼”,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匯成花海洋。

  這首詩寫是“雨”,詩人敏銳地抓住這場雨特徵,從各個方面進行描摹。前兩句寫了下雨季節,直接讚美了這場雨及時。雨彷彿知曉人們心思,在最需要時候悄然來臨。後面六句集中寫了“夜雨”。野外一片漆黑,只有一點漁火若隱若現。詩人於是興奮地猜測:等到天明,錦官城裡該是一片萬紫千紅吧。詩中沒有一個“喜”字,但從'潛"“潤”“細”“溼”等字,都體現著詩人喜悅之情。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也就是“好雨”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也是一切“好人”高尚人格。

春夜原文、翻譯、賞析15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

  古詩簡介

  《春夜喜雨》是唐詩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此詩運用擬人手法,以極大的喜悅之情,讚美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中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作品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是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為千古傳誦的佳作。詩中沒有一個“喜"字,但處處都體現著詩人的喜悅之情。

  翻譯/譯文

  及時的雨好像知道時節似的,在春天來到的時候就伴著春風在夜晚悄悄地下起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田野小徑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溼的泥土上必定佈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註釋

  (1)乃:就。

  (2)發生:催發植物生長。

  (3)潛:暗暗地,悄悄地。

  (4)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5)野徑:鄉間小路。

  (6)曉:天剛亮的時候。

  (7)紅溼處:指有帶雨水的紅花的地方。

  (8)花重:花因沾著露水,顯得飽滿沉重的樣子。

  (9)重:讀作zhòng(因前句“曉看紅溼處”,意在說花團錦簇,露水盈花。花沾滿露水,顯得很飽滿,花自然就重(zhòng)了。“花重錦官城”是說露水盈花的美景。)

  (10)錦官城:成都的別稱。

  賞析/鑑賞

  《春夜喜雨》是唐詩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時所作。此詩運用擬人手法,以極大的喜悅之情,讚美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中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作品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是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為千古傳誦的佳作。詩中沒有一個“喜"字,但處處都體現著詩人的喜悅之情。

  《春夜喜雨》抒寫詩人對春夜細雨的無私奉獻品質的喜愛讚美之情。全詩這樣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江溼處,花重錦官城。”一二句“好”字含情,贊盛春雨。“知時節”賦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來,春雨體貼人意,知曉時節,在人們急需的時候飄然而至,催發生機。多好的春雨!首聯既言春雨的“發生”,又含蓄地傳達出作者熱切盼望春雨降臨的焦急心緒。頷聯顯然是詩人的聽覺感受。春雨來了,在蒼茫的夜晚,隨風而至,悄無聲息,滋潤萬物,無意討“好”,唯求奉獻。瞧,聽雨情景作者體察得多麼細緻,就連春雨灑灑,靜默無聲也被詩人聽出來了。可見,驚喜於春雨的潛移默化,詩人徹夜難眠。頸聯緊承頷聯,詩人唯願春雨下個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憂,推門而出,佇立遠眺,只見平日涇渭分明的田野小徑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見夜有多黑,雨有多密。而江船漁火紅豔奪目,又反襯出春夜的廣漠幽黑,也從側面烘托出春雨之繁密。尾聯絡想象之辭,詩人目睹春雨綿綿,欣慰地想到第二天天亮的時候,錦官城將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春色。花之紅豔欲滴、生機盎然正是無聲細雨潛移默化,滋潤洗禮的結果。因此,寫花實乃烘托春雨的無私奉獻品格。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在生活裡,“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讚美雨,已經會喚起關於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進一步表現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雨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受到冷空氣影響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時的雨儘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雲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頸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裡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

  尾聯寫的是想象中的情景。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溼”,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裡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

  這首詩,前兩句寫雨適時而降,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三、四兩句寫雨的“發生”,其中“潛”、“潤”、“細”等詞語道出了雨的特點;五、六兩句寫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瞭雲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最後兩句仍扣“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後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紅溼”、“花重”,體物可謂細膩至極。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裡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絃。”和那些朱門裡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