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銘原文、翻譯、賞析

陋室銘原文、翻譯、賞析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說起文言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到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還記得以前背過的文言文都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陋室銘原文、翻譯、賞析相關內容,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譯:

  山不在於有多高,有了仙人才是名山。水不在於有多麼的深,有了龍才會有靈氣。這個屋子雖然很簡陋,但是因為住在這裡的人,我的品德好所以就不會感覺到簡陋。碧綠的苔痕已經長到了臺上,看著青色匆匆也是很愜意的事情。在這裡與人談笑的多事博學的人,交往的人也沒有知識淺薄的。可以去彈不加任何裝飾的素琴,也可以閱讀經文。沒有什麼奏樂雜亂的聲音來攪亂我的耳朵,也沒有什麼官府的公文讓我感覺到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孔子說:這有什麼簡陋的呢?

  賞析:

  這首《陋室銘》在寫作方法上可以說運用了多種技巧,像是對比、白描、用典、借代等等,之通篇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律感是非常強的。

  而既然為《陋室銘》,其中的銘是指刻在金石上的一種文體,一般是用來歌頌自己活著是警戒自己的。因此,明白了這一點,也就不難看出作者雖然是對自己居住的簡陋所描寫,但其實是對於自己的品質所讚譽,更多的是表現出陋室主人安貧樂道的一種情趣。

  文中上半段其實也是為下半段的歌頌所進行鋪墊,一方面是對於勢利小人的鞭撻,一方面表現出自己的氣節。因此,這一篇更像是對於現實不屈的一種宣言。

  創作背景

  《陋室銘》作於和州任上(824—826年)。《歷陽典錄》:“陋室,在州治內,唐和州刺史劉禹錫建,有銘,柳公權書碑。”

  作者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革新失敗後,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裡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見作者被貶,故意刁難之。和州知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作者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作者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作者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作者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作者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寫作技法

  《陋室銘》的寫作技法運用繁雜,在區區八十一字內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借代類比等手法,而且押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餘音繞樑,讓人回味無窮。

  句式從句式看,《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給人一種視覺上的齊整之美。但《陋室銘》中"何陋之有"又是散句。所以句式上《陋室銘》是駢散結合,使文章節奏明快、語言錯落有致,讀來抑揚頓挫,和諧悅耳,在聽覺上給人音樂的美感。同時,文章又重在五言,間以四言、六言,因而句式參差,文章一韻到底。

  比興最突出的藝術手法的比興。文章開頭運用“山”“水”類比,引出陋室具有名和靈的性質,點明主旨,暗示陋室不陋(以山水比陋室,以仙龍比德,以名靈比馨)。

  反向立意從立意看,《陋室銘》以襯托手法託物言志。並以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富貴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情感。

  作者介紹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