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途中逢管倅原文翻譯及賞析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原文翻譯及賞析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原文翻譯及賞析1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

  宋代趙彥端

  原文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譯文

  漂泊他鄉多年,已是心中愁苦人憔悴。故人相逢,二人感情依然深厚。剛重逢又要馬上分離,何等的倉促,怎麼忍心唱那悽切的《陽關》曲!

  我本就是漂泊在外的人,現在還要送漂泊之人遠去。愁苦無邊無際,秋蟬哀鳴,回首遙望,暮色一片蒼茫。

  註釋

  點絳唇:詞牌名,詞調最早見於南唐馮延已的《陽春集》,又名十八香、沙頭雨、南浦月、尋瑤草、萬年春、點櫻桃。此曲句式上片為四七四五,下片為四五三四五。人聲韻,上下片首句均不押韻。

  管倅(cuì):其人不詳,據詞中推測,應是作者好友。倅,對州郡副貳之官的稱呼。

  憔悴:指作者現在困苦的樣子。

  天涯:此指他鄉。

  無據:即無端、無邊無際之意。

  鑑賞

  “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久別重逢後卻要分離,那種苦痛是難以表達的。他聯想起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中“西出陽關無故人”的著名詩句。後來以此詩譜入樂府,名《陽關曲》,為送別之歌。但作者此時連唱《陽關》的心情也沒了,為什麼呢?因為他是客中送別,比王維居長安送友人西行時還更多了一層愁苦。因此,這兩句很自然地過渡到下片,引出“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的喟嘆了。

  “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這無邊無際的愁苦,該怎樣形容呢?詞人巧妙地將它融入於景物描寫之中,用悽切的寒蟬和暗淡的夕陽光將它側面烘托出來。“寒蟬鳴”為聲,“斜陽暮”為色;前者作用於聽覺,後者作用於視覺。這樣透過聲色互動而引起讀者諸種感覺的移借,派生出無窮無盡的韻味來。

  紀昀評趙彥端《介庵詞》說:“多婉約纖穠,不愧作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九八)但此詞婉約而不“纖穠”,通篇未用一纖穠詞語,僅用的“陽關”一典也為一般讀者所熟知;不失為一首風格淡雅而兼委曲的好詞。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原文翻譯及賞析2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

  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

  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古詩簡介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是一首由南宋詞人趙彥端創作的詞,該詞表現出偶逢遽別、客中送客的深沉感慨。詞的上片抒寫羈旅途中“他鄉遇故知”時的複雜情感,語淺而情深,滿含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傷感惆悵,語境典型而悽愴。詞的下片以周圍景物作烘托,渲染別離後的依依不捨之情,以離人眼中之景作結,使全詞籠罩在一片淒涼、蒼茫的氛圍中,語盡而意不盡。全詞表現出一種特別的離情,語境清淡,感情深沉悽惻。

  翻譯/譯文

  漂泊在他鄉,我人已憔悴。在途中與故人相逢,二人感情依然深厚。剛重逢又要馬上分離,多麼倉促,怎麼忍心唱悽切的《陽關》曲!

  我本是漂泊在外的人,反而要送他人遠去。愁苦無邊無際,秋蟬哀鳴,回首望去,暮色蒼茫。

  註釋

  ①點絳唇:詞牌名,詞調最早見於南唐馮延已的《陽春集》,又名十八香、沙頭雨、南浦月、尋瑤草、萬年春、點櫻桃。此曲句式上片為四七四五,下片為四五三四五。人聲韻,上下片首句均不押韻。

  ②管倅(cuì):其人不詳,據詞中推測,應是作者好友。倅,對州郡副貳之官的稱呼。

  ③憔悴:指作者現在困苦的樣子。

  ④天涯:此指他鄉。

  ⑤無據:即無端、無邊無際之意。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詞題中的“管倅”其人亦生平不詳,只知是一位姓管的通判,也許正是若干年前詞人任知府時的通判。從詞中所敘的情況可知,管倅與詞人是老朋友,故人相遇,不久又分手。詞人客中送別,格外感到悽愴,便寫了這首詞。

  賞析/鑑賞

  詞的上片重在描寫故人的偶遇與匆別。“憔悴天涯”點明相逢時的境況,“憔悴"暗示皆已暮年,“天涯”說明地點在他鄉。“故人相遇情如故” 一句含兩個“故”字,言明兩人感情之深厚,雖多年未見,但一見之下,依然如故。兩個垂暮之年的老人,在他鄉偶然相遇,場面極為溫馨。作者如此極言相遇之樂,目的在於更深地跌出下文所寫的別離之苦,這叫做“欲抑故揚”,乃一種為文跌宕的妙法。所以這場面與後文描繪的情景形成鮮明對比。重逢之後,無奈“別離何遽”,令人不由得黯然神傷。離別之際,含淚欲唱《陽關》曲,卻哽咽難成句。作者與老友間深厚的情誼令人感動,不免讓人潸然淚下。

  詞的下片起句便點明離別緣由:“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兩個顛沛流離、相聚他鄉的故友,為了各自的生計,不得不相見之後又匆忙分離。但正所謂相見時難別亦難,面臨分離,作者“愁無據”,即將到來的離別沖淡了重逢的喜悅,繼而便是無邊的愁緒。最後兩句,“寒蟬”與“斜陽暮”皆是寓情於景,借景抒情。作者不借重於比喻,而是巧妙地將它融入於景物描寫之中,用悽切的寒蟬聲和暗淡的夕陽光將它輕輕托出。“寒蟬鳴”為聲,“斜陽暮”為色,前者作用於聽覺,後者作用於視覺。送別故友後,聽聞寒蟬悽切,回首遙望,已是日暮時分。寒蟬與日暮無疑更營造了傷感悲涼的氣氛。這樣透過聲色互動而引起讀者諸種感覺的'移借,便派生出無窮無盡的韻味來。

  全詞風格婉約、言辭樸實、情感真摯,沒有對匆匆相逢又別離的全過程進行具體描寫,而是側重突出即將分手之時的愁情,寫得悽惻動人,可謂送別詞中的佳作。唐代詩人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詩就對這種客中相見又分手的情形作了細緻的刻畫,可與本詞參照理解。

  名家點評

  現代作家畲田:全詞情深意遠,清新淡雅。上片起句即渲染身世之悲與故人相遇之快樂,引出下文的離別之苦。欲抑先揚,節奏頓挫。結尾的“寒蟬”、“斜陽”分別用聲音和景色映襯“行人”的愁苦,韻味深厚。(《宋詞300首》)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原文翻譯及賞析3

  點絳唇·途中逢管倅

  趙彥端〔宋代〕

  憔悴天涯,故人相遇情如故。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

  我是行人,更送行人去。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

  譯文

  漂泊他鄉多年,已是心中愁苦分憔悴。故分相逢,二分感情依然深厚。剛重逢又要馬上分離,何等的倉促,怎麼忍心唱那悽切的《陽關》曲!我本就是漂泊在外的分,現在還要送漂泊之分遠去。愁苦無邊無際,秋蟬哀鳴,(首遙望,暮色一片蒼茫。

  註釋點絳唇:詞牌名,詞調最早見於南唐馮延已的《陽春集》,又名十八香、沙頭雨、南浦月、尋瑤草、萬年春、點櫻桃。此曲句式上片為四七四五,下片為四五三四五。分聲韻,上下片首句均不押韻。管倅(cuì):其分不詳,據詞中推測,應是作者好友。倅,對州郡副貳之官的稱呼。憔悴:指作者現在困苦的樣子。天涯:此指他鄉。無據:即無端、無邊無際之意。

  賞析

  “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著重寫故友的重逢與別離。“憔悴”是說他們相遇時倆人的形貌已憔悴不堪,早已不象年輕時那樣意氣風發了。不僅重逢在垂暮之年,且顛沛奔波於天涯海角,這就更令人感慨噓唏了。然而,友誼卻沒有因歲月流逝而淡漠,人雖憔悴,感情友誼並未憔悴。前句抑,後句揚,且重疊兩個鏗鏘作響的“故”字加以強調,透過白描式的敘述,久別重逢時的喜悅,和對純真友誼的珍重,在吟詠之中,自然能體味得出。“別離何遽,忍唱陽關句。”這是一個急轉。好友重逢,理應暢敘離情,如今卻不能如願。為了生計,大家匆匆相聚,又匆匆分別,怎能不傷懷、悲切呢!情之所至,開懷暢飲,唱一曲《陽關三疊》以遣情懷。然而,唱到動情處,嗚嗚咽咽,實在無法再唱下去了。這是真情的流露。

  “愁無據。寒蟬鳴處,回首斜陽暮。”在他鄉遇故知,倆人都是人生旅途上的匆匆過客。正如蘇軾所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天涯淪落人,聚散苦匆匆。今朝一別後,何日再相逢?一個“更”字道出這是非同一般的送別和愁怨之深。“愁無據,塞蟬鳴處,回首斜陽暮。”此時倆人心頭剪不斷、理還亂的離愁,是很難用言語盡情表達的。只有在依依惜別,頻頻回首相望中,看著斜陽在寒蟬鳴叫的樹林裡降落,天色逐漸黯淡下來,這種感情才體味得更深切。以寫景結句,點出時令,渲染離別的環境氣氛,不言愁,而愁自見。

  全詞風格婉約、言辭樸實、情感真摯,沒有對匆匆相逢又別離的全過程進行具體描寫,而是側重突出即將分手之時的愁情,寫得悽惻動人,可謂送別詞中的佳作。唐代詩人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詩就對這種客中相見又分手的情形作了細緻的刻畫,可與本詞參照理解。

  趙彥端

  趙彥端(1121~1175)字德莊,號介庵,汴人。工為詞,嘗賦西湖謁金門詞,有“波底夕陽紅溼”之句。高宗喜曰:“我家裹人也會作此”!……乾道、淳熙間,(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後)以直寶文閣知建寧府。終左司郎官。彥端詞以婉約纖穠勝,有介庵詞四卷,及介庵集十卷,外集三卷,均《宋史藝文志》並行於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