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衣-詩經原文翻譯及賞析

無衣-詩經原文翻譯及賞析

  無衣-詩經原文

  無衣

  秦風〔先秦〕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註釋】

  ①衣:古代上衣稱作衣②子: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相當於“您”。③袍:長衣。

  ④王:此指秦君。一說指周天子。⑤興師:起兵。

  ⑥戈矛:古代一種兵器。在長杆的一端裝有青銅或鐵製成的槍頭。⑦澤:內衣。

  ⑧戟:一種兵器。柄端為金屬槍尖,側邊為月牙形利刃,是戈與矛的合體,兼有直刺、橫擊的功能。

  ⑨作:起。

  ⑩裳:古人穿的下衣。古代男女都穿“裳”,是裙的一種,此處是指戰裙。

  ①甲兵:鎧甲與兵器。?行:往。

  無衣-詩經拼音解讀

  wú yī

  qín fēng 〔xiān qín 〕

  qǐ yuē wú yī?yǔ zǐ tóng páo 。wáng yú xìng shī,xiū wǒ gē máo 。yǔ zǐ tóng chóu!

  qǐ yuē wú yī?yǔ zǐ tóng zé 。wáng yú xìng shī,xiū wǒ máo jǐ 。yǔ zǐ xié zuò!

  qǐ yuē wú yī?yǔ zǐ tóng shang 。wáng yú xìng shī,xiū wǒ jiǎ bīng 。yǔ zǐ xié háng!

  相關翻譯

  誰言你無衣穿?我與你共享長衣。君王起兵征戰,修整我那長矛,願與你共同抗敵。

  誰言你無衣穿?我與你共享內衣。君王起兵征戰,修整我那短戟,願與你一起殺敵。

  誰言你無衣穿?我與你共享戰裙。君王起兵征戰,修整鎧甲與兵器,願與你共進退。

  相關賞析

  【內容解析】

  這首詩作為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讀完讓人精神為之振奮。據考證,周幽王時期,王室內訌,戎族入侵,進攻鎬京,周王室土地淪陷,秦國靠近周王室京畿,遂奮起抗戰。詩中軍民團結互助、共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是永不過時的愛國主義精神!

  全詩共三章,全部採用問答體形式。

  第一章,兵臨城下,一句“豈曰無衣”,看似發問,實則一呼百應,與王室保持一致,“與子同袍!”共享長衣,休整長矛,共同抗敵!

  第二章,戰鼓齊鳴,一句“豈曰無衣”,不是重複,不是發問,“與子同澤!”共享內衣,休整短戟,無懼侵犯,一起抗敵!

  第三章,大敵當前,一句“豈曰無衣”,是飽滿的激情,是滿懷的憤怒。

  “與子同裳!”共享戰裙,拿起那精良的鎧甲和兵器,共同進退!

  “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簡單的三句話,卻是軍民一心,雲集響應,團結協作,共同作戰,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同仇敵愾的精神。“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三句動作描寫,準備精良武器。一致抗敵的軍群形象,躍然紙上。“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與子偕行”王室命令已出,全體動員,本詩更像是一首誓詞。

  這樣的詩句,可歌,可舞,堪稱激動人心!

  【章法結構】

  1.重章疊句的形式

  詩用重章登句的形式反覆詠唱。三章詩的字數、結構都相同,只是在相對應的個別地方改換了少數不同的.詞,使用了不同的韻調,藉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強調一種思想和願望,並使之充實集中、逐層遞進深化,來加強主題的感染力。看似造語尋常,細味含義深遠。其次是章法變化,奇特有致。每章都是先用兩個偶句作基礎,接著緊加一個奇句推向高峰。這就突破了一般光用偶句的慣例,而又使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加突出深入。

  2.問答式的句法

  詩的每章開頭都採用了問答式的句法。陳繼揆《讀詩臆補》說:“開口便有吞吐六國之氣,其筆鋒凌厲,亦正如嶽將軍直搗黃龍。”一句“豈曰無衣”似自責,似反問,洋溢著不可遏止的憒怒與憤慨,彷彿在人們復仇的心靈上點上一把火,於是無數戰士同聲響應:“與子同袍”,“與子同澤”,“與子同裳”。“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澤、裳)”,這一問是如此無畏,這一答則有如氣吞山河。全詩塑造了一群同仇敵愾的將士形象、決心與行動,與音樂式的節奏相結合,一種戰鬥的激情在文字間震盪。

  3.富有強烈動作性的語言

  詩的語言富有強烈的動作性,“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使人想象到戰士們在磨刀擦槍、舞戈揮戟的熱烈場面。這樣的詩句,可以歌,可以舞,堪稱激動人心的話劇!誦讀此詩,不禁為詩中火一般燃燒的激情所感染,那種慷慨激昂的英雄主義氣概令人心馳神往。無怪乎吳闓生《詩義會通》評為“英壯邁往,非唐人出塞諸詩所及”。

  結構的相同並不意味簡單、機械的重複,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我們有共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共同殺敵了。這種重登復沓的形式固然受到樂曲的限制,但與舞蹈的節奏起落與迴環往復也是緊密結合的,而構成詩中主旋律的則是一股戰鬥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樂曲的節奏與舞蹈動作,正所謂“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5.賦的手法的使用

  本詩鋪排敘述了一群將士齊心備戰的場面,氣勢充沛,並能烘托出一種氛圍,使詩歌充滿了慷慨雄壯的基調。用“賦”的表現手法,在鋪陳復唱中直接表現戰士們共同對敵、奔赴戰場的高昂情緒,一層更進一層地展示戰士們崇高的內心世界。他們互相召喚、互相鼓勵,捨生忘死,同仇敵愾,演繹出一首慷慨激昂的從軍曲!

  鑑賞:

  《毛詩序》評此詩為:《無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戰。”讀過這首詩的人都可以感覺出《毛詩序》此評顯得偏頗。整首詩從頭到尾都洋溢著一種高亢的激情,只有讚美。沒有諷刺。《毛詩序》此評驅散了詩歌本有的藝術魅力。朱熹在《詩集傳》中也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於詩如此。”在這首詩上朱熹眼光獨到,一語中的,他看出了這首詩意氣風發,豪情萬丈,秦地人民好戰尚武的精神勢不可擋。

  這首詩是整齊的四言句式,從第一章中“修我戈矛。與子同仇”可以看出這是秦地人民為了作戰的心理活動,他們現在挺身而出,不管環境有多艱難都視死如歸、同仇敵愾。第二章就可以看出情感有所變化“修我矛戟。與子偕作”,這一章秦兵似乎躍躍欲試。修好各種武器,全面做好迎戰的準備,只等君王一聲令下。到了第三章感情激烈如泉湧,"修我甲兵。導子偕行”,修好武器大家團結一心上前線,如果說第二章是待發的箭,那這一章他們便像離弦的箭一般衝向前去,所向披靡。整首詩無不滲透著那種慷慨激品的英雄氣概,大家有著一顆同仇敵愾的心,他們同穿一個戰袍,同穿一件外衣,甚至是同穿一件汗衫。戰士們連戰衣都備不齊,但是大家團結互助,什麼都不計較。就憑著這種執著勁,還有什麼東西是不可摧毀?相信每一位讀者都會被詩中這種鬥志昂揚、眾志成城的精神所感動。在那樣一個年代,那樣艱苦的環境下戰士擁有的就是心之所向,這股熱情令人心馳神往。

  作者介紹

  詩經《詩經》是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的社會面貌。《詩經》共311篇,因此在先秦時期又名《詩》或《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的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廷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詩經》的內容豐富多彩,其中有先祖創業的頌歌,祭祀神鬼的樂章;也有貴族之間的宴飲交往,勞逸不均的怨憤;更有反映勞動、打獵,以及大量戀愛、婚姻、社會習俗方面的動人篇章,可以說是一部百科全書。詳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