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集合15篇)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集合15篇)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春日偶成》韻譯

  雲兒淡,風兒輕,時近春日中午,傍著花,隨著柳,我向河岸漫步。

  春遊愉悅的心情呀,人們並不瞭解,於是說我忙裡偷閒,強學少年童。

  《春日偶成》散譯

  接近正午時分,天上飄著淡淡的雲,偶爾颳起一陣微風。穿行於花柳之間不知不覺來到了前面的河邊。

  旁人不知道此時此刻我內心的快樂,還以為我在學少年模樣趁著大好時光忙裡偷閒呢。

  《春日偶成》註釋

  偶成:偶然寫成。

  雲淡:雲層淡薄,指晴朗的天氣。

  午天:指中午的太陽。

  傍花隨柳:傍隨於花柳之間。傍,靠近,依靠。隨,沿著。

  川:瀑布或河畔。

  時人:一作“旁人”。 餘心:我的心。餘:一作“予”,我。

  將謂:就以為。將:乃,於是,就。

  偷閒:忙中抽出空閒的時間。

  《春日偶成》賞析

  這是一首即景詩,描寫春天郊遊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寫理趣的詩,作者用樸素的手法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樂的心情融為一體。開頭兩句寫雲淡風輕、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鬱勃生機;第三句是詩意的轉折和推進,第四句更進一步說明自己並非學少年偷閒春遊,它所要表達的是一種哲理,以及對自然及宇宙的認識。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細細品味,卻有幾層意思在其中。其一,寫自己春遊所見、所感。雲淡風輕,傍花隨柳,寥寥數筆,不僅出色地勾畫出了春景,而且強調了動感—和煦的春風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遊,到處是豔美的鮮花,到處是嫋娜多姿的綠柳,可謂“人在圖畫中”。其二,著重寫自己留連忘返的心情。這種心情主要是透過‘近午天”、“過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傳達出來的。所謂“近午天”,並不是說自己時至中午才出來遊春,而是用“近”來強調自己只顧春遊忘了時間,用自已的突然發現來表現自己沉醉於大自然的心情。同樣,“過前川”也並不僅僅是簡單地描寫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況,而是用“過”來強調自己在春花綠柳的伴隨下“過”了前面的河流才發現自己只顧遊春,不知不覺已經走了很遠很遠。這樣,這兩句詩儘管描寫的只是雲風花柳等自然景觀和作者喜愛它們的心情,但其中更隱括著一種作者要忘世脫俗的高稚情調,正是這種情調,才使他幾乎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疲勞,達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主要是詩人自己內心世界的直接抒發。本來,在雲淡風輕的大好春色中漫遊,在春花綠柳的簇擁中陶冶自己的情性,這應該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殺人們性靈的封建時代,這似乎只應該是有些“狂”勁兒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鬚眉長者只應該端然危坐,擺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儘管程顥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儘管他寫這首詩時很可能已經是一位藹然長者,可他仍然無法抗拒大自然對他的吸引,做出一些為“時人”所不能理解的舉動。這其中包括了他對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時也包括了他對一般“時人”的嘲笑與諷刺,既表現了他對子人生價值的另一種認識,也表現出了他樂在其中,孤芳自賞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們認為是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也有意無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個側面:他不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還是一個對大自然充滿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過他的感情經常被“理”壓抑和扭曲罷了。

  全詩色澤協調,情景交融,表現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養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務實功夫,也表現了一種閒適恬靜的意境。詩歌風格平易自然,語言淺近通俗。全詩寫出了詩人懷念少年時在故鄉時的事情,表達了詩人心中對少年時代以及對故鄉黃陂的懷念。

  《春日偶成》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任陝西鄠縣主簿時春日郊遊,即景生情所寫。詩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學家,長期困在書齋裡,少有閒暇寬懷的時候。一旦回到大自然中,欣賞美好景緻,便覺得格外爽快,怡然自得。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2

  春日偶作

  西園一曲豔陽歌,擾擾車塵負薜蘿。

  自欲放懷猶未得,不知經世竟如何?

  夜聞猛雨判花盡,寒戀重衾覺夢多。

  釣渚別來應更好,春風還為起微波。

  翻譯

  在西園聽一曲豔陽之歌,京城擾擾車塵讓人深負隱逸之志。

  雖然想要放寬心懷但難以遂願,而經世的願望也不知究竟能否實現。

  聽到夜雨強勁而勢猛,預示且判定著花殘落盡,春夜寒冷夜晚更長,貪戀重衾覺得夢多。

  想別後釣渚春色應該比以前更好,春風在水面吹起微波。

  註釋

  西園:泛指,未必與曹植兄弟及鄴中諸子同遊之“西園”。

  豔陽歌:猶《陽春》曲。一說泛指春之歌。

  薜蘿:薜荔和女蘿,喻指隱士之服。負薜蘿,即懷有隱逸之志。

  放懷:開懷,放寬心懷。

  經世:治理國事。

  判:判斷,斷定。俗作“拚”。

  衾:被子。一作“裘”。

  釣渚:當指作者鄠杜郊居旁的垂釣處。

  創作背景

  此詩為作者於春日豔陽之候,有感於自己仕隱兩失而抒寫苦悶之作。其具體創作年份難以考證。

  賞析

  詩人於三春時節,聞西園豔陽之歌,深感春光爛漫,當盡情享受,奈己則困居長安,目睹車塵擾擾,深有負於夙昔隱遁山林之志。雖自欲放寬心懷,不計名利得失,然猶未能;而經世之志願固不知究竟能否實現。三四句一縱一收,一宕一抑,極有筆意、情致。五六句寫春夜聞猛雨,判定花已凋盡,春寒夜長,戀重衾而夢多,系寫困居長安之苦悶無聊意緒。尾聯“釣渚”應首聯“薜蘿”,暗用東漢初期隱士嚴子陵隱居垂釣於浙江省富春山七里瀨事。釣渚春好,風起微波,固不如歸隱鄠郊舊墅(溫庭筠故宅)也。語淡蕩而有致。此詩純用白描,轉折如意,風格類似義山之《即日》(一歲林花即日休),見溫詩不僅有穠豔一格。

  有人認為“西園一曲豔陽歌”於此詩中未必是歌頌陽春時節之美好。“豔陽”一詞誠有歌頌明媚春天之意,然而細味此處之“豔陽”,似給人一種燥熱煩愁之感。於高照的豔陽之下,一般人大概都是一副眯眼皺眉的表情,其實也是一種苦態。而與下句“擾擾車塵”連看,則正符合溫庭筠此時煩躁又無奈的情緒。再觀末句,儼然一幅雲淡水清、寧靜致遠的畫卷,大概這才是溫庭筠所向往的隱逸之境,而西園豔陽春景恐未必是。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3

  春日郊外

  宋代: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

  山好更宜餘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

  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

  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

  譯文: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

  住在城裡,還絲毫沒能感受到春光;今天漫步郊外,驚喜地發現,原來榆樹槐樹早已抽芽,半綠半黃。

  山好更宜餘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

  遠處的青山婀娜多姿,我更喜愛它那峰頂還留存著皚皚白雪;池塘的水漸漸上漲,倒映出岸邊的垂楊。

  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

  天氣暖和,黃鶯驕吟,其聲如人親切交談;微風從草地吹來,夾雜著陣陣藥香。

  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

  我懷疑這景中藏有美妙的詩句,剛想為你們拈出,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註釋:

  城中未省(xǐng)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

  未省:還沒知道。省,這裡是“省察、領悟”之意。黃:鵝黃色,指榆樹、槐樹新芽的嬌嫩。

  山好更宜餘(yú)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

  水生:水漲。倒垂楊:映出楊柳的倒影。

  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

  鶯邊日暖如人語:這句為倒裝句,原序為“日邊鶯暖語如人”。天氣暖和,黃鶯驕吟,其聲如人親切交談。

  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

  佳句:好的詩句。

  賞析: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描寫初春郊外的景象。詩首聯樹色泛黃的細微變化中來描寫早春的到來;中間兩聯對仗十分精采,賦予春水以人的活力,自然詩趣盎然,黃鶯暖語、風送藥香的獨特感受寫得很有詩味,使有色有聲的郊外早春景象有了芳馨的氣息。尾聯道出創作中常見的一種奇特現象,就是許多詩人面對名山勝景,想寫詩填詞,卻束手無策,留下無窮的遺恨。整首詩格律謹嚴,簡淡而富有風致。在句法上,有平敘,有拗折,充分顯示了作者錘鍊佈局之工。

  首聯“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黃。”早春二月,乍暖還寒,當城裡人還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領悟春光的時候,而郊外卻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滿原了。早春,最先透露春訊息的不是桃紅李白,而是溪邊陽坡上榆槐枝頭的鵝黃初綻。不僅立意新,又足見詩人敏銳的感察力。“春光”、“榆槐”,高度概括,點明題意,並領起下文。

  頷聯“山好更宜餘積雪,水生看欲倒垂楊”,全篇警句,緊承“春光”二字展開形象化描寫。上句寫遠景:遠山泛綠,依稀尚見斑斑積雪,色彩鮮明,更襯遠山之蔥翠。唯“積雪”方顯“山好”。

  下句寫近景:春雨淅瀝,溪流漸漲,不再枯澀,故生意盎然;兩岸垂楊,日漸染綠,倒映水中,搖曳生姿,畫面生動。唯“垂楊”方顯“水生”。此句與東坡“溪柳自搖沙水清”可謂異曲同工。“生”、“欲”二字下得巧妙,前者摹寫風生水起的情狀,後者傳遞垂楊日漸蒼翠之態勢。突顯了早春的生氣勃勃,透露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頸聯“鶯邊日暖如人語,草際風來作藥香”,則又變換句式,調整描寫角度,從聽覺和味覺方面來寫春郊之景象。本來這兩句按正常語序應是“日暖鶯聲如人語,風來草際送藥香”,這樣寫,也是好句。但詩人卻別開生面,以鶯、草為主,以日、風為賓,以倒裝之句式來突出花底鶯聲因日暖而悅耳動聽,草際藥香因清風而濃郁遠播,讓人自然聯想到陽春三月,鶯飛草長,麗日融和,百花爭豔的無限春光。如此另闢蹊徑,方不落俗套。“如人語”、“作藥香”用擬人手法,以情筆寫景,讀來親切,達到了情景交融、詩意盎然的藝術效果。

  頷、頸二聯,對仗極其工穩,遣詞極為精當,足見詩人功力之深厚,推敲錘鍊之嚴謹。

  尾聯“疑此江頭有佳句,為君尋取卻茫茫”,春光滿眼,稍縱即逝;欲尋佳句,頓覺茫茫。其立意,與詩人另一名篇《醉眠》結句“夢中頻得句,拈筆又忘筌”頗為相似。只不過後者寧靜平淡,而本詩則在極盡春光爛漫之後,筆鋒陡然一轉,用一“疑”字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縱筆擷取時,卻又如雪泥鴻爪,難覓其蹤了,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悵。而這一悵然的感觸,不僅深切道出忽有所悟,落筆忘筌的詩家甘苦;更讓人倍增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自古難全之慨。寫法上暗合東坡“作詩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後難摹”的造意,而餘味過之。恰如音樂之戛然而止,而留給聽眾以無限之懸想,以收言有盡而意無窮之效果。

  統觀全詩,清新之氣,撲面而來;而辭意之流暢,形象之鮮明,一掃宋詩枯澀冷峭、偏重理趣之弊,堪稱精品。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4

  春日聞杜宇

  杜鵑日日勸人歸,一片歸心誰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問,謂予何日是歸期。

  翻譯

  杜鵑鳴聲淒厲,每天都在勸我歸去。我的一片思鄉之情這樣深、這樣痛。

  如果有誰知道望帝有靈,那麼可以問問他,希望他告訴我究竟何日是歸期。

  註釋

  杜宇:傳說中的古蜀國國王。

  杜鵑:鳥名,又叫杜宇、子規、布穀鳥。相傳是古時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

  其啼聲有兩個特點:一是連鳴不斷,似泣似訴淒厲悲涼,民間有“杜鵑啼嗚,泣血方止”的傳說;二是叫聲恰似在說“不如歸去”,因而人們又稱之為“催歸鳥”。

  望帝:即遠古蜀王杜宇。

  神:神靈。

  謂:告訴。

  予:我。

  創作背景

  謝枋得曾於德祐元年以江東提刑、江西招諭使知信州。不久,元軍破城,詩人親故先後遇害,唯有老母因年老免於一死。謝枋得飽嘗家破人亡之苦,在長期奔波逃亡的過程中,撫今傷昔,將國破家亡的沉重之感凝結於這首思鄉之作之中。

  賞析

  謝枋得此詩,抓住了杜鵑鳥啼聲的這些特點來抒寫自己的感情。其最成功之處在於用望帝的傳說來抒發自己徹骨的思歸之情,並把這種情緒描繪得纏綿往復,迴腸蕩氣。

  作者在二十八字的短短篇幅裡,高度地集中題材。全詩緊緊圍著一個人(作者自己)、一種物(杜鵑)、一件事(歸)展開。僅從字面上來看,四句中有兩句出現了作者自己,兩句出現了杜鵑鳥,三句出現了“歸”字。進一步研讀,還發現其實四句都沒有離開這人、物、事三者。這種反覆吟唱的寫法,類似民歌中的復沓,彷彿仍有“杜鵑催人歸,我歸,我歸,我歸……”的旋律不斷縈繞耳際,律感強烈,引起共鳴。

  全詩的結構也十分巧妙。詩的開篇先用杜鵑催歸起興,並連用“日日”二字,足見此鳥之殷勤多情,好像在說物有情而人無意。但接下來次句卻說,我的歸心如此急切,可惜無人知道,當然,杜鵑也是不理解我的。這樣一來便使起興鵑鳴反倒成了鋪墊,從而把作者思歸的情緒推向了高潮。三、四句在前兩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使人與杜鵑之間形成直接聯絡,用人向物發問的方式表達作者對歸期的盼望和對可能出現的永無歸期的憂慮。

  通觀全詩,這種由物(勸歸)到人(思歸),再由人(問歸)到物(預示歸期),最後仍然歸結到人(歸期何時)的結構方式,在人、物、事三者之間構成迴圈不斷的關係,極符合作者所要表達的纏綿不絕、難解難斷的思想感情。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5

  春日偶成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古詩簡介

  《春日偶成》是宋代詩人程顥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前兩句寫景,後兩句抒情。詩歌描寫了風和日麗的春日景色,抒發了春日郊遊的愉快心情。詩歌風格平易自然,語言淺近通俗。

  翻譯/譯文

  韻譯

  雲兒淡,風兒輕,時近春日中午,

  傍著花,隨著柳,我向河岸漫步。

  這愜意的春遊呀,人們並不瞭解,

  將會說我忙裡偷閒,強學少年童。

  散譯

  淡淡的雲在天上飄,風兒吹拂著我的臉龐,此時此刻已近正午,我穿行於花叢之中,沿著綠柳,不知不覺間來到了前面的河邊。當時的人不理解我此時此刻我內心的快樂,還以為我在學年輕人的模樣,趁著大好時光忙裡偷閒呢。

  註釋

  ⑴偶成:偶然寫成。

  ⑵雲淡:雲層淡薄,指晴朗的天氣。午天:指中午的太陽。

  ⑶傍花隨柳:傍隨於花柳之間。傍,靠近,依靠。隨,沿著。川:瀑布或河畔。

  ⑷時人:一作“旁人”。餘心:我的心。餘:一作“予”,我。

  ⑸將謂:就以為。將:乃,於是,就。偷閒:忙中抽出空閒的時間。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程顥任陝西鄠縣主簿時春日郊遊,即景生情寫下來的。詩人是宋代有名的理學家,長期困在書齋裡,少有閒暇寬懷的時候。一旦走出書齋,回到大自然中,便覺得格外爽快,那種怡然自得的心情不言而喻。

  賞析/鑑賞

  這是一首即景詩,描寫春天郊遊的心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一首寫理趣的詩,作者用樸素的手法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同作者自得其樂的心情融為一體。

  詩的前二句“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細細品味,卻有幾層意思在其中。其一,寫自己春遊所見、所感。雲淡風輕,傍花隨柳,寥寥數筆,不僅出色地勾畫出了春景,而且強調了動感—和煦的春風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遊,到處是豔美的鮮花,到處是嫋娜多姿的綠柳,可謂“人在圖畫中”。其二,著重寫自己留連忘返的心情。這種心情主要是透過‘近午天”、“過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傳達出來的。所謂“近午天”,並不是說自己時至中午才出來遊春,而是用“近”來強調自己只顧春遊忘了時間,用自已的突然發現來表現自己沉醉於大自然的心情。同樣,“過前川”也並不僅僅是簡單地描寫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況,而是用“過”來強調自己在春花綠柳的伴隨下“過”了前面的河流才發現自己只顧遊春,不知不覺已經走了很遠很遠。這樣,這兩句詩儘管描寫的只是雲風花柳等自然景觀和作者喜愛它們的心情,但其中更隱括著一種作者要忘世脫俗的高稚情調,正是這種情調,才使他幾乎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疲勞,達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假如說,詩的前兩句主要是寫情寫景的話,那麼,“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則主要是詩人自己內心世界的直接抒發。本來,在雲淡風輕的大好春色中漫遊,在春花綠柳的簇擁中陶冶自己的情性,這應該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殺人們性靈的封建時代,這似乎只應該是有些“狂”勁兒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鬚眉長者只應該端然危坐,擺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儘管程顥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儘管他寫這首詩時很可能已經是一位藹然長者,可他仍然無法抗拒大自然對他的吸引,做出一些為“時人”所不能理解的舉動。這其中包括了他對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時也包括了他對一般“時人”的嘲笑與諷刺,既表現了他對子人生價值的另一種認識,也表現出了他樂在其中,孤芳自賞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們認為是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也有意無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個側面:他不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還是一個對大自然充滿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過他的感情經常被“理”壓抑和扭曲罷了。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6

  原文: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

  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

  譯文

  春日遊,杏花吹滿頭。田問小路上,誰家少年,如此風流?

  若能將身嫁與,誓死到白頭,縱被無情棄,也不羞。

  註釋

  《思帝鄉》原是唐教坊曲名,後用作詞調名。詞起源於唐,流行於中唐以後,到宋而達極盛。

  ①足:足夠,十分。

  ②一生休:這一輩子就算了。

  ③“縱被”兩句:即使被遺棄,也不在乎。

  賞析:

  賞析

  這首詞不掩飾地流露了女子青春的熱情,迫切要求戀愛自由。詞意質樸大膽,很近民歌。

  此詞開端之“春日遊”三字,表面看來原只是極為簡單直接的一句敘述而已,然而卻已經為後文所寫的感情之穠摯做了很好的準備和渲染。試想“春日”是何等美好的季節,草木之萌發,昆蟲之起蟄,一切都表現了一種生命之覺醒與躍動。而“春日“之後更加一遊”字”,則此“春遊”之人的春心之慾,隨春物以共同萌發及躍動從而可知。而春遊所見之萬紫千紅鶯飛蝶舞之景象也就從而可想了。其後再加以“杏花吹滿頭”一句,則外在之春物遂與遊春之人更加了一層直接的關係,其感染觸發之密切乃竟有及身滿頭之情勢矣。

  “吹”字雖有花片被風吹落的意思,然而在此一句中卻並沒有花落春歸的哀感,而卻表現出一種當繁花開到極盛時,也同時伴隨有花片之飛舞的一種更為繽紛盛美的景象。首二句已經為以後的感情之引發,培養和渲染了足夠的氣勢,於是下面才一瀉而出毫無假借地寫了“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一個上六下三的九字長句,讀起來筆力異常飽滿。

  韋莊這首小詞雖不必有儒家之修養與楚騷之忠愛的用心,然而其所寫的用情之態度與殉身之精神,卻確實可以引發讀者一種深層的感動與豐美的聯想。

  創作背景

  晚唐時期社會矛盾各種進一步激化,民窮財盡、國力衰弱,戰亂綿亙,知識分子普遍感到前途茫茫、對未來失去信心,多數人為全身遠禍得過且過,上層官僚集團和豪商巨賈則徵逐秦樓楚館盡情享樂,一些知識分子也在倚紅偎翠中消磨歲月,韋莊於唐懿宗鹹通三年(862)參加春試落第,約鹹通七年(866)再赴考,屢試不第,此後黃巢起義時期在南方避亂流寓很久,大半生曾到過江南及贛、湘、鄂、蜀等地,過著漂泊的生活。黃巢亂後,中原文士多往歸西蜀克保偏安之局,韋莊兩度入蜀,後為王建賞識,卜居成都,王建建國稱帝后,官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治號小康,得以餘力從事於文藝,《古今詞話》稱:“莊有寵人,資質豔麗,兼善詞翰。建聞之,託以教內人為詞,強奪去。”韋詞牽涉此事者甚多。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7

  原文:

  春日

  宋代: 秦觀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譯文: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

  輕雷響過,春雨淅瀝而下。雨後初晴,陽光投射在剛剛被雨洗過的蒼翠碧瓦上。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經歷春雨的芍藥花上飽含雨露,彷彿含淚的少女情意脈脈。薔薇橫臥,好似無力低垂,惹人憐愛。

  註釋: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jì)光浮瓦碧參差。

  絲:喻雨。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霽光:雨天之後明媚的陽光。霽:雨後放晴。 參差:高低錯落的樣子。

  有情芍(sháo)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芍藥:一種草本植物,這裡指芍藥花。春淚:雨點。

  賞析:

  這首詩寫雨後春景。瞧,雨後庭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蔓,嬌豔嫵媚。這裡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詩人捕捉到春雨“萬絲”的特徵,把鏡頭的焦點對準了庭院一角,攝下了一幅雷雨後晴春曉日的精巧畫面。

  透過對偶形式,擬人手法,襯托庭院的華麗,描繪了芍藥和薔薇百媚千嬌的情態。芍藥亭亭玉立、薔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淚”之態、“無力臥”之狀。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蘊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展示了詩人對自然界景物、現象敏銳的觀察力、感受力和攝取力、表現力。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體現了詩人由於宦途艱險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雷是“輕”的,雨如“絲”般,春雨的特色詩人只用兩個字就揭示出來了。那碧綠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乾乾淨淨,晶瑩剔透,猶如翡翠,瓦上還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輝映下,浮光閃閃,鮮豔奪目,令人心曠神怡——這是第二句所寫的美

  最“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這兩句詩人採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對仗,確實是美不勝收。 李白筆下“一枝紅豔露凝香”,白居易筆下剛出浴的“侍兒扶起嬌無力”的楊妃,和第三句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雨後的牡丹,猶如多情的少女,淚光閃閃,含情脈脈。 最後一句令人想起《紅樓夢·史湘雲醉眠芍藥銦》那段描寫:湘雲“業經香夢沈酣,四面芍藥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這醉臥中渾身灑滿落花的史湘雲,情思綿綿,百媚千嬌,多像“無力薔薇臥曉枝”。

  《春日》因其體物入微,情致蘊藉,通篇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統攝全篇,雖不露一“愁”字,但可從芍藥、薔薇的情態中領悟,又曲折隱晦的反映了詩人由於對宦途命運艱險的恐懼,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心理。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8

  原文:

  春日偶成

  程顥〔宋代〕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

  譯文:

  韻譯雲兒淡,風兒輕,時近春日中午,傍著花,隨著柳,我向河岸漫步。春遊愉悅的心情呀,人們並不瞭解,於是說我忙裡偷閒,強學少年童。

  散譯接近正午時分,天上飄著淡淡的雲,偶爾颳起一陣微風。穿行於花柳之間不知不覺來到了前面的河邊。旁人不知道此時此刻我內心的快樂,還以為我在學少年模樣趁著大好時光忙裡偷閒呢。

  註釋:

  偶成:偶然寫成。

  雲淡:雲層淡薄,指晴朗的天氣。

  午天:指中午的太陽。

  傍花隨柳:傍隨於花柳之間。傍,靠近,依靠。隨,沿著。

  川:瀑布或河畔。

  時人:一作“旁人”。

  餘心:我的心。

  餘:一作“予”,我。

  將謂:就以為。

  將:乃,於是,就。

  偷閒:忙中抽出空閒的時間。

  賞析:

  自其一首即景詩,描發素天郊遊的心情以及素天的景象,也其一首發理趣的詩,作者用樸素的手法把柔和明麗的素光同作者自得其樂的心情融為一體。開頭兩句發雲淡風輕、繁花垂柳,一片大自然的鬱勃生機;第三句其詩意的轉折和推進,第四句更進一步說明自己並非學少年偷閒素遊,它所要表達的其一種哲理,以及對自然及宇宙的認識。

  “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看似十分平淡,但如細細品味,卻有幾層意思在其中。其一,發自己素遊所見、所感。雲淡風輕,傍花隨柳,寥寥數筆,不僅出色地勾畫出了素景,而且強調了動感—和煦的素風吹拂大地,自己信步漫遊,到處其豔美的鮮花,到處其嫋娜多姿的綠柳,可謂“人在圖畫中”。其二,著重發自己留連忘返的心情。自種心情主要其透過‘近午天”、“過前川”六字自然而然地傳達出來的。所謂“近午天”,並不其說自己時至中午才出來遊素,而其用“近”來強調自己只顧素遊忘了時間,用自已的突然發現來表現自己沉醉於大自然的心情。同樣,“過前川”也並不僅僅其簡單地描發自己向河岸漫步的情況,而其用“過”來強調自己在素花綠柳的伴隨下“過”了前面的河流才發現自己只顧遊素,不知不覺已經境了很遠很遠。自樣,自兩句詩儘管描發的只其雲風花柳等自然景觀和作者喜愛它們的心情,但其中更隱括著一種作者要忘世脫俗的高稚情調,正其自種情調,才使他幾乎忘記了時間,忘記了疲勞,達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主要其詩人自己內心世界的直接抒發。本來,在雲淡風輕的大好素色中漫遊,在素花綠柳的簇擁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自應該其十分自然的事,但其,在扼殺人們性靈的封建時代,自似乎只應該其有些“狂”勁兒的少年人才能,而鬚眉長者只應該端然危坐,擺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然而,儘管程顥其一位著名的理學家,儘管他發自首詩時很可能已經其一位藹然長者,可他仍然無法抗拒大自然對他的吸引,做出一些為“時人”所不能理解的舉動。自其中包括了他對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時也包括了他對一般“時人”的嘲笑與諷刺,既表現了他對子人生價值的另一種認識,也表現出了他樂在其中,孤芳自賞的高雅。至此,一向被人們認為其道貌岸然的理學家也有意無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一個側面:他不僅生活在令人窒息的“理”的世界中,還其一個對大自然充滿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只不過他的感情經常被“理”壓抑和扭曲罷了。

  全詩色澤協調,情景交融,表現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不急不躁的修身養性的性格色彩和水到渠成的務實功夫,也表現了一種閒適恬靜的意境。詩歌風格平易自然,語言淺近通俗。全詩發出了詩人懷念少年時在故鄉時的事情,表達了詩人心中對少年時代以及對故鄉黃陂的懷念。

  作者介紹:

  程顥(1032—1085),北宋哲學家、教育家、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字伯淳,學者稱明道先生。洛陽(今屬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裡行。反對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識得此理,便須“以誠敬存之”(同上)。倡導“傳心”說。承認“天地萬物之理,無獨必有對”。程顥學說在理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後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其親撰及後人集其言論所編的著述書籍,收入《二程全書》。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9

  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原文

  滿眼韶華,東風慣是吹紅去。幾番煙霧,只有花難護。

  夢裡相思,故國王孫路。春無主!杜鵑啼處,淚灑胭脂雨。詞句註釋

  ⑴點絳唇:詞牌名。此調因梁江淹《詠美人春遊》詩中有“白雪凝瓊貌,明珠點絳唇”句而取名。雙調四十一字。

  ⑵韶華:美好的時光。常指春光。

  ⑶東風:春風。這裡是紅:指春天的花。

  ⑷“幾番”句:指清兵入關後的一系列事變。

  ⑸芳草:一作“故國”。王孫:對尊禮、思慕者的稱呼,如淮南小山《招隱士》的“王孫遊兮不歸”。這裡疑指南明的魯王、唐王。

  ⑹無語:一作“無主”。

  ⑺淚染:一作“淚灑”。胭脂:一種用於化妝和國畫的紅色顏料。亦泛指鮮豔的紅色。[2]

  白話譯文

  美麗的春光映入眼簾,春日東風總是將繁花吹散。幾重煙雨朦朧,只有這些嬌弱的花朵難以庇護。夢裡總是時不時浮現起舊時芳草萋萋的道路。春天沉默不語,在那杜鵑泣血的地方,分不清落花染紅的是春雨還是眼淚。

  點絳唇·春日風雨有感賞析

  此詞原題為“春閨”,後代編者王昶等人為拔高陳子龍這首詞的思想而作了修改,並題為“春日風雨有感”。

  詞之起二句,先揚後抑。此時詞人舉目所見,是“滿眼韶華”,一片春光。繼而東風乍起,落紅遍地。這一頓挫,表現了自然界的變化,從而也折射出時代的變化。陳子龍生當明清易代之際,對明王朝懷有深厚感情。在他看來,明代江山無限美好,正如滿眼韶華。可是清兵南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猶如驟起狂風,將萬紫千紅摧殘殆盡。在這裡,詞人用的是比興手法。“韶華”(春光)和“紅”(花),代表美好事物,代表他所熱愛的明代江山和明代人民;而“東風”則是邪惡勢力的象徵,也隱喻清兵的南下,“東風”一辭作貶義者,古已有之,如陸游《釵頭鳳·紅酥手》“東風惡,歡情薄”,此處只是移用於詞人所憎惡的事物罷了。下面二句,以“幾番”照應前面的“慣”字。說明東風之摧殘百花非止一次,而是經常如此。“煙霧’二字,補足前句未及寫出的“雨”字。春天的風雨連綿無盡,常常呈現煙霧迷濛的狀態。在東風肆虐、煙雨茫茫的天氣中,百卉凋殘,一片淒涼,於是詞人不禁發出由衷的慨嘆:“只有花難護!”前幾句造足蓄勢,至此詞人的.感情迸發而出,力抵千鈞。在生活中,他奔走呼號,出生入死,力求挽救明朝的危亡,結果毫無效果。因此這一句正是反映了詞人內心深處的亡國之痛。

  下片宕開一筆,徑寫對明王朝的繫念,但在詞的意脈上仍與上片緊密相連。詞人在白天看到風雨摧殘的落花,到了晚上便自然聯想到慘遭踐踏的故國。“夢裡相思”一句,為豔詞中常語,然而此處用以表達愛國之情,卻非常深刻而又貼切。“王孫”一辭,通常被理解為貴族子弟,如《楚辭·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這裡的本意卻更接近杜甫《哀王孫》中所說的“可憐王孫泣路隅”。在清兵南下之際,朱明的宗室子弟,或流離道路,或輾轉溝壑,唯有少數人如唐王朱聿鍵、魯王朱以海等仍在企圖反抗。此處作者對明代王孫魂牽夢縈,實際上是將復興明代的希望寄託在他們身上。可是夢醒之後,依然風雨如磐,落紅成陣。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他不得不發出“春無主”的哀嘆。結二句進一步渲染出這種悲哀情緒,哭出了國家將亡的憂思。句中的“杜鵑”,又名杜宇,相傳是古蜀國的君主望帝之魂所化,它隱於西山,日夜悲啼,口吻常常出血。後人常用杜鵑啼血借指失國之痛。這裡說“淚染胭脂雨”系由“啼血”轉化而來,則杜鵑悲鳴時流出血淚,灑在飄颺落花的風雨中,紅雨滿天,景象壯麗而又悲慘。詞人若非懷有深仇慘痛是寫不出這樣的句子的。用“胭脂”形容雨中落花,前人有杜甫的《曲江對雨》“林花著雨胭脂溼”;而用以兼喻淚水的有李煜的《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陳子龍則將這些故實融會貫通,自鑄偉詞,賦予新意,令人讀來便覺有更深刻的意蘊和更強烈的美感。

  陳子龍比較重視詩詞的寄託,他曾說過他之作詩是為了“憂時託志”(《六子詩序》)。此詞形式上雖“風流婉麗”,但詞人藉以“憂時託志”則與其詩作是一樣的,在綺麗的表面下,蘊含著深永的內涵。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0

  春日

  宋代汪藻

  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浮雲將雨行。

  野田春水碧於鏡,人影渡傍鷗不驚。

  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

  茅茨煙暝客衣溼,破夢午雞啼一聲。

  譯文

  整個春日大概都沒有連續十天清明無雨的日子,到處都是在天上的雲彩攜帶著雨水漂浮而行。

  野外田裡的一潭綠油油的春水比鏡子還要碧綠光亮,古渡口邊人經過時水邊的鷗鷺卻自在不受驚嚇。

  籬笆外將開未開的桃花探頭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

  草屋邊煙雨靡靡,打溼了行客的衣裳,午後雞鳴一聲將人從閒夢中喚引回了現實。

  賞析

  這是汪藻的成名作,張世南《遊宦紀聞》卷三:“此篇一出,便為詩社諸公所稱。”清新明快,與同時張耒相近。作者最慢由此出名。桃花出籬,紅杏出牆,皆為農村中常見之景。而此處卻以清麗之筆寫出一個宛如開卷有益人似的桃花。它始而嫣然一笑,令人魂飛;再一細看,花蕊半綻,又似含情脈脈少女。詩雖詠物,卻事有作者本人的少年心性,其中躍動著青春的脈搏,決不能說它風格輕俏。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1

  原文:

  深宮高樓入紫清,金作蛟龍盤繡楹。

  佳人當窗弄白日,弦將手語彈鳴箏。

  春風吹落君王耳,此曲乃是昇天行。

  因出天池泛蓬瀛,樓船蹙沓波浪驚。

  三千雙蛾獻歌笑,撾鍾考鼓宮殿傾,萬姓聚舞歌太平。

  我無為,人自寧。

  三十六帝欲相迎,仙人飄翩下雲輧。

  帝不去,留鎬京。

  安能為軒轅,獨往入窅冥。

  小臣拜獻南山壽,陛下萬古垂鴻名。

  註釋:

  ①紫清:紫微清都之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②弦將手語:意思是弦與手摩擦而成聲。

  ③《昇天行》:古樂府名。

  ④天池:指御園的池沼。

  ⑤三十六帝:道教傳說有三十六天帝。

  ⑥鎬京:西周武王建都鎬京,在長安縣西北十八里,自漢武帝后遺址淪陷。這裡代指國都。

  翻譯:

  皇宮深深樓閣高聳雲霄,金色的蛟龍盤旋在堂前華麗的柱子上,美女們在窗前化妝打扮,玉手撫動琴絃,美妙的箏聲隨春風吹落,傳入遊樂的君王的耳裡,這應該是那首《昇天行》吧。泛舟在白蓮池上,如蓬萊仙境一般,樓船劃破湖面急促前進,驚起陣陣波浪。眾多的宮女們奏起音樂唱起歌曲,敲打鐘鼓的聲音都要使宮殿轟倒。這是多麼壯觀的天下百姓歌舞太平的場面呀。只要君王於民休養生息,百姓就會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天庭上三十六個天帝要來迎接,仙人們駕著彩雲翩然而下。但皇帝不願意隨他們而去,寧願留在人間。皇帝豈能像軒轅氏那樣,乘龍飛天而去,不顧他的子民,獨自來往於青天之上?小臣我祝願皇帝壽比南山,陛下的英名萬古流芳。

  賞析:

  《春日行》,時景二十五曲之一,本詠春遊,李白擬作詠君王遊樂之詞。唐玄宗春日泛遊白蓮池,召李白作辭。時李白已酒醉翰林苑,乃命高力士扶以登舟,即興而作。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2

  原文:

  春日

  近現代:蘇曼殊

  好花零落雨綿綿,辜負韶光二月天。

  知否玉樓春夢醒,有人愁煞柳如煙。

  譯文:

  好花零落雨綿綿,辜負韶光二月天。

  鮮豔的花瓣在綿綿細雨中飄落,它們辜負了這二月春日裡的美好時光。

  知否玉樓春夢醒,有人愁煞柳如煙。

  知道嗎?在青樓之上醒來,看到這如煙春柳,我便極度憂愁起來。

  註釋:

  好花零落雨綿綿,辜負韶(sháo)光二月天。

  好花零落:暗喻革命情緒正在低落。韶光:即美好時光,暗喻進行革命的良好時機。

  知否玉樓春夢醒,有人愁煞(shà)柳如煙。

  玉樓:原意為華麗的樓,這裡用來指妓樓。春夢:暗喻對革命勝利的憧憬。有人:此為作者自指。愁煞:即極度憂愁之意。煞,副詞,用在動詞後,表“極度……”之意。

  賞析:

  詩人在這首詩中感嘆時光如梭,看著春雨裡壎落的片片花瓣,心中感悟生命的可貴。前兩句借寫“辜負韶光”以喻錯過革命良機;後兩句以“春夢”來抒發自已的憂慮情緒。此詩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鮮明,用語得體。

  此詩向友人申述對革命錯過良機的憤懣和憂患情緒,情景交融,寓意深刻,形象鮮明,用語得體。

  前兩句借寫“辜負韶光”以喻錯過革命良機。在作者看來,仲春二月是百花盛開的時節,人們應該充分利用這個時節去賞花,但是自己的朋友卻沒有這樣做,以至錯過時機。到了如今好花零落,霾雨霏霏,要賞花已經來不及。眼前的革命也是這樣,良機錯過,要發動就困難了。

  後兩句以“春夢”來抒發自已的憂慮情緒。本來作者是做著“春夢”的,滿以為趁著百花盛開,群情激昂的機會去進行革命,誰知現在“醒”來,卻發現百花凋殘,群情低落,雨綿綿,黑暗勢力在鎮壓了。樓前的柳樹雖然未敗,但在霾雨中也顯得朦朦朧朧了。革命的力量遭到黑暗勢力的摧殘而不斷削弱,使作者悲痛欲絕。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3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裡訪呂逸人不遇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

  到門不敢題凡鳥,看竹何須問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老作龍鱗。

  古詩簡介

  《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裡訪呂逸人不遇》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律詩,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28卷第15首。此詩寫得輕鬆愉快,頜聯用典饒有幽默感。頸聯造句頗巧,出句“城外”與“屋裡”,對句“東家”與“西鄰”均自相對仗,而又共同與鄰句相對仗,這樣便增加了語氣流通的力度。末句“種松皆作老龍鱗”,因是對出句“多歲月”的補充,但又作為一種意象。

  此詩格調清新,別開生面。多處用典,卻貼切自然。寫景輕描淡寫,如話家常,卻輕描之中有致,淡寫之中有奇,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表現出詩人豔羨“絕風塵”的情懷。

  翻譯/譯文

  呂逸人隱居之地方,與塵俗世事隔絕。我專程來柳市南頭訪問呂逸人。

  來訪未遇主人,參觀主人的住地環境何必詢問主人。

  城上的青山好像在室內一樣,東鄰流動的水流入西邊鄰居。

  主人在這裡著書立說的時問已經很長了,他親手栽種的松樹已經很老了,樹的表皮都象龍鱗一樣。

  註釋

  裴迪,王維詩友,早年同居終南山,後常伴王維隱居輞川,遊覽賦詩,琴樽相樂。新昌裡,即新昌坊,在長安朱雀街東自北數第八坊(見《長安志》)。呂逸人:不詳何人。逸人,古代稱隱居之人。遇:會見。

  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呂逸人隱居之處。

  一向:從過去到現在的一段時間。

  絕:斷絕,隔絕。

  風塵:指塵俗的世事。

  柳市,漢長安地名。《漢書·遊俠傳》載:“萬章。字子夏,長安人也。長安熾盛,街闖各有豪俠,章在城西柳市,號西城萬子夏。”此亦借指呂逸人隱居之處。

  隱淪:隱士,隱居之人。

  題凡鳥:典出《世說新語·簡傲》。魏嵇康與呂安兩人平素非常要好,只要一想念對方,即使身在千里之外,也要命駕專程前去探望。有一次,呂安來看嵇康,正巧嵇康不在家,康兄嵇喜前來迎接。呂安不進屋,只在門上寫了一個“鳳”字就走了。嵇喜看到了這個“鳳”字後,感到非常高興,認為是呂安在表揚他。他哪裡知道,這個“鳳”字是呂安對他的譏諷,認為嵇喜這個人只不過是一隻“凡鳥”而已——“凡”與“鳥”這兩個字合寫,就是“鳳”的繁體字字形。作者在“題凡鳥”前加“不敢”,有兩個意思:一是此次來訪未遇主人;二是讚揚呂逸人家不俗氣。

  看竹:典出《晉書·王羲之傳》。王徽之見吳中一個大夫家有好竹子,就去觀賞。到了那裡以後,在竹林中諷嘯了很長時間。主人請他坐下,他彷彿沒有聽到。在他要回去的時候,主人把門關上,留他賞竹,盡歡而散。作者在此用典,也有兩個意思:一是未見到主人;二是作者與主人不外,儘管主人不在家,仍可留下參觀主人的住地環境。

  何須:何必,哪裡還用。

  屋裡:室內。唐朝杜甫《見螢火》詩:“忽驚屋裡琴書冷,復亂簷前星宿稀。”唐朝姚合《詠破屏風》:“殘雪飛屋裡,片水落床頭。”

  閉戶:閉門,關門。

  種松:栽種松樹。

  龍鱗:謂古松軀幹如龍鱗。這裡用它來形容老松樹的表皮呈現出鱗的形狀,很老了。

  賞析/鑑賞

  王維和裴迪是知交,早年一同住在終南山,常相唱和,以後,兩人又在輞川山莊“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舊唐書·王維傳》)。新昌裡在長安城內。呂逸人即呂姓隱士,事蹟未詳。這首詩極贊呂逸人閉戶著書的隱居生活,顯示了作者豔羨“絕風塵”的情懷。

  “桃源一向絕風塵,柳市南頭訪隱淪。”借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比況呂逸人的住處,著一虛筆。於長安柳市之南尋訪呂逸人,跟一實筆。一虛一實,既寫出呂逸人長期“絕風塵”的超俗氣節,又顯示了作者傾慕嚮往的隱逸之思。

  “到門不敢題鳥,看竹何須問主人。”訪人不遇,本有無限懊惱,然而詩人卻不說,反而拉出歷史故事來繼續說明對呂逸人的仰慕之情,可見其尋逸之心的誠篤真摯。“凡鳥”是“鳳”字的分寫。據《世說新語·簡傲》記載,三國魏時的嵇康和呂安是莫逆之交,一次,呂安訪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呂安於門上題“鳳”字而去,這是嘲諷嵇喜是“凡鳥”。王維“到門不敢題凡鳥”,則是表示對呂逸人的尊敬。“看竹”事見《晉書·王羲之傳》。王羲之之子王徽之聞吳中某家有好竹,坐車直造其門觀竹,“諷嘯良久”。而此詩“何須問主人”是活用典故,表示即使沒有遇見主人,看看他的幽雅居處,也會使人產生高山仰止之情。

  上一聯借用典故,來表示對呂逸人的敬仰,是虛寫。“城上青山如屋裡,東家流水入西鄰”,寫呂逸人居所的環境,是實寫。“城上”,一作“城外”。“青山如屋裡”,生動地點明呂逸人居所出門即見山,暗示與塵市遠離;流水經過東家流入西鄰,可以想見呂逸人居所附近流水淙淙,環境清幽,真是一個依山傍水的絕妙境地。青山嫵媚,流水多情。兩句環境描寫,一則照應開篇的絕風塵,二則抒寫了隱逸生活的情趣。

  “閉戶著書多歲月,種松皆作老龍鱗。”最後從正面寫隱逸。呂逸人無求於功名,不碌碌於塵世,長時間閉戶著書,是真隱士而不是走“終南捷徑”的假隱士,這就更為詩人所崇尚。松皮作龍鱗,標誌手種松樹已老,說明時間之長,顯示呂逸人隱居之志的堅貞和持久,“老龍鱗”給“多歲月”作補充,並照應開頭的“一向絕風塵”,全詩結構嚴謹完整。

  這首詩,句句流露出對呂逸人的欽羨之情,以至青山、流水、松樹,都為詩人所愛慕,充分表現了詩人歸隱皈依的情思。描寫中虛實結合,有上下句虛實相間的,也有上下聯虛實相對的,筆姿靈活,變化多端,既不空泛,又不呆滯,頗有情味。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4

  春日

  一春略無十日晴,處處浮雲將雨行。

  野田春水碧於鏡,人影渡傍鷗不驚。

  桃花嫣然出籬笑,似開未開最有情。

  茅茨煙暝客衣溼,破夢午雞啼一聲。

  古詩簡介

  《春日》是北宋詩人汪藻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透過對春日出遊的見聞感受的描寫,描繪了一幅優美的春日圖,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景的喜愛。

  翻譯/譯文

  整個春日大概都沒有連續十天清明無雨的日子,到處都是在天上的雲彩攜帶著雨水漂浮而行。野外田裡的一潭綠油油的春水比鏡子還要碧綠光亮,古渡口邊人經過時水邊的鷗鷺卻自在不受驚嚇。籬笆外將開未開的桃花探頭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頂煙雨靡靡,打溼了行客的衣裳,午後雞鳴一聲將人從閒夢中喚引回了現實。

  註釋

  ⑴嫣然:美好貌。

  ⑵茅茨:茅草屋頂。煙暝:煙雨迷濛。

  創作背景

  這首詩約作於崇寧(1102-1106年)年間,作者任職宣州之時,一個春日裡,作者遊覽美景而作此詩。

  賞析/鑑賞

  汪藻此詩,把春日出遊的見聞感受次第展開,勝境紛呈疊出。入筆寫難得的好天氣,轉出野田春水,然後又轉出渡頭水鳥嬉遊,再轉出竹籬茅舍風光,夭桃含笑情態;又轉出霧氣迷濛,沽衣微溼,天色似瞑,引得午雞引吭啼鳴。無數富於詩情的片段,構成了逝通的春遊長卷,盎然春意有著強烈的吸引力。

  這些景色誠然十分宜人,表面上詩中景物各自分立,似乎缺少勾連,很難形成一個整體。事實上,詩人用的是一種近乎現代戲劇中的“情意結構”手法,即又靠情節連繫,而以心中清意活動流貫全篇,似斷實連,另是一種獨特的章法。首句開門見山,表示春日多雨,次句具體描繪,補足上句之意。春日多雨,早擬出遊而苦無佳日;好容易才盼得放晴,足遂夙願,作者心情之欣喜可見。多雨之日終得放晴的欣欣情意籠置全詩,形成了一條線索。野田春水映映,一碧如鏡,固然賞心悅目;渡邊鷗鳥忘機,與人相親相近,自有物我欣然之趣;籬間夭桃臨風,似開未開,嫣然含笑,更覺深情。茅茨人家,柳昏煙暝;迷濛霧氣,沾衣欲溼;意境朦朧優美。作者忽聞一聲雞鳴,更覺寧靜安謐。全詩鏡頭累換,而詩人心情之欣悅,感受的新鮮,則迴環相貫。清詞麗句,信手組合,皆成妙諦。無怪乎張世南《遊宦紀聞》說此詩是汪藻幼年之作,詩人早年詩學江西派,此詩通篇用拗句,全法黃庭堅,然而拗峭之中,自具清麗之致,可謂剛外柔中。用筆之勁健不及黃,而溫潤則過之。紀昀、呂留良分別評此詩“雅健”、“有骨”,實足以當之而無愧。

  名家評價

  張世南《遊宦紀聞》:“此詩一出,為詩社諸公所稱。”

  紀昀《武英殿叢書·浮溪集》:“汪詩深醇雅健。”

  呂留良《宋詩鈔·浮溪集》序:“汪詩高華有骨,興寄深遠。”

春日原文賞析及翻譯15

  原文

  《春日山中對雪有作》

  竹樹無聲或有聲,霏霏漠漠散還凝。

  嶺梅謝後重妝蕊,巖水鋪來卻結冰。

  牢系鹿兒防獵客,滿添茶鼎候吟僧。

  好將膏雨同功力,松徑莓苔又一層。

  翻譯

  雪花打在竹叢和樹枝上,不時發出沙沙響聲;濃密的雪片從空中飄落下來,聚集在地面上。

  嶺頭的梅花已經凋謝,現在又好像重新開放了;山岩積雪融化後的流水,卻又結成寒冰。

  要把馴養的小鹿栓牢,嚴防它們亂跑而被雪天打獵的人捉去;將煮茶的壺水添滿,等候山寺的僧人共同品嚐、吟詩。

  可以將春雪同春雨的功勞相比;春雪過後,松間小路上的莓苔,將會更加濃密。

  註釋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而無聲。

  散:飄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結、凝聚,指飄落後的雪。

  重妝蕊:指雪凝結在花謝後的梅枝上,好像梅花又重新開放了一樣。

  巖水:山岩積雪融化後的流水。

  鹿兒:馴養的小鹿。

  獵客:打獵的人。

  鼎:古時一種炊器,多為三足兩耳的青銅製品。

  僧:和尚。

  雨:滋潤土地的雨水。

  功力:功能,功勞。

  莓:植物名,果實小,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莖、葉的區別不明顯,生在潮溼的地方。

  賞析

  這首詠雪詩,緊扣詩題中的“春日"、“山中"描繪,點明瞭時間地點與環境狀況,形成了一幅別具特色的山村春雪景圖。

  首聯第一句寫春雪落竹叢,“無聲”之中彷彿“有聲",把春雪的那種溫柔,纏綿和細密,寫的惟妙惟肖,韻昧很濃。首聯第二句寫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態,把雪花密而無聲的那種狀態寫的十分逼真,“散”和“凝”這一組反義詞同時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從狀態上突出了雪花“似松非松,似散非散”的特點,矛盾而又統一,這樣的雪才富有特色。

  頷聯,第三句中的“重妝蕊",“妝蕊”本就是用來描寫梅花的,而作者所面對的卻是雪白潔淨的雪花,冬天剛剛過去,梅花早已凋零,而作者在這裡點睛一筆,生動地再現了春雪綴滿枝頭,宛如梅花再放的景象,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千古名句有異曲同工之效。第四句中的“卻結冰",寫出了春雪帶來的春寒,連山岩積雪融化後的流水都又重新結冰,作者以寫實的手法再現了當時的天氣狀況,為當時景色的大環境坐下了鋪墊,不得不說,作者在詞語的拿捏,內容的安排方面是下了一番苦工的。

  頸聯,第五、六兩句則是平鋪直敘地描寫了春雪中的人事活動:系鹿防獵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普通通的鄉家活動,卻在這裡賦予了雪景的一種動感,動靜結合,從樸實中見真感情,使整篇詩欣賞起來更富有真實感,同時也增強了詩歌的可讀性,充分體現了山村農家的特點,詩中所描繪的這幅春日雪景也因這生動的農家描寫而顯得更加有生命力。

  尾聯寫春雪滋潤萬物的功力可以與春雨相等,給山間松徑帶來一片生機。春雨素來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讚美,而此處,作者直抒胸臆,“同功力”三個字將春雪對大地做的貢獻直接提升到了與春雨等價的高度,表達了作者對春雪的無盡喜愛與讚美之情。最後又用了“松徑”和“莓苔”兩個意象將春雪所作的貢獻具體化,正是因為春雪的滋潤,這兩種植物才會“又一層”,更加有力地論證了作者的觀點,在此處,也可見作者邏輯之嚴謹,思維之緊密。全詩以寫景為主,雖無華麗之辭藻,卻有真實之感情,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春雪之後山村所特有的清新、閒適、淡泊的特色,全詩讀來朗朗上口,讀者細細品味之時,腦袋中就能浮現出那樣一番雪景,雪景無限風光,著實令人神往。

  創作背景

  詩人身處唐末亂世,王室的生活則越來越奢侈糜。.百姓們處在暗無天日、水深火熱的境地。詩人一生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對勞動人民和現實生活有廣泛的接觸。他作此詩,實際上是藉此鄉村美景,反襯亂世不平,從中可以品味出詩人對下層人民的關注和同情。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