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原文和譯文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原文和譯文

  在平日的學習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語言,而不是日常語言寫的文章。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原文和譯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原文

  (公孫丑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公孫丑說:“請問老師您長於哪一方面呢?”

  孟子說:“我善於分析別人的言語,我善於培養自己的浩然之氣。”

  公孫丑說:“請問什麼叫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很難用一兩句話說清楚。這種氣,極端浩大,極端有力量,用坦蕩之胸懷去培養它而不加以傷害,就會充滿天地之間。不過,這種氣必須與仁義道德相配,否則就會缺乏力量。而且,必須要有經常性的仁義道德蓄養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爾的正義行為就能獲取的。一旦你的行為問心有愧,這種氣就會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說,告子不懂得義,因為他:把義看成心外的東西。我們一定要不斷地培養義,心中不要忘記,但也不要一廂情願地去幫助它生長。不要像宋人一樣:宋國有個人嫌他種的禾苗老是長不高,於是到地裡去用手把它們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氣喘吁吁地回家,對他家裡人說:‘今天可真把我累壞啦!不過,我總算讓禾苗一下子就長高了!’他的兒子跑到地裡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這種拔苗助長錯誤的是很少的。認為養護莊稼沒有用處而不去管它們的,是隻種莊稼不除草的懶漢;一廂情願地去幫助莊稼生長的,就是這種拔苗助長的人--不僅沒有益處,反而害死了莊稼。”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說課稿

  一、分析教材

  《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語文選修課本《先秦諸子散文》中《孟子》選讀的內容。先秦諸子的散文以深邃的思想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孟子是其中代表人物之一,在初中及高中語文必修課本中都出現過他的文章,如《魚我所欲也》《寡人之於國也》,這些課文初步介紹了孟子的思想體系。

  “浩然之氣”是孟子“養氣說”的重要內容,它對後代仁人志士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學習本課將會加深學生對孟子思想的認識,領悟“養氣說”在當世的意義,實現傳統文化對學生思想境界,道德修養的薰染。

  課文內容分別節選自孟子三篇不同的文章,但其在思想上仍是連貫一致的,都統一在“浩然之氣”這個主題下。第一章闡述浩然之氣的特點和如何養浩然之氣,第二章解釋了什麼是大丈夫,第三章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則是對第二章的深化。

  二、說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理解孟子“浩然之氣”的基本內涵。

  ②體會孟子關於人格塑造的“養氣說”對歷代仁人志士的影響。

  ③領悟孟子“養氣說”在當世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①學生自主學習。佈置學生充分預習,能通解大意。

  ②合作探究。因為是選修課,教法上應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做到導而不牽。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先賢大師的人格魅力,實現傳統文化對學生品質、人格的薰染。

  2、重、難點

  重點:涵詠“浩然之氣”的內涵。

  難點:孟子“養氣說”在當世的現實意義和實現傳統文化對學生思想的薰染。

  三、說教法

  1、選修課教學需避免的誤區

  ①不能把選修課中的文言文等同於必修階段的古文去教學,而過分強化文言知識的基礎訓練。錢穆先生說,“意謂解《論語》,難在義蘊,不在文字”,對文言知識的學習,可鼓勵學生利用條件獨立學習。

  ②不能上成思想政治課。選修課歸根結底仍然是語文課,重點要放在“讀”和“研”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與接受人文教化二者不可偏廢。

  2、在此認識基礎上,我調整教學內容安排的順序,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整合在一起,探究浩然之氣的深刻意蘊,而將第一章和拓展延伸相整合,思考浩然之氣在現世的意義。這樣就實現了教學的連貫一致。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採用的教法是教法是“大問題,小切口;巧設問題,由淺入深”,即:

  ①找準切入口,以點帶面;注重問題難度的層級,循序漸進、步步深入。

  ②拓展延伸立足現實,深化對古代文化經典現實意義的理解。

  四、說課前準備

  選修課的文言知識學習要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前佈置學生預習任務,讓學生透過課文註釋、工具書、網路等手段通解課文大意。教師做好上課用的課件等準備,並點撥學生的疑難問題。

  五、說教學過程

  這個部分共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活動引入——新課講授——小結反饋——延伸拓展。

  1、活動引入

  讓學生用“氣”組詞,從組成的現代詞彙中引出對“氣”涵義的思考。

  用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做導語,既開門見山引入新課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使之快速進入課堂情境。問題與主題密切相關,又為學生理解浩然之氣奠定了基礎。

  2、新課講授

  在這個環節中設計了“三步走”的`過程。

  第一步:思——浩然之氣

  這個部分,我設想學生能初步建立起對浩然之氣的認識,知道浩然之氣至大至剛的特點。

  學生朗讀第一章,找出孟子是如何解釋浩然之氣的。在問題情境下,學生很快透過篩選資訊,獲得對浩然之氣的直觀感受。孟子說“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又說“其為氣也,配義與道”。什麼是“義與道”,學生不難理解。對於“至大至剛”就困惑的多了。什麼是“至大至剛”?在這裡只做提問,並不要求學生研究他們,留下思考,為下個環節探索做鋪墊。

  第二步:索——至大至剛

  這個部分,設想引導學生理解“至大至剛”這個抽象的大問題,採用了“小切口”的辦法——從“大丈夫”的概念著手。

  ①什麼是大丈夫?孟子對他的界定很清楚,藉助課文註釋,學生從文字中找出相關句子並概括出三個條件——要有仁、義、禮的崇高志向,要對這個志向要有堅定的信念,要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氣。

  ②停留在字面的意思不足以讓學生理解“大丈夫”的形象。於是,將第二章的“公孫衍、張儀”和第三章的“舜、傅說……”放在一起,指導學生做比較,哪一個才稱的上是“大丈夫”?前者是透過阿諛苟榮獲得權勢,後者是默默忍受生活的困苦;前者是利用權勢逞一己之快,後者是志存高遠,心繫蒼生。對比一目瞭然。讓學生用否定句的形式小結——匹夫之勇和妾婦之道不是大丈夫所為。

  ③繼續追問,“舜、傅說、管夷吾、孫叔敖……為什麼能經受的住憂患的煎熬?”這個問題難度稍大,於是讓學生集體朗讀,透過朗讀喚起學生對既有知識的回憶(第三章是初中學過的課文),也就很快的抓住了文字中“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這句話。能回答剛才這個問題關鍵詞又是哪一個?“大任”!心存崇高的志氣便能讓人具有戰勝憂患的勇氣。

  ④讓學生用肯定句的形式小結:心中有大任的人是大丈夫,有勇氣戰勝憂患的人是大丈夫。

  學生的認知過程是一個從平衡到失衡再建立新平衡的螺旋式發展模式,只有平衡關係處在連續不斷髮展的狀態中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現學習的發展。這連續三個對比問題的設計正符合了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

  ⑤問題的步步深入和及時小結,將學生對大丈夫的理解細化。至此,學生思考:當一個人有了“志氣、骨氣、勇氣”時,生活中還有什麼是不能戰勝的呢?這就是天地間“至大志剛”的精神力量!浩然之氣的精髓也就在於此!

  3、小結反饋

  這一環節主要是展示學生由文字聯想到的“大丈夫”的形象。

  “歷史上哪些人物可以稱得上是有浩然之氣呢?”學生舉出了很多他們熟知的的例子,如,屈原、文天祥、岳飛……由已學的知識出發,再透過生動的語言描述形象,透過反饋練習及時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4、拓展延伸

  第三步:悟——養氣之徑

  為了避免把談“養氣”的方法變成口號式空洞的說教,首先提出“如今還需不需要浩然之氣”這個問題,通過出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探尋社會現象背後的本質,就不難發現,赤裸裸的拜金主義,偽科學的欺騙,還有越演越烈的審醜風氣等等是不是已經成為我們今天的憂患?這些都警示著我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啊。太平盛世的今天更需要浩然之氣,更需要做大丈夫。

  在此基礎上,“如何培養浩然之氣”這個問題就順利成章的被提出來。此時再回到文字,學生對孟子的養氣辦法也就多了幾分親近感,拉近學生和文字的距離。孟子養氣的辦法是“集義,勿正、勿忘、勿助長”,說的很籠統不具備具體操作的可行性,於是再進行第二次的拓展延伸,從“在生活中怎樣集義?”到“立足於今天的現實,還有沒有其他養氣的辦法呢?”問題逐漸拓展開來,學生的思維也逐漸拓寬,最終明白學習文化的經典的意義在於讀出聖賢的精神,涵養我們自己的浩然之氣。

  六、說練習設計

  要達到文化薰染的作用,僅僅依靠上課的四十五分鐘是遠遠不夠的,這是一個長期內修的過程。孟子講的養浩然之氣是指培養人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後人在他的基礎上又對“氣”做了更豐富的理解,如曹丕在《典論·論文》中首開以“氣”論文之先,響亮地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主張。所以在作業佈置上,推薦學生閱讀三則節選,分別是曹丕《典論·論文》、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和劉勰《文心雕龍》,思考孟子散文的“氣”在文章中是如何體現的?擴大了學生對“氣”的認識,也加深了學生對孟子文章風格的理解。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簡潔明瞭。用框架的形式體現教學思路,用“養”“成”等關鍵詞體現出文字學習的核心內容。

  八、說設計特色

  1、教學思路清晰,重難點突出,緊緊圍繞著“理解浩然之氣的豐富內涵”和“孟子‘養氣說’在當世的現實意義”展開教學環節。

  2、有效整合課文內容,透過找準切入點和做形象對比;問題難易層級分明,對深奧的知識做細化的分析,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

  3、拓展延伸於文字互相銜接,立足現實,深化認識,拉近學生與古代經典文化的距離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