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精選15篇)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和宋之問寒食題臨江驛

  唐代:胡皓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伴人。丹心終不改,白髮為誰新。

  譯文: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伴人。丹心終不改,白髮為誰新。

  註釋:

  聞道山陰會,仍為火忌辰(chén)。途中甘棄日,江上苦傷春。

  辰:1。地支的第五位,屬龍。2。用於記時。3。時日:4。日、月、星的總稱。5。古同“晨”,清早。

  流水翻催淚,寒灰更(gèng)伴人。丹心終不改,白髮為誰新。

  寒灰:猶死灰。物質完全燃燒後留剩的灰燼。

  賞析:

  胡皓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處在於,詩人以雄勁的筆觸,描寫和宋之問寒食題臨江驛的藝術概括。他透過對於時間和空間的意匠經營,以及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裡熔鑄了豐富複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2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翻譯/譯文

  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盪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裡。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鞦韆爭相廢除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遊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註釋

  寒食:即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一道:一條。穿:穿過。

  演漾:盪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凡:總共,一共。

  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遊戲。蹴,踢。踘,皮製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遊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太平御覽》卷三〇引《古今藝術圖》雲:“寒食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清明:節氣名。在夏曆三月初,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春分之後穀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淮南子·天文》:“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後固定為夏曆三月三日。

  賞析/鑑賞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其具體創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盪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於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裡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裡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鞦韆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侷限於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遊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鬥雞、蹴鞠、打鞦韆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鞦韆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遊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於遊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後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遊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遊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閒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3

  一、原文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譯文及註釋:

  二、譯文一條清澈溪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盪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溪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裡。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鞦韆爭相飛出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遊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三、註釋1.寒食:即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2.一道:一條。穿:穿過。

  3.演漾:盪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4.凡:總共,一共。

  5.蹴(cù)踘(jū):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遊戲。蹴,踢。踘,皮製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6.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遊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太平御覽》卷三〇引《古今藝術圖》雲:“寒食鞦韆,本北方山戎之戲,以習輕越者也。”

  7.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8.清明:節氣名。在夏曆三月初,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春分之後穀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淮南子·天文》:“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為清明”。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後固定為夏曆三月三日。

  四、賞析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溪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溪水邊盪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於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裡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溪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裡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鞦韆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侷限於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遊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鬥雞、蹴鞠、打鞦韆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溪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鞦韆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遊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於遊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後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遊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遊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閒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洛陽城裡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

  旦別河橋楊柳風,夕臥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復春。

  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

  譯文

  洛陽城裡,花兒已經開得如雪一般鋪天蓋地,而陸渾山中的花兒,如今才開始發芽。

  早上剛剛辭別了河橋那掠過楊柳吹來的風兒,晚上又臥在這伊川桃李間的月色中。

  伊川的桃李正是芬芳面新鮮的時候。在寒食節裡,山中的酒也是醉香宜人的。

  山野間的老人安居樂業,快活地唱上一曲,唱一唱這身在太平盛世中的人。

  註釋

  陸渾:地名,在今河南嵩縣。別業:即別墅。

  楊柳:柳與留諧音,古人有折柳送別之俗。清明亦有插柳、戴柳之俗。

  伊川:水名。即“伊河”。洛河支流,在河南西部。

  酒復春:唐人名酒多用春字,如竹葉春、松醪春、燒春等。

  賞析:

  陸渾別業位於洛陽西南之陸渾縣伊水之濱,是宋之問的別墅,公務之暇,他常前往消閒度假。山莊清幽秀美的自然景色和寂靜安寧的環境,屢屢喚起這位宮廷詩人的山野真趣,故其詩集中有不少以陸渾山莊為題的詩作,大多風格清新秀麗,顯示出一種遠離塵世的純樸幽雅氣息,也抒發了詩人隱藏在“志深軒冕”背後的對大自然的熱愛嚮往之情。

  武則天執政時期,多居於東都洛陽,其近臣文士,亦常隨行左右,詩由洛陽起筆,說明這是宋之問任居洛陽,偶返山莊時所作。“洛陽城裡花如雪,陸渾山中今始發。”起句先以洛陽的春意盎然與山中的姍姍來遲的春天對襯。“花如雪”,以雪喻花,形容洛陽滿城飛花、春光四溢的美景,“今始發”三字,反襯出山野與鬧市之別。一方面山間氣候偏冷,花開較遲,另一方面也說明京洛風塵,熱烈繁囂,而陸渾山中,則清幽得多。起筆二句,似平鋪直敘,字裡行間卻透露出詩人洋溢在心底的歡欣輕快的感情。接著,“旦別”句,寫詩人清晨離開洛陽時在河橋一望,春風拂面,楊柳婀娜,在敘述事件的同時,融入洛城風光;“夕臥”句,則承第二句而發,補敘陸渾山中超凡脫俗的清幽景色。這一聯對仗工穩,“旦別”對“夕臥”,點出詩人朝發夕至的行跡;“楊柳風”、“桃李月”,以都市繁華春色與山中水濱的月色清暉相對,極富詩情畫趣;尤其一“月”字,既句中的夜“臥”字,又渲染出幾分清寂離俗的環境氣氛。

  五六兩句,以頂針手法,先重複“伊川桃李”,“正芳新”又承第二句“今始發”,具體表現山中遲來的春色。接著“寒食”句回應詩題。清明寒食節,能夠遠離京洛塵世的喧囂,在山間別墅中度過春夜,本來已經很使人舒心暢快,更何況還有酒助興。這兩句繪出了寒食山中的迷人春夜,和詩人此刻舉杯獨酌、無所拘羈的自我形象。詩至此全是寫景抒懷,山景清雅,其情怡然,似有田園牧歌風味。末二句“野老不知堯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詩人自稱鄉間野老,在開懷暢飲之際,歌詠太平盛世。

  這首詩前四句處處圍繞洛陽與陸渾山莊的不同來對比描寫,寫洛陽的花團錦簇,楊柳婀娜,是為了映襯山中明月清暉、桃李花發的幽雅,表現自己對清靜山間的喜愛;在寫景的同時,交代行蹤,表現心境,語言形象性和概括力極強。後四句主要抒發詩人一旦擺脫京洛回到山野田園的歡欣之情。但通覽全詩,風格清秀,語言輕鬆自然,與刻板冗滯的奉和應制詩比起來,令人耳目一新。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李清照〔宋代〕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沉水嫋殘煙。夢迴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溼鞦韆。

  譯文

  寒食清明時節,萬物復甦,盪漾著明媚的春光。玉爐中的沉香即將燃盡,飄出的縷縷殘煙仍是清香醉人。午睡醒來,花鈿已掉落在枕邊床上。海燕還未飛回,鄰家兒女們玩起了鬥草遊戲。江梅已經過季,綿綿的柳絮隨風盪漾。黃昏時分下起了稀稀疏疏的小雨,打溼了院中的鞦韆。

  註釋

  淡蕩:和舒的樣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

  寒食:節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介子推輔佐晉文公回國後,隱於山中,晉文公燒山逼他出來,子推抱樹焚死。為悼念他,遂定於是日禁火寒食。

  玉爐:香爐之美稱。

  沉水:沉香。

  山枕:兩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

  花鈿(diàn):古時漢族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鬥草:一種競採百草、比賽優勝的遊戲。

  江梅:梅的一種優良品種,非專指生於江邊或水邊之梅。

  柳綿:即柳絮。柳樹的種子帶有白色絨毛,故稱。

  鞦韆:相傳春秋時齊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一說鞦韆起於漢武帝時,武帝願千秋萬壽,宮中因作千秋之戲,後倒讀為鞦韆。

  賞析

  此詞以白描手法寫了薰香、花鈿、鬥草、鞦韆等典型的少女時代的事物,藉以抒發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上片寫春光駘蕩,屋內香爐嫋煙,人睡初醒;下片淡淡幾筆,勾勒寒食節的初春景色與民間習俗,情韻全出。此詞透過寒食時節景物形象探尋一位少女的感春情思,從而表達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

  上片寫少女春睡初醒情景,用的是倒敘,頭兩句是第三句睡醒後的所見所感。“淡蕩”猶盪漾,形容春光融和遍滿。寒食節當夏曆三月初,正是春光極盛之時。燻爐中燃點著沉水香,輕煙裊繞,暗寫閨室的幽靜溫馨。這兩句先寫出春光的宜人,春閨的美好。

  第三句寫閨中之人,詞中沒有去寫她的容貌、言語、動作,只從花鈿寫她睡醒時的姿態。“山枕”謂枕形如山。“夢迴山枕隱花鈿”是少女自己察覺到的,不是別人看出來的。暮春三月,春困逼人,她和衣而臥,不覺沉沉入睡,一覺醒來,才覺察自己凝妝睡去,自己也覺詫異。薰香已殘,說明入睡時間已久,見出她睡得那樣沉酣香甜。她夢迴猶倚山枕,出神地望著室外的盪漾春光,室內的沉香菸嫋,一種潛藏的春思隱約如見。這幾句不事修飾,淡淡道來,卻別有一番情致。

  下片寫少女的心曲。“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海已過柳生綿”。古人以為燕子產於南方,春末夏初渡海飛來,故稱海燕。“鬥草”是用花草賭賽勝負的一種遊戲。時節已到寒食,為什麼不見燕子飛來呢?女伴們鬥草嬉戲,情懷是多麼歡暢。江梅花期已過了,楊柳又正飛花。這裡寫的是少女眼中所見,心中所感種種景緻說明春事已經過半,當此時少女的春閨寂寞、情懷繚亂,含有作者的惜春心情。這兩句對仗工整,既有動態,更有細微的心理活動,極盡工巧之妙。

  “黃昏疏雨溼鞦韆”,寫的是另一種境界。鞦韆本是少女喜歡的遊戲,尤其是當寒食時節更是無此不歡。這一句寫的是黃昏時忽然飄起細雨,把鞦韆灑溼了,這是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外現,同上兩句所寫的有精神上的契合,都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此句寫春愁卻不用“春愁”二句,只言雨中秋千,卻道出愁緒萬縷。

  這首詞以物寫人,以景寫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態和內心世界寫得活靈活現,有“無我之境”的妙趣。全詞都是景語,仔細體味又都是情語,沒有雕飾斧鑿痕跡,雋秀自然,清新淡雅,充分表現了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超的寫作技巧。

  作者介紹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山東省濟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闢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6

  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唐代:竇鞏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譯文及註釋

  煙水初銷見萬家,東風吹柳萬條斜。

  水面上薄煙散去,遠遠望見岸邊許多戶人家。

  見:現,顯露。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在這美麗的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遊覽,馬蹄踏著路上的泥裡有一半裹著花瓣。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水面上薄煙散去,遠遠望見岸邊許多戶人家,在這美麗的春天,卻沒有人陪伴我,只有我一人在河堤上獨自縱馬遊覽,馬蹄踏著路上的泥裡有一半裹著花瓣。

  註釋

  寒食:即寒食節,清明前一二天。

  宇文籍:從詩的內容看應是作者的一位友人。

  見:現,顯露。

  簡析

  此詩描繪了襄陽城的美景,表達了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襄陽城四周環水,春來煙水朦朧,當豔陽高照,輕霧才退去,方現出參差人家。一個“見”字,十分生動。 “東風吹柳”、“馬踏春泥”,非常傳神。馬踏春泥半是花:點名季節;有“踏花歸去馬蹄香”的意境,寫出春天的可愛。如此美景卻只能獨自消受,對友人的思念盡在其中矣。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7

  原文:

  蟾宮曲·寒食新野道中

  元代:盧摯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髮如絲。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譯文:

  柳濛煙梨雪參差,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鬢髮如絲。桑柘外鞦韆女兒,髻雙鴉斜插花枝。轉眄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詩。

  柳樹萌芽,像飄浮著一層嫩綠色的輕煙。梨花似雪,參差地交雜在柳枝中間。柴門外狗兒在叫,茅屋頂上燕了呢喃。一對白髮的農家老夫妻正圍著老瓦盆飲酒用飯。桑林外,一位梳著雙丫髻的小姑娘頭上斜插著花枝在盪鞦韆。她轉眼注視多時,大概是讚歎我這個行路之人,坐在馬上吟哦詩篇。

  註釋:

  柳濛煙梨雪參(cēn)差(cī),犬吠柴荊,燕語茅茨。老瓦盆邊,田家翁媼(ǎo),鬢(bìn)發如絲。桑柘(zhè)外鞦韆女兒,髻(jì)雙鴉斜插花枝。轉眄(miǎn)移時,應嘆行人,馬上哦(é)詩。

  參差:不整齊。柴荊:柴門。用林木棍、荊條搭成的院門。茅茨:茅屋的屋頂。這裡指屋簷。老瓦盆:指民間粗陋的酒器。媼:年老的婦人。柘:桑樹,常綠灌木,葉可喂蠶。髻雙鴉:即雙丫形的髮髻。轉眄移時:轉眼斜視多時。眄,斜視。哦:低聲吟詠。

  賞析:

  鬢髮已白的夫婦,活潑天真的孩子;似雪的梨花,朦朧的柳樹;還有荊門上的犬吠,茅茨上的燕語,一幅天然的沒有任何雕飾的美麗畫卷:人與人和諧,物與物相融,各安其位,自然和諧。更有意思的是那桑柘樹上蕩著鞦韆的孩子,梳著髮髻,插著花枝,閒適、快樂,卻被我這路人吸引,她好奇的顧盼,眸子裡的疑問,只因我在搖頭晃腦地吟詩。江山一片秀,溫暖在心頭。這是作者眼中的美,不僅美在景,更是美在一片和諧的人間之情。作者用清麗的筆法、溫和的色彩,表現出曲中人陶然忘機的情懷和一片生機盎然的農家生活情趣。

  這支曲子所寫景象喜人,表現出作者對農民懷有深厚的感情和濃烈的平民意識。此曲抒寫作者於清明前的寒食節在新野道中看到的農村初春景象。開頭三句是寫農村的自然風光。接著是寫農村老年人的悠閒生活。“桑拓”兩句是寫農村孩子們的快樂生活。最後三句是寫作者看到這些迷人的景象後,感到無比的喜悅,情不自禁地“轉眄移時”,在馬上不住吟詩稱頌。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8

  原文:

  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

  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見飛花。

  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

  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煉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

  想前人鶴馭,常遊絳闕;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

  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晝錦榮華!

  譯文

  十五年來,每逢寒食節,都是遠離家鄉,漂泊在天涯。在下雨的天氣裡,思念著墳墓上的柏樹;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裡,卻又羞於見到飛花。寒食節自己不能供奉麥飯、紙錢、雞和酒祭掃祖塋,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老天笑道:這不是因為我,也不是因為元軍的入侵。

  自己早已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昇天,以紫府清都仙界為家了。想以前仙人駕鶴常遊於天上的絳闕;世俗之身如同蟬蛻殼一樣被丟棄,豈能留戀於塵埃濁世?帝王命臣子守墳、修葺墓園,男子應當這樣報效君王。又何必等到回家上墳,如同白天衣錦還鄉一樣顯示榮華!

  註釋

  沁園春:詞牌名,又名“東仙”“壽星明”“洞庭春色”等。

  鄆(yùn)州:北宋州名,治所須城,即今山東東平。這裡用北宋舊名,以示不忘故國。

  宰柏:墳墓上的柏樹,又稱宰樹、宰木。

  飛花:切寒食節。

  只雞斗酒:均指祭品。

  幾誤林間噪喜鴉:祭掃過後,林間的鴉鵲就可來啄食這些祭品,由於自己多年末能祭掃,故耽誤了鴉鵲。幾,屢次。

  紫府清都:道家稱仙人居住之地為紫府;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官。

  絳闕:指神仙宮闕。蘇軾《水龍吟》:“古來雲海茫茫,道山絳闕知何處”?

  黃沙:意指塵埃濁世。

  過家上冢:回家鄉上墳。此處非泛說,而是特指奉皇帝之命回家祭告先祖,顯示皇帝的恩寵。

  書錦:意指富貴還鄉。

  賞析:

  這首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後,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閩中,直到1289 年 ,福建參知政事魏天佑,為了向朝廷取媚,強迫詞作者北上,在寒食節,作者過鄆州,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年僅六十四歲。

  詞的上片,由寒食節起筆,表達對祖塋冢柏的眷念之情。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講的是十五年來,到寒食節“皆在天涯”,而不能祭掃祖塋盡孝。這是作者的回憶。枋得於宋德祐元年(1275)出任江西招諭使,知信州。不久,元軍攻陷信州,枋得改名換姓入建寧唐石山中,後又隱居閩中,一直未回故鄉江西弋陽 。到現在已十五年。字面是說寒食節,實際上也暗含了對國破家亡的回憶 。用“皆在天涯”寫淪落飄泊,無家可衣,四字包含了血淚經歷。“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見飛花。”承起句寫十五年飄泊之中每逢寒食的思想感情,分兩層意思 :前二句是說在 “雨濡露潤”的天氣裡,思念著“宰柏”。“宰柏”,墳墓上的柏樹,也稱“宰樹”、“宰木”。寒食節是祭掃祖塋的日子,經常是細雨濛濛,故云“雨濡露潤”,這種情況最容易引起在異鄉飄泊的人的 “宰柏”之思。後兩句說在“風柔日媚”的天氣裡,卻又“羞見飛花”。“飛花”指的是熱鬧的景象 ,而無家可歸之人,則不忍著,也“羞見”,——國破家亡 ,自己無力挽救,因而只能埋名深山,豈不羞對“飛花”!這兩層意思總起來是說作者無時無刻都在思國念家,痛苦不堪。一個“嘆”字領起四句,“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三句,仍從寒食祭掃著筆。“麥飯”、“紙錢”、“只雞”、“斗酒”,皆是祭品,祭掃完畢,便被那些烏鴉喜鵲所取走,這裡,作者則說自己不能用“麥飯”等物祭掃祖塋 ,林間的喜鵲烏鴉也空等了!“幾”,屢次,與“十五年”互相照應。這三句寫得仍然很悲痛。對祖塋的懷念,同時也是對故國的懷念,更是對自我不幸遭遇的感嘆。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為上述情況尋找原因。“我”是指“天”;“他”則是指蒙元貴族。從字面上看,好象是放達,實際上是悲憤而且故意用作反語“不由乎我(天)”,正是“由我(天)”,“不由他”正是“由他”,作者既怨天又尤人。這裡用反語的原因,倒不一定在於當時作者身在蒙元貴族統治之下,枋得是個性格剛烈無所畏懼的人。反語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格,用於嘲弄諷刺。上片雖沉痛悲憤,但其基調卻顯得低沉。下片則變為至大至剛,充滿了視死如歸的精神。“鼎中煉熟丹砂 。把紫府清都作一家”,“鼎”,這裡指丹爐,道家在丹爐內煉丹,丹成可以飛昇;“紫府”,道家稱仙人所居之地,“清都”指天帝所居的宮闕。這兩句是說自己對於自己的去處早在深思熟慮,胸有成竹,如同鼎中丹砂煉熟,隨時可以昇天,以紫府清都為家了。枋得這次北上,早已有了死亡的準備,所以才有如此言語。“想前人鶴馭,常遊絳,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就此意作進一步發揮。四句用一“想”字領起,滔滔而下,表明是作者的心理活動,意思是說神仙或得道之士每騎鶴上天,遊於絳闕,其樂無窮;而世俗之身,當如“蟬蛻蛇解,遊於太清”豈能留戀於塵埃濁世(“黃沙”)。他不想苟且偷生,屈節苟活,已經說得明明白白。以下就“寒食”本題,再表白自己的志向與氣節。“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詞句“男子正當如是”,是肯定語氣,故以“那”“即”“也”足成七字句,並以叶韻,讚羨庸珏他們的愛國正義行動,表示自己作為好男兒正當仿效他們的精神,效忠宋室。另一方面,“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晝錦榮華”,則就此次被迫北上強令降元做官而言。“晝錦”,用指富貴還鄉。“過家上冢”,即還舊居,祭祖墳,指的是誇耀鄰里的事。作者概以“又何必”一語抹煞之。“待”表示將來可以實現之意,即今已斷言並無可能,因此不僅多此一舉,言辭殺辣 ,不留餘地。“上冢”一語 ,也是就寒食祭掃事生出,與“守墳”、“修墓”,同回應上片所說情事,緊扣題意。

  這首詞作者先抒發思鄉之情,繼而抒發自己報國之情,全詞慷慨悲歌催人淚下。這首詞精彩之處,在於注重心理刻畫,含有感染力,因此是具很高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魅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9

  清演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演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鞦韆競出垂楊裡。

  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

  譯文

  一條清澈演流穿過桃李花林,水波盪漾著綠蒲滋潤著白芷。

  演流旁邊總共只有幾戶人家,落花多半都漂流在東流水裡。

  踢出的皮球屢屢高出飛鳥上,蕩起的鞦韆爭相飛出綠楊林。

  年輕人分開日子每天來遊玩,全不需要等候到清明和上巳。

  註釋

  寒食:即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故稱“寒食”。

  一道:一條。穿:穿過。

  演漾:盪漾。涵:沉浸。白芷:一種可入藥的香草。

  凡:總共,一共。

  蹴踘:同“蹴鞠”,亦稱“打毬”,即古代踢球的遊戲。蹴,踢。踘,皮製球,球內充塞以柔軟的東西。古時有在寒食蹴鞠的習俗,參見《荊楚歲時記》。

  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為古代遊戲用具,相傳是春秋齊桓公時期從北方山戎傳入。

  分日:安排好日期,計劃好如何玩。一說猶逐日,意為一天天、每天。又說指春分之日。

  清明:節氣名。在夏曆三月初,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春分之後穀雨之前。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上巳:節日名。古代以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節,有在流水邊洗濯祓除、去除災病的習俗。魏晉以後固定為夏曆三月三日。

  賞析

  此詩是王維早期的作品,當作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的一個早春時節,其具體創作年份未詳。當時王維在長安(今陝西西安)或洛陽(今屬河南)。

  創作背景

  此詩開頭兩句,寫一道清澈的演流,穿過桃李花叢;而演水邊盪漾的水草和被水滋潤的白芷,安逸而柔靜。古代習俗,三月上巳桃花水下時,王公以下,攜眷聚於水畔洗濯,驅除不祥。這裡表現的就是這個習俗,展現的是春天的力量。

  三四兩句,寫演流邊的幾戶人家,落在流水裡的桃李花,又是柔美寧靜的意象,表現出濃厚的早春氣息,有很強的畫面感。

  五六兩句又轉換為力量和青春的意象。古代鞦韆是在清明、寒食節前後才有所見,而且僅僅侷限於豪門貴族家的紅男綠女遊戲之用。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寒食之時,造大麥粥,人們常以鬥雞、蹴鞠、打鞦韆為娛樂。這兩句在前四句寫清演桃李的背景上又添幾筆不時飛上高空的鞦韆與皮球,使整幅畫面更加充溢這清新靈動的青春活力。尤其是“過”“出”二字用得好,分別寫出了少年男女遊玩時的熱烈氣氛,使人感受到年輕人沉湎於遊樂中的景象,透露出無限的羨慕之情。

  最後兩句意謂青春年少的人,應該每天都有開心遊玩的心態,無憂無慮,不用等到清明和上巳兩個節日才出去遊玩,含有及時行樂的意味。

  在《寒食城東即事》中,作者表達了“及時行樂”的思想,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很短暫。詩人認為,如果想要在短暫的時光中去建功立業、修身齊家、做學問,終究都不牢固實在,只有抓緊時間享受快樂才是真實的。全詩描繪出美麗的早春景象,交錯著青春朝氣的蓬勃力量和家常安寧的閒適氣息,充分體現了王維詩“詩中有畫”的特色。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壬辰寒食

  宋代:王安石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譯文: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身居他鄉的鄉思像楊柳一樣,被春風一吹就有千萬條思緒。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節,自己的眼淚就更多了,流的淚就快要淹沒冶城了。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自己的白頭髮像是要掙脫出頭巾的束縛,鏡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經顯得蒼老。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不想知道官位的快樂啊,只求自己能夠在青山綠水做一個打漁和砍柴的農民。

  註釋: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客思:他鄉之思。思:思緒,心事。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cháo)。

  寒食:節令名,在農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冶城:江南東道升州土元縣:古冶城在今縣四五里;本吳鑄冶之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

  巾發雪爭出,鏡顏朱早凋(diāo)。

  巾:頭巾。雪:白髮。朱:紅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顏。

  未知軒冕(miǎn)樂,但欲老漁樵(qiáo)。

  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祿。老:終老。漁樵:漁人和樵夫,指代隱逸生活。

  賞析:

  王安石回江寧為父親和長兄王安仁掃墓,不覺悲思萬縷,淚若江潮,白髮先出,朱顏早凋,因而發出了軒冕不足樂、終欲老漁樵的感慨。大概是從父兄雖然學問卓越、志節高尚,卻窮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慘淡經歷受到觸動,引發了他潛藏於心中的歸老田園、漁樵為生的意願。然而他也只能借詩抒懷,不能付諸於實際。

  此詩一方面是表達了作者在掃墓時對父親的沉痛哀悼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對自己推行新法時的艱難處境作了一番慨嘆。

  作者用“雪”與“朱”兩個頗具色彩的字極其生動而且形象地描述了自己頭髮與容顏因操勞過度而出現的未老先衰的狀況。當時王安石只有三十二歲,本該是黑髮朱顏,但現在是“白髮爭出”“朱顏早凋”,顯然是想表達自己內心的一種感慨:自己雖然身居官位,卻絲毫沒享受到當官本該有的樂趣,一心想推行新法,又遇到重重阻力,自己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以至於才過而立之年就華髮早生、蒼顏畢現,世事實在是太艱難了。“雪”與“朱”相對,產生強烈的色彩對比,隱含著詩人對過早衰老的感嘆之情。這種悲嘆與全詩抒發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為官不快的情緒融合在一起,使詩人關於衰老的感嘆更為深沉。整首詩把思鄉之愁、哀悼之痛、早衰之嘆、為官之苦有機地串聯,並用“雪”與“朱”這兩個字把王安石內心的感慨與苦楚更加深沉地表達了出來。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為了養家孝親,並非樂意官場,汲汲富貴。由於家中無田園以託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幾十口人賴其官祿,他根本就沒有條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詩歌中,就表達了“收功無路去無田”的無奈,既然“人間未有歸耕處”,他只得“竊食窮城”、任職地方,但這並非他的本願,在《壬辰寒食》一詩中就表達了他的感慨。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1

  原文

  韓偓〔唐代〕

  惻惻輕寒翦翦風,小梅飄雪杏花紅。

  夜深斜搭鞦韆索,樓閣朦朧煙雨中。

  譯文

  切膚的輕寒刺面的風,梅花如飄雪,杏花正紅。夜深裡,斜搭上的鞦韆索靜靜地懸著,煙雨朦朧之中,隱約可見那座樓閣。

  註釋

  惻(cè):悽惻。這裡作者含主觀感情色彩來寫對天氣冷暖的感受。翦翦(jiǎn):指春風尖利,砭人肌膚,正是乍暖還寒的時節。“小梅飄雪杏花紅”句:仲春之際,梅花已謝,紛紛飄落,而桃杏花卻剛剛盛開。一作“杏花飄雪小桃紅”。斜搭鞦韆索:據《古今藝術圖》等資料記載,當時北方寒食節,有女子盪鞦韆為戲的習俗。斜搭:指鞦韆索斜掛在木架上。

  賞析

  “惻惻輕寒翦翦風。”首句從寒食節的氣候寫起。“惻惻”,是形容輕寒的氣候呈現悽切之感;“翦翦”,是形容風輕微而帶有寒意。這句正點寒食節“乍暖還寒”的特點,借輕寒的微風,渲染一種悽迷黯淡,但又並不十分沉重的氣氛。“惻惻”、“翦翦”兩個疊字,聲音輕細,符合描寫物件的特點。

  “小梅飄雪杏花紅。”次句仍點時令,但轉從花的開落角度寫。梅花已經開過,正飄散著雪白的花瓣,杏花卻開得正鮮豔。這句色彩的對比鮮明,畫出寒食節明麗的春光,與上句的色調恰成對照。如果說上句多少透露出因懷人而產生的悽迷孤寂之感,那麼這句則與記憶中的溫馨親切的往事不無關係。《寒食夜有寄》說:“雲薄月昏寒食夜,隔簾微雨杏花香。”《偶見》:“鞦韆打困解羅裙,指點醍醐索一尊。見客人來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門。”可以證明梅、杏與往昔情緣的關係。夜間是看不見“小梅飄雪杏花紅”的景象的.,這正可以進一步證明這句所寫的並非眼前實景,而是記憶中的景象。一、二兩句的含義則是:身上感受到惻惻輕寒和絲絲寒風,聞到梅花和杏花的香味,於是才意識到,一年一度的寒食節又來臨了,又是“小梅飄雪杏花紅”的時節了。

  正因為前兩句在寫景中已經暗暗滲透懷人的感情,因此第三句便直接聯想起與這段情緣有關的情事。“夜深斜搭鞦韆索”,表面上看,似乎這只是寫詩人夜間看到附近園子裡有一座鞦韆架,鞦韆索斜斜地搭在架上。實際上詩人的這段情緣即與寒食節盪鞦韆的習俗有關。《開元天寶遺事》說,天寶年間,“宮中至寒食節,競豎鞦韆,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可見鞦韆之戲為寒食節特有的文娛體育活動,且以女子戲者為多。據《香奩集》記載推斷,詩人與他所戀的情人,正是在寒食節的鞦韆架旁結下一段情緣。因此,夜間瞥見鞦韆架的暗影,便情不自禁地想到當年的情事。

  往事如煙,現在對方“闊別三千里”,蹤跡杳然,不可復尋。在懷舊的悵惘中,詩人透過朦朧的夜色向鞦韆架的方向望去,只見樓閣的暗影正隱現在一片煙雨迷濛之中。這景色,將詩人思而不見的空虛悵惘和黯然傷魂,進一步烘托出來。

  這首懷舊詩,通篇只點染景物,不涉具體情事,也沒有一處直接抒寫懷舊之情,全借景物暗示、烘托,境界朦朧。

  韓偓

  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國唐代詩人。乳名冬郎,字致光,號致堯,晚年又號玉山樵人。陝西萬年縣(今樊川)人。自幼聰明好學,10歲時,曾即席賦詩送其姨夫李商隱,令滿座皆驚,李商隱稱讚其詩是“雛鳳清於老鳳聲”。龍紀元年(889年),韓偓中進士,初在河中鎮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入朝歷任左拾遺、左諫議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學士。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2

  寒食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古詩簡介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的一首七言絕句。詩的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從當時皇帝到一般朝士,都偏愛該詩,歷來評價也很高。

  翻譯/譯文

  譯文一

  暮春時節,長安城處處柳絮飛舞、落紅無數,寒食節東風吹拂著皇家花園的柳枝。夜色降臨,宮裡忙著傳蠟燭,裊裊炊煙散入王侯貴戚的家裡。

  譯文二

  春天,長安城處處飄飛著落花;寒食節,東風把御園柳枝斜。

  黃昏時,宮中傳出御賜的燭火,輕煙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註釋

  ①春城:暮春時的長安城。

  ②寒食:古代在清明節前兩天的節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稱寒食。

  ③御柳:御苑之柳,皇城中的柳樹。

  ④斜:讀(xiá),與“花”“家”押韻。

  ⑤漢宮:這裡指唐朝皇官。

  ⑥傳蠟燭:寒食節普天下禁火,但權貴寵臣可得到皇帝恩賜而得到燃燭。《唐輦下歲時記》“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

  ⑦五侯:漢成帝時封王皇后的五個兄弟王譚、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時皆為候,受到特別的恩寵。這裡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賞析/鑑賞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詩中前二句先寫景。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詩人立足高遠,視野寬闊,全城景物,盡在望中。“春城”一語,高度凝鍊而華美。“春”是自然節候,城是人間都邑,這兩者的結合,呈現出無限美好的景觀。“無處不飛花”,是詩人抓住的典型畫面。春意濃郁,籠罩全城。詩人不說“處處飛花”,因為那隻流於一般性的概括,而說是“無處不飛花”,這雙重否定的句式極大加強了肯定的語氣,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於濃郁春意之中的盛況。詩人不說“無處不開花”,而說“無處不飛花”,除了“飛”字的動態強烈,有助於表現春天的勃然生機外,還說明了詩人在描寫時序時措辭是何等精密。“飛花”,就是落花隨風飛舞。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說“落花”而說“飛花”,這是明寫花而暗寫風。一個“飛”字,蘊意深遠。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首詩能傳誦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無處不飛花”,而這一句詩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個“飛”字。

  “寒食東風御柳斜”,春風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隨風飄動起來了。風是無形無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照此說來,一個“斜”字也是間接地寫風。

  第三、四句,論者多認為是諷喻皇宮的特權以及宦官的專寵。“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其中寫實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賜近臣,以示恩寵。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宮中可以燃燭。“日暮漢宮傳蠟燭”,皇帝特許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燭,並直接自宮中將燃燭向外傳送。能得到皇帝賜燭這份殊榮的自然不多,難怪由漢宮(實指唐朝宮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飄散的“輕煙”會引起詩人的特別注意。

  由於後兩句旨在描寫宮庭生活,並且寫得輕靈佻脫,所以歷來頗受賞識。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3

  瑣窗寒·寒食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翻譯

  柳蔭深處傳出烏鴉的啼鳴,我掀起小簾,站在朱門之內,身穿單衫凝神佇立。半畝大的庭院裡開滿了桐花,靜靜地籠罩著庭院,陰雨陣陣更使人愁思萬端。雨滴灑落在空落落的臺階上,竟徹夜未停。何時故友相逢與我在西窗下剪燭,談心。今夜的孤零恰如往昔夜宿楚江之畔,江風吹得燈火昏暗,說不盡少年羈旅的無限悽慘艱難。

  如今我已年老,時有垂暮之感。春遊嬉戲的地方,旅舍酒店煙火不舉,正巧是全城禁火過寒食節。酒樓上呼喚美酒的興致一掃而光,姑且把這段豪情都交付酒徒料理。回想起故鄉園中的桃李,必是迎春怒放,那如同美人嘴唇酒窩般的花朵,不知今天是否還掛在樹枝?待到我歸鄉之時,一定還會有殘存的花兒,等待著我與賓客舉杯痛飲,一洗煩襟。

  註釋

  剪燭西窗語:借李商隱《夜雨寄北》“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語,抒發懷鄉之情。

  百五:指寒食節。冬至後一百零五日為寒食。

  旗亭:指酒樓。

  高陽儔侶:西漢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

  靨:臉上的酒窩。

  評解

  本篇上片憶舊,下片傷今。題旨終是懷念舊日情人。篇末三句作傷心無奈語,最是可憐。俞平伯《清真詞釋》評論說:“‘想東園’以下直貫結尾,一氣呵成,自為清真之慣技,固一篇之警策也。意謂春光晼晚,尚有殘英可陪樽俎,而小唇秀靨則何如耶?著一‘否’字,又著一‘定’字,在有意無意間。‘定’字有‘或’、‘應’的意思,卻較重,亦半虛半實也。”

  句解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桐花半畝,靜鎖一庭愁雨

  “暗柳啼鴉”寫景,是大勾勒手法。“暗”字有兩重意思,一則表明時令,暮春時節,柳絲已由嫩黃轉為深綠;二則表明時間,黃昏之際,暮雨將至,遠看柳樹自然是昏暗一片。此時此刻,鴉、鵲之類的鳥兒自然急飛歸巢,還要伴隨驚叫之聲。接下來,便寫人以及人所處的環境。“單衣佇立”,從《西洲曲》中來。《西洲曲》裡說“單衫杏子紅”,又說“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是寫女子痴情守望情郎歸來。這《西洲曲》一樣的痴情小女兒,在為誰佇立呢?“小簾朱戶”,正與“痴小人家女”相配,秀而明媚。雨來了,種有桐樹的半畝小院,便都在煙雨迷濛之中了。“靜鎖”二字,將整個畫面定格下來,好一副春日暮雨圖。

  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

  夜將殘了,雨猶自下個不停。春愁在雨夜滋生,忽然便想起從前也是這樣的雨夜,故人相伴西窗之下,剪燈夜話。“故人剪燭西窗語”,自是從唐人李商隱的詩“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來。忽又覺得此情此境,竟與少年漂泊途中所遇到過的江風打燈的雨夜,何其相似。江在南方,故云“楚江”。“瞑宿”,即是夜宿。

  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

  上片都說從前,過片由“少年”轉到“遲暮”,便說到如今了。當下身在何時、何地呢?“店舍無煙”,點明時令是在寒食節。“禁城”,指京城,即汴京。“百五”是唐宋人習慣說法,指冬至後一百零五日,即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禁火三日,是當時習俗。“旗亭”,即賣酒之市樓。“高陽儔侶”,是說酒友。“高陽”,用的是“高陽酒徒”酈食(yì)其(jī)的典故。高陽,古地名,在今河南杞縣西。據《史記·酈生陸賈列傳》:劉邦引兵過陳留,酈食其前往謁見,通報人說有個儒生來求見,劉邦說,我正忙著奪天下,沒有時間見什麼儒生。通報人對酈食其說了,酈食其瞠目按劍對通報人說:“去,再去向沛公通報,說我是高陽酒徒,不是什麼儒生!”於是酈食其便闖了進去。此處的“付與高陽儔侶”,是說找幾個酒友一起喝酒,借酒澆愁。

  想東園、桃李經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

  “想東園、桃李經春”,是用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三“嘉樹下成蹊,東園桃與李”的語典。“小唇秀靨”,形容意中人的嬌小清秀。“今在否”,是疑問語氣,無非是說物是人非。“到歸時”,是自計歸期。“攜樽俎”,是帶上酒具。“殘英”,即是殘花。殘英所待之“客”,不是別人,正是詞人自己。此“客”字,自“笑問客從何處來”化出。舊日東園,桃李一般的意中人早已不在了。所能知道的,是歸去之日,唯有殘花相待。雖是殘英,然而畢竟曾是舊日桃李。篇末三句,慰藉而復酸辛。

  賞析

  這首詞抒發的是詞人的羈旅情懷,清真工羈旅行役之詞,人所公認。詞作的上片寫暮春欲雨之時,由日轉夜,從夜雨說到話雨,又從話雨想起昔年楚江暝宿時旅況,羈旅情味,由外及內使人深思。下片敘寫寒食及節日思鄉之情。寒食禁菸而飲酒,人到老年,回憶往事不勝感慨。

  “暗柳啼鴉,單衣佇立,小簾朱戶”,開首三句即點明時間和詞人彼時所處環境。薄暮時分,柳色漸漸昏暗,烏鴉盤旋聒噪,詞人正站在朱戶之中,小簾之後凝神沉思。首三句雖為敘寫眼前景況,但仍起著渲染氣氛的作用。薄暮時分,天氣漸暗,群鴉亂啼,單身一人置身其間,詞人的愁思、煩亂心情,即已呼之欲出了。此外“暗”與“啼鴉”也有暗示欲雨的作用。“桐花半畝,靜銷一庭愁雨”,這兩句詞人繼續敘寫他佇立簾後所見之景,同時景中含情,詞人的愁緒已經躍然紙上。這與“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所描寫的意境相似。黃昏時節,再加上綿綿不絕的春雨,這種意境描寫雖非清真所首創,卻是古典詩詞中描寫愁緒時最常用的典型環境。這裡詞人用一“鎖”字使得本為抽象無形的情緒形象化,從而突出了詞人此時愁悶難堪的心境。“灑空階、夜闌未休,故人剪燭西窗語”,這三句是說那滴噠的雨聲灑落在空寂的臺階上,使得詞人心緒更加煩亂愁悶,直到夜深仍不停息。面對此情此景,詞人不禁思緒聯翩,想到何時才能與故人相會。這裡化用了李商隱《夜雨寄北》詩意:“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詞作至此,愁緒的內含已漸漸明朗、具體化了。歇拍三句:“似楚江暝宿,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這一層詞人宕開一筆,由眼前之景轉而幻想從前,在變幻境界中感嘆風燈零亂,少年羈旅,頗有不勝今昔之感。“楚江”,此當指長江,李白詩有“天門中斷楚江開”,杜甫詩有“楚江巫峽半雲雨。”“風燭”,此形容人生短暫,老年人如風前之燭。蘇軾詩有“過眼百世如風燈”,杜甫詩有“風前春燈亂,江鴻夜雨懸”,所繪即此情景。

  下片寫節日思鄉之情。“遲暮。嬉遊處,正店舍無煙,禁城百五。”詞作由上片末尾的少年羈旅,轉入敘寫遲暮情景,以前之虛幻,轉入眼前之說實;前之遙遠迴盪,此則轉入本題。章法大開大合。因寒食禁菸,故曰“無煙”,“禁城百五”,也是寒食節。《荊楚歲時記》:“冬至後一百五日為寒食。”“旗亭喚酒,付與高陽儔侶”,寒食禁菸不禁酒,故可去酒樓飲酒。“儔侶”,即伴侶。“高陽”,地名,在河南杞縣。《史記》中酈生為高陽酒徒。李白詩有“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這句的意思是說,寒食節中,旗亭飲酒取樂之事,還是讓高陽酒徒們去吧。這裡用的是側筆,實際上是敘說自己為愁思所纏繞,沒精打采,對玩樂毫無興趣。“想東園,桃李自春,小唇秀靨今在否”,對羈旅之愁與思家之情化成了具體的內容,那“東園”此時又是一番桃李爭春,明媚春光,而那給自己留下美好印象的、人面桃花相映紅的姑娘,如今是否還在?詞人描述得越具體,越真切,說明其思念之情越銘心刻骨。此外,用一“否”字,詞人的關切之情更顯真切。歇拍三句:“到歸時,定有殘英,待客攜尊俎,”詞人歸心似箭,未踏歸途,心早已設想好歸家時的情景。到那時,春意猶在,尚有殘花掛在枝頭,自己定要好好地款待自己一番。“客”字,表明詞人始終未曾忘記自己的遊子身分。

  整首詞很巧妙地將現實、回憶、設想結合起來,結構天成,含蓄而又細膩,意淡而氣厚。賙濟稱讚該詞“奇橫”(《宋四家詞選》),黃蓼園則評:“前闋寫宦況悽清。次闋起處,點清寒食。以下引到思家情懷,風情旖旎可想”(《蓼園詞評》)。品評頗合實際。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4

  菩薩蠻·闌風伏雨催寒食

  闌風伏雨催寒食,櫻桃一夜花狼藉。剛與病相宜,鎖窗薰繡衣。

  畫眉煩女伴,央及流鶯喚。半晌試開奩,嬌多直自嫌。

  翻譯

  風吹不停,濃雲陰沉,雨時斷時續,寒食節馬上要來臨了。昨夜風將櫻桃吹得凌亂不堪。雨天陰冷潮溼,我也小病剛好,是該用爐子烘烤衣物了。

  我想去喚女伴麻煩她來替我畫眉,但又懶得動身,多麼希望黃鶯給捎個信兒。遲疑半晌才打開梳妝盒,鏡中的容貌雖然嬌豔,但還是嫌自己不夠美麗。

  註釋

  闌風伏雨:指風雨不止。

  寒食:寒食節。舊俗在清明節前一日或二日,當此節日,禁火三天,食冷食。

  狠藉:指櫻桃花敗落。

  鎖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子。

  薰繡衣:用香料薰華麗的衣物。

  央及:請求、懇求。

  流鶯:啼鶯,以其啼鳴婉轉,故云。

  半響:許久、好久。

  奩:女子梳妝用的鏡匣,泛指精巧的小匣子。

  自嫌:自己對自己不滿。

  賞析

  詞的上片寫由狼藉滿地的櫻桃花牽惹出思婦的一腔春愁。一陣陣的風雨將寒食節催來了,春天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窗外的櫻桃花昨天還開得明媚嬌豔,一夜風雨便將花兒吹打得散亂滿地。由狼藉的櫻桃花,她想到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華,這飄零的春花“剛與病相宜”,恰好同自己多愁多病的身體一。多病而又寂寞無聊,更加思念遠方的丈夫。怎樣也排遣不了這種思緒,只好關起窗戶“薰繡衣”。“瑣窗薰繡衣”句將閨中女子孤單寂寞、百無聊賴的心理狀態表現得悽婉、含蓄,耐人尋味。

  下片寫這位少婦越是思念丈夫,越耐不住這種寂寥,強打精神為自己梳妝打扮。“畫眉煩女伴”,她又想起了丈夫在家時閨房中的樂趣,可現在為她畫眉的人遠遊他鄉,她只得“煩女伴”了。“畫眉”典出“張敞匭眉”。女伴不在身邊,她又得央求侍女鶯兒去請她來。緊接著,詩人用“半餉試開奩”這個極細微的動作描寫,把人物的複雜心理表現得逼真而細膩。女伴來了,她多麼急切地想把自己打扮得姣好動人,可又害怕鏡中現出的自已是憔悴多愁的姿容,所以躊躕半晌,才試著開啟鏡匣。沒想到鏡中人是那樣柔弱嬌美,她不免暗中欣喜,可是立即想到丈夫不在身邊,為誰梳妝呢!於是更覺尢聊,連自己也嫌她“嬌多”了。剛才的興致一下被掃盡,心又冷下來了。

  創作背景

  詞人在寒食節時,看到一位女子病起後又喜又悲,從而發出聯想,所寫的一首詞。

寒食原文翻譯及賞析15

  小寒食舟中作

  佳辰強飲食猶寒,隱几蕭條戴鶡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霧中看。

  娟娟戲蝶過閒幔,片片輕鷗下急湍。

  雲白山青萬餘里,愁看直北是長安。

  古詩簡介

  《小寒食舟中作》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大曆五年(770年)漂泊潭州(今長沙)時所創作的一首七律。此詩表現了詩人暮年落泊江湖而依然深切關懷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首聯概括了作者的身世遭遇,頷聯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舟中的所見所感,頸聯寫舟中江上的景物,尾聯總收全詩的思想感情。全詩語言自然凝鍊,風格蒼茫沉鬱。

  翻譯/譯文

  小寒時節,勉強吃一點飯,靠著烏皮幾,席地而坐,烏皮幾已經破舊,縫了很多遍了,頭上戴著褐色的帽子。春來水漲,江河浩漫,所以在舟中漂盪起伏猶如坐在天上雲間;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一層薄霧。見蝶鷗往來自由,各得其所。站在潭州向北直看長安,像是在望天上的白雲,有一萬多里,驀然生愁。

  註釋

  ⑴小寒食:寒食節的次日,清明節的前一天。因禁火,所以冷食。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菸火,只吃冷食。

  ⑵佳辰:指小寒食節。強飯:勉強吃一點飯。

  ⑶隱:倚、靠。隱几,即席地而坐,靠著小桌几,見《莊子·齊物論》:南郭子綦隱几而坐。“幾”在這裡指烏皮幾(以烏羔皮蒙几上),是杜甫心愛的一張小桌几,一直帶在身邊,在一首詩中還寫道:“烏幾重重縛”(《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意思就是烏幾已經破舊,縫了很多遍了。鶡(hé)冠:傳為楚隱者鶡冠子所戴的鶡羽所制之冠。仇兆鰲注:“趙注:鶡冠,隱者之冠。”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五:“渾忘憔悴無顏色,翻笑他人戴鶡冠。”鶡,雉類,據說是一種好鬥的鳥,見於《山海經》。

  ⑷“春水”兩句:春來水漲,江流浩漫,所以在舟中漂盪起伏猶如坐在天上雲間;詩人身體衰邁,老眼昏蒙,看岸邊的花草猶如隔著一層薄霧。

  ⑸“娟娟”二句:語含比興。見蝶鷗往來自由,各得其所。益覺自己的不得自由。娟娟,狀蝶之戲。片片,狀鷗之輕。閒幔(màn),一作“開幔”。急湍,指江水中的急流。

  ⑹“雲白”句:極寫潭州距長安之遠。這是詩人的誇張,實際上長沙距長安也就一千多公里。

  ⑺直北:正北。亦見“直北關山金鼓震”(《秋興八首·其四》)。朱瀚注:蝶鷗自在,而云山空望,所以對景生愁。毛奇齡說:船如天上,花似霧中,娟娟戲蝶,片片輕鷗,極其閒適。忽望及長安,驀然生愁,故結雲:“愁看直北是長安”,此紀事生感也(《西河詩話》)。

  賞析/鑑賞

  從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所以首句說“佳辰強飲食猶寒”,逢到節日佳辰,詩人雖在老病之中還是打起精神來飲酒。“強飲”不僅說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著漂泊中勉強過節的心情。這個起句為詩中寫景抒情,安排了一個有內在聯絡的開端。第二句刻畫舟中詩人的孤寂形象。“鶡冠”,點出作者失去官職不為朝廷所用的身份。窮愁潦倒,身不在官而依然憂心時勢,思念朝廷,這是無能為力的杜甫最為傷情之處。首聯中“強飲”與“鶡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時的身世遭遇,也包蘊著一生的無窮辛酸。

  第二聯緊接首聯,十分傳神地寫出了詩人舟中的所見所感,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句。“天上坐”、“霧中看”非常切合年邁多病舟居觀景的實際,給讀者的感覺十分真切;而在真切中又滲出一層空靈漫渺,把作者起伏的心潮也帶了出來。這種心潮起伏不只是詩人暗自傷老,也包含著更深的意緒:時局的動盪不定,變亂無常,也正如同隔霧看花,真相難明。筆觸細膩含蓄,表現了詩人憂思之深以及觀察力與表現力的精湛。

  第三聯兩句寫舟中江上的景物。第一句“娟娟戲蝶”是舟中近景,所以說“過閒幔”。第二句“片片輕鷗”是舟外遠景,所以說“下急湍”。這裡表面上似乎與上下各聯均無聯絡,其實不是這樣。這兩句承上,寫由舟中外望空中水面之景。“閒幔”的“閒”字回應首聯第二句的“蕭條”,布幔閒卷,舟中寂寥,所以蝴蝶翩躚,穿空而過。片片白鷗輕快地逐流飛翔,遠遠離去。正是這樣蝶鷗往來自如的景色,才易於對比,引發出困居舟中的作者“直北”望長安的憂思,向尾聯做了十分自然的過渡。清代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引用朱翰的話,也是指出了第三聯與尾聯在景與情上的聯絡。

  尾聯兩句總收全詩。雲說“白”,山說“青”,正是寒食佳節春來江上的自然景色,“萬餘里”將作者的思緒隨著層疊不斷的青山白雲引開去,為結句作一鋪墊。“愁看”句收括全詩的思想感情,將深長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長安”上。浦起龍說:“‘雲白山青’應‘佳辰’,‘愁看直北’應‘隱几’。”這只是從字面上去分析首尾的暗相照應。其實這一句將舟中舟外,近處遠處的觀感,以至漂泊時期詩人對時局多難的憂傷感懷全部凝縮在內,而以一個“愁”字總結,既凝重地結束了全詩,又有無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此詩有借鑑沈佺期詩句之處,如“人疑天上坐,魚似鏡中懸”(《釣竿篇》)、“雲白山青千萬裡”(《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全詩在自然流轉中顯出深沉凝鍊,很能表現杜甫晚年詩風蒼茫而沉鬱的特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