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推進大會總結

揚州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推進大會總結

 

  老師們、同學們: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校國際合作與交流推進大會即將勝利閉幕。這次大會是繼“人才工作大會”“人文社會科學大會”“發展工科推進會”之後,又一次事關學校長遠發展的戰略聚焦,也是合併辦學以來,第一次以國際合作與交流為主題召開的專題會議,這次會議必將成為全面提升學校國際合作與交流水平的一個嶄新起點和里程碑。

  這次大會主題鮮明、重點突出、安排緊湊,取得初步成果:一是焦新安校長向大會做了一個很好的工作報告,全面總結回顧了學校國際合作與交流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績,科學分析了當前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面臨的形勢和任務,進一步明晰了今後一個時期學校加快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工作重點。二是制定了一套比較科學的制度。本次提交給大家討論的《揚州大學關於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的實施意見》和《揚州大學本科生國際交流基金管理辦法》等8個檔案制度,都是針對學校在國際合作與交流程序中亟待解決的問題而制定的。大家提了很多寶貴的意見。會後,請相關部門將好的意見吸收到相關檔案中去,提交常委會、校長辦公會討論後下發。三是樹立了一批學習的標杆。會議表彰了4名先進工作者,安排農學院等5個學院進行了大會發言,介紹各自學院在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中的做法和經驗。這既是對4位同志和5個學院相關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其他教師和學院學習的榜樣。四是形成了普遍的共識。透過教育廳領導的講話、校長的報告、兩個單元的討論和三個部門的發言,大家充分認識到全面提升學校國際合作與交流水平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進一步增強了加快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五是剖析了存在的不足。按照研究型大學對國際合作與交流的要求,我們認真查擺了學校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思想認識有待進一步提升,部分學院、學科尚未真正把國際合作與交流納入高水平大學建設的全域性加以謀劃,部分幹部教師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意識不強,對這項工作的認識還停留在淺層次上;國際合作與交流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科相對較少,具有海外背景的教師以及外籍教師的比例偏低,學生國際交流的數量和留學生數量不足,國際科研合作體量偏小,有影響力的國際學術會議偏少;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吸引世界知名學者加盟、留學生來校學習的機制尚需健全,服務、引導、激勵教師和學生參與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政策還需進一步完善,合力推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大外事”格局尚未真正形成,等等。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採取切實有效措施加以解決。下面,我就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和貫徹落實本次會議精神,講三點意見:

  一、樹立一個理念:全面提升國際合作與交流水平是建設研究型大學的必由之路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當前,我們正在精心謀劃“十三五”規劃,總體目標是全面開啟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的新徵程。站在學校事業轉型發展的新階段,我們要充分認識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在研究型大學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和戰略意義,充分認識到國際合作與交流是學校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辦學水平、增強辦學實力、提高學校影響力和美譽度的戰略選擇和重要舉措,牢固樹立全面提升國際合作與交流水平是建設研究型大學必由之路的理念。

  (一)國際合作與交流是經濟全球化對研究型大學建設的必然要求

  全面提升國際合作與交流水平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的必經過程。恢復招生制度後,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歷經3個過程:一是規模擴張階段,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各高校紛紛擴招本科生、研究生,建設新校區,大規模進行硬體設施的擴張建設。隨著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大而不強”的問題日益突顯,迫切要求加快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從本世紀前十年末開始,進入第二個階段,即內涵建設階段。各高校把工作的重心轉移到擴大學位點數量、增加國際論文發表總量、提高教學質量等內涵建設專案上來,推動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張為特徵的外延式發展向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轉變。第三階段是質量提升階段。現在,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正處於這一歷史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強國。這一目標定位把高校的發展置於世界舞臺上進行比較和競爭,必然要求學校的核心發展指標要具有國際比較優勢,這對高校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可以肯定地說,不管哪個學校錯過了這個環節、忽視了這項工作,必然導致落後。

  從世界範圍看,上世紀九十年代,歐美髮達國家率先推動現代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一些發展中國家積極參與,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世界性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浪潮。歐洲的“博洛尼亞程序”、美國的“高等教育改革行動計劃”、新加坡的“環球校園計劃”、韓國的“智力韓國計劃”、海灣國家的“引進世界名校計劃”等等,都是世界高等教育主動適應經濟全球化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的生動實踐。

  為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擴大教育開放,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引進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把加快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特別是一批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國家戰略加以謀劃和推進。剛剛結束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了開放發展理念,提出要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江蘇省也提出要進一步擴大教育對外開放,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提升優秀人才的國際競爭力、公民的國際交往能力和江蘇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建成教育對外開放先進省份。深化國際合作與交流已經成為當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潮流和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我們要抓住這一有利時機,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積極學習借鑑世界先進經驗,主動融入高等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浪潮,主動參與到學校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中來,使國際合作與交流真正成為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真正成為建設研究型大學的重要引擎和強大動力。

  (二)國際合作與交流是衡量研究型大學實力與水平的重要指標

  國際合作與交流是研究型大學的顯著特徵,也是世界對一所大學實力與水平評價的重要維度。縱觀世界範圍內的知名學府,在其飛速發展的程序中無一例外都選擇了國際化戰略。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科就是透過國際化戰略匯聚了一批著名經濟學家,從而產生了20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學派”;香港科技大學透過實施國際化戰略,從全球聘請最優秀教師,幾乎所有教師都擁有世界名校博士學位,在不到20年的時間內一舉躋身世界最佳200所高校的第39位,成為世界知名的研究型大學。

  正因如此,教育部明確把“擁有國家重點科學研究基地、具有承擔國家重大科研任務能力和廣泛國際合作基礎”作為研究型大學的.基本條件之一。國務院日前印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也提出要透過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江蘇也即將出臺高水平大學和學科支援計劃,也就是將大學的實力和水平放到國際環境下衡量,在這種情況下,沒有國際合作與交流、不全面提升國際合作與交流的水平能行嗎?目前,國際合作與交流已成為國內高水平大學競相發展的戰略重點,也是教育部新一輪學科評估的重要內容。大家看一下蘇大、南師大在“十二五”期間就將國際合作與交流作為學校的發展戰略。可以說,各高水平大學都紛紛把學生國際流動數量、國際教師比例、教師海外背景、課程使用外文原版教材以及採用外語教學的比例、國際科研合作專案及經費、成果國際交流等體現辦學國際化的指標作為學校事業發展的重要指標加以考核,把國際合作與交流高度融入到學校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學科建設以及管理服務等工作的方方面面。

  所以,加快國際合作與交流程序是學校實現新發展、取得新突破的迫切需要。我們必須把全面提升國際合作與交流水平,作為學校的一項長期堅持的戰略重點,努力拓展與研究型大學建設相適應的國際化視野,將學校的辦學理念、辦學模式、教學內容、質量標準、學科建設、科學研究、師資水平、文化環境和治理結構等置於世界高等教育的平臺上重新加以考量,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不斷增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為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提供堅強支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