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原社會實踐報告

馬原社會實踐報告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逐漸認識到報告的重要性,報告中涉及到專業性術語要解釋清楚。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馬原社會實踐報告,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馬原社會實踐報告1

  一、瞭解生態文明含義,加強生態文明教育

  1、生態文明及生態文明的含義

  關於生態文明和生態文明教育,我們先來看看二者含義。

  生態文明,是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在自然與社會生態關係上的具體體現。包括對天人關係的認知、人類行為的規範、社會經濟體制、生產消費行為、有關天人關係的物態和心態產品、社會精神面貌等方面的體制合理性、決策科學性、資源節約性、環境友好性、生活儉樸性、行為自覺性、公眾參與性和系統和諧性。它還包括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迴圈、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生態文明建設,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汙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由於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即使採用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也難以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迴圈利用。這對於尚處於工業化時期的我國來說,挑戰是巨大的。我國必須抓住歷史機遇,採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2、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

  加強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目標,就是要使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就是要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將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內涵和重要目標。生態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它要求人們樹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發展觀。當代大學生作為經濟建設的生力軍,在學習專業知識的過程中應樹立生態文明意識,透過生態文明教育,將專業知識的學習和保護生態環境相結合,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獻計獻策,貢獻自己的力量。

  3、如何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

  加強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任務,作為當代大學生必須從思想上逐步加強,從教育中認真培養,從實踐中刻苦鍛鍊。

  (一)高校要從生存的高度,大力開展對大學生的生態意識教育,更新思想觀念,使大學生確立人與自然協調共生的世界觀。

  (二)加強生態文明道德觀的培養,使大學生在理論上對生態文明有充分的理解,樹立起良好的生態文明道德觀。

  (三)加強環境教育,引導大學生參與環境建設實踐,使他們的責任感和人生觀得到提高

  (四)高校應大力開展生態文化建設活動,在學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倫關係,愛樹惜草的良好傳統,陶冶人文精神的校園景觀,從而形成良好的氛圍和德育養成環境。

  二、本次社會實踐的主要內容

  1、進行此次實踐調查的目的及意義

  本次實踐調查的目的在於透過實地調查,瞭解江西省各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現狀,提出切實可行的生態文明教育路徑,使高校成為引領江西省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要陣地,進而為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戰略提供政策建議,為江西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身為21世紀的大學生,我們有義務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

  2、本次實踐調查的過程

  我組全體成員在經過明確分工的情況下,於5月2日DD5月7日期間對南昌工程學院、江西師大、外語外貿、進行實地調查。全組分為3個小隊,第一隊:李雙女、蘇絲絹、鄧雙婕、歐陽圓圓,調查外語外貿;第二隊:範曉曉、王曉芳、付瑩,調查南昌工程學院;第三組:周星星、吳婷婷、周遊、黃麗君,調查江西師大。

馬原社會實踐報告2

  前言

  當今社會大學生越來越多,學生學習態度和動力卻嚴重不足。學生們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其他方面,忽視了學習的重要性,阻礙了自身的發展,也為我學校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高帶來了許多難題。而與此相對,大學高等教育卻承載著無數重擔。一方面是關乎國家科教興國,祖國未來。另一方面城市家庭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教育越來越重視;農村孩子還主要靠讀書來改變命運,實現全家脫貧致富;學生身上承載著千百萬家庭的殷切期望和社會親友的密切關注,關乎民生。所以提升大學生學習動力成為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為此我小組選定此課題,並分別透過網際網路、圖書館等途徑查閱了眾多相關資料和文獻,閱讀、借鑑了與此有關的眾多調查分析。從而對活動進行了嚴密計劃,對問卷進行了周密設計,對各方面因素進行了深入分析,並於20xx年11月15日,在教室、圖書館、宿舍等地進行了,以我校大學生學習動力為題的問卷調查。想以此發現影響我校學生學習動力的各項因素,從而為學校瞭解我校學生學習動力提供最真實的第一手資料。

  一調查結果展現:

  透過調查,我們瞭解到我校大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源於以下十三項因素:

  (1)將來能夠找到一個理想的工作54%

  (2)自我奮鬥自我完善56%

  (3)成為同齡人中的佼佼者,受到別人尊重10%

  (4)喜歡所學專業,希望發揮自己的才能22%

  (5)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12%

  (6)為贏得異性的愛慕、青睞50%

  (7)順利畢業,拿到學位3%

  (8)讓別人看得起自己,讓老師重視28%

  (9)不辜負父母、親人對自己的期望52%

  (10)擁有一技之長,具備社會競爭力46%

  (11)為進一步深造做準備30%

  (12)光宗耀祖、為父母爭光25%

  (13)透過自己的成績證明自己的價值30%

  影響我校大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因素調查結果柱狀圖展示:

  影響我校大學生的學習動力,主要因素調查結果餅狀圖展示:

  源於對調查結果的統計與分析,我們又將動力從總體上劃分為內在動力和外在動力兩項,以下是我們給予調查結果統計對我校大學生學習動力問題的具體分析:

  1、內在動力方面:

  內部動力是指產生於學習者自身需要的推動其學習的一種力量,它以動機為核心,包括學習目的、興趣、自覺性、努力程度、對專業的認可度等主要因素。調查發現:

  我國當代大學生學習目的不是特別明確,缺乏學習動力的原因主要是對大學學習的錯誤認識以及心態不端正,質疑學校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方法,意志薄弱,易受外界誘惑。在學習目的方面,例如,針對“學習好了是否可以找到好工作”這一題目,48%的同學不認為學習好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由於大學裡老師僅起到教學作用,和學生很少交流,學生缺乏鼓勵,在“學習好是否可以得到老師重視這一問題”上,42%的同學不認為學習好可以得到老師重視。在自覺性方面,想學卻因為外界因素(如遊戲睡覺)干擾而沒時間學的佔了44%。另透過分析“對專業學習要求瞭解”以及“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如何”兩項調查結果顯示,當前大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總體情況是不甚良好。對於“所學專業興趣”的問題,選擇回答“興趣一般”的同學竟然佔了60%。“專業學習要求瞭解”選項中很清楚的僅佔了6%,知道個大概的佔了86%,說明絕大部分學生學習目的是不明確的,沒有強烈的成才願望和進取心,這樣的學習動機是沒有力量的,是學習動力的主要問題,也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重點。上大學對

  他們來說成為一種無意識的行為,這必定會影響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首先,部分大學生的知識價值觀出現了偏差,片面理解學以致用,重物質輕精神、重現實、輕未來、重顯性、輕隱性,只要是他們認為沒用的就不願意學。其次,大部分大學生學習興趣不濃,求知慾望不強,大多數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學習的方式方法一樣、好壞的評價標準一樣,都是頂著沉重的升學壓力死學苦學,學習成為成長過程中的負擔,因而喪失了學習興趣,產生了厭學情緒。再次,部分大學生對搞好學習的自信心不強。例如在“學習中遇到困難你會怎麼辦時”這一問題中,從不放棄的同學僅佔了36%,還不到一半。部分學生進入大學後在與眾多強者的競爭中成績落後,無法找回在中學時的出眾感覺,自信心受到打擊,產生了心理失衡。他們不從主觀努力上和學習方法上找原因,片面認定是自己的學習能力問題,產生力不從心之感。還有的學生來自貧困家庭,自己感覺低人一等,並將自卑情緒帶入學習當中,影響了完成學業的信心。

  2、外在動力方面:

  外在動力是指由外界客觀環境、要求或激勵因素等誘發出的一種學習動力。這種動力主要來源於受到外界的激勵或壓力所推動,包括社會、家庭、學校等因素施於的激勵作用(包括正強化和負強化激勵)。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迅猛發展時期,但社會文化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卻相對經濟建設黯淡了許多,高校難免受社會上的一些消極因素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自由主義等的衝擊,對大學生的學習產生消極影響。同時,在大學生就業過程中,仍存在

  著不公平競爭,如靠關係走後門、重學歷輕能力、性別歧視等,也嚴重挫傷了部分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不懂教學規律和學生心理,缺乏高超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呆板教學,也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再者,網際網路的出現和大量使用,在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在社會娛樂化的當代中國。

  在外在動力方面的調查中,大學生認為最大的壓力來自於社會競爭的壓力。例如為了將來找到一份理想工作而學習的佔了72%,這表明大學生已經認識到社會的競爭壓力,有很強的成才需求。如果能充分利用這種心理需求,將這些外部壓力轉化為學生的學習動力,則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的學習潛能。

  另外,在上大學驅動因素的調查中,屬於自主決斷的如“找到一份好工作”、“本人強烈的求知慾望”者佔62%,表明隨著心身發展的不斷成熟,大學生的自主決斷意識越來越強,是他們的學習動力的最大影響因素。但自主決斷表面上是為自我,實質要受到社會發展和環境的左右,是家庭、社會、學校等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個人價值觀的集中表現。

  戀愛也是影響大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因素,為愛而學、因愛厭學、無愛廢學的人大有人在。調查表明,當前大學生戀愛觀的主流趨向是理智和成熟的,具體表現為學業重於愛情,愛情為學業服務,愛情左右學業的驅動力在逐漸減弱。

  二出現結果的原因: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大學生的學習比中學生更復雜更高階,同時也更為自覺、更為獨立,因此,學習動機的強弱對大學生的學業成就有著極大的影響。調查發現,造成大學新生學習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來自三個方面:

  (1)上大學前後的“動機落差”。

  在高中階段,學生以考上大學為唯一的學習目標,一旦目標實現,容易產生鬆解心理,希望在大學裡好好享樂一番,沒有及時樹立起進一步的學習目標,造成了考上大學前後的“動機落差”。

  (2)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容易受別人的影響。

  大學新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較差,容易受別人的影響,有時會有意無意地模仿高年級學生的做法。有的大學生經受不住暫時失敗的考驗,因為一次考試成績落後就一蹶不振。還有的大學生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滋生厭學情緒,導致學習動力不足。

  (3)大學新生學習動力不足的深層原因。

  缺乏遠大的理想,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只有明確了“為什麼活著”,“為什麼上大學”等根本問題,學習動力的不足才可能得以根除。

  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是由其學習需要引起並指向一定學習目標的,一種心理傾向和態度。本文透過對大學生採取問卷的方式,調查了他們的學習動機,根據調查結果就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容談幾點認識,探討影響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原因。

  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一個人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部心理動力。動機以需要為基礎,當一個人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並將學習需要轉化為自身的需要時,同時又具備了滿足這種需要的客觀條件的情況下,需要就會變成活躍的狀態,促進大腦中樞放出一定的能量,引發內驅力,成為激發學習者的學習動機。

  三根據調查結果我組綜合提出的意見和建議:

  (一)對學生自己而言

  1、正確的學習動機才有利於學習成績的提高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主觀意圖,是推動學生努力學習的內在力量。學習動機是提高學習效果極其重要的因素。但是過高或過低的學習動機都不利於學生髮揮自己的潛力和提高學習效率。只有正確的學習動機,動機水平適中,學生才有學習的主動性,學習勁頭大,能克服困難,提高學習效果。

  2、培養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指在積極探索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過程中,伴隨著一定的情感體念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引起和維持注意的一個重要內部因素,是學習過程中一種很積極的心理傾向。

  學生要想在學習中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就要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培養濃厚的興趣,才會心向神往,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中做樂。

  3、端正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

  學習態度是指學生對於學習的較為持久肯定或否定的內在反應傾向,通常可以從學生對待學習的注意狀況、情緒傾向與意志狀態等方面來加以正面判定和說明,如喜歡還是厭倦、積極還是消極等情緒情感。對答卷的分析清楚地顯示出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認為學習是為父母而學的,對學習成績不在乎,整天就想著玩,應付式上課,缺乏主動性,還有平時沒有花時間去學習,採取臨時抱佛腳的心態。因此學生有必要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而學習態度受學習動機的制約,是影響學習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端正學習態度的根本就是要有正確的學習目標。很多學生因為過高的目標有可能使學生自己遭受屢次失敗而產生厭倦感,對自己失去信心;而過低的目標又使自己太容易達到而使自己沒有動力。同時,學校和老師不要為了追求升學率而鼓舞他們定製過高的目標,給學生太大的壓力,要根據個體學生的具體情況去指導學生制定符合他們的目標。

  (二)對學校而言

  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確學習的意義與價值,學校可以經常邀請一些社會上不同領域的成功人士來校演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此外,學校教師還可以透過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懂得學習的重要性,認識到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成才,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改變命運,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能實現個人價值。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