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開題報告

有效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開題報告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越來越多人會去使用報告,報告具有語言陳述性的特點。相信許多人會覺得報告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效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開題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課題研究的背景

  在實施課改過程中,我曾經就學生的作業作過調查:在化學課學習過程中,有71%的學生因為作業而傷腦筋,有36%的學生要求不要佈置太多的作業,有5%的學生有逃作業的現象,有10%的學生甚至更多的學生有抄襲作業的現象,有5%的學生希望老師不要佈置作業。

  隨著課改進一步深入,“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的教學觀念正在變為教師的教學行為。各種注重學生自主探索、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創造精神的探究式閱讀活動模式。但遺憾的是,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在平時教學中卻沒有被廣大教師高度重視。“隨意的作業”、“低效作業”形式不但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成了學生的負擔,甚至使部分學生因為作業完不成,而被老師訓斥、批評,學生做作業,完全服從於老師,學生沒有發言權,只有執行、完成的責任。這不僅違背了作業的本意,也挫傷了學生做作業的積極性,使學生對化學這門充滿生機和魅力的學科漸漸失去了熱情與興趣,也使化學教學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響。以上現象,顯然與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

  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是格格不入的。

  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目的:

  (1)保護學生的實際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目的

  (2)促進學生學生方式的轉變,為學生提供一種開放的學習氛圍。目的

  (3)探討有效作業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從而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

  (4)為教師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激發教師的教學智慧,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意義:有利於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培養、創新思維、探究合作方式的培養,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目的`

  3、本課題在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國內有效教學的研究始於20世紀90年代下半葉,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寫的《有效教學理念與策略》。崔教授對“有效教學”的內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的界定,提出有效教學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二是“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三是“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如教學目標儘可能明確與具體;四是“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五是“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

  在我國,“學業負擔過重”問題是一個由來已久的歷史問題,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雖然近年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為此進行了不懈努力,曾多次下發關於“減負”的檔案,但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學生家庭作業量大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國內學者對家庭作業討論和研究較多的也是關於作業量過大問題。但西方學者對家庭作業問題的研究是全方位、多視角的,其得出的結論和提出的觀點是值得關注和借鑑的,有助於我們從理論與實踐方面對家庭作業問題進行再認識與審視。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實踐依據

  1、課題界定

  “作業”是指學生在課後教學的有機組成。 “有效性”是指確實起到效果並得到更好的作用。“有效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性”是指調查初中作業的情況,並進一步探討,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從而得到更好的效果。

  2、課題支撐性理論

  (1)、切實做好“有效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的研究,有利於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和教學實踐經驗,同時對學生來說,好的化學作業設計對課堂教學的收穫是有益的補充,從而可以更全面地提高學生的化學能力。

  (2)、切實做好化學作業設計有效性的研究,有利於更好地做到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觀察力,豐富學生的課外學習生活,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成主動積極地學習化學知識的好習慣。

  (3)、切實做好化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的研究,有利於使學生積極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形成實際操作技能,更好的與他人搞好團結協作關係。

  作業是教師反饋教學效果的重要途徑,是與學生進行思想交流的重要形式。教學中若能有效的利用和發揮作業的功效,不僅能獲得準確的、真實的教學反饋資訊,還會增進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交流,這些無疑都會對化學教學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研究目標和內容

  1、目標

  (1)化學作業要以人為本,要向思維、生活、個性開放,要情趣結合,使學生對作業願做、樂做,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

  (2)化學作業設計要聯絡生活。讓學生多動手、多操作、多實踐,在與生活實際的接觸中開發智慧、提升認識、增長能力。可開發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多參與實踐活動,讓化學走進生活、走進社會。(3)化學作業應體現分層性、多樣性、反思性要學以致用的實效性

  (4)化學作業應體現合作探究。新課標倡導學習方式的轉變,強調合作與探究。化學作業設計也應與這種學習方式相匹配,探究性作業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5)加強化學作業資訊量的反饋。

  (6)校正措施得力

  (1)自我批改

  (2)分組批改

  (3)當面批改

  2.內容

  (1)有效性作業的設計與批改(課堂、課外作業)。

  (2)有效性作業的策略。

  (3)有效性作業可以透過哪些形式展現。

  (4)作業的適量與適時。

  (5)作業的評價。

  四、研究物件和方法

  1.研究的物件

  靈武二中初三部分班級為主要研究物件.其中在初三年級設定實驗班(初三1、3、5、7、9、11班)和對照班(初三2、4、6、8、10、12班),實驗班的課堂作業在教師的精心設計下,對照班則採用傳統的作業佈置與實驗班進行對比分析.透過問卷調查,對期中和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統計分析檢驗實驗效果,其它班級教師根據實驗方案嘗試教學實踐以獲得重要參考意見。

  2.研究方法

  (1)調查法:透過調查在做作業上學生學習的表現(如主動參與做作業的情況,書寫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潔,化學用語的書寫是否規範。)

  (2)行動研究法:強調對課題的反思與研究,發現、分析存在的問題,採取改進措施,擬定改進計劃。

  (3)經驗總結法:積極做課題的理論、實踐的經驗總結,注重過程與結果的雙翼齊飛。

  五、課題研究的階段劃分

  本課題研究週期為一年,自20xx年1月~20xx年1月止。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①查閱文獻,收集國內作業佈置研究資料,分析論證。(朱秀琴)

  ②調查靈武二中學生做化學作業現狀。(朱秀琴)

  2.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①工作落實。(孫鑫)

  ②進入課堂,透過看、詢問課等多種形式研究典型案例。(所有課題組成員)

  ③邀請同行會診,引領解決實驗中作業的有效設計研究及小結階段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形成有效性作業教學(聶麗玲、馬紅豔)

  ④作業的有效批改研究及階段小結(李文斌、馬儒學)

  ⑤課題大事記、研究記錄(孫鑫)

  ⑥實施的策略。

  第一、加強校本教研。建議學校在引導教師轉變教育理念的過程中,探索提高教育質量的新路子。新課程理念下的學科教學,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有效訓練為主線。教師要在學生的求知積澱、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抓住學生智慧的火花、為學生釋疑解惑,引導啟智。教師要在校本教研中探討課堂的有效生成,研究什麼是學生做不到的,什麼是學生感興趣的,什麼是學生可以接受的達成過程,依靠學校團隊的力量和地方教研員的幫助制定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策略,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堅持面對現實、有所作為;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堅信每人可以學好、個個可以成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鼓勵學生個性特長的發展。

  第二、加強教學工作常規管理,用制度減輕負擔提高效率。對教學常規工作要嚴,要求教師做到:備課要“深”,上課要“實”,作業要“精”,教學要“活”,考核要“嚴”,輔導要“細”,負擔要“輕”,質量要“高”。為了既減輕學生負擔,又不減質量,佈置作業中遵循下列要求:

  (1)作業的內容要符合課程標準和教科書的要求,作業目的要明確,每項作業都有明確的意圖,為學生知識的鞏固、技能的訓練服務。

  (2)作業的份量要適當。學校應強制規定平均每天學生化在每門課作業上的時間最多不能超過30分鐘。教師如果超量佈置作業,學生可以拒絕做並向學校舉報。教師有違如規定

  增加學生負擔的,被視為教學事故,發現就要受罰。

  (3)作業要實行分層設計與佈置。學生素質參次不齊,如作業一刀切,肯定加重學生負擔,不利於全體學生的提高。在作業佈置中應分層次,使學生根據自己實際選擇難度不同、型別各異的作業。作業可分為A、B、C三個層次。大多數學生選擇B類,這類作業難度適中。A類應該是完成B類基礎上的拔高,要求明顯高於課程標準的難度要求。C類作業面對基礎較弱的學生。如果學有餘力,選擇B類作業的鼓勵做A類作業,選擇C類作業同學鼓勵做B類作業。這種劃分決不是簡單的數量多少的區別,而是難度及題型的分層。這樣,學生作業就有了層次,既確保鞏固了課堂知識,又能使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作業型別,可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成功意識。靈活開放的級別要求能為每個學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讓基礎不同的學生都體驗成功的快樂。

  第三、注重作業的開放性,促進學生創新思考

  (1)強一題多解練習

  (2)強規律總結練習

  總之,新課程背景下的作業應該是課程動態的生長性的延伸,是對課程意義重建與提升的創造過程。對作業的認識,我們應該突破以往的框架,可以根據各個學校的特點和學生的發展狀況,構建各種各樣新的作業形式。如果每一個老師都能夠在作業設計上多花一番心思,那必然會增加學生做作業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作業效率,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3.總結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1月)

  ①收集、整理課題材料。

  ②撰寫總課題結題及論文。

  六、預期成果

  1.《有效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的結題報告—孫鑫

  2.主題研究論文(總結心得)--聶麗玲、馬紅豔、李文斌、朱秀琴、馬儒學。

  3.資料彙編《有效作業設計與批改研究》的課題計劃、參加課題研究調查問卷、課例、案例集,以及經驗總結--聶麗玲、馬紅豔、李文斌、朱秀琴、馬儒學。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