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報告(精選5篇)

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報告(精選5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報告與我們愈發關係密切,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麼什麼樣的報告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報告(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報告1

  一、案例背景

  張某,女,廣西人,家庭成員結構相對複雜,系離異再重組家庭。在張某很小的時候,母親便帶著她改嫁到了另一個離異家庭。該生體型瘦小,性格非常的內向,在同學中朋友較少,是一個專業成績不錯,但不愛說話的同學。

  二、案例簡介

  在大學入學後,同宿舍的同學反映,張某在宿舍生活中,總是不敢一個人走出宿舍陽臺的現象。剛開始同學們並沒有特別在意,認為張某隻是不適應大學的生活。但在接下來的兩個月裡,張某身邊的同學漸漸發現,張某不僅是不敢走出陽臺,就是進入食堂或與同學共同參加在室內舉行的眾人活動這些人多的場合,她也會表現出不適應的狀態。漸漸的,同學們都覺得奇怪,也就和她越走越遠。但在班上,還有班長和小菊兩位熱心的同學,還總能出現在她身邊,和她在一起。

  有一天,張某終於和小菊說出了自己在生活上,有這些不適的原因:因為她總是感到有人在說自己的壞話,特別在男生多的場合,總會感到有男生在議論她,說她笑起來很傻;自己在陽臺洗漱的時候,會感覺到有人在偷看她,並安裝攝像頭拍攝她,上傳至網上,讓她出醜。

  輔導員透過同學瞭解到這一情況後,立即與其進行了談話,在談話中,輔導員並沒有感覺到該生的任何異常。相反的是,感覺到張某特別的有禮貌。與此同時,張某在生活上,朋友卻越來越少,小菊成了那極少中的一個。“小菊,我又聽到那種聲音了”,張某對小菊說。張某說的那種聲音,指的就是感覺到有人在罵她了。

  又有一次,張某坐班車回家,在張某的後排,坐著一位與張某並不認識的先生,張某感覺到這位先生也在罵自己,並且從上車罵到了下車。回到學校,她把這件事情告訴了小菊。小菊也感到很不理解,卻沒有辦法與她溝通。

  三、解決方案

  (一)案例分析

  案例中張某的心理症狀屬於偏執性精神病症狀。偏執狀態以突出偏執妄想而無幻覺為特點。它既無偏執狂那樣的系統性妄想,又與偏執型精神分裂症的妄想分散和荒誕離奇、伴有幻覺,且發生人格衰退等不同。有學者認為偏執狀態似乎是介於偏執狂和偏執型精神分裂症之間的一種狀態。

  偏執狀態的患病率比偏執型精神分裂症少,而比偏執狂多,目前尚沒有該病的確切發病率。該病病人可照常工作,甚至可圓滿完成任務,往往不去求醫。

  偏執狀態的病因,是在一定個性缺陷的基礎上由長期持久的精神緊張所引起。急性精神創傷可作為誘發因素。偏執狀態的診斷和鑑別診斷與偏執狂類似,本病的妄想雖多呈持續慢性形式,但也有短期內消失的。

  案例中的張某之所以出現偏執性精神病症狀,是由多種原因導致的。就輔導員所瞭解到的,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該生家庭系離異再重組家庭,成員構成較為複雜,其繼父子女較多,據其繼父稱,兒女中既有副廳、正處級的幹部,也有某高校的副教授。其母親早年做生意,人生經歷較為豐富,有重大交通事故史。複雜的家庭組成情況,在生活中,就難免有相對一般家庭更加容易產生口角等家庭矛盾,極易在該生成長的過程中形成一些影響,這時小孩一旦出現情緒管理方面的問題,就極易形成一些不利於成長的複合情緒。

  第二,張某在高三的時候,曾經因為有男生向其示愛,由於示愛的方式比較猛烈,因而受到了一些驚嚇。因此在男生多的環境下,容易產生對示愛場景的回想和幻想。

  第三,個性自卑,遇事較為敏感。研究表明,心理敏感的人往往害怕與別人交往,害怕暴露自己真實的想法而受到別人的嘲笑,此例中,張某甚至不敢在別人面前笑,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笑的樣子很傻,害怕被別人拍成影片放到網上去。

  (二)解決方法

  結合該生日常生活表現及輔導員所瞭解的情況,輔導員主要開展了以下幾項工作:

  第一,把握事件發展態勢,理清事件發展脈絡,有條理的將事件上報學校相關職能部門及分管領導,同時安排與其關係較好的同學細心的觀察她的日常行為,並做好記錄,為日後辨別其心理健康狀態作依據。

  第二,積極聯絡其家長,將該生的情況與其家長作通報,瞭解其以往的心理情況並告知其在校表現的具體情況,爭取家長對處理此事的配合。此案中,輔導員雖然積極聯絡了其家長,但其家長開始矢口否認一切不利於小孩的事實,並隱瞞該生過往的一些經歷,這為事情的解決增加了很大的難度。經過一段時間的溝通與交談,告知了學校對該生的關心,其家長才放下包袱,來到了學校,試探性的配合了學校的工作。

  第三,在符合相關法律法規有關條款的前提下,尋求正規醫療機構的幫助與診斷。心理疾病的診斷往往需要患者敞開胸懷的配合治療,才能得出較為準確的診斷。在此案中,張某在心理出現異常初期(寒假前)及寒假結束後在家人和老師的陪同下,在專業的腦科醫院分別做了兩次針對偏執型精神病的治療。然而,初次治療和第二次治療的結果卻相差甚遠。初次治療,張某就醫生的提問,都能夠認真的回答,從整個心理諮詢過程及各項資料的綜合反映來看,醫生給出了疑似偏執性精神病的診斷,希望張某能去其它三甲醫院的專科門診進行復查。第二次治療是該生希望能回到學校學習時,再次做的診斷治療,但第二次的各項資料,卻均顯示一切正常,整個心理諮詢過程,她也迴避了(下轉第151頁)醫生的大部分提問。究其原因,是因為第二次的治療,張某開始有意識的封閉了自己,所有的選項都選擇了否定的答案,在答題時間上,也比第一次減少了很多。

  四、處理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細緻而有節奏的工作,最終該生家長同意了學校的休學建議,並在一年的休學調整後,和學校協商,讓該生採用在家自主學習,相關指導老師影片指導的方式,完成了餘下的學業。

  在此案例的處理中,雖然因輔導員心理健康知識欠缺,在處理中略顯力不從心;學生家長對事情的處理也未能充分理解和配合,但在學校相關部門、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系部的合理分工,通力合作,密切配合下,還是取得了雙方較為滿意的工作效果。

  五、思考

  大多數的輔導員畢竟不是專業學習心理學的,在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學生心理問題處理上,只能做到發現與關注,更深層次的心理問題的判斷及處理,還有待專業的心理臨床諮詢師或心理醫生指導、執行。因此,大力發展校內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形成一定的層級機構,明確每個層級的責權及所扮演的角色,通力協作,才是處理好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正確渠道。但是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的一線隊伍,對學生有著深入的瞭解,在學生心理健康出現偏差初期,還是大有可為的:

  第一,加強宿舍長、班級心理委員、輔導員的三級防控機制建設,制定適合自己所帶班級的資訊反饋機制,並透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門,對心理方面的學生幹部進行系統的培訓,使學生骨幹真正起到輔導員眼線的作用。

  第二,對出現異常行為的同學,要加強對其日常的言行的記錄,找專人對其進行跟蹤與反饋,瞭解其心理變化規律,更好的為其總結出行為規律,為日後的工作作依據。這對後期爭取學生家長的配合,也是頗有裨益。

  第三,一旦啟動事件的處理程式,輔導員一定要有耐心,因為此類疑似病例的確認和處理,註定是漫長而又充滿挑戰的,保持良好的心態,是解決此類事件的關鍵。

  第四,輔導員應加強心理健康相關知識的學習,學習常見心理疾病、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基本特徵,能心理病症能作出初步的診斷,從而對其日常行為作初步的判斷和診斷,能更及時的使疑似病例能更好的接受相應的治療。

  第五,加強心理特殊群體的排查工作。在入學之初,利用專業心理測試軟體為每一位新生做心理普查,對有心理問題趨勢的同學要做深入的瞭解,掌握學生的全面資訊。全面資訊包括:

  (1)學生家庭及各家庭成員的資訊。

  (2)學生本人過往的生活經歷,特別是一些特殊的經歷。

  (3)除家人外,第三方對其的綜合評價等。只有瞭解了全面的資訊,我們在後期的事件處理決策中,才能儘可能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數。

  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報告2

  一、當事人的基本情況

  餘某,女,22歲,大學三年級學生。父親是牙科醫生,母親在一家制造企業做銷售主管。在早期生活無憂無慮,家境相對優越,家教嚴格,自我要求甚高。性格內向,行為謹慎,個性敏感多疑,自我保護和心理防禦意識較強,閱讀過一些心理學方面的書刊。

  二、個人主述與症狀表現

  當事人的母親從小經常教育她養成愛清潔,愛衛生的良好習慣,要求放學回家後洗手要一洗二清三消毒,還要求每週對學習用筆消毒。受到母親的影響,當事人對“細菌”概念非常敏感,並且總是把細菌與“生病”“骯髒”等聯絡起來。在生活中特別害怕“髒”的東西,懷疑有細菌存在,平時洗臉要花很長時間,總覺得洗臉池裡有細菌,必須慢慢地小心翼翼地洗,每次洗手要求自己洗20下以上,少了就得重洗。晚上放衣服時,總要小心謹慎,有時要反覆放好幾次,不然就覺得有細菌在上面,非常難受。早晨穿衣服也是如此,有時穿上了,覺得不符合自己要求,就得脫下來再穿一次,甚至多次。在與人交往方面,不敢接觸別人,懷疑別人身上細菌會傳染給她,甚至連上學時為避免在公共汽車與他人接觸而弄髒自己,每天竟花去1個小時走路。室內哪怕有一點不潔之處都會讓她心裡十分地不舒服。她總是強迫自己做一些清潔工作,否則內心就感到煩躁空虛,以至最後這種清潔工作成了其生活的一個不可取代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診斷與心理分析

  根據當事人的症狀表現,她的心理障礙問題被診斷為“不潔恐怖症”或者叫“清潔潔癖症”,該病症是高焦慮類恐怖症的一種表現形式,其症狀特徵是:患者對與不潔淨有關的一切物體或情景,都會產生持續的緊張、毫無理由的焦慮和恐懼情緒,並出現迴避反應;患者明知該物體或情景並無威脅,該反應不合理,但不能自控,常伴有強迫行為、儀式動作發生。患者的完美主義人格,膽小羞怯、謹慎內向、依賴性強等個性特點,是該病症發病的重要內在條件。不潔恐怖症患者的強迫行為、儀式動作是患者在適應環境過程中條件作用的結果,是在某種應激情景下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由於這種反應能在客觀上減輕當事人的焦慮感受,因而也就起著負強化的作用,並最終發展成為自身習得性行為中的一部分。

  四、病源條件分析

  (一)病源資訊

  小余小時候母親對她十分嚴厲,一切與小余相關的東西,不論是她的身體和衣服,還是她的床與桌子,只要有一點髒和亂,馬上就會遭到愛淨如命的母親的一番沒完沒了的訓斥,並非要勒令小余馬上收拾乾淨。天長日久,小余對髒與亂產生了一種病態的恐怖。一旦看到哪個地方有點凌亂,她馬上會聯想到母親那嚴厲的面孔和刻薄的語言,進而產生了心理上的緊張感。於是漸漸地,她同母親一樣,不能容忍自己及其周圍有那麼一點點不乾淨的地方,哪怕那“不乾淨”在別人眼裡並算不了什麼。

  小余的父親是醫生,家裡常有病人看病,有一個病人來家裡找小余父親,父親不在家,她找到小余的房間裡,並坐到了床上。後來,雖然父親告訴她,這個病人得的不是傳染病,但是小余對她摸過的門把手、她坐過的椅子之類的東西還是非常敏感、恐懼,從此就非常懼怕與生病有關的一切東西了。大學一年級時的暑假,在校外租房子與一朋友合住做家教。朋友的女友來玩,在小余的床上躺了一會,但她覺得這個女孩身上不乾淨,會有性病之類的東西。第2天就把床單洗了,並且反覆洗了好幾遍。從此儘量不與這個朋友交往,並且開始對別人身上是否潔淨就特別關注。

  (二)認知領悟

  引導當事人分析病源條件,特別是症狀首次出現的條件,是促進當事人產生認知領悟的基礎。當事人明知大多數細菌不會傳染,也不會對自己真正構成威脅,但仍然產生恐怖情緒和迴避反應,這說明當事人恐懼的不是病菌,逃避的也不是病菌,那麼,當事人真正恐懼的是什麼?她又在逃避什麼?幫助當事人尋找和領悟恐怖情結是十分必要的,也是當事人克服心理障礙的關鍵。

  (三)分析

  首先,當事人的不潔恐怖症可能是由生活經歷,即出身和家庭環境而產生引起的,小余的父母特別是母親,往往就是一個潔癖者,她們對子女的潔淨有一種超乎尋常的要求。

  其次,當事人表現出的強迫清潔行為可能是一種代償行為。所謂代償行為,就是人在某種心理慾望得不到滿足時,透過它來獲得替代滿足的一種方式。小余的父母因為工作關係,不能經常性在家照顧小余的生活起居和關心她生長期的生理心理變化,小余常常一個人在家無所事事。於是,她把在家的時間花在反覆地梳洗打扮上,一會兒照照鏡子,一會兒又聞聞手,總覺得還不夠潔淨,於是又擦又洗。顯然,小余的強迫性清潔行為背後隱藏著一種不能得到滿足的心理欲求,她企圖借外在潔淨來增強自己的被關注程度,滿足自己被愛的強烈心理需求。

  另外,小余對世界確認感的喪失和自我自主感的扭曲往往會導致其對外部世界和自我的強求,產生絕對確定的需要、完美主義的需要、絕對安全的需要等,當這種不合理的心理需要不能得到滿足時,自我就會感到焦慮、恐慌,非要做些什麼來安慰自己不可,從而成為當事人不潔恐怖症發病的重要內因條件。由此可見,當事人的強迫行為、儀式動作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逃避,是滿足其病態的心理需要,這種病態心理需要主要與其強迫型人格產生的不良適應有關。

  五、諮詢治療過程中採用的幾種主要心理干預措施

  1、運用精神分析療法的認知領悟療法

  透過解釋來使當事人改變認識得到領悟而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失,使當事人領悟到自己對不潔的恐怖反應是其強迫型人格對現實不良適應的結果,是對焦慮的一種自我防禦反應。當事人對不潔概念的恐怖迴避反應以及強迫行為、儀式動作是一種幼稚的逃避行為,進而促使當事人勇敢地面對和積極解決自我和自我面臨的問題,不再逃避。

  2、運用行為療法的系統脫敏技術和思維阻斷技術

  首先為患者提供了一個詳細的行為訓練計劃,並取得了患者的認同。該計劃主要包括3項內容:4周的暴露訓練;4周的反應阻止訓練;家庭作業和自我管理內容要求。在實施暴露治療的操作過程中,主要採取了系統脫敏技術:讓患者接受一個“手髒”了的現實,把一塊帶有“細菌”的紗布放進患者手裡,要求暴露1小時,在患者體驗焦慮期間不允許洗手,並要求患者每10分鐘報告1次焦慮感受,直到患者不再有明顯焦慮時,才允許患者洗手。在進行暴露訓練的同時還配合使用了思維阻斷技術。當事人在接受1小時的暴露治療過程中,往往會因關係聯想而產生強烈的焦慮體驗,這時配合使用思維阻斷技術,主要作用是阻斷

  當事人的關係聯想,減緩焦慮感受,延長暴露時間,具體操作是:在當事人出現關係聯想後,引導當事人運用計算機鍵盤的“回車”原理,進行“回車”訓練,要求當事人停止當前的關係聯想,並對刺激變數重新賦意,進而產生新的選擇行為,建立新的反應模式,改變自己的經驗感受。同時還鼓勵當事人把這種“暴露”訓練、“回車”訓練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加強自我管理。

  3、運用了合理情緒療法的“情緒認知ABC模式”技術

  首先,幫助當事人消除原有的非理性觀念,建立合理的`、理性觀念。如下:意識不能決定物質,與其庸人自擾倒不如勇敢面對;態度影響行為,與其自我強求倒不如順其自然,坦然地承擔“災難”;行動改變感受,與其關注症狀倒不如為所當為,主動採取積極行動。

  其次,為便於當事人在自我管理過程中更好地貫徹“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治療原則,運用了合理情緒療法的“情緒認知ABC模式”技術,使當事人進一步認識到,恐怖事件並不必然產生恐怖反應,當事人對恐怖事件的態度會影響當事人的主觀體驗;當事人不是因為焦慮、恐怖而產生迴避反應,而是當事人的逃避行為(態度)加重了自己的恐怖、焦慮感受。如果當事人改變對恐怖事件的態度,不再逃避,那麼,結果就會發現:沒什麼可怕的事情出現,雖然有些不舒服,但自己還是能戰勝自己的,多次實踐之後,自信心就會逐漸增強了。

  六、諮詢效果評估

  面接治療1個月後,當事人的焦慮、恐怖情緒有明顯減緩。從第2個月開始,面接改為每週1次,諮詢內容以人格輔導和家庭作業、自我管理指導為主。3個月後,當事人對不潔恐怖和強迫行為、儀式動作基本消失。一個學期後追蹤調查,當事人已完全恢復正常,情況良好。

  大學生心理問題案例報告 篇6

  一、一般資料

  (一)、人口學資料

  柳某,男,15歲,漢族,系我校初三學生,個頭不高,身體胖瘦適中。父親為鄉下學區副校長,母親為縣醫院護士。

  (二)、個人成長史

  求助者系家中長子,母親體健,足月順產、孕育期間未服任何藥物、也未有任何不良反應,嬰兒時期,一切正常,一歲左右、父母離異,父親忙於教育工作而疏於照料,求助者由爺爺奶奶撫養照顧,爺爺和奶奶對其嬌慣溺愛,從小意志脆弱、性格內向,自尊心極強,3歲時,父親把求助者接到所在單位唸書,那時,父親升任副校長,業務繁忙,並且染有賭博不良嗜好,對其要求甚為嚴格,但很少與其溝通交流,小學階段學習優異,深得師生誇獎,但膽小怕事,與學生交往很少,10歲那年,父親續絃,繼母除生育一妹之外,又帶來一妹,繼母對其百般呵護,但求助者仍舊感覺不到溫暖,兩年前,求助者離開鄉下父母考取縣城這所初中寄宿制學校,經過一段時間的適應,求助者喜歡上了這所環境怡人、書香濃郁的美麗校園,學習勁頭有增無減,成績處於班上中上游,性格比以前稍微開朗些,結交了一些要好。但做事仍顯自信心不足。

  (三)、精神狀態

  求助者穿著乾淨整潔,說話思維清晰、完整,說話過程中流露出緊張焦慮情緒。

  (四)、身體狀態

  求助者自幼身體健康,家族中無精神遺傳史,家人身體健康,最近失眠多夢,委屈煩躁、焦慮,情緒低落。

  (五)、社會功能

  懼怕數學老師批評、害怕與數學老師交流,數學課注意力無法集中,數學成績有所下降。

  (六)、心理測驗結果

  SCL-90:總分為170,其中焦慮為3分、抑鬱為2分、個人關係為2分。其他因子均低於2分。

  二、主訴及個人陳述

  主訴:最近一個月以來,求助者心神不寧、委屈鬱悶、緊張焦慮睡眠不佳,數學課上,注意力無法集中、心情難以平靜,學習效率下降。

  個人陳述:一個月前,在一次數學測試中,正當求助者伏案疾書認真答卷時,“嗖”一聲一個圓紙球不偏不倚落在求助者桌上,原來前桌想試圖與求助者側面的好友核對試卷答案。恰巧數學老師巡視考場走過,誤以為求助者作弊,進行一番嚴肅批評,求助者百般解釋,數學老師認為證據赫然在目,求助者想是對其掩蓋粉飾,一氣之下,撕碎試卷,將其推搡出教室,求助者當時覺得顏面掃地、委屈之極,儘管數學老師明白真相後,對其進行賠禮道歉。此後一個月以來,求助者對數學老師變得非常敏感,心情悶悶不樂、緊張焦慮,晚上失眠,懼怕受到數學老師批評指責,不敢與數學老師接觸交往,數學課上常胡思亂想、思想開小差,注意力難以集中,心情無法平靜,不敢正視老師,以前興趣濃厚的數學現在變得肅然無味,數學成績開始有所下滑,儘管知道這是一種不好的預兆,努力試圖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效果不佳,父母領其到縣醫院做全身檢查,無器質性病變。想透過這次心理諮詢來改變這種不良的情緒狀態。

  三、觀察和他人反映

  諮詢師觀察到情況:

  求助者面帶倦容、身穿藍色校服、思維清晰完整、說話語調低沉、情緒低落,缺乏自信。家族無精神病史,父母身體均健康。求助者自出生以來,未受到任何嚴重傷害,身體健康、智力正常。無軀體疾病,無泛化。

  班主任反映:該生性格內向,爭強好勝,數學測試被科任老師冤枉嚴肅處理後,情緒低落,委屈鬱悶,軀體疲倦。

  四、評估與診斷

  (一)、心理診斷:一般心理問題。

  (二)、診斷依據:

  1、求助者目前心理與行為問題是由於數學老師錯誤處理引起其衝突有現實意義。

  2、不良情緒持續時間短,一個多月。

  3、不良情緒反應強度不太強烈,控制在理智的範圍內,尚未泛化,思維合乎邏輯,人格也無明顯異常。

  4、社會功能受到一定影響但不嚴重,經檢查無器質性病變.

  據此,初步診斷為一般心理問題。

  (三)、鑑別診斷:

  1、與精神病相鑑別:根據其臨床資料的收集和整理,綜合其相關因素,家庭中無精神病史,本人能正確描述自己遇到痛苦的切身感受,其痛苦的情緒發生原因明確,自知力完全恢復,主動求助,沒有表現出幻覺、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狀,根據精神活動正常與異常的三原則判斷,求助者的心理活動在形式和內容上與客觀環境保持一致,符合統一性原則,各種心理過程之間協調一致,其個性相對穩定,故其此時心理活動在正常範圍,可排隊求助者是精神病。

  2、與嚴重心理問題相鑑別:求助者目前心理與行為問題是由於數學老師誤解處理所引起的,其衝突有現實意義,並因此體驗到不良情緒,持續時間1個多月,不良情緒反應強度不太強烈,只侷限在數學課範圍內,尚未泛化,社會交往有一定影響但不嚴重,經檢查無器質性病變,符合心理問題的診斷。

  3、與焦慮性神經症相鑑別:焦慮症是以廣泛性焦慮或發作性恐怖狀態為主要臨床相的神經症,有持久的痛苦不能解決,內容充分泛化,對社會功能造成嚴重影響,反應與初始事件不相關,該求助者也是以緊張焦慮為主要症狀,是以數學老師誤解處理而引起,有具體的物件和固定的內容,沒有嚴重影響社會功能,緊張焦慮情緒時間短,持續一個多月,症狀沒有泛化,故可排除焦慮性神經症。

  (四)、病因分析

  1、生理原因:男,15歲,正值青春逆反期,教師的錯誤處理挫傷了該生的自尊心,進而導致自卑、焦慮情結。

  1、社會原因:

  (1)家庭教育原因:單親家庭缺乏母愛,安全感缺失。

  (2)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數學老師誤解蒙受陰影。

  (3)人際關係緊張:從小自卑,不善交際。

  (4)社會支援系統不良:缺乏溝通交流。

  2、心理原因:

  (1)存在認知錯誤:對數學老師的要求過於完美。

  (2)情緒方面的原因:情緒的困擾不能自己解。

  (3)缺乏情緒調節方法。

  (4)個性內向,無法正視挫折。

  五、諮詢目標的制定

  根據以上評估與診斷,與求助者協商後製定如下諮詢目標:

  (一)、近期目標(具體目標):

  調整認知、改變錯誤的認知觀念,樹立自信心,緩解緊張焦慮。

  (二)、遠期目標(終極目標):

  教會求助者能夠自我心理調控,完善人格,構建合理認知模式,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六、諮詢方案的制定

  (一)、適用原理與方法

  根據本例的實際,採用認知療法和系統脫敏療法.

  1、系統脫敏法原理:讓一個原可引起焦慮的刺激,透過現實重複和想象,同時讓求助者以全身放鬆予以對抗,從而使這一刺激逐漸失去引起焦慮的作用。因為肌肉鬆弛具有對抗焦慮的作用,利用了互動抑制的機制。該求助者的心理問題主要是情緒方面的焦慮、抑鬱、緊張,伴有睡眠障礙等軀體症狀。選擇系統脫敏法,可使求助者用放鬆取代焦慮。

  2、認知療法原理:人的情緒和行為變化與他對現實世界事物的認識、態度和看法有關,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不同,其引發的情緒和行為變化也不同。因此,透過改變對現實事物的認識、態度和看法,就可以改變不良的情緒和行為,以此學會正確地面對生活中的其他問題,進一步促進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該求助者的緊張焦慮情緒是由其錯誤的認知引起的,治療的著眼點是探尋並糾正匯出行為和情緒的觀念的認知過程。

  (二)、明確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1、求助者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責任:

  (1)向諮詢師提供與心理問題有關的真實資料;

  (2)積極主動地與諮詢師一起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完成雙方商定的作業。

  權利:

  (1)有權利瞭解諮詢師的受訓背景和執業資格;

  (2)有權利瞭解諮詢師的具體方法,過程和原理;

  (3)有權利選擇或更換合適的諮詢師;

  (4)對諮詢方案的內容有知情權、協商權和選擇權。

  義務:

  (1)遵守諮詢機構的相關規定;

  (2)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諮詢方案方面的內容;

  (3)尊重諮詢師、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諮詢師。

  2、諮詢師的責任、權利和義務:

  責任:

  (1)遵守職業道德,遵守國家有關的法律法規;

  (2)幫助求助者解決心理問題;

  (3)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並說明保密例外。

  權利:

  (1)有權利瞭解與求助者心理問題有關的個人資料;

  (2)有權利選擇合適的求助者;

  (3)本著對求助者負責的態度,有權利提出轉介本或中止諮詢。

  義務:

  (1)向求助者介紹自己的受訓背景,出示營業執照和執業資格等相關證件;

  (2)遵守諮詢機構的有關規定;

  (3)遵守和執行商定好的諮詢方案各方面的內容;

  (4)尊重求助者,遵守預約時間,如有特殊情況提前告知求助者。

  3、諮詢時間與收費

  諮詢時間:每週1次,每次60分鐘。

  心理諮詢費用:學校免費

  七、諮詢過程

  (一)諮詢階段分為:

  1、評估診斷與諮詢關係的建立階段(第1次)

  2、心理諮詢階段(第2-3次)

  3、結束與鞏固階段(第4次)

  (二)具體諮詢過程

  第一次諮詢:20xx-4-6

  1、目的:

  (1)瞭解基本情況。

  (2)建立良好諮詢關係。

  (3)探尋改變意願。

  (4)進行諮詢分析。

  (5)確定急需解決的問題。

  2、方法:

  攝入性會談心理測驗法放鬆訓練

  3、過程:

  (1)填寫諮詢登記表、運用熱情、尊重、共情、積極關注等態度技巧與求助者接觸,瞭解求助者主要問題,建立諮詢關係,介紹諮詢中有關事項與規則。

  (2)做SCL-90自評量表,並瞭解其成長過程。

  (3)根據反饋測驗結果,雙方共同確定諮詢目標,緩解緊張焦慮情緒,糾正對數學老師過於追求完美的不合理認知。

  (4)介紹系統脫敏法的原理,教會放鬆訓練。

  (5)佈置家庭作業:

  每天利用20-30分鐘時間做自我放鬆訓練(腹式呼吸)。

  思考一下自己對數學老師的想法和行為並作出回答。

  第二次諮詢:20xx-4-13

  1、目的:

  (1)加強諮詢關係。

  (2)實施系統脫敏練習。

  (3)確定問題:提問及自我審查技術

  (4)檢驗表層錯誤觀念。

  2、方法:談話法系統脫敏法認知療法

  3、過程:

  (1)檢查作業完成情況,求助者掌握了放鬆訓練,反饋了對數學老師的想法和行為。

  (2)與求助者一起建立焦慮等級,按照0—100分從低到高排列。

  怕被數學老師批評為100分,怕參加數學科考試為80分,怕與數學老師接觸交往為60分,怕上數學課40分,怕正面注視數學老師20分。

  (3)分級脫敏練習:讓求助者想象引起焦慮的事件或情境,當感到緊張時,停下做放鬆訓練,直至不再感到焦慮。

  (4)向求助者介紹認知行為療法的原理,徵求其同意。

  (5)透過提問和自我審查技術使求助者意識到數學老師犯錯就糟蹋透頂的認知造成緊張焦慮情緒。

  (6)採用認知療法幫助求助者認識症狀的產生髮展過程,使求助者識別不合理的認知和觀念。

  求助者不合理的認知觀念有:數學老師為人師表不能犯低階錯誤、受到數學老師的誤解處理就糟蹋透頂。

  (6)佈置作業:

  建議多與數學老師接觸交往,並運用掌握的系統脫敏法來減低緊張焦慮情緒。

  針對數學老師的誤解處理,重新進行理性思考,自己的認知觀念和行為是否合理,說出合理的想法。

  第三次諮詢:20xx-4-20

  1、目的:

  (1)分析求助者心理問題產生的深層原因:核心錯誤觀念。

  (2)提高自我情緒和行為的調控能力。

  2、方法:談話法、認知療法

  3、過程

  (1)反饋家庭作業:透過系統脫敏療法,求助者對數學老師的緊張焦慮情緒有所緩解,對數學老師過於完美的追求,使他對數學老師誤解處理難以釋懷,以致釀成心理問題。

  (2)繼續運用認知行為療法進行治療,幫助求助者認識他的錯誤觀念:“身為人師,堪為師表,數學老師不能錯誤處理學生”運用災變祛除技術幫助求助者認識到:“人非聖賢,孰能無惑?”數學老師當然也不例外,數學老師犯一次錯誤,不能全盤否定數學老師。求助者對數學老師的誤解處理缺乏辯證看待,不能很好進行自我調節,從而產生緊張焦慮情緒。

  (3)佈置家庭作業:

  繼續堅持自我放鬆訓練,在和數學老師接觸交往中,消除緊張焦慮情緒。

  領悟此次諮詢對自己認知轉變的啟示,並分析這種觀念轉變對改變情緒的作用。

  第四次諮詢:20xx-4-27

  1、目的

  (1)鞏固諮詢效果;

  (2)心理測驗;

  (3)結束諮詢。

  (4)樹立積極的自我意識。

  2、方法:心理測驗

  3、過程:

  (1)反饋家庭作業,掌握了系統脫敏法,運用放鬆訓練使自己的緊張焦慮症有所緩解,情緒較為穩定。

  (2)改變對數學老師過於完美的看法和觀點,增強了自我調控能力,樹立科學的人生理念。

  (3)心理測驗結果:SCL—90各項指標均在正常範圍。

  (4)結束諮詢。

  八、諮詢效果評估

  (一)、求助者本人和他人評價:

  1、求助者情緒明顯好轉,自述:“心裡平靜了許多,晚上睡眠質量提高了,對數學老師不在厭惡反感了,學習數學課的興趣也濃厚了,對未來又充滿了希望”。

  2、班主任反映:“求助者情緒平穩,能夠心平氣和與數學老師接觸交往了”。

  (二)、諮詢師評估:

  目前求助者情緒狀態穩定,精神面貌大為改觀,緊張焦慮情緒得到控制,一切都恢復正常了。

  (三)、心理測驗評估:

  SCL-90量表總分85,焦慮為,1.4分、抑鬱為1.2分、個人關係為1.6分,其他因子均小於2。

  透過測驗的前後對比,求助者的多項指標均已恢復正常,說明求助者心理問題已經基本得到了解決。

  透過以上評估,說明本案例諮詢效果顯著,結束諮詢,諮詢關係終結。

  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報告3

  邁入大學的那一刻,每一位學子都是滿懷憧憬,滿懷期待,想像著大學生活得自由快樂、無拘無束,並認為自己肯定能在這片天空下有一番作為。但現實並不總是盡如人意,一些大學生就會遇到各種困擾的事情,譬如:想家想親人,不能適應大學的生活;身處高手如雲的環境,思想壓力大;太過於羞澀,不敢表現自己,與許多機會失之交臂;不能正確的處理戀愛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學會自我調節並能樂於幫助他人是一件積極而有意義的事。

  一、案例情況

  1、生活適應問題

  這一問題在大一新生中存在的尤為普遍。新生們從五湖四海來到這個陌生的城市,陌生的校園,與自己尚不熟悉的同學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在生活習性、學習方式等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還沒能完全從高中的生活中走出來,轉換到大學生的角色。因此在各個方面都覺得不習慣,由此而產生心理偏差,並可能因此一蹶不振,對大學生活感到厭倦。

  案例一

  小郭上大學以後非常鬱悶,他在開學時積極參加社團面試,一心想著大展拳腳,然而心儀社團的面試沒有一個能順利透過,最終去了一個不怎麼喜歡的社團,而且一直都是做跑腿打雜的事情,與自己開始的設想相差甚遠。大學的學習方式和高中的存在很大的區別,小郭一時難以適應,再加上大學裡藏龍臥虎,自己一直引以為傲的學習尖子優勢也難以繼續保持。最近和室友也常因為一些小事情發生摩擦,越吵越兇。似乎各種事情都不順利,小郭對現狀越來越不滿,一直心情低落,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興趣,更別說專心學習了。

  案例分析:

  小郭這是典型的對大學生活不適應,而且因為社團的不順心,還引發了對自己的認知失調,人際關係的不融洽。大學中難免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因為他的消極對待,讓他不僅對社團厭倦,還讓他失去了自信,在學習上感到技不如人。大學本是一個收穫友誼的地方,但他卻因為消極的心理,和室友產生摩擦,心情也因此低落。面對這些問題,小郭應首先反思自己,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不能因為這一點小風浪而倒下,他應該積極地去面對,機會失去了可以再爭取。在學業上,只要自己努力了,付出了,便問心無愧,而且付出就有回報,將來成績肯定會上去的。與自己的室友應該坦誠相待,可以將心事向他們傾訴,從他們那裡得到安慰。另外,小郭也可以去尋求心理老師、輔導員以及同學的幫助。

  2、人際交往問題

  大學生生活在一個有著上萬人的校園裡,人際交往是生活中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而且,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利於大學生的資訊交流,有助於大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是大學生全面發展和完善的重要條件,有利於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但是一些大學生因為性格靦腆,或者不懂與人交往的方式,只能孤獨一人,沒有可以談心的朋友,久而久之,造成性格孤僻,關上了心靈的視窗,每天生活在一個沒有關愛的世界裡。

  案例二

  小斌,知名大學一年級新生,他是某理科奧賽的金牌得主,在普通學生眼裡看起來十分晦澀難懂的專業課對於小斌而言易如反掌。開學第一個月,和小斌同一個宿舍的三位室友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機會,時常會就專業課上的問題來請教小斌,而小斌也樂此不疲地充當起了課外輔導老師的角色。但是小斌這位老師義務有個不大不小的缺點,那就是喜歡在給別人講題時加上一句口頭禪:“哈,這道題目簡單!”對室友所犯錯誤的評價也是“一針見血”:“你這個地方犯的錯誤太低階了。”這樣過了沒幾周,小斌發現,三位室友漸漸地不再向他請教問題了,對他的態度也變得有點冷冰冰的。複習期中考試的那段日子,小斌主動問室友們有什麼可以幫忙,結果接連碰了三個軟釘子。更糟糕的是,小斌還聽到關於自己的傳聞,說自己“眼高於頂,好為人師”。沮喪的小斌在電話裡向父母抱怨自己好人沒好報,父母則告訴小斌要當心“樹大招風”,平時做人要懂得低調一點。這一席話讓苦惱的小斌更為摸不著頭腦,自己怎麼就“樹大招風”了呢?不願在宿舍受冷遇的小斌只好選擇把圖書館和自習教室當作自己的“避難所”。

  案例分析:

  小斌這是典型的因交往方式不當而引起的人際關係問題。他不懂得交往的藝術性,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言行或許會打擊到別人的自尊心,而造成友誼的破裂。他首先應學會的.是理解別人內心的情感,換位思考,將自己放到對方的位置上,考慮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然後,他應該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同一種意思,以不同的語言表達出來,便會起到不一樣的效果,應該將自己的心意以一種關心的口吻傳達出來,而不是去中傷別人。再者,他應該學會以一種誠懇的態度待人在人際交往中講究端莊而不過於矜持,謙遜而不矯揉造作,在待人接物中,充分顯示出自己的誠摯之心。而且,當與室友有矛盾時,應主動去找他們溝通解決,而不是避而遠之,將關係弄得越來越僵。

  3、情感問題

  大學不再像高中,以往還需遮遮掩掩、欲說還羞的愛情已然大大方方的走進了同學們的生活中。但畢竟還是稚嫩,有些大學生根本不懂得戀愛的意義,不懂得照顧對方的感受,原本美好的情感卻變成了對雙方的折磨,因為分手而帶來痛苦,並影響學業和以後的人生。由此,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也是十分重要的。

  案例三

  張某和李某是同班同學,也是同鄉。班開第一次班會,他們分在一組,從此就熟悉起來。因為都來自山西,感覺上比別的同學更親近一些,女孩有事就喜歡找男孩幫忙。後來,兩個人就開始像男女朋友一樣交往了。但在交往了兩個月之後,兩個人開始鬧彆扭,爭吵不斷,男孩提出和女孩分手。女孩因此深受打擊,再也不想和異性交往,而且心裡對異性總是充斥著敵意。

  案例分析:

  案例中的女孩是典型的由失戀引起的恐懼心理,女孩應正確的看待失戀。在遇到這種事的時候,首先要學會自我調適,正確瞭解愛情的本質,尊重對方的選擇,並祝願對方從此幸福快樂。如果自我調適沒有效果,不要將委屈悶在心裡,而是尋求他人的幫助。可以去找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向他們傾訴內心的苦悶,尋求心理安慰和寄託;可以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像投身到自然,感受新鮮的空氣來釋放內心的苦悶;還要學會自我反省,總結失戀的原因,讓自我得到更新和昇華。

  二、撥開心靈的陰霾,迎接美好的未來

  大學是一個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舞臺,在這個過程中,健康的心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學會自己解決遇到的一些壓力挫折,保持身心的健康是重要的,而且,還要學會尋求別人的幫助,因為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我們在擁有一顆自信堅強的內心之後,在有了朋友的幫助之後,更要有自己對於學業、未來的規劃,有自己明確的目標,並且要為之堅持下去,實現它。如此之後,我們的大學生活才是精彩充實的,才不會荒廢我們的年華和青春。

  1、學會自助,完善自身

  (1)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世界。心境對人的生活、學習和工作有很大的影響,而且會直接影響人的心理健康。若是有一顆積極的心態,不管你面對怎樣的逆境,都能隨遇而安,積極尋找事業的樂趣,發覺生活的光明面。

  (2)正視現實,適應環境。馬克思曾說:“在框架的限制中尋求自由。”人不能改變自己所處的社會現實,所以應該正視現實,勇敢的去接受挑戰,不斷完善自我,是自己更加適應社會這個大環境。環境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如果對現實憤懣不平,更是無益的,我們要會換位思考,要轉變思路,要從實際的問題出發去尋求解決的途徑,而不是以一心之所想去看待現實。

  (3)自尊自愛。一個人只有自己尊重自己,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要清楚地認識自己身上的優勢和不足,這樣才會更好的發展自我,才不會被自卑的心理掌控。

  (4)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我們所處的社會是一個大家庭,處處有合作,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合作的基礎。人際交往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我心換你心”。與其抱怨人心不古,不如儘自己所能幫助別人,學會溝通,理解別人也讓別人能理解自己。

  (5)正確對待挫折。挫折在所難免,對此必須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斯賓諾莎說過:“不悲哀、不嘲笑、不怨天尤人、而只是理解。”這應當作為我們面對挫折的座右銘。挫折更是對我們的激勵,更是對我們的提高,我們在經歷失敗挫折之後,會更清楚自己的不足在哪裡,就會為完善自身提供一個方向,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要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後。

  2、敞開心扉,樂於助人

  心理老師和輔導員比學生有更多的經驗,因此他們處理學生的心理問題方法會更多更有效。但是他們不可能時時刻刻守在我們身邊,因此有時來自同學的幫助會更及時,而且交流起來不會有羞澀。

  我們作為同齡人,對同學遇到的困擾能更好地體會,或許我們自身也曾有這樣的經歷,從而可以根據以往的經驗向他們提出建議,給他們以安慰。換一個角度,幫助別人也會使自己的內心有一種成就感,當看到別人的煩惱褪去,又掛上昔日的笑容,我們自己的心中也會是一片爽朗。

  3、明確目標,築夢未來

  沒有目標的人生就像沒有航向的帆船,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有時也是因為沒有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從而每天會將精力放在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上。我們已經不再是往日那個無憂無慮的少年,而是一個已滿十八週歲的成年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人生目標,對未來有一個自己的規劃。從現在起,就應該思考自己人生的方向,為將來做好準備。

  總之,希望每個大學生都能敞開心扉,學會自助與助人,向著自己人生的目標奮鬥,讓自己的大學生活積極健康而富有。

  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報告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我校按照教育部黨組印發的《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要求,堅持育心與育德相統一,加強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規範發展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服務,更好地適應和滿足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需求,紮實推動心理育人工作落到實處。

  一、來訪者情況

  某某同學,女,20歲,連續兩年擔任學生幹部,深受老師喜愛,同學尊重。在同學們眼中是陽光開朗、熱心助人的班幹部,在老師心中是有想法、有個性的好幫手,在父母眼中是乖巧的女兒。但這位如此陽光的女孩有長達15年的抑鬱,因為過早被家長要求獨立,導致缺乏安全感,小學時開始出現幻聽,初中抑鬱難熬時主動向家長求助,家長不以為然,並予以斥責,後來某某同學開始偽裝,成了我們心中的陽光女孩。大學期間,某某同學擔任學校某中心主任時,因與某些學生幹部不合,進而人際關係緊張,加之本學期11門課程的學習壓力,導致某某同學病情越發嚴重,從而出現在上課期間上網搜尋自殺方式的行為,後被網路引導前往就醫。

  二、案例定性分析

  此案例反映的是在人際關係緊張和學習壓力大的雙重影響下,因家庭教育方式不當而長期存在抑鬱傾向的學生產生自殺想法的心理問題事件。

  三、問題關鍵點

  1、如何儘快找到該生,確保該生的人身安全,防止意外事故發生。

  2、如何幫助該生解決當前人際關係緊張和學習所帶來的壓力,幫助該生營造較為舒適的環境。

  3、如何協助醫生、學校心理諮詢中心開展心理治療,促進該生的健康成長。

  四、解決思路

  首先,立即採取保護措施,確保該生的人身安全;其次,跟領導和家長彙報情況,妥善安排;再次,幫其規避壓力源,緩解焦慮情緒;最後轉介到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和醫院進行系統治療。

  五、實施辦法

  1、找到學生,確保安全

  考慮到該生病情嚴重,且拒絕住院治療,當前安全無法得到有力保障,因此我以關心身體為由電話聯絡該生前往學院談心,要求其親戚護送到校。該生到校後,立即啟動“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學院黨委副書記—輔導員—朋輩心理輔導員”四級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採取保護措施,確保該生人身安全。

  2、彙報情況,尋求配合

  在確保該生當前安全後,立即將初步情況彙報領導,請求指示;向校心理諮詢中心尋求幫助,請求專業指導;聯絡家長,告知學生當前情況,要求家長當天趕往學校配合工作;立即聯絡該生所在班級的心理委員、所在寢室的朋輩心理輔導員趕往學院聽候安排。

  3、用愛關心,用情溝通

  該生到校後,以關心學生為前提,瞭解和掌握該生抑鬱症的形成過程。一是關心身體,詢問病情。在得到該生的同意後,檢視該生病歷本以及各項檢查報告,熟悉病情,做好分析。二是探究原因,分析提煉。與該生的深入談話,讓我瞭解到該生之所以產生自殺想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第一,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導致長期存在抑鬱傾向,並日積月累無法排洩,病情越發嚴重;第二,擔任學生幹部後工作不愉快,人際關係緊張;第三,當前的學習課程過多,學習壓力大。三是提出解決方案,努力幫扶。我引導該生正確看待病情,對自己要有信心,引導該生住院治療,按時服藥,接受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心理輔導,多向他人傾訴,學會排洩。四是安排心理委員和朋輩心理輔導員陪其聊天,直到其家長趕來學校。

  4、暖心陪伴,全員幫扶

  考慮到該生強烈拒絕住院治療,家長請求學校允許孩子一邊學習一邊治療的情況下,制定以醫院醫生治療為主、學校心理諮詢中心心理輔導為輔的治療方案,做好以家長為首、輔導員和同學為輔的暖心陪伴,建立領導—輔導員—系主任、專業老師—同學的全員幫扶機制,全員、全方位對該生進行幫扶。一是家長的暖心陪伴,安排家長在校陪讀,照顧孩子的飲食起居,為孩子提供良好家居環境;做到每天接送孩子上下課,保證孩子校外安全;帶孩子定期就醫,督促孩子按時服藥,保證有效治療。透過家長貼心、暖心地陪伴,讓孩子感受父母的愛意,家庭的溫暖。二是學校心理諮詢中心的輔導,採用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做好該生及時有效地心理輔導。

  六、經驗與啟示

  1、深入學生群體,掌握學生狀態

  只有切實地深入到學生之中,持續地關注學生,才能洞察學生每個時期的狀態,也才能發現問題,及時做到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輔導員透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掌握學生方方面面的資訊,做到心中有數。線下輔導員可透過下寢臥談、下課堂聽課、下場地參加活動等掌握學生狀況;線上輔導員可透過QQ動態,微信朋友圈、微博等方式關注學生網上動態,全方位關注學生、關心學生。

  2、加強專業素養,提高鑑別能力

  學生心理問題往往具有隱蔽性,而輔導員、朋輩心理輔導員、心理委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鑑別能力,是進行心理危機預警與干預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強輔導員、心理委員、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心理專業素養必不可少。一方面輔導員需自我提升,經常去參加各類心理專業相關培訓講座,加強心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掌握一些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鑑別能力和處理方法,提升業務水平。另一方面,對心理委員、朋輩心理輔導員等的專業資訊隊伍進行專業培訓。首先進行崗前培訓,幫助心理委員、朋輩心理委員明確工作職責和工作內容;其次進行理論培訓,將開展心理諮詢方面理論知識培訓,從心理委員、朋輩心理委員的溝通和陪伴技巧、危機預防和轉介以及班級心理活動輔導等方面展開。最後為實踐培訓,注重心理委員、朋輩心理輔導員的傾聽、共情等專業知識的實際操作,幫助心理委員、朋輩心理輔導員更好的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

  3、加強家校聯絡,齊心協同解決

  大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踐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往往來源於家庭,過往的生活經歷,特別是一些特殊經歷會直接導致心理問題的產生。家庭力量在高校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長的積極配合能夠有效改善孩子心理健康狀況。學生在校出現任何異常行為和心理健康問題需及時和家長溝通,爭取家長配合,必要時聯絡家長到校,與他們進行深入細緻溝通交流,做好思想工作,合力解決問題,形成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以學生為主體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大學生心理健康案例分析報告5

  在大學生中,每個人的經濟條件都是不一樣的。對家庭寬裕的城鎮學生來說,大學的花銷完全不用擔心,但對那些來自農村的貧困學生來說,面對處處差人一等的窘境,往往會產生自卑心理。下面來看一個大學生自卑案例。

  大學生自卑案例:

  吳某,男,重點大學二年級。自進入大學後,一直很自卑,父母都是農民,家境貧寒。以前因為在中學時成績拔尖,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器重,自己也因此似乎忽視了家庭的貧困和普通。為了他上大學,家裡負債累累。進了大學後,自己又借了不少錢以掩飾自己的貧困和普通。原以為到了上海,會有很多機會,可以透過打工來補貼自己,但實際上很難。曾想了許多辦法來提升自己的素質(比如參加社團、看書、看展覽會、考證書等),但實施之後,往往都是半途而廢,從而感到自己脫離不了貧窮,走不出社會底層的地位,自己不會有好的前途,不可能光宗耀祖,甚至找女朋友在上海成家都很困難。

  案例分析:

  來訪者的問題屬於適應障礙伴隨的自卑。由於其大學之前因為成績拔尖,一直受到關注和重視,使其得到了充分的心理滿足,從而忽視了家境本身的貧困和普通。而進入大學後,一方面不再如過去那樣受關注,失去了原來心理滿足的基礎。導致其第一次認識到了自己家庭的貧窮與周圍其他人之間的差距,而他又過分誇大地看待了這種落差,妄圖以借錢的方式來掩飾自己的貧困。同時,其之前對於在上海的生存帶有錯誤的估計,換了一個新環境後,發覺並不如自己預期的透過打工補貼生活那麼理想化,造成適應障礙,導致了一種挫折感。另外,對於貧窮和成功的關係亦不能做到正確的認知,使得以偏概全地看待自己的未來,意志力下降,形成自卑心理。

  自卑是土壤,自信是莊稼:

  討論自信之前,先講一個奧修的寓言故事。說有一天,絕頂聰明的納斯魯丁跑來找奧修,非常激動的說:“快來幫幫我!”奧修問:“發生了什麼事?”納斯魯丁說:“我感覺糟糕透了,我突然變的不自信了,天啊!我該怎麼辦?”奧修說:“你一直是很自信的人呀,發生了什麼事讓你如此不自信呢?”納斯魯丁非常沮喪的說:“我發現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好!”

  看起來非常自信的人往往也非常的不自信,如果真是這樣,自信滿滿的人可能正是那些不太自信的人,處處謙虛忍讓的人更像是內心篤定的傢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