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範文(精選12篇)

2022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範文(精選12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書信吧,書信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種文體。書信要怎麼寫才能發它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1

敬愛的袁隆平爺爺:

  您好!

  我是一名浦口實驗小學五年級的小學生,今年11歲,雖然您不認識我,但是您是我心中的一名英雄。您“雜交水稻之父”的稱號令我印象深刻,您不僅解決了中國人吃飯問題,還為世界糧食安全生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給您寫下了這封信。

  每次在吃飯時,我總會想:這些米粒是從何來?我曾聽爸爸講述過60年代種植稻穀,畝產都不高,每年的清明節開始從買稻種、下秧、插秧、除草到收割稻子的整個過程。常年面朝黃土背朝天,到頭來還是吃不飽肚子!直到在您的科學實驗帶領下,有了“雜交水稻”的成功。才解決了我國糧食欠缺問題,現如今我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下,溫室裡長大的孩子,不知道農民伯伯種莊稼的辛苦,更不知道一日三餐所吃的糧食是怎麼種出來的,除了從書本上了解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知識,就只能透過在農村長大的父母口中聽到關於農耕時節的一些事情。

  我有一個想法,就是想學校開展種植水稻實踐課堂,希望能夠邀請您來指導我們種植水稻,在得知您研發新的水稻品種後,便希望能將您研發的新水稻種子在我們學校的種植園裡種植,讓我們學習一顆小小的稻穀是怎樣被育成小秧苗,從綠油油的秧苗裡抽穗,慢慢變黃等著收割,讓我們參與打穀子、曬穀子、磨成米,煮成米飯,從而讓我們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在我的心中也生長了一個夢想,長大後做一個像您一樣的人,為祖國建設貢獻自己的那份力量。最後,我的想法要是真實現了,學校開展並且在學校的植物園裡種植水稻,我想問您我們能不能種上您研發的新稻穀呀?能和您一起學習種植新稻穀的奧秘嗎?

寫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2

敬愛的袁隆平爺爺:

  您好!

  我在科學課文上看過您的慈愛的笑顏,知道了您的功績——您研製的雜交水稻,為解決中國億萬人民的溫飽問題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您因此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

  我小小的心裡充滿了對您無上的敬仰。此時,我也盼望著像您一樣,為國家和人類做貢獻,讓大家生活更美好。

  告訴您吧,我特別想研製一種新型的草莓。我們都知道草莓營養價值豐富,被譽為是"水果皇后",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胡蘿蔔素、微量元素等等。經常食用它,不但可以保護視力、助消化,而且明目養肝,有促進生長髮育之效。

  我那位巧手的媽媽總是變著法子地製作各種草莓食品給我吃:做點綴的草莓奶昔、草莓蛋糕;做餡料的草莓糕餅、草莓糖葫蘆……於是,我特別盼望每年草莓收穫季節的到來,那酸酸甜甜,香香脆脆的草莓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可我發現草莓儲存期非常短,特別經不起折騰——稍稍一磕碰就變得爛渣渣的,不堪入目。而且,它在生長過程中易受汙染,農藥殘留不容易去除。我理想中的新型草莓不但要保留原來品種的柔嫩多汁,形美味甜、入口芳香味濃,讓人唇齒回味無窮,還要春、夏、秋、冬四季都能長滿顆粒勻稱的果實。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是人類最綠色的水果之一,在一種超能化肥幫助下,不使用任何農藥,能生長得特別健康,食用它超級安全,讓它無愧於"水果皇后"的美稱。

  我立志要以您為榜樣,將來要當個生物工程學家,培育出水靈靈、紅豔豔的"林記草莓"給您嚐鮮。記得您曾經說過: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我們這一代少年有您科學精神的感召和激勵,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果園,在田間,都能聞到芬芳撲鼻的草莓花香,看到滿園碩果累累的豐收美景。

  願能得到您的支援,也藉此共勉,在此先謝謝您了,並祝袁爺爺身體健康!

寫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3

敬愛的袁隆平爺爺:

  您好!

  我之前對您的瞭解是透過爸爸媽媽,他們說您是共和國脊樑,於是我好奇的找來了您的自傳,自傳裡說您是一個愛研究的人,書裡還說,您是一個研究糧食的人,讀到這裡我就更好奇了,現在的米飯在我們面前已經是平常中的平常,甚至有時我還不愛吃白米飯,可是這麼普通的東西您為什麼還要研究呢?我的好奇心又上來了。當我知道中國那時是一個非常非常貧困的國家時,我就開始對您研究雜交水稻敬佩起來,當我知道中國現在還有農村裡的孩子,四億多人吃不了飽飯時,我就更敬佩您了。當然有一些書中沒有答案的問題我準備用這封信來問一問您。

  首先,在我查詢您的資料時,有寫到您在學習方面特別優秀,也擅長運動,喜歡拉小提琴,您這麼有才,家境也不錯,為什麼要報考重慶相輝學院農學系呢?學習農業方面呢?對於這個問題我也給自己了一些答案,比如,您因為經歷過日本螺溝橋事變,雲南那邊的7·8級大地震,看到那邊的難民,窮苦人家,都吃不了一碗飽飯,就立志要研究出雜交水稻。

  在讀自傳的時候,我本以為雜交水稻的種子很好找,到處都是,可您卻找的那麼艱難,後來我才知道,要找一顆好種子可不簡單。 在看傳記之前,我以為是因為您喜歡水稻,所以給水稻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雜交水稻,後來我才知道水稻和雜交水稻是有一定的基因區別,這可能也是種子難找的重要原因吧!

  當然我也非常看好和讚歎您和您夫人鄧哲,一起做出的“三系”圖表,這張表格有列著您一滴滴的汗水,一點點的努力!

  隆平爺爺,你在糧食上給了我們巨大的付出和犧牲,人吃了飯才能像閱兵儀式上的兵哥哥一樣強壯,人吃了飯才能學習,為祖國母親爭光,人吃了飯才能像袁隆平爺爺一樣科學研究!

  謝謝您,隆平爺爺,您是共和國脊樑,謝謝您,隆平爺爺,雜交水稻之父,中國人不能把您遺忘!

  現在想一想我們午餐時倒掉的飯菜,真是自慚形穢啊。

寫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4

敬愛的袁爺爺:

  您好!

  首先我向您致以最誠摯的問候。願您身體健康!

  我在小學的時候,就從課本上認識了您,知道您是“雜交水稻之父”。我還記得那幅插圖的內容——您彎著腰站在稻田裡,手中拿著稻苗開心地笑著。後來,我也從雜誌、網路、電視上更加了解您的事蹟。您的研究成果,不斷重新整理水稻畝產的世界紀錄,造福全人類。您一心為民、心懷大愛、默默奉獻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從那時起,您的名字、您的笑容,便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

  如今的您,已不再像照片中的那樣年輕了。我在網路上看到的您,已是步履蹣跚、兩鬢斑白。您將自己一輩子奉獻給了水稻事業,奉獻給了全人類。您研發培育的一代代雜交水稻,讓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

  但如今,一些年輕人浪費糧食現象頻頻發生。每次看到這些,我都不由得嘆一口氣。

  當今的年輕人,越來越喜歡吃漢堡等快餐食品,喜歡各種零食不離手。因為經常吃這些東西,他們忘記了最應該吃的主食、蔬菜與水果。不論是在街邊的小店還是大飯店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闊人”去了餐館,不管三七二十一,先點一大通,看著菜品一道一道地上來,就覺得十分氣派。奇怪的是,點菜時沒有服務員去提醒他們點的飯菜夠吃了。當那些“闊人”吃完後,有些菜幾乎沒有動過,這實在令人無言以對。

  我想,那些“闊人”在浪費時,是否應該記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他們,是否會覺得愧對您的努力與付出?

  幾年前,國家意識到了浪費的可怕。於是,全國上下掀起了一場“光碟熱”,各種有關“光碟行動”的標語鋪天蓋地。作為一名初中生,我認為“光碟行動”不該只掛在牆上,而是要深深地刻在心中。只有瞭解了您培育雜交水稻的艱辛,才會明白每粒米都來之不易,無論水稻有多麼高產。

  網路上,有這樣一句話:袁隆平是個能讓你真正吃飽飯的男神!在我看來,的確如此。你所研究的雜交水稻推廣至全世界,您造福了全世界。您是中華民族的驕傲!

  作為一名初中生,我無力讓所有人都瞭解雜交水稻、瞭解您。但是,我可以用呼籲和倡議,讓身邊更多的人知曉糧食的來之不易,發揚勤儉節約、嚴禁浪費的社會風尚。我想這也是您最願意看到的吧。

  袁爺爺,您是一位真正值得所有人銘記於心的英雄。所以,請允許我在此表達對您真心的祝福與敬仰!

寫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5

敬愛的袁隆平爺爺:

  您好!

  我是一名來自北京師範大學青島城陽附屬學校的學生,我樂觀開朗,是個愛笑的孩子。

  在開學後,我轉到了這裡,看著開心農場的稻子慢慢成熟,我想到了您的"超優千號"。它是不是也成熟了呢?在我們種植、育苗的時候,它也在生長吧。不過相比於經驗豐富的農民伯伯,我和同伴們實在是業餘:水量不知道,移苗的間距不知道,就連水也用的地下水……還好有家長們幫忙,老師自己也查資料,時不時的組織我們照顧水稻。現在,稻田裡不僅有水管,而且還搭上了白霎霎的"天網″。今天是我們班收穫的日子。我想到了觀察水稻的日子,在那些日子裡,我見證了只有小腿高的稻子如何抽穗、開花、結出一粒粒的稻穀,也留下了許多的美好回憶。

  您知道嗎?在觀察水稻時,我時常想起你,想起您那兩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你那為夢想而奮鬥的精神總讓我欽佩不已,尤其是您在南紅良種繁育場時,當助手發現了"野敗"一一株天然的雄性不育株野生稻,併發來電報時,您正在遙遠的北京開會,卻連夜趕火車奔回海南島,仔細檢驗它的真偽。那需要多少精力呀,在北京開會已經有些累了,連夜趕火車,仔細檢查會雪上加霜。而您卻為了夢想賭上健康,讓自己無怨無悔。又為了改進雜交水稻,一直奮鬥了22年,將自己最好的年紀獻給了研究。這還不夠,你把安逸的老年都獻了出去,90歲高齡,您的辦公桌上依然資料成堆,別人在享受,你卻在努力。您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

  青島,一個美麗的城市。它擁有約50萬畝的鹽鹼地,對海水稻的研究可謂是如虎添翼,這裡不缺少人才,也不缺少雜交水稻接班人,研究者可能會變,但是一代一代接力,總會完成您的夢想。在一萬人中,總會有偉人出現,創新、探究。您的三個月,影響著青島,影響著全球,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邁步向前。

  青島,正翹首以盼,期待著您的到來!

  祝您身心健康,夢想成真!

寫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6

敬愛的袁爺爺:

  您好!

  從餓死人的大饑荒到如今的國泰民安,繁榮昌盛,這盛世終如您所願。

  一個強大富足的國家要有獨立自主的精神,然而那時的中國卻連大米都要從國外進口,還鬧著大饑荒,充斥著戰火。您生於1930年,那樣苦難多災的年代,不知您是否是面對著漫天硝煙,亦或是腳下森森白骨,忍受著飢寒,立下了“讓每一個中國人都吃上飽飯”的宏偉理想。您從重慶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鄉村,在那裡,您開始了研究。當您意識到天然雄性不孕株水稻在研究中的重要性,您領著妻子,三個學生組成了五人小隊,拿著放大鏡,在田野裡一株一株地尋找。面對茫茫稻田,五個人不懈的地毯式搜尋,終於找到了十幾株。我想您當時也是興奮的像個孩子一般吧?您將這些水稻精心研究,栽培,當發現這種水稻的顆粒飽滿率高達80%-90%,您立刻上書給國家,卻不料這時,的腳步逼進了。您遭到了自己學生的迫害,上面發下來的通知書幾乎起不到一點作用,場面已經失控了,您帶著妻子和僅剩的兩個學生好不容易搶救出幾株珍貴的水稻遷到別處去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您發現了一株野生雄性不孕株,推動了您新一輪的研究,您又開始沒日沒夜,廢寢忘食地研究,這其間的研究過程必然是曲折不易的,但終於有一天,您成功了,當您意識到您的夢想要實現了,那是一種怎樣激動的,難以抑制的興奮,中國人能養活中國人。

  雜交水稻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中國人的溫飽問題,更推動了世界上許多人多地少的地方的發展,您更是當之無愧的雜交水稻之父。

  您瞧哪!小到大米的價格平衡,人人都能吃上飽飯,大到國泰民安,山河錦繡,這盛世終如您所願。

寫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7

敬愛的袁爺爺:

  您好!

  袁隆平爺爺,您是我最敬佩的人!

  每當我讀粒粒皆辛苦的時候,我都會想到您這個偉大的人。因為是您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為全世界人民著想。袁隆平爺爺,是您研究出了雜交水稻。

  您在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0年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04年獲得沃爾夫農業獎,2006年被選中,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獲得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13年取得第四屆中國消除貧困獎,終身成就獎。而且在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施密特CCD小行星專案發現,一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袁爺爺,您被人們稱為雜交水稻之父,您真太辛苦了,別人睡覺,您在田裡研究水稻。別人休息,您還在研究水稻。別人吃飯的時候,您仍然研究水稻,可惜就在不久之前,您去了天堂,在那裡,您終於可以休息了。袁爺爺,是您放棄了一切去研究水稻,您所做的所有都是為了人民不餓,肚子能吃飽飯。

  袁爺爺,您一生最失望的事就是沒有去西藏和青海了吧。您曾說您是九零後還要幹到百零後,可現在不能了。袁爺爺,我想對您說,袁爺爺,願您在天堂每天開心,袁爺爺一路走好。

寫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8

袁隆平爺爺:

  5月22日13點07分,您永遠地離開了我們。看到這條訊息時,我正在鄉間田壩邊同村幹部檢視耕地拋荒和中稻種植情況。看到眼前一片片綠油油的秧苗,眼淚禁不住地流了下來。我感到內心無比沉重悲痛,不願相信那個手捧稻穗憨笑的老人真的離開了。

  讀中學時,語文老師告訴我們說您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另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於是我就在電影《袁隆平》和有關書籍中瞭解您的一點一滴。

  您在幼年時期,面對國破家亡的殘酷現實和悲慘景象,就立志要做一個使中國富強、不受外國強盜欺侮的人。中學階段您就對花草、果木和春華秋實的自然規律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高中畢業後,便毅然地跳進了“農門”。在上世紀60年代的自然災害影響下,看到一個個臉色蠟黃的百姓倒下,您就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戰勝飢餓。在“下田實踐”的信條指引下,您邁開了雙腿、頭頂烈日、腳踩爛泥,育成世界上第一個實用高產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立下了要把“飯碗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的大志。請您放心,我們這些深耕在基層一線的員幹部一定會繼承您的遺志,會用您在培育“南優2號”的實踐苦幹精神,堅決打好遏制耕地拋荒這場硬仗,全力抓好糧食生產這一主業,把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

  南優二號”推廣後,您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又開始了“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究。您以超出世人想象的速度、超出常人理解的執著,完成了超級稻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的五期目標。其中遭受的無數艱辛、挫折和冷眼都沒有戰勝您超常的那股氣、那股勁,一個個創世界紀錄的數字,書寫著您傳奇的一生。可以說,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端著您給的“飯碗”。記得西南大學學生向您請教“成功的秘訣”時,您寫下了“知識”“汗水”“靈感”“機遇”的“8字口訣”,鼓勵我們年輕人要吃苦實踐,超越自我。我們新時代青年定會牢記您的殷殷期盼和諄諄囑託,在新時代的舞臺上遇事不避難、奮勇向前,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勇氣把汗水和熱血灑在基層一線,在鄉村振興這大文章中書寫青春章。

  在獲得共和國勳章後接受記者採訪時,您說:“我不能躺在功勞簿上,儘量發揮新的貢獻。”您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90歲高齡依然每天去試驗田邊“打卡”,還說要從“九零”後工作到“百零後”繼續向高產潛力發起衝擊,甚至在病危彌留之際還關心水稻長勢。而現在您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化作了春風、夏雨和秋露守護著您的“孩子們”。我總在想,為何您到這個年紀還有如此高的工作熱情,為何在擁有如此偉大的成就之後還一次又一次給自己定下艱鉅的目標?翻看了您平生事蹟得出一個答案:那就是對人民的無限熱愛。我們這些從小聽著你的故事長大的孩子已經成長為員幹部、人民公僕,我們會以您為榜樣,矢志不渝地把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為自己永恆的價值追求。

  “一捧白米,九州人民無饑饉,十里稻香,五月金風送功臣。”後輩必將承國士之志向、擔民族之脊樑、念物力之維艱。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英雄,一路走好!

寫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9

親愛的袁爺爺:

  您好!此刻提筆,心情五味雜陳。始聞您逝世的訊息,我一時沒了反應,不敢相信。我忘了,忘了您也是普通人,也有生老病死。重讀新聞,悲痛難忍,像是最親的人永遠離開了,不禁淚流滿面。

  在我心目中,您一直是傳奇一般的人物,出現在教科書裡,出現在電視裡,存在於老師的諄諄教誨中。為了讓全中國人民把自己的飯碗牢牢地捧在自己手中,您殫精竭慮,每天都掛念著試驗田裡的雜交稻,思考著下一個小目標如何實現。即使臥病在床,醒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詳細詢問天氣,擔心對水稻培育有影響。您是舉世聞名的“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勳章”獲得者,卻淡泊名利,甚至孫女小時候都不知道自己的爺爺是個了不起的科學家,天真地認為爺爺只是個天天看天氣預報的老頭。您身價千億,卻始終秉持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穿的是幾十元的襯衫,去的是街邊的小理髮店。您已逾鮐背之年,卻仍緊跟時代,金句頻出,笑稱自己是90歲的年齡,50歲的身體,30歲的心態,是個十足的“九零後”,從未想過退休。

  您在本可以安享晚年的年紀,是什麼力量促使您依然紮根稻田,帶領著團隊向著一個又一個高產目標前行?我想一定是對祖國的熱愛、對人民的赤子之心、對事業的熱忱指引著您篤定奮進。作為一名基層員,我由衷地敬佩您,您是救世英雄,您是榜樣,我們永遠不會忘記您!我們會銘記您的教誨,好好吃飯,不浪費一粒糧食!

  您的一生是讓人肅然起敬的一生,縱然榮譽滿身,卻仍堅持俯身黃土地,竭盡所能實現禾下乘涼和覆蓋全球夢。袁爺爺,也請您放心,我們不會辜負您的期望。您的敬業奉獻、平易近人、勤儉樸素、樂觀風趣是我們無價的珍寶。您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讓我們明白了自己身上的使命與責任。而這一切必將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青年,沿著您走的道路,完成您未竟的事業,讓風吹稻花香滿全世界。

寫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10

尊敬的袁老師:

  您好!

  我是一位從事“三農”問題研究的學生,也是您忠實的粉絲。

  您是當之無愧的雜交稻之父,13億中國人能夠吃飽飯的第一功臣。

  您80高齡了,還在繼續攀登雜交稻的新高峰,我相信您一定會研究出更高產的雜交稻新品種。可我卻希望您老在有生之年放棄雜交稻新高峰的攀登,轉向培育常規水稻品種。您可能以為我這後生胡言亂語,但請您聽我把話說完。

  我之所以勸您老在有生之年放棄繼續攀登雜交稻新高峰,轉向常規水稻品種的培育,主要基於這樣幾個理由:

  第一,國家安全需要常規種子,民族安全需要常規種子。現在的種子發展趨勢是雜交化、轉基因化,種子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子了。育種科學家和種業資本家們為了獲得種子壟斷收益,一直在不遺餘力的消滅農民的常規種子。中國農民幾乎沒有任何一粒屬於自己的真正意義上的種子了。我這段時間在北京市平谷區的一個村子裡種3分地,幾乎在種子公司買不到一粒常規種子,都是斷子絕孫的“種子”。我因此感到很不安。

  農民沒有自己的種子了,假如有一天,出現了某種特殊情況,譬如種子基地或種子倉庫被襲擊了,或播種後出現大面積天災導致必須補種,等等,農民種什麼呢?中國人吃什麼呢?這事關國家和民族的安危。

  第二,從節約肥料和綠色農業的角度考慮,中國需要常規種子。一般的常規(稻)作物,雖然產量比雜交(稻)作物低15—20%,但是,化肥農藥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我國雖然用全球7%耕地養活了全球20%的人口,卻使用了全球35%的化肥。我國鉀肥自給率15%,磷肥只能用30年了,N肥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您現在培育的超級稻,產量雖然很高,但需要投入的肥料、農藥等也是同步上升的。

  第三,常規農作物(稻)也能高產,也可保障糧食安全。我上世紀90年代在湖北監利縣周溝鄉任鄉委書記的時候,當地有個姓胡的農民選育過一個常規中稻品種,人們都叫該品種為“胡選”,產量和雜交中稻“汕優63”差不多,畝產1200斤左右。“胡選”1畝地也只需2—3斤種子,且種子可連續使用多年,因為產量高、用種少,當地農民也把“胡選”叫“稀插”。

  “胡選”深受監利農民歡迎,在監利中部地區佔據主流位置10年不衰。只可惜,由於所有的種子研發部門都追求雜交種子壟斷利潤,都視“胡選”為眼中釘、肉中刺,在我調離周溝鄉後,再沒有政府投入經費對“胡選”提純復壯,“胡選”在1999年後被雜交稻消滅了。

  另外,我1993—1996年在周溝任書記的4年裡,雙季稻面積達到70%,多個常規早稻品種單產也能過千斤/畝,早晚兩季過1噸/畝。全國18億畝耕地,如果有5億畝噸糧田,就是10000億斤(2010年全國糧食總產為10900億斤),足夠養活13億中國人。

  第四,農民自主應對自然災害需要常規稻種子。我的家鄉湖北監利經常受水災,記得1997和1998連續兩年中稻淹水,水退後,災民們都是用自家的常規早稻“翻秋”(把早稻當晚稻種)自救,1畝翻秋稻也能收500斤左右,解決災民的'口糧沒有問題。2010年,我的家鄉也有一定面積的中稻淹水了,但由於農民沒有了常規稻穀,災後的稻田最終只能撂荒,等吃政府救濟糧。中國這麼大一個國家,每年都頻繁發展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自然災後,農民補種自救是最有效的抗災,不能消滅農民自己的常規種子啊!

  第五,農民懷念自己的常規稻種子。上個世紀80年代,雜交稻還沒有普及,農民家家戶戶都有常規種子,那個時候3斤稻穀換1斤雜交稻種子。現在差不多是20斤稻穀換1斤雜交稻種子,且只能種一季,不能留種。我依然清晰的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農民用2斤稻穀可以換得1斤常規稻種子,而常規稻種子可以連續種3—4年。雜交稻種子雖然增長,但隨著農民常規種子的消滅,其價格越來越高,導致農民增長很難增收。

  第六,在袁老師您的帶領下,中國攀登雜交種子新高峰的後來者趨之若鶩,無窮無盡。現在千千萬萬的育種專家們又在華中農業大學張啟發教授的帶領下踏上了攀登轉基因種子高峰的征程。袁老師,您的粉絲我以為,以您老人家為代表的育種科學家群體,雖然為人類的食物安全做出了不朽的豐功偉績,但也有可能因為追求壟斷商業利益而剝奪農民的種子主權,最終給人類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袁老師,您的粉絲我建議您老人家在您的有生之年,帶頭把種子主權還給農民,為農民多培育一些優良的常規種子。

  袁老師,您為人類的食物安全做出的貢獻是彪炳史冊的,但您也可能是消滅農民種子主權的第一人,儘管您是無意識的。最近一些年,我國種子戰略、特別是轉基因種子戰略有點亂,13億人口的中國,需要您老人家回過頭去嚴肅思考國家的種子戰略。能不能立法規定:必須保留30%的常規種子;全國確立10個縣為常規種子種植區;國家設立種子糧庫(可做種子用的商品糧儲備庫)等等。

  袁老師,我之所以給您寫信討論種子問題,而不是給政府部門寫信,是因為我覺得您老是個嚴肅的科學家,是個可以從商業戰車上從容走下來的科學家。很多政府官員和科學家做不到這點,我相信您能!

  我是您的粉絲!

寫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11

敬愛的袁隆平爺爺:

  您好!

  我是北京師範大學青島城陽附屬學校六年級七班的呂政廷。

  很感謝您和王老師能給我們這個體驗種海水稻的機會,藉此機會我們體驗了農民伯伯的辛苦。我們曾經在這塊稻田裡留下了汗水,留下了許多同學們的足跡;我們體驗過播種、澆水、噴灑農藥,進行插秧。我們失落過,也高興過。如果不是您培育出海水稻,我們根本就沒有這個體驗機會,有了這樣的親身經歷,才真正體會到“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詩裡面飽含的深意,所以我們不能浪費糧食,要珍惜糧食。

  在疫情還未過去的暑假裡,我們就開始在上了解您,您為這個國家貢獻的力量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如果沒有您說不定我們的祖國就沒有了糧食,就沒辦法發展起來。您用水稻救活了億萬人,我真的很敬佩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民以食為天,長大我也想當一名專門研究農作物的專家,要做一個不怕吃苦,對社會有用的人。如果條件允許,10年以後,我想在家鄉這片土地上再次種下屬於我自己的農田。

  青島,是沿海地區,之前從來沒有種植過水稻,不太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大片的土地浪費了。但是沒想到在這片鹽鹼地上,您創造出了神奇的海水稻,締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又一個奇蹟,為中國乃至世界世界糧食的大幅增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您做的是改變人類命運的偉大事業,正是有了像您這樣的締造者,才築起了世界糧食的鋼鐵長城。

  袁爺爺,我想在我們種水稻的時候可以邀請您過來為我們指導就好了,不過馬上就要收割了,您應該很忙吧,真是太可惜了。

  祝袁爺爺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長命百歲。

寫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寫給袁隆平的一封信 篇12

親愛的袁爺爺:

  您好!

  太陽跌進遙遙山野,黑夜開始野蠻生長。您去世的噩耗不脛而走,悲痛沉重地壓在我的心上。此刻,我不禁想提筆給您寫這封信。

  小時候曾在奶奶懷裡,聞稻香輕飄,望稻浪滾滾,聽著關於您以平凡之力書寫研究雜交水稻的傳奇故事。

  世皆不屑,堅若磐石。曾經的您,意氣風發,志存高遠,提出了培育雜交水稻這樣偉大的構想。面對國際視為對學術理論的背叛與顛覆,甚至視其為對基本遺傳學的無知的質疑,您于堅持與放棄之間選擇了堅持。即使飽受非議,你仍堅守初心,在世界流言蜚語的千磨萬擊下,您還之以堅勁,向世界展現了堅不可摧的決心。

  坎坷重重,迎難而上。從茫茫“稻海”中任憑毒日啃食一寸寸肌膚,蚊蟲大軍一次次圍剿,到大雨傾盆之夜,惡人作祟,秧苗被毀,歷經千辛才取得的成果僅一夜便化為泡影;在研究地,大地劇烈震動,樓倒人亡,驚恐的呼救同地震的巨響交織奏成交響曲似陰影般籠罩著大地,你堅守在詩聖杜甫所吟詩句“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這樣漏風又漏雨的窩棚裡工作。您不因烈日蚊蟲,而停止四處尋找雄性不育水稻;您不因屢試屢敗,而放棄研究;您不因地震對性命的威脅,而逃離就此作罷;您不因寒冷沒日沒夜的侵擾,而放棄培育水稻。無論前方荊棘多密,狂風多猛,暴雨多烈,即使坎坷重重,您仍堅定信念,英勇地迎難而上。

  十年奮鬥,終得碩果。幾十年狂風暴雨後你終於研製出超級雜交水稻,平均畝產量一次次重新整理了世界記錄。最終您給了中國一個完美的交代,讓世界多了一次偉大的創舉。

  山因脊而雄,屋因深而固,國因您終得溫飽。曾記得您有兩個夢想:一是禾下乘涼夢,一是超級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您雖然離開了我們,但請您放心!我們在,我們定會將您的光與熱傳承下來,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努力學習,大膽創新,不斷探索,向著科學邁進。一定要圓了您的夢,為中國,為世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未來的某一天,這裡的稻穗會比高梁還高,穗粒會比花生還大。您的夢想終會實現。

  祝您

  一路走好!

寫信人:xxx

  20xx年xx月xx日

最近訪問